发改委专家:统计数据有很大问题 5月工业增速被夸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6:27:46
发改委专家:统计数据有很大问题 5月工业增速被夸大  [原创 2009-06-15 09:35:55]      “我对国内5月份8.9%的工业增速提出重大怀疑,实际增速可能只有5%。”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近日语出惊人。他表示,统计数据存在很大问题,当萧条来临时,地方政府就用统计做贡献,相关数据并未体现真实增长。

  社科院金融所所长、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扬亦指出,全球经济可能面临长达5年的衰退期。对此,王建表示,中国很难指望全球复苏带动外需回升,5年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今年5月份以来世界经济出现反弹,油价也重返70美元,似乎预示着美国经济朝好的方向发展,但我觉得还不能那么乐观。”他认为,美国是负债经济,如果没有金融繁荣,居民就不会消费。“到5月份美国纸住房新增100万套,纸住房就是消费者最后不要了。这表明其资产泡沫制造能力还是向负的方向发展,人们都在存钱不花钱。所以我们的外需也会在很长时间内缓不过来。”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乔依德则表示,出口产品弹性较低,目前并无能力管理外需。“还想回到前两年那样的高速外贸增长,恐怕有问题。现在推出家电和汽车补贴,某种程度上是扩大产能,相关部门的潜台词是等以后国外需求回到强劲的水平上,又可以像以前一样输出产品。这种心理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王建表示,年初以来中国经济出现的“投资高、工业低”现象和以往非常不一样,需引起各方重视。“投资额统计的是投资完成额,一个项目建成需要消耗大量的工业,投资额完成就是大量工业被消耗,但现在的情况是投资很高,有近40%的增速,可工业增长却很低,只是个位数。”他指出,这意味着,“去库存化”可能仍未完全结束,大量的信贷资金用于加快原有项目建设,会加剧产能过剩。“如果当前的投资额,表现的是以前快完成的项目就很麻烦。五月份投资额结构中,水泥、有色金属等投资增速20%多,制造业投资增速29%。刺激措施看来是加快了'已经形成的产能'的投产结果。”他表示,如果不启动长期结构调整作为解决经济困境的出路,中国经济将走出W型甚至是L型

官方日前公布,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有分析称经济已强烈反弹。对此,王建表示,用电量指标回升缓慢,而工业增速却恢复迅速,本身就令人怀疑。“我认为现在工业速度只有5%。用电量和上月相比只恢复0.5%,工业增速怎么会恢复那么多?我们的统计数据有很大问题,在萧条时期,地方就用统计做贡献,不是真正有增长。”

统计局有关负责人曾表示,中国经济正增长而全社会用电量却负增长,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今年一季度产业结构变化较大,用电量相对较少的第三产业增长较快;此外,高耗能行业生产及用电量增长放缓,而用电相对较少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较快。

但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对此提出了质疑。“电力增速是-3.55%,虽然统计局说经济增长和电力会有偏离,但电力是负零点几,经济增长1点左右。中国的差距却达10多个百分点,世界上没有这样的情况。从这一情况看,实际工业增速还需再往下压,可能还不到5%。”对于发电量下滑和工业增长同时并存的局面,电监会前副主席邵秉仁日前也表示,一些地方上报的发电量同比下滑而经济同比大幅增长的数据可能不实。

国内出口继续下跌 复苏只是假象

  【开利综合报道】国内贸易数据显示,上月出口同比下降百分之二十六点四,进口同比下降百分之二十五点二,贸易顺差又添一百三十三亿美元。数据显示,出口贸易未见改善,尤其以同日本、台湾等一些经济的比较来看,颇有独憔悴的情况。在国际社会一片中国先复苏的颂声中,数据明显地唱反调,提醒当局注意到原本呈现恶化的因素,仍会威胁经济的发展。

  贸易数据凸显了结构性的失衡仍然突出,这表现在国内及国外两方面。数据反映,来料加工相关的贸易,萎缩得最为厉害,其实当局早意识到低端贸易的困局,订下向内需转型的决策,但这种转型受到国内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的影响,难以取得实质进展,于是反过来又以融资、退税等不同的手段,以冀能催谷出口,可惜外需疲弱不予配合。因为外部经济转坏,首先萎缩的便是低端的非必需产品,如衬衫或玩具等,说明寄望外需的不现实,决策的着力点错误,只会强化了已有的失衡。

  亚洲经济体出口改善,却得益于中国的需求,无疑或多或少关乎政治需要,国内的定向释放需求,例如,对台开放市场成为两岸和解的催化剂。然而,也有产业竞争优势转移的因素出现,一方面低端产品面对东南亚后起更廉价劳动力的竞争;另一方面汇率变化产生此消彼长的转移,譬如人民币被美元“锁定”升值,而亚洲货币竞相寻求贬值,都使汇率不利于国内。恐怕这种趋势还会持续下去,苟如是,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势必遭受削弱。

  从长远发展看,中国不必锐意竞逐“世界工厂”的地位,但中国有自己的问题,那就是强大的就业压力。讽刺的是,亚洲的出口表现显示,中国救得了别人,却救不了自己,当中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拥有的庞大外汇储备,给汇率造成巨大压力。而在贸易持续失衡之下,贸易顺差始终未能根本改善,造成结构失衡环环相扣,更可能招惹愈演愈烈的贸易战

  根据商务部的计算,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会使消费下降零点六八个百分点,国内资本形成下降零点七四个百分点,这一作用有两年左右的周期。以这个样式看,出口下降对消费和投资有一个影响周期,而且出口同内需间存在恶性循环。面对现时的数据,对有关国内年底复苏的预测,使人深存疑虑,至少目前未见到走出结构失衡的决策,很难相信重见良性循环,个别月份的好转,不过是波动性走势的涨涨跌跌表现,不足为据。

  上月反映工业生产的PPI,以及反映物价的CPI两大指数俱为负值,不能说同出口没有关系,至少产能过剩、去库存化未见成效,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家电下乡及购车补贴,不过是临急抱佛脚的消化措施,在这一轮购买力消耗以后,后面怎么办?难道还是等外需幸运降临吗?可见现时政策着力点,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救急状态。

  为摆脱产能过剩、消费不足造成通缩,国内现成救急措施就是大大放宽借贷,叫做“放水冲沙”,目前的放水效应正造成另一波的资产泡沫,构成后续的风险。可见当下的决策未有引领经济步入良性发展,相反是朝着结构失衡不断用力,若误信凭此可在亚洲领先复苏,只会使当局误解政策得当。事实上,在经济模式转型这个关键未解决前,中国非但不能领先于亚洲,反而可能落后于亚洲。经济模式不改,纯粹大掷银弹、狂热放贷,不过造就一场资本运作的盛宴、一个财富效应的派对,实体经济的复苏只是假象而已。

社科院智囊:全球可能面临5年衰退

  【开利综合报道】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扬近日表示,全球经济可能面临长达5年的衰退期,中国复苏速度会快一些,但在未找到新增长点前经济掉头向上仍存在困难,整个恢复过程将呈“W”型

  李扬表示,当前中国经济的两大问题,一是保增长,二是深化改革,不能为保增长而放松经济标准,尤其不能放弃改革方向。“最近当局多次强调,不要为了保增长忽略改革。我想这是长远的。目前仍在蔓延的金融危机,就是由次贷这一不慎的财务举措所引发。次贷推出不是因为美国人傻,而是当时经济下滑,常规办法不能有效阻挠下滑趋势,所以采取了极端办法。现在我们看到了恶果。”

  他指出,4万亿政府投资对刺激经济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整体经济复苏仍有待于企业和私人投资跟上。“从机制上分析,经济下滑需要刺激,最先、最容易启动的是政府融资。4万亿投资非常强,对阻遏下滑趋势有很大作用。但企业投资和私人资本也要跟得上。这个情况不那么简单。上一次亚洲金融危机非常典型。先是政府十分强势,但私人资本、民间资本跟进较缓慢。经济恢复需要一个过程,那是黎明前的黑暗,可能越刺激越不好

