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吃紧,经济学家紧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04:34

经济吃紧,经济学家紧吃?   作者:叶祝颐         来源:中证网


  日前,记者持续一个月的调查发现,在大大小小的官方或非民间论坛上,经济学家频繁出现,纵论经济走向、把脉市场动态。而频繁走穴、赶场已成为部分经济学家的“主业”。经济学家出场费三年涨10倍,成危机受益者(5月13日《新文化报》)。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家逐渐成为知识分子中的商业明星。尽管经济大环境不好,但经济学家的身价还在飙升。以某教授为例。该教授当年因质疑“国资流失”一炮而红,现在又因金融危机频繁亮相。去年上半年吉林省某电视台举办的为期两天的论坛上,扣除其他费用后,他拿到了12万元。而在去年下半年陕西某媒体举办的论坛上,他小半天演讲拿走的费用是税后6万元,短短数月,其报价已涨了一倍。

  在经济形势下滑的当下,经济学家风景这边独好。经济学家的大脑中毕竟装着观点、思路,只要经济学家出场费来路正当,依法申报纳税,我们不必对此说三道四,眼红他们的天价出场费。人家美国总统卸任后,还四处演讲赚钱呢。问题是,经济学家多在研究机构、高校担任着公职,拿着纳税人供给的不菲薪水,利用公共资源搞经济研究,却在工作时间频繁走穴、赶场,拿天价出场费,甚至在企业兼职、分红。这样的经济学逻辑总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

  一些经济学家忙于经济创收,搞科研、上讲台的精力与时间被大大挤占,学术观点陈旧,对学生实行放羊式管理。有人曾撰文说:中国的经济学家纷纷做起被包养的“二奶”。这样的评价尽管有些对经济学家大不敬,但也客观反映了部分经济学家的现实生态与职业操守。

经济学家们应邀出席经济论坛之类的商业活动,拿了主办方提供的天价出场费,享受了钻石级服务,除了乱开药方外,在表达自己的经济学观点与思路时,如何做到心无旁骛,公平、公正?除了充当权力、资本的“二奶”以外,还能多大程度上站在百姓立场上凭良知说话?这并非空穴来风。就拿经济学家论楼市来说吧。从“未婚同居刺激楼市刚性需求”到“反对房地产复兴就是反人类”,不正是“吃人嘴短,拿人手软”的反映吗?

  如果说纳税人供养的经济学家走穴拿天价出场费,是荒芜自家“责任田”,职业道德底线后退的话,拿了天价出场费的经济学家,迎合邀请方意图,利用公众人物身份选择性表达观点,不仅有辱经济学家身份,而且干扰公众舆论视线,那是一件更为可怕的事情。

记者调查发现,频繁走穴、赶场已成为部分经济学家的“主业”。一些经济学家的出场费三年涨10倍,成了危机的受益者。

  (据《新文化报》)

  学以致用我看是件大好事

  “知识就是力量”,经济学家成功走出闭塞的“象牙塔”为社会服务,这当然是一件大好事。至少在笔者看来,知识分子成为“走穴明星”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表现。

  “学以致用”、“经国济世”本就应该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一大特点,既然社会对知识有需求,那么社会必然会滋生出一个巨大的市场,这个市场就是专门为经济发展而设立的,也必将成为知识分子施展抱负的一个舞台。

  所以,经济学家成“走穴明星”能成为社会发展之利器。 王传涛

  吃人嘴短只能替人家代言

问题是,除了部分老一辈经济学家以外,多数新生代经济学家在研究机构、高校担任着公职。也就是说,某些人拿着纳税人提供的工资,利用公共资源搞研究,然后利用纳税人给予的经济学家身份,在工作时间频繁走穴、赶场,拿天价出场费——这样的经济学逻辑总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

  之前有人说“买房就是爱国”,还有人说“反对房地产复兴就是反人类”,对此我很纳闷,如果不是“吃人嘴短”,学者何苦和开发商穿一条裤子,把屁股坐到民意的对立面呢?

  叶祝颐

  忙于走穴难怪学问“不入流”

  当走穴、赶场成为一些经济学家的“主业”时,他们还能潜心研究学问吗?恐怕很难。

  据报道,与林毅夫同样就职于世界银行的邹恒甫曾向媒体指出,包括张维迎在内的“明星经济学家”在国际上根本不入流,“他们中有些人根本没有任何学术成就”。

  不论是什么学者,如果守不住寂寞,坐不住冷板凳,就难以真正研究出什么成果。

  艾才琴
-----------------
来源:邹恒甫搜狐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