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中一日游”的官民群像(《财经》 2009-5-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34:42

【地震一周年】“震中一日游”的官民群像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09年05月07日 10:31  共有 0 条点评 如何平衡人们的情感需求与商业发展,成为政府拟定旅游计划的难点
《财经》实习记者 兰方

  【《财经网》四川专稿/实习记者 兰方】“5·12”汶川地震震中,映秀。

  一块11米长、八米高、三米宽的大石头,赫然矗立在213国道线旁,不时提醒路人就此进入那场灾难的最核心区域之一。

  2008年5月12日,天崩地裂。这块巨石从山坡上砸下,倒插江边,直面牛眠沟震源点。而今,这块“天崩石”已成为映秀镇震后的标志之一。巨石前方平整出一块空地,用于游人照相,并树起了“天崩石简介”和“映秀震中遗址游览图”。

  一名男子身着白色西装,打条红色彩纹领带,脚上的皮鞋锃亮锃亮。他把手机递给一名路人,奔到大石头前,露出两颗雪白牙齿,笑容可掬地“耶”了一声。路人不知如何保存图像。他又小跑步上前教人操作,再返身继续“耶”。

  旁边摆摊的女孩和执勤的警察,被他逗乐了。他又拿着手机拍了拍警察叔叔,高呼“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尽管政府方面一再声称,映秀地震主题旅游的具体计划和项目还未出台,但从民间到官方,均已为旅游业跃跃欲试。

民间经商踊跃

  “什么样的人都有。”27岁的摆摊女孩冯雪英说。这个距离“天崩石”不远的小摊,卖一些地震图片、影碟,以及饼干、快餐面等小零食。每天早八点开工,下午四五点收摊。

  两个中年妇女来她摊前,询问照片的价格。冯说,12元。来者不满地嘀咕了一阵,说是敲诈,卖这么贵。

  又来了一个大叔,要了张照片,甩出20元。“不用找了,灾民嘛。”大叔留下一个潇洒的转身。

  冯雪英卖的映秀地震图片,每张进价10元,正常售出可赚两元。但一上午仅卖了四张。“有一块算一块。什么都需要钱,只能靠自己!”

  这样的小摊已遍布“天崩石”、漩口中学遗址、渔子溪观景平台等“景点”。甚至在牛眠沟深处的堰塞湖旁,也有村民搭上帐篷,开起了“小卖部”。

  大多数游人都从成都来此“震中一日游”,当天往返。部分从上海、广州等地来的游客,原本到成都旅游,顺带看一下映秀。

  一个大爷不停地问执勤警察,千人公墓能不能参观?会不会有病毒?警察耐心回复,都消过毒的。大爷还是摇头:“算了算了,危险得很,我们不去了。”

  各式各样的游人,带着各式各样的想法,陆续涌进映秀。据映秀镇工商所副所长杨明涛估计,今年映秀主流游客将突破200万人次,带来旅游销售收入4亿元人民币。

 

  不少原来做餐饮的映秀人,开始重操旧业。“映秀餐厅”“震中饭店”等,每天都有顾客盈门。

  数目众多的“板房宾馆”也应运而生。在映秀,一般的四口之家会分到两间板房,部分家庭挤在一间房里,将另一间腾挪出来做“宾馆”。客房里放置三张至四张床铺,每张收费20元到30元。

  有的村民用砖头做底,再铺上厚的棉絮或者床垫,即是客床;还有的从映秀宾馆、卧龙山庄的废墟中,刨出废弃的床和家具,放置在客房里。“每个月能有好几百块钱的收入,”村民刘安芳说,板房区的水、电免费,床单被罩都有统一发放,开一间板房宾馆的成本很低。

  位于板房区的“映秀大道”上,一排‘摩的’蓄势待发。凡是游客模样的路人经过,司机们争相招呼。

政府主打“纪念体系”

  相对于民间的积极,政府的态度及行动更显悄然。

  由映秀镇政府树立的“映秀震中遗址游览图”,列出了牛眠沟、地震壁画、漩口中学遗址、祭台等15个景点,每个景点前都制作了简介牌,并安排“公益岗位”,聘用村民打扫卫生、维护秩序。

  板房区对面的映秀镇原址早已夷为平地,只剩下映秀湾水利发电总厂修配车间孤零零的屋顶。原来的电厂办公区及原映秀小学一带,都用绿色的铁丝网拦了起来,据说准备今后修建地震遗址。

  自2009年3月起,一个导游培训项目也悄然启动。

 

  映秀镇沙镇长告诉《财经》记者,有很多旅游团来“震中一日游”,但没有讲解人员,一些村民告知的信息不够准确,有损映秀形象。政府请来了四川大学教师给首批学员讲理论、到各景点实地培训。

  培训项目的女学员刘映介绍,首批学员共十人,年龄介于18岁至28岁之间,都来自映秀镇枫香树村。训前经过了考核面试,“不是所有人想来就能来。毕竟代表映秀的形象呢!”

  以导游图上主要景点为引线,对应的导游词已基本成型。不过,这十名学员具体什么时候上岗,待遇、福利、劳动关系方面的事宜都还不清楚,“反正有个工作先做着。”刘映说。

  在今年4月13日,一支特种部队来到映秀镇安营扎寨。官兵们遇到记者询问时,仅告知在执行“特殊任务”。镇里广泛流传的版本,说特种部队是来打捞去年邱光华机组失事直升机的残骸。更有说法称直升机残骸将留在映秀,政府已考虑将其打造成地震遗址游的又一个景点。

  尽管村民的态度积极,但震中的旅游开发,实质上是在挖掘灾难所带来的“资源”。如何平衡人们的情感需求与商业发展,成为政府拟定旅游计划的难点。

  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东莞市规划设计院和中国建筑科研院等联合提交的《映秀镇总体规划和新技术新材料运用》提到,震后,恢复重建观光旅游将成为映秀镇旅游业的主要特色、镇区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专家们建议将地震旅游开发摆在映秀重建的首位。

  东莞市援建组成员、东莞市财政局副调研员陈志标表示,重建完成以后,在映秀镇会形成地震“纪念体系”,而不是“旅游体系”——尽管这个“纪念体系”有旅游的功能。

  陈志标举例说,“震源”牛眠沟会形成地质公园,废墟上的一些建筑物也会保护。然而,渔子溪公墓等地并非为旅游者而建的,绝对不能当作旅游设施。

  映秀镇主管宣传的党委副书记蔡代敏表示,把灾难带来的资源利用起来,尽管情感上可能不接受,但死者毕竟去了,更多的人依旧得好好活着。

  在他看来,开发旅游,首先可以给活着的人谋生计;其次,也有利于遗址的保护;第三,通过旅游,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地震。“这种精神不止是映秀的、四川的财富,是全中华民族的财富。”蔡代敏说。

  已初步萌芽的映秀镇旅游业,如何朝着“纪念体系”良性发展,既满足生者的需求,又维护死者的尊严,显然尚待实践去打磨细节。■

相关新闻:
  • 【地震一周年】向阳的映秀公墓
  • 【地震一周年】NGO呼吁灾后重建需关注边缘地区群体
  •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跟踪审计”困境
  • 审计署称灾后重建应尊重客观实际
http://www.caijing.com.cn/templates/inc/webcontent.jsp?id=110161384&time=2009-05-07&cl=100&page=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