  李扬认为,当前私人资本仍在观望经济形势和国内宏观调控的连续性。“都在看美国和国内的情况。3月份贷款出来4月份就马上讨论举措,说明人们对政策的连续性、坚决度还有所怀疑。这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宏调获得广泛认同后才会有改变。”他建议称,下一步应以要素价格和资本市场改革带动增长。“要素价格如果不改,目前可供投资的领域就缺乏商业可持续性。基建、社保和环保投下去不赚钱,所以人们不愿意投。要吸引投资进入这些领域,必须以改革收费标准和定价机制为前提。而国内资本市场已经9个月分文不见,这方面也需要改革。”

  李扬指出,温家宝总理表态称经济情况比预想的好,说明他原来预想坏。“刚刚推出稳定外需的措施,日前又以极大规模推出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把事情搞这么大,主要是跟就业、经济形势有很大关系。”他认为,国内投资从数字上看很高,但在实体领域却似乎不高。“目前我们对投资的统计还存在问题,比如银行贷款放下去,贷到企业就被计入投资数据,但企业是不是用于购买或实际投资,在统计上还照顾不到。”

  针对国内近两月存贷款和投资的高速增长,李扬表示,存款(尤其是企业存款)以高于贷款和投资的速度增长,在历史上非常少见。“我们有理由认为,一定是银行和企业在做一些安排,这是个现实的考虑。钱虽然下去了,但在产能过剩和经济下滑的情况下,贸然投资对企业和银行来说都是坏情况。最近党中央、国务院相关部门连续开了若干次会,主要决策人说话比较谨慎,比如副总理就比经济学家谨慎。”

  针对近期各界对经济走势乐观预期的抬头,李扬泼了一瓢“凉水”。他指出,中国经济恢复会比较缓慢,政府和企业需对可能较长的全球衰退期做好准备。“这次危机实际上是科技创新耗尽所导致。从长远看,中国还需寻找新增长点。没有增长点企业就没有新投资,而没有新企业就没有就业和收入。所以在没找到新增长点前,经济要想掉头向上比较困难。”

  他表示,目前学界虽看好新能源,但有研究表明,与当年的IT行业相比,IT是给经济做加法,而新能源革命可能是做减法,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或许并不那么乐观。最悲观估计,经济将面临五年衰退期。他表示,再坏下去的概率小了,但掉头向上的概率也不大,目前还需要调整。中国已经经历了30年的高增长,要回到好的时候,需要一定时间。这一过程将是个中周期。"

  “我不做预测,预测非常困难,而且极为危险。聪明人搞长期预测,死无对证,笨人搞短期预测,所以要做中期预测。我虽不预测,但是非常关注别人的预测。我比较倾向中国经济W型复苏的观点。”李扬认为,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社保等方面的投资仍很欠缺。如果能在这些方面有进展,我国的经济恢复会快些,也许只需一两年。全球经济还是美国主导,中国情况与它们相比很特殊,不需要那么长的复苏周期。

财政部全员行动加班找钱 盯上消费税资源税物业税个税

  【开利综合报道】“现在1000万的支出,谢部长都要亲自过问,可见财政支出压力有多大。”一位财政部官员近日称。背后则是财政部收支矛盾愈发激化的现实。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下降9.9%,同期支出则增长了31.7%;而要完成全年9.8%财政收入增幅预算,接下来的8个月内财政收入至少要实现18%的增幅。税改15年来的事实表明,这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囊中羞涩,财政部为“找钱”已是全员行动。

  近段时间来,财政部的每一个人都感觉到了压力。“从宏观上来说目前财政部最大的压力就是财政减收,如何完成预算收入是最大的任务。”财政部税政司一位官员解释。据他介绍,有好几个月了,部里人员很少能正常下班。而他们这种忙碌的工作状态主要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完成预算任务,在财政减收、结构性减税的基础上,适当挖掘潜力,增加财政收入。

  近日,财税部就盯上了提高白酒行业消费税。财政部官员透露,不久前已深入茅台等白酒企业进行了调研。上述官员称,除了消费税,还在抓紧时间研究更多课题,如资源税、物业税、个税等等,只要收入形势没有明显转好,这种紧张的工作状态就不会改变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院长马海涛不是,在财政收支压力巨大的情况下,确实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挖掘税收的潜力,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开征新的税种,比如推出资源税改革、研究开征物业税等等。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刘桓表示,有关部门提出加快税改速度,实质上从现在的经济形势出发做出的政策调整,财政收支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考虑税收调整,增加财政收入也是必然选择

除了忙着增收,财政部忙活的还有如何节支。“都说财政部最有钱,花钱都是上亿级别的,其实给我们自己申请个几十万都很费劲。”一位财政部下属单位工作人员表示,“有的部能盖房子、分房子,我们就没有。”他解释原因时称,压缩行政开支、不准新建楼堂馆所是财政部提出来的,现在财政部必须要带头遵守。

即便如此,在如何花钱问题上,不同部门行动起来仍有差异。财政部与商务部在支出上存在不同观点,5月底明确反对此前炒得沸沸扬扬的全国发放消费券一事,致使搁置。即便是近日刚刚实行的再次上调出口退税新政,在财政部内部也一直持审慎态度,其中巨额退税带来的财政压力一直是财政部考虑的重点之一。“要钱的很多。”上述财政部官员感叹。

中国敦促采取措施解决不良贷款

【开利综合报道】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日前称,各国政府为阻止银行资产状况恶化所采取的措施有助于减轻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这些措施还不够。

刘明康表示,鉴于不良资产仍然存在于各国银行的帐目上,这说明政府所采取的措施还不够。刘明康表示,世界各国都务必立即解决不良资产的问题;若不一次性彻底剥离不良资产的话,整体经济将永远无法好转。刘明康呼吁各国政府在制定策略时三思而后行,并表示中国的经验或许能为他们提供帮助。刘明康在提到美国及其他国家政府采取的金融政策时表示,中国非常愿意提供这一方面的经验供各国借鉴

美国政府尚未如之前承诺的那样收购银行不良资产,而是购入了总值约2,000亿美元的银行股份。美国政府还批准10家大型银行偿还683亿美元的政府救助资金。4个月前,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曾建议动用部分政府资金以及私人资本收购最多1万亿美元其所谓的银行“遗留资产”,从而帮助改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以便其能够重新放贷。

在过去几周里,大型银行已筹措到650亿美元左右的私人资本,而此番成就在几个月前仍看似是不可思议的。这由此激发了部分人士关于政府是否仍需将不良资产从银行帐目上剥离的讨论。部分观察人士表示,快速剥离不良资产至少能够消除人们对未披露损失的质疑,同时也可以清除围绕不良资产价值下调幅度是否足以反映真实情况的不确定性

作为国有银行体系重组计划的一部分,中国政府于1999年成立了四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旨在帮助四大国有银行处理共计人民币1.4万亿元的不良贷款。另一方面,中国政府还向四大国有银行注入了数百亿美元资金,以帮助支撑其资本基础。这之后国有银行体系的资产质量的确有了大幅改观。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国有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04%。刘明康称,中资银行的杠杆率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大型银行的杠杆率为8倍,中小型银行的杠杆率为12倍。

刘明康还表示,中国经济今年有望进一步复苏,预计今年晚些时候经济增长率将回归到7%-8%的水平。不过他提醒称,中资银行短期内面临信贷风险,而且如果经济复苏遇阻,则中资银行的不良贷款或将增加。他表示,经济形势充满变数。中国政府设定的2009年经济增长目标为8%左右。中国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为6.1%。

中国银监会近期已敦促各银行确保资产质量良好,且信贷资金能够进入实体经济。最新数据显示,中国5月份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为人民币6,645亿元,高于4月份的人民币5,918亿元,因放贷机构对中国政府关于支持经济复苏的呼吁作出了回应

【形势要点】

中国政府悄然完成首期石油储备

    【开利综合报道】中国用了30个月时间悄然完成了向第一期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注油的行动,这其中大部分时间正好赶上2008年後期开始的国际原油价格大跌。现在中国又在建造规模更大的第二期战略储备基地。

    就象第一阶段四个沿海战略储备基地一样,中国未来会选择适当时机逐步完成对第二阶段战略储备基地注油,全球油价因此会得到支撑。目前油价已经升至72美元的七个月高位。

    法国兴业银行大宗商品亚洲主管Olivier Godin说,“中国政府清楚,匆忙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会对市场造成巨大影响,所以他们的做法很聪明,没有急于求成.”

