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吃人”的是不是国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07:33

·【栏目介绍】《吕少七日谈》是人民网文化频道2009年6月推出的一档每周文化观察类评弹栏目,每周推出一期,周一更新。每期由人民日报记者、人民网文化频道特约评论员吕绍刚以“锐利、雅趣”的风格观察一周文化时事,不事张扬,但求能为中国文化发展的足迹留下些别样的纪录。

重庆山体滑坡,成都公交自燃,朝鲜半岛局势紧张……无论如何,这都不是令人轻松的一周。

在一个“开心”为标识的时代,悲剧却常常不期而至。有时候悲,有时候喜,有时候觉得没道理——没办法。想想,歌手郑钧其实是一个哲人。

言归正传。过去一周,文化界的大动作不少,比如整顿文化市场、打击假唱假演、查缴黄色音像出版刊物。这些都是屡整屡强的“社会顽疾”,真不知道是违法分子太厉害还是“扫黄打非”执法队伍不够强,也真是没办法,套话一句,全社会一起努力吧!

另外,据说央视要开“开心国学”栏目了,优胜者可以免试进北大。关于国学的话题,我以前讲过多遍,在学理上它有着严格的源流与分野,并非懂得茴香豆有几种写法,能背几段论语,就是懂国学了,或者说于人于己就有益了。

国学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步入近现代之后,与西学相对,流行开来的词,是一种反求诸己的思潮。至于它的得与失,还需要学院派的继续研究。

国学只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道德理性,更重要是一种实践理性。通俗来讲,是身体力行,知行合一。

所以,它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其次才是一个理论问题。答对了再多的题,也不过是过了知识关,却未必过了常识关,更不见得品行就礼义仁智信了。

近些年,以孔子代表的国学被各方资源都在争夺,其正面效应至少目前是没有看到的,倒是不少真假国学大师应运而生。换句话说,历朝历代为孔子造神,延续到今天,变成了所谓的国学造神。

国学,这个似是而非的东西,其实并没有吹嘘的那么有用。正如李敖所说:国学如果有用,鸦片战争时,应该是我们去揍英国了。

孔子学说是伟大的道德学说,但同时也是中国最系统、影响最深远的愚民学说。没有任何一个统治者真心信奉这个。秦始皇不信,汉武帝不信,唐太宗不信,明太祖不信,但没有人站出来明确反对,谁也不傻。倒是害得民众,天天眼巴巴地期盼着仁主明君。所以鲁迅虽然精通传统文化,但无奈还是在横七竖八的字中,看出了“吃人”,不提倡孩子读古书。蔡元培也是饱读诗书,学贯中西,但当上教育部长后就废除经科。有人认为,鲁迅和蔡元培是混淆了政治上的尊孔与学术上的传承。对于学富五车、并有着相当政治眼光的鲁迅和蔡元培来说,他们能看不清吗?因为他们知道,中国的新人,是不可能从经书中诞生的,更不可能从国学中诞生。

还有一个天真的书生,就是毛主席,他真心实意想让人民当家作主,也敢于批孔。

1974年,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林彪和孔子都是政治骗子》,虽然带有特定时代的烙印,如今来看,未尝没有几份道理:“大凡政治骗子,总有一套骗术。他们在骗人时都道貌岸然,信誓旦旦,装得一本正经。孔子和儒家之徒,明明是一批说假话的专家,但是在嘴上挂着的,或者在公开文书中写着的,总是一个‘信’字。一部《论语》中,讲到‘信’的地方有三十八处之多……”“他周游列国,到处受逐,活象一条丧家之犬,只能靠政治欺骗混日子,但既要骗人,就难免会露出马脚。”

孔子是丧家犬,并非李零首创,早已有之,而且孔子的确是自比丧家犬。李零不过是说了些实话,试图呈现一个去政治化、去道德化、去宗教化的真实孔子。

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借着孔子的幌子,满口仁义道德,以德服人,背后却是一肚子男盗女娼的,还少吗?这同样不是一个知识问答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常识问题。

孔子是与上帝、释迦牟尼并肩的,史上最强的心理按摩师。孔子的主要意义,在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被借用过来尊师重教,这是值得肯定的。

所以,经常看到一些家长,让自己的小孩背论语,背四书五经,就觉得很无奈。那玩意,除非是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研究者,否则,对小孩真是没什么好处,很容易就把小孩培养成夸夸其谈的知道分子、迂腐分子,还不如背些唐诗宋词,陶冶性情。

对于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是一个常识判断。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大多数人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所以只好被媒体和媒体知识分子牵着走,既谈不上批判,至于继承大约也是胡乱应付,点点头,眨巴着眼睛,似懂非懂。

从这层意义上说,普及传统文化,最有效的方式,还是在于中小学教育,老师的言传身教,而不是电视里制造出几个学术明星,文化奶妈或者奶爸。

这几天恰好高考,广东省的语文考卷作文题为谈谈对常识的看法。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善于灌输知识,却怯于传达常识,不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去触类旁通,运用知识,了解常识。

所以,中国年轻人一代一代地重复着相同的感叹:出了社会,才发现学无所用,才发现眼前的社会和课堂讲解的社会是两回事。于是,书生气盛行,眼高手低盛行,纷纷受挫。

原因何在?问题还在于学校教育这一环,不仅缺乏实践,而且还缺乏常识,对现实缺乏认知。所以,与其让孩子知道一些没用的知识,还不如知道一些有用的常识,长大了少碰些壁。只有具备“我们身处一个坏世界”的常识,才能更好地去建设一个好世界。

整个社会有了常识,才能形成共识。有了共识,才能有真正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