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在日本就没简化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3:15:20

汉字在日本就没简化吗?

(2009-06-27)

fieldset {width: 309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黄彬华

东亚透视

日本、韩国、越南等过去的汉字文化圈国家越来越重视汉字,但并不等于就能广泛使用或理解“中文”,何况“入籍”异国的汉字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单靠汉字能促进文化交流之说并不真切。更严重的是,朝令夕改,不仅劳民伤财,也是破坏国际信誉的行为,绝对不能儿戏。

  中国汉字从繁到简,其实是历史的必然。日本明治维新、中国五四运动,当时产生强烈的废弃汉字思维,一是东方落后于西方的现实,二是机械化才能迎头赶上的新认识,即使没有奢望再度崛起,也曾期望能摆脱被殖民被奴役的命运。事后证明,废除汉字不仅不现实,而且是过分极端的行为。过后日本采取了限制汉字使用的策略,中国则从大规模简化汉字着手,推广白话文和普通话,如果中国没有这些革新过程,就绝对不可能有今天的崛起现象。

  电脑的出现,特别是日本率先研制汉字字库成功,不仅让人重新认识汉字与生俱来的强韧生命力,还为它打开了凤凰涅槃的大门,虽然不保证废除汉字论已经寿终正寝,至少在现阶段已没有人再提废除汉字问题了。

借鉴日本的经验

  汉字是中国的发明,汉字文明不仅让中国一统“天下”,也让当时的近邻国家加速文明开化,其中享受汉字文明恩泽最深最丰的国家就是朝鲜、日本和越南。日本受到中华文明的影响,不仅文化和社会有飞跃的发展,事实上也曾对汉字文化圈有过不能抹煞的贡献,很多汉字的科学、社会学、医学等现代词汇,就是日本的再创造,然后回馈中国的。

  中国汉字简化,一是历史的必然,惟有简化才能提升;二是借鉴日本经验,以实现加速现代化和国家发展目标。很多人忽略一个历史事实,以为简体字是中国共产党的发明。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1935年,当时蒋介石政府就认为,汉字简化是必然方向,责成当时教育部长王世杰进行文字改革。同年8月,国民政府以教育部名义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324字),但遭到国民党极右派的阻挠,不到半年即遭通令暂缓执行。  1955年,虽然蒋介石已退守台湾,依然主张汉字必需简化才有前途。时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会主任的罗家伦,奉旨发表《简体字之提倡甚为必要》,同样又遭民粹派强烈反对,蒋从此也就不再提简体字计划。        至于在中国大陆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周恩来领导的文字改革委员会积极推动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拉丁(罗马)拼音方案等具体工作。1956年1月公布首批简化字515个,简化偏旁54个;后来以此为基础,于1964年推出包含2235个简化字的《简化字总表》(占3500个常用字一半以上)。

  这些简化字,有些是回头使用的笔画较少的古字,或将书法中的草书、行书加以楷书化,也有民间原本使用的简笔字,也包括一些新造字。此外,也将一些异体字加以整理,以“从俗”或“从简”原则,将意义相同或近似的异体字规范化,或直接将发音相似的几个字拼用一字。

  结果,《简化字总表》2235个字,平均每个字10.3划,而被取代的繁体字平均为16划。通过同音替代办法,减少了102个繁体字。当然也有一些缺点,包括同音替代合并过度简化等问题,甚至被人指责,简化过程太粗糙、违背汉字的艺术性和科学性等等。

  流落在日本的汉字又有怎样的命运呢?日本至今仍是中国之外,唯一最多人使用汉字的国家。过去,日本人崇拜汉字,感激汉字带给他们文明与进步,但后来不仅怀疑汉字拖累了日本,还憎恨汉字像枷锁般让日本文字一直处于不伦不类的状态。

尽量少使用汉字

  众所周知,明治维新的原动力,就是日本发现跟错中国这个老大帝国的“师傅”,特别是大清1840年在鸦片战争中惨败的教训,强大的危机感不仅促使日本产生“脱亚入欧”的迫切感,还在知识分子中产生废除汉字的强烈要求。幕府末年,前岛密向德川将军上书《汉字废止之议》,就主张效仿西洋采用音符字而废弃汉字。以后,在明治、大正、昭和前期,不断有折衷方案,即限制汉字使用的方案,如《常用汉字表》和《标准汉字表》的法制化。