    中国政府希望避免对市场造成强烈冲击,2004年中国石油需求大增15%震撼了全球市场,国际油价由此展开了长达六年的牛市走势,并在去年7月达到每桶150美元的峰值,直到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打压需求为止。

    从2006年8月首批共300万桶俄罗斯乌拉尔原油注入宁波储备基地开始,中国在2008年底已经完成了四个基地1亿桶的储备,但在今年3月才正式公布。

    美国或韩国的政府机构负责运作紧急石油储备,意在应对自然灾害或者供应中断;与他们的做法不同,中国则是由大型国有石油企业负责管理储备,至少目前是这样。

    首批四个基地中的三个靠近中石化(0386.HK: 行情)的大型沿海炼厂,第四个则靠近中石油(0857.HK: 行情)炼厂。中石化前任董事长陈同海2007年3月曾表示,公司正在租用宁波的储油罐。

    第二阶段战略储备完成后,可以满足中国五周的需求。但政府未对储备管理进行明文政策规定,石油企业对国家储备的运作似乎与商业库存类似,分析师称,此举将有助于降低市场波动。

    公司贸易商称,近几个月,国家储备库偶尔会被借出,并在一定时期内进行替换,尽管此举在正价差市况下不够经济,但却有效地为企业提供了额外储备,使其不必频繁地进行国际市场操作。

    尽管分析师一致认为,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或不会引发国际油价的方向性改变,然而递增的需求确实将提升市场信心,尤其是当欧美的需求因经济放缓而减弱时.“中国的石油基本面因素对国际油价产生重大影响,而随着中国越发依赖进口能源,并准备加速建立储备时,该种影响将变得更大”,纽约的独立石油业分析师Paul Ting表示.

    中国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表示,政府已批准第二阶段的国家原油储备计划,且其储备仓库将在今年开始建设,地点主要在内陆地区和地下。

    这些储备方案--无论是原油还是成品油--均是为保障中国强劲需求下的供应安全.中国自4月以来不断显现经济复苏迹象,包括5月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46.83%--将进一步刺激汽油消费. “中国需求复苏和储备政策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今年以来国际油价的强劲走势,这将对未来数年的油价走势产生影响,”Paul Ting说道。

发改委酝酿刺激民间投资20条

【开利综合报道】国家发改委日前提出了一份旨在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20条意见。据国家发改委官员表示,尽管目前四万亿中央政府投资已经初见成效,但是一些地方已经出现后续项目储备不足的情况。而一旦两年后中央新增投资计划用完,而民营投资还没有起色的话,留给中央继续实施宏观调控手段的余地就很小了

  据悉,发改委提出的“20条意见”脱胎于4年前的国务院“非公36条”。上述官员称,“非公36条”出台已经4年,但对于民营企业的投资来说,相关政策仍然是“一块玻璃天花板”,20条意见将力求在一些具体的政策方面打开突破口。

20条意见

  日前,2009年投资工作研讨班在安徽合肥召开,这是最近几年国家发改委第一次召开这样的会议。各省市发改委、经委的相关官员悉数出席。会议的主题是,研究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推动投资快速可持续发展。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拿出了国家发改委投资司草拟的“20条意见”,并表示“希望把这个新的促进民间投资的文件,早日推出来。”

  据了解,20条意见中明确提出: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电信、金融、城市水务等垄断性、公益性领域;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和信贷支持力度和信用担保;明确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进入科教文卫等非营利性领域;支持拓宽民营企业在营利性行业的投资力度等。目前,20条意见只是一个讨论稿。在此次研讨班上,地方相关部门将提出修改意见和补充建议。此后,发改委还将征求企业代表和民营企业组织的意见。

  事实上,此前发改委已经要求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鼓励民间投资的办法。6月5日,浙江省发改委率先起草完成了《关于进一步推动项目建设 确保投资有效增长的意见》,文件提出,要继续通过BT、BOT,与中央企业合作等方式,加大引导民间资本的投资。

  浙江省发改委投资处处长徐幸说:“4万亿中央投资下来,应该起到的是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政府投资带动更多的民间投资。但是从前4个月的情况来看,完全没有起到这个效果。浙江省的民间投资基本没有启动。”

  浙江省拥有数量众多的民营企业。徐幸介绍,浙江社会投资启动迹象不明显,制造业投资仍在低谷徘徊。1-4月全省限额以上国有控股投资同比增长30.9%,但是比重较高的民间投资仅增长7.9%。

政府投资后续乏力

  国家发改委官员透露说,目前中央投资已经下达了三批几十万个项目,但是地方投资乏力的迹象已经开始出现。“后续项目和配套资金都有点跟不上。”据悉,根据中央检查组的检查,截止到4月28日,第二批新增1300亿的投资中,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仅为30.7%。个别省份,地方配套资金甚至不足10%。某西部省份的经委相关官员表示,社会投资没有跟进、地方财政下降、政府收入减少是影响配套的三大原因

  国家发改委官员说,中央代发的2000亿地方债中,地方也只拿了很少一部分作为中央投资资金,大部分钱用在其他的方面了。另外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是,项目开工率较低。截止到4月25日,全国整体开工率为40.8%。其中有10个省区低于30%。财政收支的减少也是制约后续政策的一大因素,今年前4个月,全国财政收入下降了近10%,中央财政收入的降幅更大,达到20%。一些受财政收入下降影响较大的地方甚至采取了“刮地皮”的方式。前述西部某省经委的官员说:“本来应该引导和鼓励民企投资,结果由于财政收入下降,现在又开始加重对民营企业、社会服务业领域的税费。”

  上述因素导致一些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储备已经出现断档。这让国家发改委对后续工作非常担心。相关官员说,“我们很担心如果我们进行后续投入,地方能不能拿出合适的、具体的后续项目。”在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后继乏力的情况下,国家发改委决定启动民间投资。相关官员说:“拉动经济增长,不能全靠中央投资,财政也没有这么多钱。每年全社会投资中至少一半以上都来自民间投资。更重要的是,民间投资对就业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启动民间投资并非易事

  据悉,在起草20条意见之前,发改委投资司曾对民营投资热情不高的原因进行了调研。主要原因是市场环境不好,盈利预期不明显,其次是民企融资比较困难,此外,一些领域存在行业垄断,民营资本无法进入。浙江省发改委此前的专项调研发现,受经济前景不明朗、生产订单不足、产能普遍过剩、工业效益下降等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投资谨慎,观望情绪相当普遍。浙江省发改委投资处处长徐幸说,民间投资逐利而行,能够盈利是启动民间资本的根本力量。眼下的重点是扩大民间投资的准入领域,提供更多优质项目。

西部某省经委的官员说,要解决民间投资,要下决心真正做到对国企和民企一视同仁。“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的情况是,给那些地方国有企业充分的政策优惠和补贴,而民营企业则成了政府‘挤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发改委希望“20条意见”能够成为推动民间投资的“突破性文件”。相关官员称,“扩内需、保增长最后的成功,应该是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共同增长。要引导民间投资,政府不可能拿钱去买订单,但是,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在政策上取得突破,是‘20条意见’的作用”。

  据官员透露,下一步发改委将会出台一系列刺激民间投资的政策。清理不利于民间投资的各种文件。目前,列入国家发改委清理名单的文件共有53个,其中包括一些带有门槛限制性的政策规定、一些增加民营企业投资负担的费税文件等。

