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系统理论与家庭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23:28

系统理论由生物学家Ludwig Von Bertalanffy 于1904年提出,起初运用于自然科学,其后为社会科学领域及医疗界广泛采用。其理论精髓在于:提倡研究整个系统中各部分的互动关系,而不只是个别研究每部分的构造。

这一理论的提出使人类的思维发生了质的飞跃。它是一种全通道式的关系思维,它把相关各部分之间的彼此互动和影响都加入考虑,是对线性思维、多元因果关系思维这两种思维模式的突破。用这种新的思维模式才能更准确、全面、深入地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

有人曾用一个简单的短剧表演来说明这个看似深奥的理论。一个五口之家:奶奶、爸爸、妈妈、女儿、儿子,在他们的腰间扎上塑料彩绳分别与其他四个家庭成员连接,他们之间的距离受到相等的界定。短剧刚开始时,五个人在愉快地交谈,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微笑。不一会儿,连续几个电话打进来:爸爸的生意伙伴要求他出去谈生意;女儿的男朋友约她去逛街;儿子的同学邀他去打球……凡有人需要离开,就会牵动其他四人,向他们提出调整相互关系(即彩绳距离)的要求。或同意放行,或生气阻止,他们都会作出自己不同的反应,引起相应的情绪反馈。这个短剧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系统理论在家庭关顾领域的重要价值,它指引我们在婚姻治疗和家庭治疗过程中,要着重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模式,而不单单留意每个成员的特质。

现在,我们试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阐述系统理论在家庭关顾中的运用。

(一)   家庭的整体性

系统理论告诉我们:家庭作为一个整体,每个成员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各部分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着,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着平衡;各部分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其中某一部分需要改变,就会引起其他部分作出改变,继而要求整个系统作出相应调整,以达到一种新的平衡,亦即“牵一发动全身”的道理。因此,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家庭或一个问题婚姻的时候,我们不只是要关注出现问题的“主角”,而是要综观家庭关系的全局。

有一个刚满两岁的男孩叫罗子洋,他因一直照顾他全部生活的小阿姨离开他而常常在家哭闹不止。在幼儿园也不合群,不守纪律,成为人人讨厌的“小霸王”,使他的父母非常苦恼。在老师的建议下,他们带着孩子求助于心理咨询师。经过了四次家庭治疗,他们的家庭生活状况得到了完全的改变。

第一次家庭治疗:咨询师首先与年轻的父母分别交谈,通过引导他们作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使他们认识到问题表现在孩子身上,根源却在父母自身:罗父的父亲严厉刻板;罗母经历了幼年丧母。在他们的幼年经验里,从未享受过父爱或母爱,因而不懂得怎样做父母,怎样给孩子施爱。他们也不懂得怎样承担父母的责任,一心忙于打工挣钱,把爱抚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小阿姨。结果是孩子把小阿姨当作母亲,与她建立了错位的依恋关系。小阿姨的突然离开就使孩子产生了母爱的缺失,产生了严重的不安全感,所以哭闹不止。

第二次和第三次家庭治疗:咨询师着重指导罗父罗母学会怎样和孩子相处,建立依恋情感关系,承担起父母应尽的责任,使孩子与父母逐渐亲近起来,家里恢复了欢快的气氛。

第四次家庭治疗:咨询师具体地训练这对父母在给予孩子恩慈的同时,还要建立并正确使用权威,使夫妻、亲子之间的界限松紧适度。

由于罗父罗母能积极、默契地配合咨询师的治疗,罗子洋的情绪很快得到了改变,家庭气氛和谐融洽,在幼儿园也能与小朋友愉快相处。

这个案例生动地说明:当一个家庭出现不和谐状态的时候,孩子似乎是问题的“主角”,他出现了情绪困扰或行为问题,如自卑、孤僻、厌学、哭闹、甚至攻击破坏行为等等。然而在现象的背后往往是: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成员关系混乱;父母教育失当;父母自身信念系统存在问题等等。孩子的情绪困扰或行为问题,只是在互动情景下浮现家庭整体的困难。因此,我们作咨询不能只局限于关注所谓的问题“主角”,而要客观地全面地了解整个家庭的局面,减用“替罪羔羊”来承担家庭整体调整的需要。

