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先生的失子之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17:03

竺可桢先生的失子之悲

——读竺可桢先生诗有感

陈履安

抗日战争时期的竺可桢先生

竺可桢先生以其高尚的人格道德,渊博的知识学问,求实的教育理念,立身20世纪,既是享誉国内外的自然科学家,又是倍受赞赏的大学名校长。他主张学术自由,思想自由,教授治教,学生自治。以“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提出“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以《中庸》之语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教育学生。事事楷模垂范,身体力行,实为学界之泰斗,为人之典范。

他实心实意爱护青年,爱护学生。在旧社会里,学潮迭起,爱国民主的学生运动在浙江大学经常发生。当局要求、要挟、威胁他开除进步的学生。他总是回答:“吾人总须爱惜青年,不能以其喜批评政府而开除之。”每次学生出事,他总是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危险,全力投入援救。他始终认为“大多数学生乃系善良的也”。使他领导的浙江大学被誉为“民主堡垒”。

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把浙大迁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竺可桢先生率领700多名师生,进行了举世闻名的“文军”长征。1937年迁浙江西部建德,1938年再迁到江西吉安、泰和,当年他把妻儿安排在泰和的上田村,离家为浙江大学的西迁选址选线而奔忙于湘桂,其妻子张侠魂和次子竺衡同时染上了痢疾,在十来天内先后死去。他有《悼侠魂》二首绝句以表达沉痛悼念之情。

同年又迁至广西宜山,先修班迁贵州青岩,后迁永兴,1940年最后迁至贵州遵义、湄潭。在贵州办学达7年之久,直到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迁回杭州。竺可桢校长在遵义艰苦办学7年,把浙大办成了一所名噪中外的最高学府,被誉为“东方剑桥”。

竺可桢先生爱国爱校胜于爱家爱子。然而,先生知识渊博,文思敏捷,感情丰富,其爱子之心,舔犊之情,失子之悲,丧子之痛,在他的两首诗中也或隐约或直白地表达出来。

他的长子竺津的悲惨遭遇和英年早逝,给老年竺先生以沉重打击。先生痛苦至极,积于心,吐于诗。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气候的原因,表达感情也只能隐约含蓄其中。写出的诗作当时也未发表。

1937年,七七事变后,竺氏一家义愤填膺,爱国抗日热情高涨。半年后,其长子竺津(又名希文)要求参军杀敌,他把自己才16岁的儿子送到前线参军。遗憾的是,就因为这一件事,在1958年“反右补课”中竺津竟被打成右派分子和历史反革命。于1958年7月8日送农场劳动改造。竺先生虽然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明知儿子冤枉,也毫无办法。其时,竺可桢先生写了《思鹊》二首,十分含蓄隐晦地来表达对儿子的怜悯与思念之情。

根据竺先生的日记,这二首诗分别是在1958年7月20日和21日写成的。20日,“今天黎明即闻喜鹊狂叫声,余起而观察,见鹊从树上飞至屋檐,又飞至树上,狂鸣不已,尤对于我家黄猫加以注意,黄猫到屋顶即随之而叫。昨晚见小鹊出巢,疑当晚即为黄猫所吃,所以有此一场喧哗。接孙祥清(竺先生儿媳,竺津之妻)函,知希文8日去劳动改造。晚为鹊雏失踪有感,作五言四韵,并引东坡《思鹊》诗二句。”

第二天日记:“今天下午要老张觅小鹊,因为鹊苦鸣不止。在院老榆树下觅得一只垂毙不可救。又在东院觅得一只雏鹊,为小儿所获,释之放于亭顶。为鹊重得,不复鸣。闻小鹊共四只,其二为猫所食。改五言四韵。”

思  鹊

(一)

昧旦狂鹊鸣,心疑有祸灾。

即起出仰望,慈母失其孩。

但恨不能言,相对空唉唉。

飞鸟尚如此,使我心为摧。

(二)

昧旦狂鹊鸣,声撼古老榆。

开门翘首望,知为失其雏。

上下如梭急,东西将伯呼。

飞禽知慈爱,我岂可独无。

国学大师吴宓先生说,为诗之道“贵在有真实感情”。先生真情实感,见鹊思儿。鹊失其孩尚且可狂鸣惨叫,是悲伤,是痛骂,人们不得而知。而他却不能,发出了“但恨不能言,相对空唉唉”的无可奈何的叹息!将鹊比人,慈父慈母失其孩,他喊出了“飞鸟尚如此,使我心为摧”的摧肝裂胆的痛苦情感,以及“飞禽知慈爱,我岂可独无”的感慨与自责。真是鹊与“我”同灾同苦同情啊!言为“思鹊”,其“思子、怜子”之情表达得何等深切!

1961年希文染上血吸虫病,“却毒无方”,不治而亡,年仅四十岁。先生作《哭希文》。

哭希文

十六气峥嵘,投笔从戎辞母行。

杀敌未成违壮志,读书不遂负生平。

失言自知咎应得,却毒无方腹疾婴。

痛尔壮年竟早逝,使我垂老泪盈盈。

先生是大学问家,洞察是非,明知儿子的冤情,但是,当时只能违心地说:“失言自知咎应得”。老人痛苦得忍受不住,表达了“痛尔壮年竟早逝,使我垂老泪盈盈”的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极度悲痛心情。

读了这两首诗,我深深地感到:一个伟大的学者——竺可桢先生的悲哀,是那个年代的悲哀。这里有许多值得反思东西。

 

(注:竺可桢诗见于《当代科学家诗文选》,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