上月投资增38% 推动经济复苏

  【开利综合报道】国内五月份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三十八点七,增速继续加快,政府为刺激经济增长而推出的大规模投资项目仍在发挥作用。国家统计局公布,一至五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人民币五万三千五百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三十二点九,高于市场预期。首五月房地产开发投资一万零一百亿元,增长百分之六点八。由此推算,今年五月份当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百分之三十八点七,高于四月份的百分之三十四。

  数据显示,欧美经济仍在低谷徘徊导致中国出口出于意料继续下滑,未来并可能继续对整体经济形成拖累。另一方面,国内投资保持了稳步增长,以房地产投资为代表的民间投资亦开始出现复苏苗头。华宝信托宏观经济分析师聂文称,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都在加速。后者占固定资产投资的四分之一,产业链上有四十多个行业,房地产行业若能在下半年迅速上升的话,民间投资将会逐步取代政府投资,投资的有效性也将得到加强。

投资银行高盛在报告中称,五月的固定资产投资好于预期,因对投资设定的一些限制正被取消且政策较为宽松,投资增速正处于强劲的上升通道。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亦认为,房地产板块的持续复苏足以抵消出口导向板块的疲弱。“我们认为,旺盛的投资和个人消费将继续支撑更强劲的国内需求增长,而这对于抵消出口的疲弱态势将绰绰有余。”高盛称。

分析师表示,中国目前的出口状况难以担当起拉动经济增长的重任,只能更多的倚重投资和消费,而能否顺利启动民间投资将决定投资增长的可持续性。国家资讯中心高级经济师张永军表示,短期看,固定资产快速增长的态势仍会持续,因为出口依旧不见起色。但从长远看很难持久,因为专案有限,而银行放贷也不可能一直这么高增长。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高路易坦承,中国今年的预算赤字可能较去年扩大十倍,这意味着若二○一○年需要实施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政府的手脚会被束缚住。“如果能从上半年政府投资为主导,过渡到下半年民间投资为主导,中国经济的复苏将更有持续性。”聂文称。

  此外,国内消费增长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架马车,在外需疲弱之际亦开始承负重任,中国政府已采取了多种刺激国内消费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事实上,今年以来国内房地产成交量一路上升,房地产投资已出现复苏苗头;而汽车销售也异常火爆,前五个月国产汽车销量达到四百九十五万六千八百辆,同比增长百分之十四点二九。

中国5月工业增加值及零售大幅增长

【开利综合报道】中国政府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工业增加值和新增银行贷款出现增长,零售总额大幅跃升,进一步表明中国的4万亿元人民币(合586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促进了中国的经济活动。但经济学家警告称,私人部门的增长仍显疲弱。

今年5月,中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高于4月份7.3%的增速;零售额增长15.2%,4月份为14.8%。中国公布5月份投资额飙升至创纪录高位;进出口虽然下滑,但经济学家表示,如果按照经过季节性因素调整的月度数据衡量,中国进出口已经企稳,并基本持平。“消费表现强劲,但政府支出起到了一定作用。我不太相信中国经济已出现根本性反弹,”苏格兰皇家银行经济学家贝哲民表示。“由于出口仍显疲弱,强劲的(工业增加值)数据下半年很难持续。”

中国各银行5月份新增贷款额从4月份的5918亿元人民币增至6645亿元,使得今年以来的新增贷款总额达到5.8万亿元人民币,超出了全年5万亿元的官方目标。摩根大通中国证券市场部主席李晶表示:“尽管贷款增速加快引发了人们对资产质量恶化的担忧,但鉴于新增贷款主要为中长期贷款,因此短期内不太可能出现严重的不良贷款问题。”

中国基建出现反弹

【开利综合报道】中国出口和进口5月份继续下降,但随着政府向新基础设施项目投入大量资金,以提振日渐放缓的经济增长,这个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投资飙升至创纪录高位。出口同比下降26.4%,比4月份22.6%的降幅更大,这也是出口连续第7个月同比下降。进口同比下降25.2%,而上个月的降幅为23%,但经济学家们表示,进出口已经企稳,若在经过季节调整的月度环比基础上衡量,则基本上持平。

5月份,中国许多大宗商品和天然资源的进口量激增,显示基建出现反弹。这支持了其它数据,这些数据表明,今年头5个月的固定资产投资与2008年同期相比,上升了32.9%,这意味着5月份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上升了38.7%。高盛表示,这是有记录以来第三大的升幅,但由于中国的物价水平正在下降,因此上月的投资数字是政府从1997年起发布此类数据以来最高的。“尽管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继续发挥着领头羊作用,私营部门的投资也显示出积极的迹象,”高盛经济学家宋宇表示。

过去10年间,中国经济的两大发动机一是繁荣的房地产市场,二是迅猛增长的出口。数据似乎表明,至少其中一个发动机可能已开始复苏。今年头5个月,与房地产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去年同期相比,加速至6.8%,高于1月至4月期间4.9%的同比增幅。不过,与2008年头5个月的同比增幅相比,今年的增幅仍低了25.1个百分点。

今年头5个月,商业及住宅地产的销售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45.3%,但这么大的销售量升幅对价格并没有什么提振作用,这令数据的准确性值得质疑。在北京,今年头5个月的房地产销售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一倍多,但5月份的平均价格同比反而下降了1.1%。

中国经济“迷雾”环绕 学界仍存巨大争议

【开利综合报道】事实上,关于中国经济走势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学界相继给出了V型、U型、W型、L型、√型、反√型和大锅底型等7种预测。随着近期部分经济数据出现回暖迹象,人们的预期也纷纷开始往乐观方向转变。但眼下的回升究竟是全面复苏启动的信号还是暂时性的“回光返照”,学者之间争议巨大。

  社科院人口所所长蔡昉也指出,4万亿政府投资的结构仍存在优化空间。60%-70%投向中西部,这本来是好事。但如果违背比较优势产业结构的趋势,再加上又是政府主导投资,可能会强化扭曲的结构。此外,如果重新设计最大化的就业投资结构,我们估算可以创造出8000多万岗位。而现有的结构只能创造5000多万

对于未来的经济走势,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李稻葵表达了与表示,狭义的危机已基本过去,全球有可能在1-2年内恢复较高的增长水平,中国经济增长率今明两年将处于上升通道。但袁钢明认为,中国经济下滑和上升的力量仍在交叉拉锯,且下滑的力量要超过回升的力量,悲观预测下滑期将持续两年

【热点聚焦】

评级机构频发警报:美商业地产危机可能9月爆发

【开利综合报道】包括标普在内的评级巨头日前频频对美国商业地产市场发出警告,表示如果该市场继续恶化,大量人寿保险商将遭受重创。标普更表示可能变更商业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MBS)的评级模式,以因应美国经济形势变化。若果真如此,预计有九成优质CMBS将被降级

由于经济衰退导致企业大幅裁员、缩小规模,导致大量商业地产空置率急剧攀升。而银行提高贷款要求,又令即将于2009年到2012年到期的10年期和5年期商业地产贷款无法再融资。有分析人士预言,商业地产危机正在袭来,最早可能在9月爆发。专家认为,商业地产将成为下一波金融危机的源头。

  无独有偶,标准普尔日前还提议将变更美国商业地产抵押贷款支援证券(CMBS)的评级模式,同时警告称近年发行的许多最高级CMBS有可能遭遇降级。根据标普的测算,相关评级标准发生变化后,2007年发行的最高级(AAA级)CMBS中将有约九成面临降级风险,而2005年和2006年的最高级CMBS中受影响的比例也在25%和60%左右。标普的突然表态,一度令CMBS市场价值缩水了750亿美元之多。

  在此之前,另一评级巨头穆迪也表示,将审核2006年至2008年间所有美国CMBS交易等级,并审核所有大笔贷款与单一借款人交易。这次审核将集中在CMBS评级模式的两项关键资料——资本率与不动产现金流量上,审核的交易余额达3026亿美元,占美国所有CMBS余额的52%。另外,惠誉评等也表示,可能调降84亿美元最具风险的B级CMBS,因为,近期有关CMBS违约和损失的数量增多,且预期这种情况还将延续

