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发展比较(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48:13
中国在1979年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道路,创造了令世人震惊的经济奇迹。印度也在1992年开始了向市场经济转型,之后10多年里,发生了在印度历史从来没有过的经济增长。
中国与印度的崛起为解决世界性的贫困问题提供了新的希望。只有经济增长才能有效地减少和消灭贫困,即财富的创造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性因素,而分配至多只能解决公平问题,绝对不能解决贫困问题。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使大致 4亿左右的贫困人口脱贫。印度在刚开始改革时,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6%,改革仅 8 年,其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就下降了八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
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有助于减少和消除世界性的贫困,但西方国家的崛起则制造了世界性的贫困。在西方国家崛起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发生在其国内的阶级分化与收入分配对于资本的过度倾斜,及由此而产生的贫困,而且还看到由西方国家的殖民活动与帝国主义战争造成的世界性贫困增长,从而使整个世界日益被分化为发达的工业化富国与不发达的发展中穷国。或许有人认为美洲是例外,但是在美洲发生的现象与其说是殖民还不如说是移民,因此即使在西方学者的很多著作中,也从不把美洲作为西方的殖民地看待,他们称美洲为西方的衍生国家。
正是有了这种本质上区别,所以中国和印度的崛起从开始就具有和平性而非掠夺性,并将对控制世界人口增长做出更积极的贡献。也表明各国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及文化遗产可以不尽相同,但是实现经济增长、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和现代社会的必经之路则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可以为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动力。它们都是 “人口年轻”国家,可以为世界带来巨大的“人口红利”;它们拥有强大的低成本制造能力,可以让世界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而不通货膨胀;从长期来看,它们将为世界创造一个规模空前巨大的新兴市场。
中国和印度为何会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印度是以私有制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这种根本制度上的差异导致了它们向市场经济转型时,必须要选择不同的改革道路。
中国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所有制改革,这项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始自农村,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迅速地在整个经济领域中推行,成功地奠定了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制度基础。
印度在改革前就存在数量众多的私人企业,因此其通向市场化的道路就是放松政府管制、大力推进经济自由化与贸易自由化。印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减少贸易限制,1992年开始真正的自由化改革。1991年印度的平均关税为83%,到1998年降低了30%以上。从1992年改革开放至今,印度的 GDP翻了一番多,人均GDP提高了近 4 倍。
中国和印度对外开放的模式存在着相当显著的差别。中国的主要方式是出口导向和引进外资,印度则采取了对外投资与自由贸易的方式。这是因为两国面临完全不同的初始条件。
中国的初始条件有:劳动几乎无限可供给、内需严重不足、企业和企业家的高度稀缺而不能把国内储蓄有效地转化成为生产性的资本来增加国民财富和居民收入。这决定了中国只能采取出口导向和大规模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模式。
印度的初始条件有:比中国更好的企业制度和金融体系、劳动力素质不高(文盲率40%以上)、基础设施非常糟糕、政府效率非常低下。因此只能选择对外投资和自由贸易。由于印度政府在对外开放方面的不作为,决定了印度制造业难以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中国和印度都处在国际分工的底端,区别在于中国处在国际制造业分工的底端,印度处在国际软件业分工的底端。世界银行2005年度的世界发展报告表明,在构成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各种制约因素中,名列首位的并不是制度、技术和金融体制等软性因素,恰好是人们通常都认为并不重要的基础设施,这点中国优于印度。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不同,中国沿着从农业到制造业再到服务业的发展道路循序渐进。1990年时,中国农业占GDP的比重为27%、工业(包括制造业和采掘业等)占GDP的比重为42%、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为33%、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31%。到2003年,这些数据变化为15%、52%、39%和33%,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5%、12.3%、11.7%和8.8%。
印度则部分地采取直接从农业生产国转向以服务为基础的道路。
1990年时,其农业占GDP的比重为31%、工业占GDP的比重为28%、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为17%、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则高达41%。
2003年的产出结构相应地变化为22%、27%、16%和51%,其各大产业部门的年均增长率则分别为2.7%、6.0%、6.5%和7.9%。
导致中印两国增长模式差异的主要原因有:
