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人注目的新宗教——巴哈伊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40:21
巴哈伊教是目前在世界上传播速度极快、极广的新兴宗教,在西方是一个受人关注的研究领域。该教的历史肇始于近代,它的崛起,一方面说明了宗教现代化的某些问题;另一方面从更广的意义上,在一定程度上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折也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借鉴。该教的特点是积极入世,关心世俗生活,实现其世界大同的宗旨。具体主张有:要求信徒忠于其政府,并以无私和爱国的方式为国家利益服务,但反对教徒参与公职竞选及参加政治活动;普及教育;维护世界和平,建立世界新秩序,反对任何战争;限制自然资源的开发等。
—、巴哈伊教历史观形成的背景
(—)宗教背景
伊朗成为什叶派国家始于16世纪初。萨法维帝国君主伊斯玛仪一世统一波斯后,宣布效忠什叶派十二伊玛目宗。什叶派学说得以发展,学者和教士队伍壮大。到19世纪上半叶,不断有人向教法权威挑战。上层宗教领袖(伊玛目)、高级宗教学者(毛拉)及教法学家(乌里玛)作为特权阶层和君主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根据政治需要解释《古兰经》。对于正统宗教的挑战主要来自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他受谢赫派理论熏陶,于1844年宣布自称“巴布” (阿拉伯语“门”),即救世主马赫迪与世人之间的一扇门户,也就是“通向真理之门”。同年自称“卡因” (阿拉伯语“救主”),通过其著作《默示录》废除了伊斯兰教法,制定了新的道德准则、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习俗、民法准则和宗教仪式的细则。他提出宗教同源、男女平等、废除私有制、贸易自由等思想。在巴布教徒看来,历史就是上帝依据人类的成长阶段周期性地向世间派遣先知的历史。巴布声称,穆罕默德的启示周期己于1844年结束,现在要结束不公平的封建统治者和贪得无厌的穆斯林教长们的强权势力。
巴布教义意味着对伊斯兰根基及什叶派神职人员所享有的权利和地位的威胁和挑战,因此,立教不久即被视为异端。巴布及其教徒虽无推翻政府意图,但还是遭到了迫害、逮捕和镇压,因而被迫起义。纳西尔丁沙下令将巴布处死,巴布教起义受挫。1863年门徒巴哈欧拉自称马赫迪,分裂出温和的巴哈派,即后来的巴哈伊教。巴哈拉提出一系列改革巴布教的思想,具有强烈的和平主义倾向,要求宗教宽容,摒弃了巴布教没收非教徒财产和向非教徒发动圣战的教规,通过和平方式实现世界统一,建立“正义王国”。20世纪初,巴哈欧拉之子阿博杜?巴哈的欧美之旅回答了欧美哲学家、神学家、思想家及社会名流提出的宗教及社会改革问题,标志该教成熟。
(二)社会及政治背景
俄、英等国先后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伊朗获得了自由贸易和领事裁判权。由于战乱和封建割据等原因,民族资本主义(主要是手工纺织业和商业)的发展受到限制。该世纪中叶的伊朗已沦为半殖民地国家,腐败的卡加尔王朝对内压迫国民,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出卖国家主权。国王拥有最高的权力,土地归国王、贵族及高级教士所有,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上升。农民、中小商人、下级教士普遍感到需要变革现实,实行改革。
(三)理论背景
伊朗早期的宗教思想家米尔?达马德的智慧论关于主的本体辐射或显现,回归主的纵向系列等级以及“统一中产生多样”的观念;穆拉?莎德刺的神智论关于“存在”的多样性统一以及世界在时间中不断创造、生成、更新的观念是巴哈伊教历史哲学的基础。但最直接理论哲学来源是十二伊玛目的支派谢赫派关于马赫迪降临思想。此外,奴赛里派、苏菲派的神秘主义和神智论、穆尔太齐赖派的人的自由意志说、伊斯玛仪派的认识论和历史观以及伊斯兰照明哲学等都是巴哈伊历史观的思想资源。
二、巴哈伊教历史观的基本内涵
(—)最终实现和平的历史观
阿博杜?巴哈旅英期间在伦敦市圣堂(9月10日)首次总结出巴哈伊三个核心教义:上帝唯一、人类一家和宗教同源。巴哈伊基本教义有10条左右, “如果用两个字总结巴哈伊的教义,那就是‘团结’。”上帝只有一个,人类只有一个,人类的分歧不是根本的。不同的宗教实际是上帝在不同时期启示给人类的相对真理。将所有民族都团结在一起,组成一个和平统一的全球社会的纪元已经来临。在人类历史上作为一个启示周期起点的巴哈欧拉,其最高使命是实现人类的统—,建立民族间的团结。巴哈伊教将人类的历史赋予道义和责任,这就是和平。但是和平这个道义和责任不再由超世的神担当,而是由现世的人担当。阿博杜?巴哈说,六千年的历史向人类世界表明,人类尚未摆脱战争、争斗、谋杀和流血。战争的根源在于人类的宗教偏见、种族偏见、政治偏见和爱国偏见(即“有限的爱国主义”或狭隘的爱国主义)。六千年来各个民族相互仇恨,现在仇恨当消除,战争当止息。让我们团结起来,相互友爱。向着光明迈进。没有哪一方面比全面的真正意义上的和平更能贯穿人类演进的普遍愿望,正因如此巴哈伊信仰和平作为这一演进周期的终极目标。