  在过去18个月包括标普在内的评级机构因为评级“过于宽松”而遭到炮轰。美国国会曾经指责三大评级巨头未能就楼市泡沫向公众发出警告。在很多情况下,它们轻易就将最高的3A评级给了那些所谓的结构性产品,尽管这些产品被证明是风险度极高甚至是一文不值的。“但是现在看起来,这些评级巨头又有矫枉过正的苗头。”纽约新橡树资本资产管理谘询公司的专家SteveJernigan说。

  不管标普关于商业地产市场的连番预警是亡羊补牢,还是矫枉过正,值得注意的是,标普的最新提议很可能将对美国政府稳定商业地产市场的计划造成不利影响。如果标普执意变更评级模式,这就意味着大量的CMBS将不再符合美国定期资产支援证券贷款工具(TALF)计划的资格,因为TALF计划目前仅仅针对持有最高评级的CMBS。而TALF计划的本意就是要激活陷于停滞的CMBS市场,以缓解写字楼、公寓楼及购物商场的融资难问题。评级机构标准普尔日前在一份报告中称,如果美国商业地产抵押贷款市场大规模恶化,包括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和德保信金融集团等在内的寿险商将遭到重创,因为这些保险商在商业地产和多户住宅抵押贷款方面的投资接近3100亿美元。

  美国北部地区保险商因次级房贷市场崩溃已经损失了超过2000亿美元。标普认为,目前,这部分损失还主要集中在房屋贷款、企业债券和衍生性产品上,但不久可能将扩大到商业地产贷款方面。商业地产市场的表现通常是一个滞后的经济指标。商业地产抵押贷款借款人通常会先削减其他开支,比如裁员,实在不行才会违约或进入止赎程序。“随着衰退加深,相信商业地产抵押贷款借款人和贷款人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标普称。“到目前为止,在人寿保险公司的资产组合中,商业地产抵押贷款的止赎率几乎为零。但随着本轮经济周期的发展,情况可能发生变化。”标普分析师KevinAhern说。

  不动产研究公司TreppLLC指出,融资市场紧缩拖累美国4月商用地产抵押贷款违约率攀升到了2.45%,为近11年高点。这是该公司自1998年开始统计这项资料以来最高的违约率。商业地产抵押贷款原本是极为优质的资产,其违约率一般只有0.5%。TreppLLC资深副总裁ThomasFink表示,美国商用地产贷款违约的情况已经前所未有,但最糟的情况恐怕还不仅限于此

考虑到可能潜在更多的投资损失,标准普尔下调了包括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保德信金融集团、林肯国民集团和哈特福德金融服务公司在内的11家寿险商的评级。保德信金融集团、林肯国民集团和哈特福德金融服务公司此前都曾接受过美国政府的援助。另外,由11家公司组成的标普人寿健康险综合指数在过去的一年里几近腰斩,其中,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下降了50%,保德信金融集团下降了46%。

美国式的“公司福利主义”延伸

  【开利综合报道】正当人们谈论经济复苏的“嫩草”之际,美国的银行业同时在重新考虑如何加强监管。为了防止发生另一次危机,政治人物也在谈论如何改革监管规范。还有必须关注的领域—银行正在重整旗鼓,想要回复往日的辉煌。

  过去的体系对银行非常有利(虽然对股东是否有利就另一回事了),如此说来,他们为什么要改变呢?实际上,在危机后作出大量努力,但收效却甚微。银行较以前更没有竞争力,那些因为规模庞大而没法倒闭的银行变得规模更加庞大。大家早就知一项事实:美国的银行不仅大的不能倒闭,而且如此庞大的规模也不利于管理,这也是他们一直经营不善的原因所在

  每当他们营运失灵之时,政府就出面重组,提供存款信用保险,同时持有银行的股份。政府官员深知,如果他们救援稍迟出台,那些殭尸或是濒临“殭尸银行”——几乎没有净资产,“死马”还被当作“活马”医—为了自保,很有可能会放手一博。如果冒险成功,他们自然会转危为安,如果失败,那就留给政府来“埋单”了。这不仅仅是想像,而是有前车之鉴。在一九八○年代时发生的储贷危机中,当时的自动提款机没有“足够现金”,政府被迫出手救助,以避免资金枯竭,导致存款人血本无归。

  在通常的金融重组中,股东一般承担损失所有的投资损失,而债券持有人往往成为新的股东。政府有可能提供额外的资金,而新的投资者必须接管倒闭的银行。然而,奥巴马政府引入一个新的概念:过于庞大的银行不能重组,不能以常规的方法来治理这些规模庞大的银行,因为如果想要改组银行,市场会出现恐慌。所以说不仅不能碰债券持有人,甚至连股东都不能碰——所有的一切只能依赖于政府的救助计划。这思路是错误的。奥巴马政府可能在政治的压力和大银行的误导下作出的判断,他把救助银行和救助银行的股东和债权人混为一谈了。

  银行重组给予一个新生的机会:新的投资者(不论是资产抵押或是债券重组)将更有信心,其他银行也会乐于把资金借给他们。对于债券人来说。如果银行资产的实际价值比市场的价格要高,他们自然会得到补偿。由此而受益。显而易见,奥巴马的战略在目前和将来成本都会很高——目前看来,他并没有实现预定的有限目标:那就是重新启动借贷活动。纳税人已经掏出了数百亿美元,而且很可能在将来掏出更多个百亿美元作担保。

  重新改写市场经济的规则不仅是金融业蒙受损失,获利者往往是那些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绝大多数的美国人认为这非常不公平,特别是他们看到银行接受到数百亿美元救助后,忙着给自己支付巨额的奖金和分红后;撕毁社会契约不能如此轻率。如果采取如此的改革方案:也就是赚钱归个人,赔钱则由社会大众承担。这样的做法注定要失败。既然激励机制失灵了,哪有什么市场游戏的规则可言?那些庞大到不能被重组的银行知道,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赌博——因为联局储提供利率几乎为零的资金,而资金可以源源不绝地提供

  一些人把这种新的经济形式称为“美国式的社会主义”。但社会主义关注的是普通人的利益。与此相反的是,美国并没有给数百万失去家园的普通美国人提供帮助。失业的工人仅仅得三十九个星期的有限失业救助,之后只能自谋出路。当他们失去工作,同时也失去医疗保险。美国正无休止地对公司提供安全保障,从商业银行到投资银行,然后是保险公司,现在是汽车行业,看来被救助的名单还远远没有完结。实际上,这是长期的公司福利主义的延伸。有钱有权的人可以伸手向政府求助,而普通大众却没什么社会保障

必须拆分这些庞大而不能倒闭的银行。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说明这些“金融怪兽”在接受救援后,会给社会大众带来任何好处。如果他们不被拆分,也要大大限制他们的权限,让他们不能还像过去那样为所欲为—赌博后的损失由其他人来承担。对于这些金融怪兽,还有值得关注的问题:他们有非常强大的政治势力。游说团的工作非常有效:先是减少监管,然后是纳税人来给他们收拾残局。正如他们所述求的那样,不顾纳税人和全球经济的死活,还想再一次地全身而退;这次不能再让他们得逞。

奥巴马经济顾问称美国经济结束自由落体式下滑

  【开利综合报道】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奥巴马首席经济顾问劳伦斯•萨默斯日前说,美国经济已经结束“自由落体”式下滑,但美国经济复苏仍有漫漫长路要走。萨默斯说,尽管美国失业人口还在增加,但其增长速度却在放缓,消费者和商界对经济前景出现了乐观情绪,近来金融市场反弹强劲,这些均显示美国经济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