投资环境决定了中国要比印度更适合发展制造业。中国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因为中国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源于商品和服务税,支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印度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所得税、利得税、资本收益税和国际贸易税,支出主要用于国内外债务利息的支付,大致要占到其支出总额的30%左右(2003年)。另外两国地方政府的行为也大不相同。
中国的总体商业环境比印度好。在中国创办企业需41天,印度要花89天。中国财产登记注册要32天,印度要67天。中国处理破产企业所需时间平均为2.4年,印度则需10年。
中国的劳动力总体素质优于印度。2003年中国小学教育的总入学率116%、中学67%、高等教育13%,印度分别为99%、50%、11%。中国2002年成人的识字率男性为 95%、女性为 87%,青年识字率男性和女性均为 99%,印度的数据为 68%、45%,以及80%和65%。正是这种差异使中国适合发展制造业,印度则选择了服务业。
来源:《校刊》673期 复旦论坛
(一)中国综合国力总体情况中国综合国力排在第六位,属于国力次强的国家,整体国家实力大大低于美国,排在英国、俄罗斯、法国和德国的后面,但是超过日本、加拿大、韩国和印度。
中国综合国力的国力资源排名落后,只好于俄罗斯和印度,落后于所有发达国家。从科技力上看,中国在技术投入上严重不足,2004年,R&D支出只有186.01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1.31%,而这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2.4%。从科技产出上看,2002年,中国本国居民在国外获得的专利数为633项,只高于印度,劳动生产率为人均2095美元,相当于这里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平均水平的3.3%。中国高技术产业出口规模庞大,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全部制造业出口的27%。形成这个结果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在高技术产业领域巨大的加工贸易所形成,虽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高,但并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所以并不反映中国的科技实力。另外中国高技术产业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确有先进的技术,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人力资源排在第一位,主要在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2004年,中国劳动力总量达7.87亿人,是排在第二位印度的将近两倍。中国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中国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年,文盲率接近12%(2002年数),只好于印度。2002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为5%,是大国中水平最低的国家,印度也达到了8%。
中国资本资源排在第八位。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高储蓄率,中国储蓄规模总体水平很高,2004年储蓄总额达到6018亿美元,排在第四位。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引进外资政策成绩显著,2003年,在中国的外资存量达到5014.1亿美元,排在第六。但中国的股市目前的融资能力非常有限,2003年,股票市场交易额为6812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48.09%,总量和相对量都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中国信息力非常落后。在基本基础设施上,2003年,中国的公路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18公里,这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每平方公里1.59公里,中国的铁路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01公里,这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每平方公里0.05公里,而中国的航空载客量规模还是很大,2003年为87590,排在第三位,但也只相当于美国运输能力的15%。在信息基础设施上,中国的落后表现为各类信息设施的有限人均占有,在计算机、宽带、因特网、电话上人均占有水平都很低。2004年,中国每千人拥有的计算机数为41,美国为763;中国每千人中因特网用户有为78.53,美国为632.2;中国每千户居民拥有的宽带用户为8.14,美国为86.27。
在自然资源方面,中国排在第四位。中国国土面积大,但人均耕地占有较少,能源产量规模大,但相对能源需求水平较低。2002年,全部能源生产量和需求的比重为99.4%。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引发资源和能源消费量的增加,加上中国目前资源浪费性的使用和能源使用效率较低等问题,中国在能源的自给率上会越来越低,资源也会越来越稀缺,这都会给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一定的制约,在IMD“能源的充足性和有效性” 调查上,中国得分为3.7,在十大国中仅高于印度(3.6)。
中国的政府调控力排在第四位,主要由于在政府绩效方面较高的排名所致。中国政府公共产品提供能力有限,2003年,中国全部公共健康支出占GDP比重为5.8%,只是比韩国稍高,排在第一的美国高达14.6%。中国在公共教育上的支出占GDP比重为3.3%,只是比印度3.2%的水平稍高,低于其他所有大国,其中加拿大高达8.1%,美国为6.2%。在总体的政府支出上,中国也只是稍好于印度,相对于公共产品的提供能力,中国在政府绩效上表现良好,排在第三位,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和稳定宏观经济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公共金融”上中国排在第一位,在“财政政策”上排在了第二位。但是在提供经济增长的制度环境和体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上,中国排在中等的位置,应该说虽然中国收入分配目前有差异扩大的趋势,社会公正性有待于提高,中央银行的效率和政府效率还是较低,但发展经济是现阶段社会各阶层都能够接受的社会发展目标,社会凝聚力整体还是很强。另外,中国政府在支持企业创造增加值的法律环境建造上排名很差,法律创新的不足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束缚。