系统理论还提出一个“非总和”的概念,即各部分的相加不等于总和。因为“总和”强调的是数量上的相加,或可说一个整体中的各部分相加,得到的仅仅是数量上的总和。而一个家庭的组合,不仅仅是几口人的简单相加,也不仅仅是各成员自身特质的累加,还要把家庭各成员间互动关系产生的力和功能发挥等等因素综合进来考虑,由此我们可以确信:家庭的组合比其总和更大更复杂。

也许,我们用以下的公式来阐述可以更加简捷明了:

家庭功能 > 家庭成员各具特质的相加

        = 家庭成员各具特质的相加 + 良性互动对其特质发挥的促进

 

(二)   家庭的联系性

既然家庭具有整体性的特点,而且我们也懂得了家庭的组合大于其各部分数量上的总和,这就要求我们下功夫去研究它的联系性,即家庭各部分之间如何构筑联系;构筑成的结构模式是否有利于家庭整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我们平常所说的“这个家庭怎么样”,其实就是在审察、评价它的功能发挥状况。

现在先让我们在传统和现代的比较当中来了解一般家庭应具备怎样的功能:

传统家庭功能:                            现代家庭功能:

1.        经济生存能力

妻靠夫养,因此作为家庭支柱的丈夫        女性普遍工作,经济独立,不再为经济

是否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成为婚姻的首要      缘故而建立或维持不愉快的婚姻;

考虑;

2.        提供对家庭成员的保护

即:家庭成员和整体的安全需要;            因有社会安全体系和国家保安政策而减轻了对家庭保护作用的需求;

 

3. 传递家庭的传统价值取向                    此家庭功能已由学校、大众传媒、宗教团体等取代发挥;

 

4. 教育下一代                               已由现代教育制度和系统以及各类社会福利机构所承担;

 

5. 赋予社会地位                              现代虽有家族企业的子代承继,但已逐

如过去贵族家庭的爵位传承等;                渐为股份公司所取代。

          

 从以上比较不难看出,现代人对家庭功能的需求较之过去有了本质的不同。他们更着

重于追求紧密的关系,满足内心情感的需要,这就对家庭结构的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家庭结构(亦即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是否健康,对家庭功能的发挥起着截然相反的作用:

可以是增力的作用;也可以是减力的作用。

让我们来看一个核心家庭的结构形式,当然它是一个健康的模式:

                            F       M     

                         C 1    C 2    C 3

注:F=父亲     M=母亲     C=子女

在这样一个简单的家庭结构当中,存在三种人际关系:

1.夫妻关系    它应是平行互动的关系;应成为家庭结构的主轴。

2.亲子关系    它应是上下行互动的关系;

3.同胞关系    它应是平行互动的关系(当代独生子女的政策使我们大部分家庭结构中缺失

              了这种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人际交往经验的早期养成)。

    以上三种人际关系,既逐对形成互动,又错综复杂地交织,从而构成一个具有独特的结

构、独特的功能、独特的情感沟通模式的私人性小群体,其中的成员以他们特有的互动方式

实现着对内的群体认同和对外的界限划分。

    再让我们看看有哪几种常见的家庭结构形式:

1.       健康家庭结构形式                    图示同上(此略)

 

2.       父亲主导结构形式                                F         

                                            M   C   C   C

 

3.  母亲主导结构形式                                M         

                                            F   C   C   C

 

4.  混乱家庭结构形式                                            

                                            F   M  C   C   C

 

5.  放逐父亲结构形式                              M          (F

                                             C   C   C

以上几种形式中,只有第一种是健康的:夫妻恩爱平等,同胞相互友善;父母对子女既给民主和恩慈,又保持适当的界限和权威。这种健康结构也是我们在咨询辅导中要大力推进的。另四种都是存在问题的,尤以第四、第五种为甚。