  但萨默斯也警告,美国决策者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因为从本次危机以及以前金融危机的历史经验看,危机中也时常出现“虚假的曙光”。但他认为,与半年前相比,此时更接近危机结束的时刻。在回应美国政府对企业实行“国有化”的指责时,萨默斯说,美国政府对金融企业和汽车企业的救助是“别无选择”的。他强调,美国政府没有直接经营这些企业的计划,政府的市场干预行为是“暂时的”,目标不是替代市场,而是帮助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体系继续运行。

【能源观察】

新能源振兴是大国兴起的力量之源

【开利能源报道】被业界奉为“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的《新能源产业振兴和发展规划》日前已由国家发改委上报国务院,并将在条件成熟时择机出台。根据这一规划,到2020年,除水电外,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占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有望从目前的1.5%升至6%以上,总投资也将超过3万亿元。这对于沪深股市81只新能源概念股而言,无疑是个长期重大利好。

新能源振兴的重要意义,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能源的发现、能源链的变革、相应的政治经济和创新体制的变化,是大国兴起的力量之源。纵观人类历史,新一代能源链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国际体系中新一代主角的闪亮登场。例如,作为第一代能源的煤炭,曾帮助英国完成了产业革命,使其一跃成为“日不落帝国”;而作为第二代能源的石油,则推动美国、德国等新兴列强在第二次世界工业革命中异军突起,实现了对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赶超。目前,对于中、印、巴西等崛起中的新兴大国而言,越早投入下一代能源的竞逐,越有利于其在未来的国际体系中奠定优势地位。

从全球视角来看,以生物质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在经历了2007年至2008年的短暂繁荣后,经过半年沉寂,重又勃兴起来。不过,这一波新能源热,相当大程度上是因为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希望通过“绿色经济”扩大就业、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政策或理念带动起来的。或者可以说,前一波新能源热是建立在满足公众普遍需求基础之上的,是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而这波新能源热则反映出以奥巴马、朱棣文为代表的少数精英的政策偏好,更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而当前中国高调宣示新能源开发的背后,更多是一些基于现实的战略考虑:其一,出于对国际原油价格重新上涨的担忧。与欧美不同,由于历史上石油长期自给,中国未受到上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对于降低能源依赖的重要性都缺乏直观认识。而2008年国际油价的疯狂上涨,无疑给了中国一次极大的心理冲击。

其二,客观上存在开发替代能源的需求。尽管并非所有人都赞同关于全球石油开采量即将枯竭的“顶峰论”(Peak Oil),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近几年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四处寻找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动用了巨大的外交资源,同时也投入了相当多的外汇储备,使得中国对外获取能源的边际成本变得越来越高昂。而新能源大多是可再生能源,是内化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

其三,中国经济正面临潜在威胁,即未来欧美很可能联手,以碳排放为借口,对中国出口商品加征额外关税。由于过度消耗煤炭、石油这些传统能源,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由此也使得美欧、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减排义务的声音越来越高。如果我们将最近半年内成品油定价机制、燃油税的接连出台,以及即将公布的天然气定价机制和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事件视作一个整体,就能够理解政策制定者对此所抱的强烈危机感和紧迫感。

然而,要振兴新能源产业,未来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障碍需要克服,其中有一些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挑战。首先,如何保持新能源开发投入的连贯性,避免投机心态。对于尚处于婴儿期的新能源而言,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后发劣势。例如,国际油价上涨,新能源开发受到重视;而油价一回落,新能源计划旋即被束之高阁。此外,由于成本和价格偏高,也妨碍了其推广应用。不少人也指出,全球汽车行业的百年老店通用之所以走到破产这一步,与其过去数年在新能源汽车上只投入、不产出大有关系。不过,国际能源署(IEA)已保证,新能源的使用成本,将随着技术成熟和应用普及而相应降低。

当然,与传统能源相关产业的路径依赖和利益集团的阻力,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在国内汽车行业表现尤为明显。为此,除了政府从政策上扶持新能源相关产业外,推动“节能减排”的公民社会运动健康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如何保持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发展比例,以及如何在各种新能源之间保持最优的投入比。同时,还有一个如何协调新能源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冲突的问题。例如,生物乙醇作物与粮食作物之间的争地现象,在许多国家都是饱受非议的话题。

再次,对于民间资本如何进入并发挥作用要有可操作性,而不使其仅仅沦为一句空洞的口号。从利益动机来看,国有垄断企业并不欢迎来自新能源的竞争;即使迫不得已,也要把新能源开发的主动权牢牢攥在自己手里。例如,目前的风力发电,基本为大唐、国电等“国字号”所垄断;而在生物质能源领域,除少数外资进入外,中粮和三大石油巨头也成为主导力量。

最后,也是最希望强调的,不能以功利主义心态将新能源开发简单化为今后两三年走出经济危机、拉动经济增长的工具,而应将其视为长期内保障能源安全、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并提升到适应低碳时代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高度。否则,就很可能成为地方政府追求政绩的新目标,导致一哄而起、低水平重复和盲目开发等后果,造成土地和资源的耗费。

对于新能源开发,不能坐失良机,但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了突出新能源而刻意贬低 “旧能源”对于中国能源安全的现实意义。而是应当立足国情,结合各地实际,依据比较优势有选择地各有侧重。相信尽管石油和煤炭等传统能源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仍将为中国经济提供主要驱动力,但新能源终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成品油需求不旺 国内油价与国际走势“脱轨”

【开利能源报道】与国内油价疲软相反,国际油价却始终坚挺。缺少了市场需求的支撑,国内、国际油价出现“脱轨”走势。近日,虽然国际油价已经站上70美元/桶“关口”,但山东等地地炼出现了每吨50到100元的下滑,中石油、中石化等主营单位油价松动,不少地区在降价优惠。而需求市场支撑力度不够是国内、国际油呈脱轨态势的主要原因。

成品油价回落

发改委上调国内汽、柴油批发价后仅仅过了不到两周,国内成品油价就重新出现了下滑。山东青岛某地方炼厂内部人士表示,目前在山东地区地炼、主营单位汽柴油出货价格都在下降。其中0号柴油,地炼报价在5700元/吨左右,相比上周下降幅度在50至100元左右;中石油、中石化的挂牌价维持在5850元/吨,但实际成交价普遍优惠至5750~5800元/吨。

山东卓创资讯发布的全国市场监测报告显示,在汽柴油价格上调后终端采购量明显减少,市场成交价格呈现稳中有降趋势。华北市场价格暂稳但出货依旧低迷;华东成品油价格(破解油价困境)坚挺,但是供需面跟不上,疲软态势尽显,市场出现有价无市局面;沿江市场明稳暗降,主营公司纷纷加大优惠力度。卓创资讯分析师刘峰认为,6月1日的涨价实际是透支了本就没有完全恢复的市场需求,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驱使下,众多中间商当时都纷纷进货囤油,炼厂也跟着硬撑着涨价,但实际的市场需求并没有带动起来。在疲软的市场重新作用于油市后,成品油价近期将步入缓步下行通道。

需求没有出现根本好转

与国内油价疲软相反,国际油价却始终坚挺。“国际油价大幅度反弹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美元持续走弱,另外跟一部分投机资金在渐渐进场有关,并非是因为实际的市场需求在明显回暖。”国家信息中心某专家表示,在世界各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下,经济前景在止跌趋稳,但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的GDP与去年四季度比并没有多大增长,经济运行不足以解释国际油价如此迅猛的反弹

相比而言,中国的经济形势要明显稍好,但回暖迹象似乎并没有外界预计的那么快。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7634.9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4.7%。5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641.27亿美元,同比下降25.9%。其中,出口下降26.4%,进口下降25.2%。“经济回暖缓慢,下游需求没有出现根本好转,市场就支撑不了人为调高的成品油价。”前述地炼内部人士表示,炼厂在6月份发改委涨价前后每天的出货量在3000万吨左右,目前已经跌到2000万吨多一些。这一数字跟去年同期的出货量相比,大约只有1/3不到。在有价无市的情况下,炼厂在下一步出现大规模的降价促销也就在所难免。

