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所谓的电影爱好者的忠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52:27
  一年前写的东西,突然觉得很有必要再拿出来……
  
  
     圣丹斯电影节落幕后24小时,我躲在曾经充满着对电影幻想的房间里看着刚刚从网上下完的功夫,在星爷回首望着女孩的那一刻,一滴眼泪滑过了我的眼角,与此同时,我想起了罗贝尔说过的一句话:影像文化终有一天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走向消亡,但电影作为艺术却会永久的存在下去……
  
     有些话,不想说,因为说了没太大意义
     有些话,却不得不说,因为说了同样没有太大意义
    下面的话,是写给那些喜欢电影,或自命喜欢电影的;热爱电影,或自命热爱电影的人看的,看过了,觉得想骂娘,或是想一笑了之,都随意。
  
    早期的碟友对“值得反思的买碟习惯”一文应该不会陌生,今天看来,文中对于买碟人在不同阶段心态的分析依然具有独到之处,请姑且允许我将文章的格式借来一用,将我们可爱的影迷们分为五个“等级”,以方便大家阅读,此分级带有比较严重的主观色彩,且只适用于一般影迷,如有不到位之处,纯属个人阅历与修养问题,与电影本身无关
  
    第一阶段,入门影迷:对电影的喜爱起源于好莱坞大片或港片,对国产电影的概念比较模糊,知道或看过几部宣传的比较厉害的国产电影,可能知道几个有名的好莱坞导演或演员的名字,不清楚有电影语言这一说法,即对电影是如何制作的不感兴趣。爱看的电影基本局限在可以提供视觉刺激或感官享受的影片之内,很少去电影院看电影,喜欢租碟片,但不上瘾,对电影内容的兴趣远远大于对电影本身的兴趣。
  
    第二阶段,初级影迷:有了一段时间的看片经历,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观影经验,开始在潜意识里对影片进行分类并试着在看片的过程中思考。有固定喜欢的影片类型,可以列出一串自己喜欢的类型片的名字,开始崇拜某几个自认为是很牛B的导演(多半是因为不明白这类影片是如何拍出来的,如侏罗纪公元)并关注有关他们的动态新闻。知道了奥斯卡和获奖这一说法,但对什么影片获了什么奖并无兴趣。偶尔发现了电影制作的一个小秘密就觉得自己是老手了,感慨电影不过就是那么回事。有时会去电影院看电影,但大多是在确定了自己会喜欢这类影片的前提下,依然在租碟,不过偶尔会试着买几张自己喜欢的碟片,对电影的热爱较为单纯,多半是出自自主的兴趣
  
    第三阶段,中级影迷:对电影的喜爱进入了疲劳期,觉得电影不够新意,类型片的把戏翻来覆去就那几种花样,能看得上眼的片子变得越来越少。开始对电影评头论足,因为不喜欢《紫色》而在心里大骂斯皮尔伯格,看到刚入门的菜鸟从内心鄙视,心想你看的那片子老子几年前就看过了,试着向别人推荐电影并和租碟的老板称兄道弟。一个偶然的机会买了本《看电影》,看的一头雾水;无意间进了哪个论坛,又惊得一头汗水,心想别人提到的片子自己怎么一个都没听过。在论坛上不敢说话,呆得时间越长,越发觉得自己无知,开始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恶补,在一个月的努力后知道了除了美国和中国之外还有其他国家在拍电影。能记住几个有地位的电影人的名字和作品,但依旧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痛下决心开始买碟,没有版本的概念,不知道D5和D9的区别,见到传说中的片子一率收下,开始订阅或邮购杂志,在论坛潜水,对电影的知识开始全方位升级。
  
