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迪、天涯社区的火热 折射出民意的变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38:23
凯迪、天涯社区的火热 折射出民意的变化 作者:huda2003  出处:huda2003  时间:2009-5-12 8:20:34 凯迪、天涯社区的火热 折射出民意的变化
文章提交者:huda2003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凯迪、天涯社区在过去的3年里注册、在线人数不断刷出新高,论坛发帖、回帖的数量不断增加,受关注度极高,成为华人最大社区。网易新闻跟帖也持续增温,甚至读者认为评论比新闻更吸引人,一直有“无跟帖,不新闻”的说法,成为新闻类网站的一亮点。

    一.为什么凯迪、天涯社区、网易新闻会在过去3年中突然火热,背后反映出中国社会民众的什么样变化?

      到底什么原因让他们如此火爆,仔细分析有如下原因:

    1.  民众想参与对社会事件的看发、评论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民众对自己的发言权、讨论权越来越重视,也是个人、个体思想的表露和宣泄。民众对社会发生的事件极想表达自己的看法,民意希望能得到释放的现象。也说明了个人思想开始逐渐醒悟、独立和崛起的过程。

    2.  互联网在中国迅速发展,网民的人数急剧增加,还有各种不同的声音、观点以及一些原来无法知道的社会事件的信息的传播,使得很多新的思想、不同的声音在民众中体现出来,他们想传播、讨论新的不同的观念的意识很迫切。对于自己的言论希望得到更多的自由。

    3.  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无法反映下面民众的真实声音,在中国传统媒体已经失去媒体 独立、监督的本质作用,从而民众自然将互联网作为媒体监督的突破口。想通过网络,起到传统媒体监督的作用。

    4. 网易新闻跟帖的火爆,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底层民众想要让上层决策者看到他们的声音的需求。以至于网易有时候不得不关闭所谓敏感新闻的跟帖。网易跟帖最近一年来加大审核、河蟹掉很多帖子,也使得它的人气下降很多。

二,从论坛类网站的变化,看不同层次网民的不同需求。

   1.  猫扑(类)网站的提前火热。在2002到2004年前后,猫扑网站异常火热,当年的影响力甚至超过腾讯和天涯网站,但到后来逐渐沦落。主要分析下:

       当年上猫扑网站的还主要是白领阶层以及大学生及社会知识分子,正逢互联网在中国快速发展之初,很多帖子具有原创性,和较高的质量。它是教早发布向权威传统观点藐视和挑战的论坛,敢于揭露社会、政治事件的真实面,迎合了知识分子的观点,收到了良好效果。

      没落的原因是它坚持走恶搞路线,没有及时转型,最终流失很多白领上班族,现在成为刚进入互联网以及年轻人娱乐的地盘。

       所以猫扑当年强大到敢跟腾讯叫板,但互联网最终不是靠恶搞能持续下去的。

   2. 最近两年由青年人带动起来的QQ群开始在各大论坛火热,并且现在年龄分布很广。有各种各样的群,比如时事、政治类,兴趣、爱好类,感情、交友类,等QQ群成为一个庞大的交流平台。它虽然人数有限但是没有任何言论方面的限制,发展极为迅速。

     从这个也可以看出人们渴望言论交流,希望自己声音能喊出去的强烈愿望。

  3.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许多民众的国家优越感空前提示,从而使得比如铁血论坛、强国论坛等人数上升。很多人开始以大国优越感的心态来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的事件。也开始关注国家军事装备和军事事件。

  4. 随着80后开始进入历史舞台。婚恋网站在这两年内也持续升温。

     80后以及差不多到了嫁娶的年龄,他们可能不同长辈恋爱结婚的模式,更多人要找有“感觉”,找自己喜欢的人。对自己的婚姻更趋于理性和谨慎。还有很多在城市工作奋斗的,买不起房子,以至于结婚都比较难。再一个他们交际相对狭小,网络又很强大,网络充当媒人有着不可替代的优点,所以婚恋网站迅速红火起来。

三,民意在互联网爆发,引起社会各层的高度重视。

     以前论坛上有句很出名的话:真实的民意只有在互联网上有所体现。相信政府官员也很清楚,电视、报刊少见民意。所以他们对互联网爆发出的民意相当关注。于是经常看到高层人士经常通过互联网和网民在线交流,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正是由于强大的论坛跟帖关注,比如很多事情经天涯论坛所报道,就很快地解决了。

       这种情况带来的好处就是很多错误通过网络曝光而解决了,使得各大论坛更加火热。以至于出现了人肉搜索等奇特现象,也增加了民众的话语权。

       相反很多内幕被曝光,导致互联网的开放性、自由性在中国缺逐渐开始被限制了,权利部门把手开始伸向了网络,对互联网的审查越来越严,民众发帖也越来越困难,敏感字的限制也越多了,导致发生了跨省追捕,及实名制现象。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让人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而深深担忧。

       政府部门经过多年讨论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到现在不了了之,各级财政预算和花费情况从来没有对纳税人实名过,现在竟然就要积极推行网络实名,这样堵塞民意的做法其实有着非常恶劣的社会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