两大石油公司成品油批发优惠或只对长期客户保留

相比较民营炼厂,中石油、中石化等主营单位的形势好不到哪里去。中石化山东销售某内部人士表示,目前汽柴油批发价格基本持稳,但实际销量并不大,出货疲软,市场清淡。据中石化内部人士透露,中石化2009年的销售计划与去年持平为1.25亿吨,其中汽油约为4000多万吨,柴油8000多万吨。今年1至4月,中石化的实际销售量却同比下滑了10%,仅为3200万吨,其中华北、华东、华南市场下滑幅度均超过10%。

卓创资讯分析师刘峰表示,在需求疲软的情况下,两大石油公司都面临着较大的销售压力,如果国际油价继续反弹,不排除主营单位再次借机采取推价托市的销售策略。“在需求不振、大规模走量无望的情况下,稳住价格就可以获取最大销售利润。”有消息称,中石油、中石化近日已经在总部召开会议,要求下属各销售公司下一步一律取消区域内的汽柴油零售价优惠,成品油批发方面的优惠仅对已签长期合同的客户保留,其他则一律提高至最高限价。

英国石油公司报告:全球石油储备量十年来首跌

【开利能源报道】英国石油公司一份报告指称,去年全球石油储备量10年来首度下滑,按照目前产量率推算,全球石油储备足以维持供应42年。有分析指出,油价大涨主要受投机盘所致,并非由基本供求层面所带动。

英国石油的年度全球能源策略报告称,2008年底全球石油储备量为1.258万亿桶,低于一年前经修定后的1.261万亿桶。英国石油报告表示,以目前石油产量计,全球石油储备足以维持供应42年。英国石油及其它石油公司一直设法扩大储备水平,但成效不大。俄罗斯去年更通过法例,限制外资拥有该国能源及金属储备。中东国家占全球储备六成,同样实施类似限制措施。英国石油行政总裁海沃德说,数据证实全球石油、天然气及煤的储存量,足以应付全球未来数十年需求,现时全球面对的挑战是其后供求问题。报告指出,全球石油储备量最高是沙特阿拉伯,约为2641亿桶,较一年前的2642亿桶相距不大。整个中东地区石油储备7541亿桶,包括加拿大1507亿桶油砂储存,全球总储备为1.409万亿桶

分析员报告表示,过去6年,并无任何国际大型石油公司,透过新开采或扩建油田提升产量,就如皇家荷兰蚬壳这类大型石油商,多半寻找并购对象增加石油储存量。

【外汇市场】

金砖四国集体“边缘化”美元

【开利外汇报道】中国、巴西和俄罗斯等大型新兴经济体最近先后宣布,将考虑购买IMF发行的债券。俄罗斯和巴西则公开表示,为了腾出资金购买IMF债券,将考虑削减本国外储用于购买美国国债的比重。在“金砖四国”首次峰会在即的背景下,上述动态也在国际市场上引发了对于新一轮美元资产抛售潮可能到来的猜测与担忧,美国国债价格则大幅走低。

不过,在现阶段,不管从官方意愿还是民间分析来看,主要经济体都不大可能大规模抛售美元资产,因为这也会影响到持有国的利益。相反,更多人认为,类似购买IMF债券的举动,是为了帮助进一步全球摆脱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发挥新兴经济体更大的国际影响力。

俄央行官员已表示,俄罗斯不会立即出售美国国债,而是会等到债券到期,再逐渐替换成其他资产。巴西财长则强调,虽然巴西向IMF提供贷款将以购买IMF债券的形式进行,但巴西并没有在存心打压美元。中国官员也多次表示,金砖四国并不是要抛弃美元,这样的提法不现实。高盛的分析师表示,“金砖四国”近期先后宣布将拿出部分外储购买IMF债券,未必说明这些国家对美元资产需求大幅下降,而更多的应该被视为一种信号,目的可能在于展现这些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日益增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BRIC醉翁之意非分散风险

  【开利外汇报道】为分散投资,金砖四国(BRIC)表示会买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拟发行的债券。高盛认为,金砖四国买IMF债券的举动,非为分散风险,而是为了增加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

  金砖四国是美国国债的大户,合共持有的美债额达到2.8万亿美元。虽然金砖四国口口声声说要分散美元投资,但在5月份却增购逾600亿美元债券。ING Groep NV新兴市场策略主管David Spegel称,金砖四国不能撤出美国债市场,因为没有太多AAA评级的替代投资

  高盛经济师Alberto Ramos认为,金砖四国购入IMF债券的举动,醉翁之意不在酒,并非是为分散本身的美元投资风险,只是想晋身国际“大联盟”,增加在环球市场的影响力。根据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金砖四国是希望在IMF这类国际机构扩大影响力。IMF发言人表示,理事会可能在本月下旬或下个月开会考虑发行债券的提议,这将是IMF首度发行。这项计划也可能讨论其他方面的细节,例如此证券能否如美国国债一样,在国家间交易。

经济杀手称拉美更愿意向中国借钱而非美国

【开利外汇报道】经济杀手美国人约翰·珀金斯近日称,拉美国家现在更愿意向中国借钱而非美国。约翰·珀金斯充满忏悔的自传《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在美国出版,只用了一个星期就登上了亚马逊网站热卖榜榜首的位置。

在美国服务于私人企业的经济杀手,他们有着首席经济师、咨询公司合伙人等耀眼头衔,主要任务却是帮助美国获得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控制权,劝诱发展中国家向国际贷款机构借款,进而背上沉重外债负担。现在是否有经济杀手在中国?作为一个曾经的经济杀手,根据珀金斯的经验来看,可能会有几个。现在每个大跨国公司都有他自己的经济杀手,他们去各个国家,去利用那里的市场、资源和劳动力,为自己的公司牟利

那他们可能会在中国做些什么事情?让中国购买更多的美国国债是现在经济杀手的主要任务吗?珀金斯表示,中国人有足够的智慧来应对这个问题,因为中国现在向世界银行借款,再将这些借款以更高的利率转借给美国。他前一段时间一直待在拉丁美洲,在那里与玻利维亚、尼加拉瓜总统都有会面,这些国家更愿意向中国借钱,而不是向美国或者联合国、世界银行借钱,因为他们觉得中国有足够的实力,美国现在也很害怕中国在拉丁美洲抢占他们的市场。今天的世界比以前有趣得多,今天的地缘政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真正的实权掌握在一些大的跨国企业手上

鲁宾尼:美元储备地位恶化

  【开利外汇报道】准确预测此次金融危机的新末日博士鲁宾尼,不改末日本色,指由于金砖四国正寻求美元资产以外的储备工具,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将会不断恶化。日前俄罗斯恫吓要减持美债,加上华府拍卖190亿美元10年期国债的反应未如理想,令美国10年期国债孳息冲上4厘高位。

  鲁宾尼称,未来可能会看到一些代币的出现,虽然这不会在一朝一夕间发生,并且初期难与美元竞争,但辅助货币的发展,假以时日将会减弱美元地位。不过,鲁宾尼没有明言是哪种形式的辅助货币。对于目前经济环境,鲁宾尼预期全球经济在未来两年仍会疲弱,未可重返过往的平均增长水平;预测美国明年经济增长仅1%,日本及欧洲更会停滞不前,即有可能零增长。他说,虽然环球经济前景没有6个月前般恶劣,但前景依然好坏难定,看好经济者似乎是过于乐观,没有实事求是。

  另外,鲁宾尼担心,拉脱维亚的经济危机可能会重蹈阿根廷2000至2001年金融危机的覆辙,故呼吁拉脱维亚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先让该国货币贬值。拉脱维亚在向IMF求助之余,也想靠发行国债求存,但上周的国债拍卖失败而回,无人问津,这是因为投资者担心该国货币拉特(lat)迟早会贬值。

【国际了望】

日本为挺美国国债是把美国“架在火上烤”