总之,中国国力资源的发展优势在于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充裕的资本资源、长期稳定的国内环境、稳中求进的政府政策方针等等,劣势在于落后的技术水平,劳动力质量低,信息力落后,支持创新体系的制度、环境和基础设施不配套,整体上国力资源处于落后的位置。在中国国力系统中,外交力、军事力较强,政府调控力也排在第四位,经济力排在第六位,而国力资源只高于俄罗斯与印度,国力结构不均衡。
(三)中印综合国力的比较
中国与印度在基本国情上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如都是第三世界大国,人口多,底子薄,但是由于两国选择的发展道路不同,目前在国力上有一定的差异。从经济力上看,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差距并不大,1982年,中国与印度的人均GDP分别为 275和274美元,分居世界第137、138位 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Sept.2003,Database,http://www.imf.org/.,而到2004年,按照汇率计算,中国人均GDP为达到1269美元,已相当于印度(578美元/人)的两倍,可见两国人均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整体上好于印度,2002年,中国的人文发展指数为0.75,印度只有0.6。从军事力上看,印度虽然也有了自己的核武器,但总体上还是弱于中国,军事上更依赖于俄罗斯。在外交倡议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与中国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现在印度已失去五、六十年代的锐气,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力小于中国。在周边政策上,采取以势压人的政策,与巴基斯坦长期对抗,与中国也有一定的摩擦,与中国“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睦邻安邻”的周边政策相比,中国显得更成功。在全球外交影响力上印度也不如中国。
在形成综合国力的资源上,印度与中国也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如在劳动力等初级生产要素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技术、信息等高级生产要素上相对缺乏。虽然中国在国力资源各方面整体上都好于印度,但在许多具体方面印度也有自己的优势,如在人力资本的培养和维护上,印度许多方面好于中国,印度英语水平高,大学教育更与国际接轨,其商业人员因为懂英文的人比中国多,“走出去”的意识比中国更强。在IMD“教育系统满足竞争性经济的需要”调查上,中国得分为3.17,印度得分为6.2。在IMD“有技能的劳动力是否容易获得”调查上,中国得分为4.3,印度得分为7.58。在“人才外流”情况上,中国得分为3.51,印度得分为6.25。在“管理者的企业家精神” 上,中国得分为5.04,印度得分为6.68,这些都反映了印度在教育质量上的优势。虽然印度的信息力绝对水平低于中国,但相对其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信息力水平还高于中国。在世界经济论坛 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04~2005,2004.的《全球信息力报告》中,中国网络整备度指数(NRI)为0.17,排在全球104个经济体中的第41位,而印度NRI为0.23,排在39位,排在中国之前。另外,印度的企业创新方面好于中国,在软件等产业上的优势也不可忽视。
中国与印度在政府调控力相比,也各有优劣。中国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政府绩效上优于印度,而印度在法律系统、金融体系的建设和教育上优于中国。总体说来,中国的政府调控力还是明显优于印度的,印度的民主、宗教派系和种姓制度影响了政府的行政力,使其“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建设和谐社会的风险大,而中国政府在建立和谐社会上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策上比印度优,社会凝聚力好于印度。
总的来说,印度与中国相比在综合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综合国力的发展既是历史的,也是动态的,在可预见的未来,印度的综合国力赶上中国是很困难的,但是印度也有自己的优势,其周边政策目前也正在调整,在全球也开始执行更积极全面的推动和平与发展的外交政策,国力资源中许多方面也优于中国,如果其优势发挥得好,将是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竞争对手。
在国力生产系统中,各个要素环环相扣,任何一环出现问题对于整个系统的良性循环都非常不利,所以,国力的稳定性短期内与其结构联系紧密。在我们的国力测算中,美国几乎在所有的方面都表现出强劲的优势,这种优势保证了美国的国力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很难有国家可与之匹敌。相对来说,俄罗斯、日本和中国的综合国力在结构上非常不均衡,俄罗斯虽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非常强大,但其国力资源薄弱,经济力差,政府调控效率低,综合国力进一步发展的后劲不足。日本的国力在经济上、国力资源上属于强国,但在外交、军事领域相对较弱,政府调控力相对最差,政策僵化的政府成为日本国力提高的瓶颈。中国的综合国力系统最薄弱的环节体现在国力资源上,表现在支持创新系统的高级生产要素缺乏,根本上在于支持创新的政策、制度、法律和机制等方面的落后。加拿大的政府调控力和国力资源排名显著高于其经济、军事和外交力,应该说加拿大综合国力的提升有非常大的空间。欧洲国家的英国、法国和德国国力结构相对都比较均衡,目前的国际地位非常稳定。韩国在信息力上表现优秀,技术力较强,这给韩国经济发展并成为新工业化国家起了重要的作用,但综合国力的提升还需要其他所有方面的努力。同样,印度综合国力的提高需要国力系统中几乎所有方面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