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韩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8:23:47


  “老去”的韩寒
  ◎文/本报记者 张薇(除署名外)
  韩寒,这个27岁的青年,不仅写着书闯入赛车界,如今又开着车闯入杂志圈。
  5月1日,韩寒的一篇博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吸引眼球:他的新杂志征稿,最高稿费1个字2块钱,用他的话说:“这本杂志可以帮助大家完成更多的梦想,无论是写作或者影视和音乐,希望他可以帮助好人,惩治坏人。”
  韩寒的杂志,定位为青年知识分子杂志,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杂志的性格是有趣,高薪稿酬则是对文字的尊重——区别于郭敬明、张悦然们的青春文学,他的杂志充斥着他作为一个文人的梦想和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情怀。
  有人说,当初的那个叛逆青年远去,现在的这个韩寒正在“老去”。
  老去,并非是衰败而是成熟,也是他所代表的一代年轻人的成长。
  一本高稿酬杂志的背后
  韩寒和“他的国”
  “我不在江湖,江湖中却有我的传说。”很早的时候韩寒就已经这样说过,但是前半句被人们忽略了。多少年来在无数反对他的人眼中,他依然是偶然走红的作家,有了钱玩玩车子,对他每件事都做到出类拔萃视而不见。
  毋庸置疑,他是一个异数。当张悦然和郭小四还在文字中摸爬滚打,还在为了你爱我爱你爱他爱我的轮回中生生不息乐此不疲的时候,韩寒突然在暗处亮起信号灯,盖过所有的光芒:“让开,我要过去。”
  我坚信韩寒的杂志对他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开始,至少这项事业本身就含有这样的野心。这本杂志的意义远远不在杂志自身,而是他正式铺开乌托邦地图的开始。作为作家,作为自由骑士,作为人道主义者,作为独立思想家,这本杂志给韩寒的诸多身份,以及无数个韩寒提供一块交集。
  这是他的国。他的第一块领土,是他乌托邦精神的第一块试验田。那高额稿费不是噱头,而是为了革命的个人牺牲。
  而更重要的是,这也会是我们的国。
  现在回首再看那个“媒体炒作得狂妄的小子”,这个身份已然远去,模糊不可辨了。
  所住非心,名缘何起?韩寒多年来背负“叛逆的年轻人”之名,现在终于举起时间这件武器反击——“叛逆”的误读肯定还会继续,只是他已经不再年轻。
  不要再叫他年轻人,不要再提青年作家。
  在《时尚先生》里,他胡子拉茬,眼神略带做作,似乎一直在憋着笑。他还不太习惯这些。
  这一刻的韩寒和他以往的任何时候都不同,这是一个准备步入中年的男人。承认了吧,承认了吧,和我们一样,他也开始老去了——但这恰恰是他真正闪耀的开始。
  如果这块大金子能够发光,那么我们也许会一起迎来最好的时代。
  “我是不能被分类的。”韩寒说。但是我们依然坚持这样讲,不管他愿意不愿意:他可以不是偶像,却一定是榜样。 
从韩寒的稿费看纸媒发展
2009年05月08日 08:02:0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27岁的韩寒要办杂志了,他杂志的稿费是前所未有的千字2000元。在这个纸媒纷纷成为网络无回报“奶妈”、传统媒体从业者纷纷“投笔从良”投身网络的时候,这个石破天惊的消息,能否给传统媒体带来一点信心和希望?     随着新闻网站和手机报的出现,传媒界很多人开始讨论报刊业的生死存亡问题,有一个说法是“纸 媒体都是给网站打工的”。不要说网站、电视、广播转载纸媒体的消息、评论需要向纸媒和作者付费这样的奢望,对一些纸媒而言,靠网络免费转载扩大影响力,还求之不得呢!     竞争压力之下,已有不少国外报纸破产,传媒大亨默多克虽抨击“报纸垂死”论,却也预言报纸将从实体转向“新品牌”。中国报业协会刚刚出炉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2008年全国报纸总印量比上一年度减少了2.45%,这是自1993年以来,报纸年印量首次出现负增长。     但是这一切,都是成长的过程。我个人认为,中国内地的纸媒体,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还处在成长期。一些不符合潮流、不适应市场的媒体会夭亡,会被淘汰,但总体上,纸媒体尚有很大发展空间。     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我们几乎可以找到所有要找的信息。一个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几秒钟内就可以传遍全世界。但是,互联网的另一个特点是信息庞大而芜杂,真假、优劣并存。这种背景下,读者对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要求,转向了强调版面与内容的信息综合能力和深度分析能力。     一方面,你必须发现和综合真正对你的目标读者有用的信息;这是一个“做减法”的工作,发现信息中的“真金白银”,并且筛除大量的垃圾信息;另一方面,你对这些信息必须具有较强的分析解读能力,从而使读者从中得到更多的附加值。这是一个“做加法”的工作,通过信息的整合,使各类有效信息变得更丰满、更全面、更深入。     这样,对于读者来说,网络上的大量免费信息其实并不是“免费”的。无限空间必然面对的是无限选择过程中巨大的信息不对称成本,其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搜索成本,即时间成本。     此时,传统媒体的优势反而日见突出。报纸杂志极其有限的版面,迫使编辑舍弃大量的一般资讯,而把最精要、最深刻、最有针对性和公信力的内容展示给读者。传统纸媒体“白纸黑字”的不可涂抹、不可更改、可留存可质证的性质,也使它成为公信力的重要源泉。     这样的“有限选择”和公信力,反过来使越来越多的读者,尤其是社会精英阶层舍得“花金钱买信息”,使消费报刊成为社会主流阶层的阅读和思考方式。这又进一步强化了传统纸媒的公信力。     此外,传统纸媒体随时随地的便捷阅读方式,便于留存与再度思考的主动阅读方式,也是传统纸媒魅力永存的原因之一。它使阅读和思考成为赏心悦目的生命旅程,而不是眼睛与电脑、电视屏幕无休止的疲劳战争。     之所以说纸媒处于“成长期”,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其作为新闻最重要的功能,舆论监督、社会守望、催生新思想新观念的职能,发挥得还不够,尤其是“就地监督”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二是传统媒体还不够大而强势,尤其是媒体集团的跨区域扩张方面还非常薄弱,这也反过来直接影响到它难以通过区域扩张,实施有效的“就地监督”。这方面的空间非常巨大。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做客央视经济频道《对话》栏目时透露,新闻出版行业有望对民营资本开放。柳斌杰称,2008年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预计超过8500亿元(只占GDP的3.4%),而美国这一相关的产业叫“版权产业”,占了国民经济的33%。它是各产业里的第一大,超过了航空、航天、汽车和它的三大出口支柱产业。如果传统媒体集团“地方版”得以不断落地生根并催生真正的“就地监督”,不仅传统媒体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传统媒体的读者群也将大大扩大。(童大焕  原题:与网络的PK中,纸媒正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