【开利综合报道】日本财务大臣与谢野馨日前表示,日本政府坚信美国国债的可靠性,暗示日本将继续买入美国国债。他说,日本对美国国债的信心绝不会动摇。在全球对美国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及美国国债的疑虑日渐升温之际,日本的这份痴情可谓难能可贵

中国官员对美元资产可靠性的质疑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巴西和俄罗斯两国的官员也明确表示,为购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新发证券,两国打算卖出一部分手中的美国国债。这一消息推动美国国债价格创出今年的最低水平,投资者担心,美国债务的上升已损害了美元储备大国对美国国债的需求。

连美国经济界人士对美国国债的市场前景也不乐观。拉弗协会主席亚瑟·拉弗日前撰文指出,美国决策层目前处境尴尬。如果要防止通货膨胀率大幅上升,美联储现在就需要净发行1万亿美元的债券,这将让美联储与正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发售2万亿美元国债的美国财政部形成直接竞争。国债拍卖失败将屡见不鲜,国债价格将暴跌。而如果美国的通货膨胀得不到及时防范,一旦恶化必将侵蚀美元资产的价值,同样会导致国债价格大跌。

日本之所以逆全球主流意见而动,力挺美国国债,首要原因恐怕是要捍卫美元的价值。中国和美国是日本最重要的出口市场,日圆兑美元汇率最近一路上扬,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却保持了稳定,这意味着日本产品在其两大出口市场上的竞争力都在下降,而日本工业生产最近出现的回暖迹象,几乎全拜海外需求增长所赐,因此,日圆兑美元和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将对日本经济复苏构成致命打击

日本积极捍卫美元,或许一定程度上也缘于日圆和美元目前的“争风吃醋”关系。金融危机前曾经很流行的融资套利交易现在大有卷土重来之势,而与危机前融资对象主要为日圆不同的是,美元正日益成为套利者的融资新宠。因为美联储目前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经使美元的融资成本低得与日圆不相上下,而由于投资者普遍估计美元会在金融危机以及危机之后持续受压,与目前节节上扬的日圆汇率一对照,这更使美元在与日圆争相成为融资货币的竞争中占据了上风。

日圆成为套利交易中的主要融资货币曾给日本带来过不少甜头,当年日本之所以能在常年出现巨额贸易顺差的情况下成功将日圆汇率保持在低位,投资者借入并卖出日圆、买入高收益货币的套利交易功不可没,而这也确保了出口对日本经济的重要推动作用。

如果美元成为了套利交易中的主要融资货币,那么日圆汇率目前的强势很可能会长期持续下去,这对依然主要靠出口拉动的日本经济极为不利。而美国经济正日益从美元走软中尝到甜头。美元疲软让美国的出口产品更加便宜,因此增加了产品在海外的吸引力。摩根大通的经济学家们说,美国西海岸主要港口的外运集装箱装运量目前比3个月前增长了32%,这对于把经济走出衰退寄托在美国大量增加进口的日本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力挺美国国债颇有点当年孙权劝曹操称帝的味道,是把美国“架在火上烤”

预算吃紧 联合国粮食援助“减量”

【开利综合报道】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正在削减食品配额,并停止一些项目,原因是各捐赠国在国内财政预算吃紧之际,大幅削减了对该机构的捐款。最近几周,世界粮食计划署已悄悄开始削减配额和停止部分分发行动,以保存现金。举例而言,该机构对卢旺达的紧急粮食援助配额,已从每人每天420克谷物降至320克。

由于资金短缺,世界粮食计划署还暂停了对乌干达北部地区60万人的粮食分发行动,并削减了对埃塞俄比亚和朝鲜的援助规模。该机构还准备削减对肯尼亚350万旱灾受害者的食品配额。作为全球抗击饥荒的领军力量,世界粮食计划署上周五的资金存量还不到15亿美元,而所需预算为64亿美元。随着今年已接近过半,捐赠国官员表示,该机构不太可能获得它表示在许多穷国防止饥荒所需的资金。

去年,世界粮食计划署避免了类似难题,因为它成功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呼吁行动,筹集资金以对抗粮食危机。那次行动使该机构获得了20亿美元的额外资金,包括来自沙特阿拉伯的一笔高达5亿美元的捐赠,沙特阿拉伯由此成为继美国之后该机构的最大捐赠国。但今年的危机似乎更为严峻。捐赠国的预算赤字不断攀升,它们已告诉世界粮食计划署缩小援助范围,而在另一方面,经济危机导致的失业和汇款减少,使更多国家向该机构寻求粮食援助

欧盟拨款5.3万亿美元拯救银行业

【开利综合报道】为了支持银行业度过信贷危机,欧洲政府已同意拨款高达5.3万亿美元,以援救银行,金额比德国一年的GDP还要高。根据欧盟委员会、欧洲央行及成员国官员于5月26日准备的报告,英国承诺以7812亿欧元重振银行业者信心,金额为27个欧盟成员国最多,而丹麦承诺的纾困金额达5939亿欧元

欧盟援助银行及激励经济增长的措施金额,超越德国3.3万亿美元的经济规模,这也导致去年欧元区的预算赤字在2008年达至三年来最高。该报告指出,欧盟政府通过了向银行注资大概3114亿欧元的议案,又同意向银行的坏帐作出2.92万亿欧元的担保,和向银行提供330亿欧元和5056亿欧元,目的分别是解决银行坏帐问题和改善银行的流动资金情况,总共涉及金额3.77万亿欧元。此次金额比德国一年的GDP还要高。

  报告同时呼吁欧洲的领导人寻求进一步披露有毒资产的详情,令外界重拾对欧洲银行的信心。新的指引可能会要求获救助的银行需要售卖分行或部门,才可获批准重组。据了解,根据欧盟经济及金融委员会的文件指,银行的营运环境可能持续深具挑战。欧盟领袖将在下次6月18日至19日的会议上讨论该份报告草稿。

【观察思考】

中国减排的实际努力多于承诺

【开利综合观察】今年12月的哥本哈根会议上,181个国家按理该全力制定一份《后京都议定书》,然而,在离会议仅数月之际,夸口造势还是不可避免地压倒了真正的让步。

最大的僵局存在于中国与美国之间,两国的碳排放量合计占世界的40%。美国正考虑立法,到2020年将排放量从当前水平削减16%到17%,达到大致等同于《京都议定书》基准年份1990年的水平。日本最近稍进一步,承诺在1990年的水平上削减8%。欧盟(EU)开出了20%,但鉴于它已经在减排方面取得了不小进展,这一让步并不像表面上看来那么大。

中国和印度对此不以为然。北京抬高了价码,敦促富裕国家到2020年时,将排放量降至较1990年低40%的水品,并拿出巨资帮助贫穷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但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知道,这是不现实的。中国的强硬立场是开场的布局,而非目标成果。

这一立场基于一些陈旧的论据,虽然早已重复多遍,但雄辩力不减。过去200年来,西方国家一直在污染地球,而且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中国使用能源的大约40%用于制造出口给西方国家的产品。虽然北京有逻辑和道义助阵,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在实践中不会全军覆没。但也并非全盘皆输。中国,甚至还有印度,都在做出努力,只是不愿显山露水而已。

它们不愿被看成是接受了西方的说教,摆出的强硬立场大多是为了在国内民众面前作出姿态。两国都不想受到约束性承诺的束缚,但确实希望提高能效,减少污染。尽管中国的许多城市烟尘笼罩,但北京的确在努力实施更严格的环保标准。发展中国家不会接受给减排定出绝对值。但幕后有言论称,中国正在“弯曲这条曲线”——放缓增长速度。这将是个开始。如果贫穷的排放国愿意量化这种承诺,结果就再理想不过了。

要达到这种结果,富裕国家必须做出表率。他们必须拿出资金,让贫穷国家看到抗击气候变化的经济利益。它们还应该在研究和技术领域进行真诚的合作,这不用花太多钱,但对中国等国家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如果富裕国家采取行动,它们或许会发现,中国及其它国家是愿意做出回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