在第四种家庭结构形式中,父母与子女“打成一片”,没有界限,没有权威;家庭成员不能明确自己充当何种角色,也不能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一盘散沙,必然影响整个家庭功能发挥和各个成员的社会适应。所以我们谓之“混乱结构”。这样的例子在我们周围不胜枚举。我的不少老同学从欧美留学回归,时尚与他们的孩子平起平坐,事无巨细均要和颜悦色地与孩子协商,这种模仿异域文化的“朋友”关系往往是以失败告终。他们的孩子往往缺乏责任感,缺乏忍受合理痛苦的能力,缺乏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使他们痛悔不已。

在第五种“放逐父亲式”家庭结构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强势的、完美苛求的、控制欲极强的母亲高高在上,而她的丈夫,或因长期在外工作、客观上不能承担起和妻子共同养育子女的责任;或虽然长期生活在家,却因不能苟同妻子对孩子的管教方式而自动放弃责任。如果这个家庭里的子代又是一个内向、敏感、孤独、正处于青春烦躁期的儿子,就不可避免地爆发出难以协调的矛盾冲突,形成一个典型的问题家庭。我认识一位名牌大学的女教授,她丈夫在部队是科研骨干,远在大西北不能调回南京。为了让儿子在条件较好的南京读书,她一直和丈夫分居。她要求儿子出类拔萃,在他身上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儿子在小学时成绩很拔尖,做妈妈的很感荣耀。但从初三起,本来就内向敏感的儿子变得更加少语,且常常烦躁不安,学习成绩也开始下降,终于在中考时未如母愿,没能考上最拔尖的高中。妈妈强忍住心中的失落,反复对儿子说:“你不要有心理压力,我不要求你怎么样,只要你开心就行了。”然而这样的话在儿子听来,连妈妈都认为他没希望了,更加地自卑自闭,常因一点小事和妈妈争执,情绪激动到昏厥过去,需到医院抢救。有次因妈妈误解了他,他竟将自己的头往砖墙上猛撞,以致血流满面。后来又发展到想弃学,让他的妈妈焦急不已。

此例足以验证我们上述的观点:“放逐父亲式”的家庭结构极不健康。丈夫角色的长期缺失,使做母亲的往往把异性孩子抓紧不放,把他当作情感替补对象,因此难以完成母子共生体的分解。她对孩子所作的一切,已经不仅仅是给予母爱的养育,还有情感的依赖和控制。再从儿子的角度来说,他在发育成长的阶段里,很需要向同性的父亲认同和模仿,学会怎样做男人,但由于这个家庭里的父亲角色实际空缺,他只能长年和异性的母亲粘在一起,造成他情感脆弱,遇事优柔寡断。他既厌烦母亲对他过多的精神控制,希望能独立自主,但又无法真正摆脱对母亲的心理依赖,因此他深陷在经久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难以自拔。问题逐年积累,心理失衡加剧,一朝爆发便难以调整,致使整个家庭面临困难。

对这样的个案宜进行家庭治疗,着重对家庭结构模式进行调整。要强化父亲在家庭中的作用,还原他应有的位置;适度拉开母子间的距离,让儿子多接触父亲。调整母亲在家庭中的角色作用是治疗的关键,解铃还需系铃人,要让她明白并愿意接受家庭结构作出改变,主动帮助丈夫建立权威,把更多的关注投入到密切夫妻关系中,从而给儿子的成长留出空间。在咨询工作中,往往那位忧心忡忡说儿子心理出了问题、心急火燎带儿子来“治病”的母亲,正是最需要接受咨询并调整心态的人。

关于如何改进家庭的联系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       建立和不断完善一个健康的家庭结构;

2.       家庭成员各自加强家庭归属感;

3.       用心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

4.       经常与家人沟通。

 

(三)   家庭的应变性

1.开放/封闭系统

系统理论还给我们揭示了以下的原理:

开放系统必须与外在环境有交流才能得着力量,从而减少在封闭系统里会出现的故步自封与腐化失衡的现象;

与外在交流的多少、深浅、密疏取决于界限的松紧;

界限决定哪些东西可以进入系统,而哪些东西要被排斥在系统之外。

把这些理念运用于家庭关顾领域,我们就会了解到,家庭的运作需注重家庭与外在环境的联系,着意减少因封闭带来的孤立、自封和失衡,使家庭在与外在环境的互动交流中建立支持系统。

现今社会,早已不是“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没有“世外桃源”,每一个家庭都是社会的一个细胞,都要被席卷进社会变革、社会前进的浪涛中经受淘洗。

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这种开放的、与外界交流的家庭就会面临许多问题和压力,从而提出家庭成员必须重新社会化、家庭成员互动模式必须相应调整等要求。

家庭里的每个成员都在社会中充当一个或多个角色。社会剧变,使一些成员地位改变、角色中断,他们被动地陷入了失落和找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一时失去自我,并把他们的问题、情绪、挫败感、不安全感……带回家中,对家庭原有的互动关系形成挑战。

比如有一个父亲下岗了,他带着巨大的失落和对今后全家生活的忧虑回到家中。妻子知道了此事,没心情好好烧饭。晚饭时,丈夫挑剔说菜太咸了,妻子忙活了半天,还未及坐下来,一听就冒了火:“你没钱拿了还讲究”,一人一句地吵起来。孩子吓得不敢出声,饭也没吃饱就回房写作业,心烦意乱总出错……家庭的整体困难浮现出来。如何应对和调整,便成为家庭关顾的新课题。

再比如有一对夫妻,原在部队工作,丈夫做团政治部主任,妻子当护士长,还有着一个

活泼聪明的儿子,生活安逸,其乐融融。可几年前部队搞精简,他们就一起转业到了地方。丈夫因无业务专长,只能在单位里做个闲职,拿钱少又不受人重视,心里横竖不自在。终于有一天留职停薪,欲下海经商,以证明自身的价值。做什么行业呢?既不具备高新技术专长,又缺乏启动资金,结果选择了开浴室。妻子本来也挺支持,她既愿意丈夫事业有成,又希望家庭经济阔绰,但他们对卷入这个行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却少有预见。浴室开张不到半年,不仅生意清淡,丈夫又和小姐有染,妻子神魂颠倒地忙于跟踪丈夫,上班、管孩子都没了心思。规劝、争吵都无济于事,丈夫一次次作出保证,又一次次重犯,无奈之下,妻子前来求助心理咨询。这个案例非常生动地说明了增强家庭应变力的重要性。咨询师处理这个案例,不仅要看到这个家庭本身、尤其是这对夫妻的互动关系存在着深层次的问题,还要看到社会性因素对这个家庭困难的促发作用。在社会结构和社会理念都发生急剧变革的时代大背景下,他们的互动关系经不起与外在环境的交流,显得如此脆弱,很值得他们去反思。我和这位妻子有这样一段对话:

咨询师: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困扰?

求助者:(沉默思考)都是因为开这个浴室。

咨询师:如果浴室继续经营下去,困扰你的事情还会发生吗?

求助者:我想很难不发生。(沉默一会儿)我丈夫几次对我说,如果你实在受不了,可以把浴室关了。

咨询师:你怎么考虑你丈夫的这个提议?

求助者:(沉默一会儿)我内心很矛盾。

咨询师:能把你的矛盾说给我听听吗?

求助者:我们投进去十几万元,还没赚到多少钱,卖掉浴室只能争取保本。但如果不关,就必须用小姐,而我又无法让自己接受这件事。

咨询师:看来你是在犹豫要人还是要钱的问题,是这样吗?