(二)实现政治和意识形态统一的历史观
该教认为国际社会组织结构的统一,既是人类演进走向统一的证明,也是人类实现和平、团结和统一的手段。实现大同是人类演进的目标,到目前为止,人类先后经历了家庭的统一、部落的统一、城市一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统一。而民族一体化的建构作为一个历史阶段已经结束,现在人类正经历着世界的一体化进程。国家各自为政造成的世界无政府状态已经到了巅峰,世界正走向成熟,因此必须放弃对极端民族主义、国家至上主义的膜拜,承认人类一家、世界一体的事实和原则,建立一个恒久的最能体现这一原则的具有生命力的机制。
在巴哈伊基本教义中,由巴哈欧拉提出并阐释和描绘的世界统一的管理机构的建立业已成为人类史无前例的演进目标,人类统一的标志之一就是建立“世界议会”和“世界法庭”。阿芬第详尽地阐明了建立这一世界新体制的原则: “世界新体制的目的绝不是破坏现有的社会基础,而是扩大这个基础,改造其体制,以满足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的需要;它不压抑人们心中正常而理智的爱国热情。它的目的既不是泯灭人们心中神圣而理智的爱国热情,也不是消除为避免因过度的集权所造成的恶果而建立的必要的民族自治体制。既不忽视、也不企图抑制用以区分民族和国家特征的种族特征、风俗习惯、历史传统以及语言和思想等诸方面的差异。”
(三)渐进性启示的历史
巴布教通过巴布的《默示录》表达了历史是一个周期渐进的过程的思想,即渐进性启示(Progressive Reve1ation)。巴布认为伊斯兰教时代已经结束,巴布教派开创的时代已经到来。人类社会的各个时代,是依次按周期递嬗发展的。当旧的时代结束之时,新的时代必然到来,超过旧时代,与该时代不相适应的旧制度、旧法律也随之废除,代之以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新制度、新法律,理由是上帝从来不中止他的创造。这就意味着历史在不断更新中前进,不同时代有不同圣道的宣示,即不同的宗教知识适应于不同时代。
三、与西方历史观的比较及总体评价
评价巴哈伊历史观就要联系巴哈伊教整个的信仰体系的基本特点。巴哈伊被教外人士评论为具有鲜明特征的现代化型宗教。
巴哈伊教神义史观与伏尔泰等自然神论者的观点不同在于神创造了人类同时通过定期向人间派遣先知干预人类的历史。该教提出的一个非历史性的前提是人类一家和宗教同源,这样渐进性启示的宗教历史性决不否定各个宗教同源下的平等。同样强调共时状态下的平等也不否定不同宗教的历史性。在神义和人义的关系上揭示出了历史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该教是通过神义而强调人义,又通过人的道义建立历史的发展计划而实现神义。历史目标的最终实现取决于人对现实目标的选择而不是消极等待神的安排。这就是历史的不确定性根源。巴哈伊典籍中引述了大量科技成就、经济基础、组织结构、普遍需求等历史依据证明人类走向统一的必然性。上帝定期向地球派遣先知的不确定性是巴哈伊神义史观的一个悖论。
概括出巴哈伊信仰的特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巴哈伊信仰的非传统性以及巴哈伊的历史观的特异性。蔡德贵先生将巴哈伊信仰概括出9个特点,即现代性、开放性、超越性、世俗性、宽容性、融合性、务实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根据这一框架,我们仅从开放性、超越性和世俗性三个侧面对巴哈伊历史观进行总体评价:首先,它的现代性在于它适应了全球一体化的趋势,预言了人类除了经济走向一体化之外还要走向政治统一、信仰统一。如果将人类历史的主旋律定位在和平之上的话,那么通过暴力求得和平只是短暂的、局部的。巴哈伊教的现代性还表现在于它坚决反对因袭和盲目模仿祖先和前人。指出“如果某个人的父亲是基督徒,他自己也就是基督徒;一个佛教徒必须是一佛教徒的儿子,这绝对是一种因袭摹仿。人类必须独立而公正地研究每一种真理。”
其次,就其超越性而言,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中叶前后欧美史学教材开始倡导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史观的话,那么巴哈伊信仰在其诞生时的19世纪中叶就已经具有了不带偏见的将各民族放在同一平台之上的“全球历史观”了,这在战争频繁,种族、民族和宗教冲突还相当严重的时代就能勾画出未来人类和平的图景确实具有超越性。
第三,巴哈伊历史观属于神义史观,但又是世俗性很强的历史观,因为它不否定人的自由意志,不否定人类现实存在的价值从而把人类引向天国,而是赞美现实的存在,相信人可以把现实的和平作为整个启示周期努力的目标来设计自己的历史。作为宗教,巴哈伊教坚持神义史观;作为现代宗教,它坚持世俗理想的人生目的;作为普世宗教,它相信自有史以来人类尚未实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好理想就是和平。巴哈伊的历史蓝图既没有脱离世俗社会,也没有脱离人类可以经过努力而达到的潜在能力。
目前巴哈伊宗教的组织机构——作为非政府组织的咨询机构在联合国建立有巴哈伊国际社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