    第四阶段,高级影迷: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开口闭口谈论的不再是教父,星球大战和指环王,而是伯格曼,费里尼,和塔尔科夫斯基,并能对各国较为知名的导演,作品和生平倒背如流。在论坛上开始发帖,并将学到的术语运用其中,对电影有了景别,构图,布光和剪辑的概念,试着从专业角度来分析一部影片。对别人的回复异常关注,见到有人说好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满足感,对说不好的人采取阿Q精神,心想老子是专业的,不跟菜鸟一般见识。不再订阅《世界电影》和《环球荧幕》,觉得庸俗,只看《新电影》,《当代电影》和《电影艺术》。开始关注碟的版本,发现了名为的杂志,为了花絮和评论字幕洗碟,定期的跑碟市,但只买跟艺术挂钩的片子,鄙视奥斯卡,将森林里的狮子狗熊奉为神明,家里有了很多存货,但依然控制不住买碟的欲望。小津安二郎搁在抽屉好长时间了,乡愁看了好几遍都看到一半睡着,想在一个晚上回顾让*皮艾尔*李奥的一生却屡告失败,对寻觅了多年的去年在马里安巴德不敢尝试,在经过多次的被戏弄之后终于对戈达尔失去了信心,在下定决心将德莱叶的吸血鬼放进机子后才发现碟早已坏掉。一不小心买了张名为光猪六壮士的喜剧片,刚想恨的骂娘,却被片中的情节逗的前翻后仰,突然又猛得想起了什么,赶紧关掉机器,回顾四周发现是在家里,才又小心翼翼的看了下去……
  
    第五阶段,迷茫的影迷:开始对电影产生怀疑,并对自己坚持的观点开始反思,不再在论坛发帖,看到一批和自己当年一样的傻帽觉得可笑,知道了罗普洛斯,维斯康蒂,卡萨维茨,奥里维拉……却对他们的作品没了兴趣,看到朋友从网上下到了带花絮和评论的片子,觉得眼红,又有点眼馋,看着手头一大堆代表着一个个时代的塑料制品,有一种难以释怀的空虚感。想拿起DV拍个片子,却发现邻居家三岁家小孩也在做着这事。看了无数的法国电影,却未能像自己期待的那样对生命产生新的思考,重新看十戒看到流泪,抬起头来,却发现身边没有一个可以交流的对象。终于在一个晚上找回了曾经寻觅已久的感觉,觉得喜欢电影其实和喜欢逛街走路一样,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于是整理好行囊,重新出发。
  
    一个月前,我的刚从学院毕业的导演学的老师对我说了最后一句话,在那之前,她曾问我最喜欢哪个导演,我当时大脑一片空白,脑海中飞快的闪过几个名字,却都转瞬即逝,最后只得无力的挤出四个字,“我不知道”。于是,她看着我笑了笑,说出了上面的话,
    写这篇文章前,我犹豫了很久,因为几年来,我亲眼目睹了无数的年轻人被电影艺术这几个字传染,以至中毒,他们像追逐歌星影星般的追逐着大师们的电影,彼此交流并乐在其中。
    我不知道他们中有多少人看懂了,因为,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其中有一些人是快乐的,而有一些人,却是看似快乐的,每当我读到杂志上那些自命为评论家的家伙写的带有严重的误导性的文字时,我都想冲上去质问,你说这部电影是好的,是经典的,你能再确切一点的告诉我,它好在哪里吗?其实,只要你留心观察,就能很容易发现,很多时候,这种评论都是出自一辙的,我一个在办杂志的朋友曾经写过一篇有关**影片的评论,写的很精辟,也很深刻,后来我向他请教,他告诉我,其实他压根就没看过这部电影。
    当然,你可以说这只是个别情况,对于电影每个人当然可以有自己的理解,甚至导演本身,都很难说自己的看法就是完全正确的,关键的,是你真正喜欢这部电影吗?
    记得二年级上摄影课时,老师介绍我们看漂流浴室,那时的金基德在国内知晓的人还不多,我们一屋子人窝在一起笑着看完了这部片子,后来金基德成了大师,我们看时就不笑了,是真的因为当年太幼稚而无法理解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