求助者:是的,我肯定是选择要人。但儿子渐渐长大了,读书需要钱。再说我丈夫一直想自己创业有成就,现在好不容易搞起来了,又因为我受不了而关掉,我担心今后他在心里老不舒服,有一种挫败感。他心里有压抑的话,恐怕我们的关系也难处好。

咨询师:难道关掉浴室就没其他事情可做吗?

求助者:他只能回单位上班,但工资不高,而且闲得很。

咨询师:过去没开浴室前,下了班他还会做些什么事呢?

求助者:他就喜欢下围棋,兴趣很高,而且下得也很好。

咨询师:哦,这个爱好很高雅,有没有教你们的儿子学着下?

求助者:何止是教儿子,不少朋友、同事都想请他给孩子做家教,棋院还曾经聘请他去做教师,可是后来决定开浴室,这件事就没做起来。

咨询师:教围棋和开浴室,你觉得他更合适做哪一样呢?

求助者:当然是教棋,他自己也这样认为。但当时认为也许开浴室赚钱更快些,等做几年有了钱再改行做别的。现在看来,浴室也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好经营,而且带来家庭里很多问题。

咨询师:你知道现在围绕着素质教育,家教市场很红火吗?很多家长都能想让孩子学弹琴、学画画或学下棋等等,但能教的老师却很少。

求助者:(沉默一会儿)我觉得我们可以考虑把浴室保本转让,然后在工作之余教围棋,先少带几个学生,等有了经验再扩大,也许能办一个业余棋校。

咨询师:你觉得开浴室和办棋校,哪一样对社会更有意义、更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呢?

求助者:当然是办棋校。但是万事开头难,从小到大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咨询师:你的想法很客观,也很周到。但你的丈夫是否能和你达成共识,可能还需要你做一些沟通。

求助者:我可以和他一起讨论,做什么能发挥我们的特长,又对家庭和社会有益。他既聪明能干又很有责任感,我相信他在认真思考后会作出一个明智的选择。

咨询师:过去你们经常有这样深入的讨论和沟通吗?

求助者:基本上没有。家里较大的事情,一般都由他拿主意。

咨询师:在这些事上,你都能和他看法一致吗?

求助者:不一定,但我都顺着他。

咨询师:为什么不把你的真实想法对他说呢?

求助者:可能是有顾虑吧。因为我丈夫才貌双全,各方面条件都很好,我觉得自己不如他,常怕失去他,就一直迁就他,时间久了便成了习惯。这次因开浴室我们的关系发生了危机,经过心理咨询,我感到自己需要作出一些改变。

……

上述两例都有力地证明了应变能力是健康家庭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具有应变能力的家庭必须具备以下六条特性:

(1) 承诺          尽力谋求彼此益处,珍惜家庭的完整性;

(2) 欣赏          彼此欣赏,常常表达;

(3) 沟通          良好技巧,恰当方式;

(4) 共聚          花时共处,讲究质量;

(5) 共同价值观    积极达观,有个人化的体验;

(6) 应变能力      有能力积极处理危机、逆境和压力,并从中学习成长。

 

2. 回馈机制

系统理论指出,一个系统需要一个协调机制来处理资讯,这个机制就叫“回馈机制”,它是一个循环式的机制。它不断地把有关该系统运作是否满意、是否需要更正某些运作目标或过程的资讯返回给该系统的有关成员,以帮助系统内部保持平稳运作并且又有动感的反应。

通俗地说,就是一个家庭需要有适当的开放性与社会(外在环境)互动交流;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使这个家庭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的资讯又回馈到这个家庭系统中。如果这个家庭系统是健康的,它就能够根据这些回馈的资讯来评估其家规、沟通模式、习惯等等的适切性,考虑哪些值得保留,哪些需要去除,以作出积极的、有效的调整,从而体现出良好的应变能力。

这当然是一种正向的回馈,正向回馈即是适应采纳新知识与改动。将它用在家庭关注里,指采用不同性质的回馈资讯对家庭系统作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改动。这种改动的效果,就是积极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使自己的家庭系统保持足够的弹性和稳定性,发挥其积极的增力的功能。

