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以“不高兴”,但别过了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09:52

  【侨报4月11日社论】五名中国学者合著的《中国不高兴》一书,虽刊行于中国大陆,却搅得世界好生不安宁,引发的口水之争已持续一月,仍不见有所消退。

 

  “《中国可以说不》续篇”的商业噱头,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全方位的大扫描,口语化写作,极具杀伤力的标签式主题(如“惩罚外交”、中国对西方“

决裂”)……都是这本书骤然走红的因素,而本报认为,其中最煽情、也最易引人激辩之处,则在于其发出的“中国必须领导世界”的声音。

 

  持这种声音者似乎有十足底气: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突然令曾经强势的西方整体陷入衰退,相对健康的中国经济突然被放大,中国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更被全世界视为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办法。当此之时,一旦有人惹中国不高兴,必会付出沉重代价——如针对无端指责中国西藏政策的法国,中国在强硬外交之外,不断展开“环法之行”、“环法采购”,就让对方迫于其国内经济界的叫苦声而低头。

 

  由于自身力量的孱弱,中国以前在国际政治格局中长期受制于人。如今,中国开始摆脱“历史悲情”和“弱国心态”。民间渴望中国适应时势,在国际政治事务中发挥更多主导作用,无疑展露了重建中华民族自信的强烈冲动。正如《中国不高兴》作者所言:中国仍然要寻求西方的理解和接纳,但不再是一面倒地讨好、逢迎、跟西方接轨;西方国家也要理解中国的观点和情绪,不能动辄教训、打压或围堵中国。但若由此生出“领导世界”的念头,认为动辄可以向西方表达“中国不高兴”,却是在走向一个危险的极端。

 

  诚然,“华盛顿一言堂”的时代已经结束,但金融危机造成的沉重痛苦,已让世界不再需要另一个“一言堂”。何况,欧美等传统强国对世界权力是否东移的忧虑一直存于心。它们既希望中国“拯救世界”,又对中国影响力的扩张更敏感、更不甘心——正是这种复杂的心态,让2009年初的中国周边变得格外不平静,近期在南海和藏区出现了各类风波。眼看多年的国际No.1美国也为现实折腰,开始学习倾听他国声音,北京还能走美国的旧路吗?

 

  况且,中国想随便向国际社会说“不高兴”,以经济基础依然薄弱、科教依然落后、政治体制依然僵化、文化依然弱势的现状,也不可能。没有相应的“硬实力”、“软实力”支撑,仅因头脑发热搞所谓“不高兴”,只能“生闷气”,不被世界理睬。至于搞什么“决裂”,只会把中华民族重新拉向对抗主义的老路。要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几乎对所有西方国家说不,遭西方封锁长达几十年,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正是改革开放将对抗逐渐转变为对话,才让中国成为国际分工中的重要一环,借机增强了国力,如今,中国好不容易奠定了今天的经济基础,才有了“不高兴”的底气,难道又要它玩什么“不高兴”策略,自绝于国际社会,重回闭关自守?

 

  幸好,这种自大心理受到了中国民间理性声音的质疑,而北京决策者也没有被蒙蔽双眼,保持了冷静的大脑。近两个月来,一向避免在争议问题上与国际社会对立的中国,也在国际政治与文化领域强化了自我主张,如呼吁设立新国际储备货币、要求归还海外流失文物等。但不难看出,北京只是在最大限度地主张自身的合理要求,并未追求重塑世界的雄心。

 

  正因为如此, 尽管《中国不高兴》与当年的《中国可以说不》同被西方媒体视为中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标志,但有别于当年直斥《中国可以说不》是“一种偏执狂言论”,西方媒体对《中国不高兴》的关注在担忧中更趋温和,并将其与中国政府的选择区分开来。

 

  《中国可以说不》的风行,没有让中国陷入与西方对抗的老路,中国反在国际交往上学会了使用“合作”、“双赢”等新语汇。以中西双方今日彼此的理解,相信《中国不高兴》也改变不了中国融入世界的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