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论语》兴中华——孔子精神都被钱破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09:43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论语》兴中华——孔子精神都被钱破坏?

发表于 2009-03-26 18:06:00

《论语》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句想必是大家最熟悉的,阐述了三种为人处世的应有态度。

经常学习进步,是令人愉悦的事;见到远来朋友,是令人快乐的事;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是不值得在乎的事。

这说明,孔子的思想主张积极进取,但是要追求那些有价值的东西。学习进步,与人交往,都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有利于个人和社会,所以受到孔子的赞许和鼓励。至于名声大小,是身外之事,并不值得刻意追求,所以孔子要人们淡薄对待。

现在的人们,还会以学习进步作为自己的内在快乐吗?或许,更多时候,大家学习的目的在于,如何换取更好的生存条件,而不是提高自己的修养情操。古人读书,讲究“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是现代人,更多地是把读书作为一种换取名利权势的手段,很少把它看做修身的内在需求。实际上,现代人更讲究读书学习的“齐家”功能,而跳过了修身这一阶段。这就注定了这种人才,必定缺乏社会根基,发育畸形,不能真正造福于社会和国家。

再说对待朋友。古人说的朋友,是指意气相投、志向相合的同道中人。现代人说的朋友,更多的是一种利益的结合体,更在乎的是能否“互相帮助”,你帮了我就是我的朋友,不帮我就不是我的朋友,弄不好我还把你当敌人。这种功利型的交友原则,使得真正的朋友会很少。大多数朋友,不过是互相利用。

再谈对待名声。孔子认为,别人不知道名声不必不高兴,这才象个君子。这是在教导人们,不要太在乎名声。这里孔子说的,还是好的名声。可是看看现代人吧,追名逐利,几乎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好的名声不必说了,挖空心思,机关算尽,也要搞到。有很多腐败分子,在案发之前,都要千方百计地制造清廉的名声。最典型的比如福建的“防弹背心反贪局长”黄金高,终于也落得个贪腐入狱。就算是坏的名声,现代人也会趋之若鹜,争相败坏。以“芙蓉姐姐”为代表的一大批网络人物,就属于这一类。这些人都在乎名声,不过不在乎好坏。只要是出名,她们根本不管礼义廉耻,极尽堕落之能事。为了得到更坏因而也更大的名声,她们比赛着不要脸,失去了做人应该有的道德底线。对于此类人来说,“人不知而不愠”是杀她们的头也做不到的,至于做不做君子,她们倒不在乎——她们已经堕落得没有底线。

现代人失去了孔子倡导的精神,根本原因都在于经济。读书是为挣钱,交友是为挣钱,拼命出名也是为钱。但是钱是无罪的,是谁毁了骄傲无知的现代人呢?这个问题,恐怕起孔老夫子于地下,也是说不清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