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南征与“古盟台”的传说 - 神话传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49:27

三国蜀后主建兴三年(公元225年),  蜀汉王朝为平定南中,巩固西南大后方,派丞相诸葛亮率大军南征。蜀军在云南滇中、滇东北一带与孟获多次交战。诸葛亮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之策略,擒而纵,纵而擒,多次俘虏又多次释放了孟获。但孟获拒不投降,退到了高明县秀崧山(今药灵山)上安营扎寨,筑墙修堡,凭据天险固守“城池”,准备与蜀军长期对峙。

  秀崧山山高蔽日月,谷深藏卧虎,四周悬崖峭壁,寨门森严壁垒。蜀军多次攻打,都未奏效,只好退回山下,再图良策。诸葛亮连续几天观察地形,但见满山遍野树木茂密,杂草丛生。透过栅栏门,看到孟获军士身着藤甲,顿时心生一计。原来,那藤甲全是用桐油和油棉浸泡后编织而成的,虽然刀枪难人,但遇火即刻燃烧。回到军营后,诸葛亮命令各营将士准备好引火之物,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蜀军顺风放火,火借风势,越烧越大,整座山岭在熊熊烈火的包围之中。孟获山寨变成了一片火海,众将士被烧得焦头烂额,无处躲藏。

  看到大势不妙,孟获只好带领残兵夺路而逃。蜀兵见了,只是摇旗呐喊,并不狙击。孟获下山后向西南方向逃跑,过了几个村庄,来到嘉丽泽畔,只见前面一片汪洋挡住了去路,即命令兵士解下藤甲,连片铺在水上,变成艘艘小舟,带领军士们登上藤甲舟,向杨林方向驶去。蜀军追到湖边,看到孟获兵士已悠然渡海,暗叹不已。

  孟获带领残兵渡过嘉丽泽,到达杨林,看看后面已无追兵,不由得舒了口气,便整顿人马,经七里湾坡向昆明方向进发。这一带地势陡峭,路如盘蛇,那道路两侧树木林立,荆棘丛生。孟兵正行之间,忽听一声炮响,到处起火,喊声震天,一彪人马拦住去路。原来,诸葛亮早已算定孟获兵败后,必然从七里湾退走,使命魏延率领一队人马埋伏于七里湾以东不远的山坳里。

  孟获兵士看到林中大火,吓得惊魂不定,掉头就跑。孟获亲自上阵督战,然而,兵败如山倒,哪里喝止得住。看到军无斗志,前有伏兵,后无退路,孟获只好下马投降。诸葛亮宽宏大量,再次把孟获释放了。

  孟获被六擒六纵后,不敢再与蜀军交战,带领残部悄悄退回秀崧山,任凭蜀军挑战都不理睬。他认为诸葛亮远道而来,粮食不足,只要守住山头,待蜀军粮草用完,便会自动退兵。

  诸葛亮识破了孟获的计谋,将计就计,人工假造“漾米堆”迷惑对方。孟获闻报,决定下山烧毁“漾米堆”断其军粮。

  晚上,孟获打开寨门,亲率精兵强将悄悄下山,靠近“粮堆”正要放火,忽然喊声四起,蜀军四处杀来。孟获方知中计,急令退兵,但为时已晚,退路已被切断,只得率领部分将士拼命杀出重围,夺路而逃。刚到阿古龙,冷不防被绊马绳绊倒,孟获落马倒地,当场被擒,其余兵士亦被拿下。原来,诸葛亮正在此埋下伏兵。

  第二天,孟获等一班被俘人马押往金城(今高明城)。孟获羞愧地跪于帐下。诸葛亮叫护卫为他松绑赐座,赏酒压惊,右手把羽毛扇往下一压,侧过头去问道:“孟公七次被擒,服乎?”孟获袒胸露臂,连声谢罪:“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好!好!孟公既不复反,顺应天意,实为俊杰。”诸葛亮说完,随即命令部下,在金城南筑土台搭松棚,准备与孟获歃血为盟,永世修好。当晚,在帐内与孟获对座畅饮,共商未来。

  结盟修好的日子到来了。那是一个秋高气爽、月明星稀的拂晓时辰,土台四周挂满了犬牙状镶边的三角旗,一面绣有“蜀”字的军旗悬挂台子背面,  台口上方横挂着一排红灯笼。两排蜀军卫队站立平台左右两侧。前面宽敞的场地上是蜀军将士方阵和孟军士兵队列东方欲晓,明月渐渐西下即将远去,秀崧山顶显现出七彩霞光。慢慢地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天空中形成日月交辉的壮观景象。随着七声炮响,红灯放彩,鼓乐齐鸣,军旗飘舞,欢声震天。土台上,诸葛亮与孟获面对秀崧山举杯盟誓。诸葛亮说:“孟公深明大义,顺乎潮流,值得庆之贺之!”孟获道:“蜀汉皇恩浩荡,丞相智勇双全,孟获我心悦诚服,永不叛逆。”二人举起酒杯,同声说道:“今日盟交之情,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说完,各自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从此,蜀汉与南中永世修好,传为佳话。

  古称的“蛮盟台”后称“古盟台”,至今仍存在于嵩明城南的县农机化学校内,成为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和嵩明地名由来之依据。盟台的东北方立有“古盟台”碑一座,西南方建有武侯祠,祠内存有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镌刻的《新建诸葛武侯祠》碑记和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镌刻的《重修诸葛武候祠》碑记各一块。

  嵩明的地名就是由最早的“核盟”、后来的“嵩盟”最后演变为“嵩明”。至今在嵩明仍流传着与此相关的许多传说故事,如《小花鱼跳坝》、《漾米堆》、《火烧藤甲兵》等;很多地名也与之有关,如药灵山的“洗甲池”、大山哨的“毒泉”、八角亭旁的“盟泉”、七里湾的“火烧坝”等;历代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赞颂孔明与孟获结盟修好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