而负向回馈的实质是用来保持原状,即面对问题资讯,采取逃避、放弃的态度,缺乏动感的反应。我们看到,一些家庭明知有问题,却不愿作出相应的改动,致使成员间的非良性互动一直破坏性地进行下去。

有一个女教师与小她十几岁的男士发生了“网恋”,并为此产生了严重的焦虑。咨询师推动她通过自我探索,认识到是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发生了问题。因为住房宽裕,一家三口每人一间居室、一台电脑、一部电话,个人空间太大,界限过松。夫妻接触少了,自然难有激情。丈夫又当干部,工作很辛苦,回到家来只想看看电视便睡觉;而妻子的情感要求十分丰富、细腻,每每想和丈夫亲热总是得不到回应,便转向家庭之外寻求弥补……通过澄清,她很快领悟到调适夫妻关系的紧迫性,回去当天就停止了上网,也主动地想办法和丈夫沟通、亲近,但她的丈夫依旧很冷漠。一个多月后,无奈的她又重返网恋,以填补她空虚失落的心。

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这位女教师回馈很好,她意识到夫妻互动中发生了什么问题,但她作出的是一种负向回馈。她在面对家庭系统出现的关系困难时,始终是在这个系统之外兜圈子寻找情感替补,而不是深入其中作出改动。即使因咨询师的推动去作了一点努力,但浅尝辄止,最终还是选择了逃避和放弃,选择了维持原状。

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正是要推动求助者及时接受各种资讯并作出正向回馈,正视问题,采取建设性的有效行动,使家庭成员的互动回到并保持在良性状态当中。

 

3.阶段性挑战与应变特点

一个家庭从组建到解体大约需要经历七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任务,需要面对不同的压力和挑战。这七个阶段分别是:

(1)       无孩子的年轻夫妇阶段:工作、经济、夫妻情感关系、疾病等压力

(2)       有学前儿童的夫妇阶段:工作、经济、家庭、疾病、怀孕、儿女哺育等压力

(3)       有学龄儿童的家庭阶段:工作、经济、家庭、丈夫迟归、儿女管教等压力

(4)       有少年的家庭阶段:经济、医药、投资、教育、少儿管教、青春期烦躁等压力

(5)       启航家庭阶段(重要儿女离家):工作、经济、家务、疾病、家庭改变等压力

(6)       空巢家庭阶段(最幼子女离家):工作、经济、疾病、更年期、近亲亡离等压力

(7)       退休家庭阶段:退休、经济、疾病、医疗费、死亡、情感孤独等压力

   对于以上各个阶段的特点和要领,咨询师必须帮助求助者去切实地把握,如此才能推动他们在面对各种不同的压力和挑战时,有理性地去应对,有智慧地去调整,以使他们的家庭系统持久地保持良好的整体性、联系性和应变性。

 

(四)   改进家庭关系

怎样改进家庭关系?关键是要在系统理论的指引下,用心地去理解、把握和实践。着眼点是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具体要义敬请阅读本栏中另外两篇专题资讯汇编:《现代化与婚姻适应》、《现代化与家庭适应》,这里不另赘述。

此外,愿向大家推介一本好书,作者是香港心理咨询界著名专家欧祥江先生,书名是《健康家庭工程师》。这本书告诉我们,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特别是为父母者,要努力扮演好一个家庭工程师的角色,承当起家庭发展的重要使命,包括:绘制健康家庭的蓝图——>组建健康的家庭结构——>营造健康的家庭气氛——>潜心健康家庭的运作——>形成健康家庭的抗逆功能。相信这本书对我们领会系统理论、建立现代家庭观大有裨益。

我们还要给大家展示几个运用系统理论进行家庭治疗的案例,来进一步见证系统理论在家庭关顾领域的重要价值。

我们也愿意通过这些资讯的提供,使更多的家庭互动得以改善,使更多的家庭成员远离精神痛苦、走向心理健康,这是我们的希望,也是我们的信心。

我们将为此作出我们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