  1923年的《常用汉字表》,就限制只可使用1962个汉字(小学国语教科书只收1360个字);1942年再发表《标准汉字表》,准许使用常用汉字1134个,准常用汉字1320个,特别汉字74个,总共是2528个字。后来再修正为小学教2669个,唯一般人使用不受限制。

  战后,限制使用汉字的势力更抬头,加上美国占领当局的示意,1946年12月公布新的《当用汉字表》,共收1850个汉字,规定所有教科书、报纸及官厅文书,不得使用当用汉字以外的汉字。1947年9月,又发表《当用汉字别表》,只有881个字,从此接受6年小学义务教育的日本人,只须学习881个汉字。

  日本的国策是,虽然不废除汉字,却通过减少使用、简化写法、整理读音,以达到限制使用汉字数量的目的。比如,一、同意义的字,废掉不常用的;二、尽量淘汰笔划多困难写的字;三、科学术语、农工商用语,尽量废掉汉字;四、可以用假名直接表示的词,尽量避免使用汉字;五、新输入的外国地名、人名、新术语,原则上用假名译音,不使用汉字。中日汉字简化异同
      文字的基本任务是沟通,而汉字对日本人来说归根究底还是一个舶来品,更需要易写、易记、易学,因此最初、最积极简化汉字的工作就在日本展开。中国的简化汉字不仅从日本获得不少灵感,实际也参考了不少日本经验,只是中日两国的语言体系不同,特别是中国汉字到了日本发音就变了样,中日简化汉字开始也不能走同一的标音路线。

  日本简化汉字的原则,(1)采用社会上通行的简笔字,如“万”代“萬 ”,“虫”代“蟲 ”;(2)充分利用同音假借,如“余”代“馀”,以“斗”代“闘”;(3)以含意类似的字代替,如以“编集”代“编辑”,以“連”代“聯”。一个标准是,把所有汉字简化到20划以下。减少点划,变化字形,移易偏旁,省略头尾,大刀阔斧进行。结果是1948年4月制定了《新略字表》,把《当用汉字表》1985个汉字中,规定了774个为简体字。

  通过这些改革,日本人只需认识《常用汉字总表》的1942个汉字,在假名的协助下,看书、读报并无大碍。当然,认识更多非常用汉字,熟读更多四字成语,日本人同样可以尽情享受读书之乐。从文盲几近绝迹,文化水平为亚洲之冠等现实情况来看,汉字的简,汉字数量的减少,以及书写的简化,都有功不可抹的贡献。战后日本,大量汉字被废弃,再经改头换面的简化,汉字在日本其实已经面目全非,但并不影响日本的文化成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能否开历史倒车?

  从总体来看,日本汉字和中国汉字已经分道扬镳。不料却有人提议,要将13亿中国人已经熟悉了半个世纪的简体字加以废除,回到古老的繁体字时代去,这不仅是开历史的倒车,也是把13亿人前途当儿戏的妄动。

  据说,有来自天津,还曾经留学日本的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今年3月间向北京两会建议,全国以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他的理由有三:一、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二、以前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但现在电脑已经解决了问题。三、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也有利于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汉字跟世界所有文字一样,首先是文化的载体,沟通的工具;其次,电脑确是解决了传播的问题,但学习和使用,特别是中文的世界化还有不少问题需待克服;第三,一些人坚持,繁体字才是“正字”,主要是出于政治考量,意识形态影响,消除了政治阻碍,正如水往低处流,特别是外国人会选择简单、易学、易记的简体字,中文的国际化会越来越显著;第四,日本、韩国、越南等过去的汉字文化圈国家越来越重视汉字,但并不等于就能广泛使用或理解“中文”,何况“入籍”异国的汉字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单靠汉字能促进文化交流之说并不真切。更严重的是,朝令夕改,不仅劳民伤财,也是破坏国际信誉的行为,绝对不能儿戏。

  文字改革过程中难免会有缺陷,像过去日本也不断修正,不断深化改革。但修正也需坚持原则,就是保持语文的规范化和统一性,由于中文将是遍及世界的语文,将来使用中文的人又会有增无减,任何改变都必须谨慎,更要符合历史的发展方向。国家大,民众多,轻举妄动会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必须三思而后行。

  中国已经崛起,但还是在起步阶段。更重要的是,有谁会认真思考,过去为何国家贫穷,文化落后,甚至为何需要如此漫长岁月才能实现今日的崛起?改革需要付出代价,也必须往前看,不能稍有成就,就埋头于民粹主义,甚至掀起一股复古之风,会使一些过来人感到心寒,也让世界因此投以特异的眼光。

  作者是新加坡退休资深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