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的痛苦与反思——评宋词的《蝴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6:31:10

                         破茧成蝶的痛苦与反思——评宋词的《蝴蝶》 

                                  禹卫东 邓年春

                       (湖北松滋市沙道观第四中学,湖北松滋434204)

 

摘要:宋词的《蝴蝶》是一篇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笔锋直指现实社会,描述了一个青年女性的从沉沦到觉醒的经历,给当今社
会一些打工女性及想走“回头路”的女性敲响了警钟。

关键词:作品 语言色彩美 典型 蝴蝶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728-2462(2009)01-0017-02

 

蝴蝶翩翩起舞,给我们的感受是美艳、华丽、纤细、娇柔……它的美常常让我们难以忘怀。也许我们在欣赏、回味蝴蝶给我们
带来美感的时候,没有想到蝴蝶为给世间带来美丽而痛苦的蜕变过程。那一种裂肤之痛,那一种无助的拼命挣扎,也许让我们
会感到一种悲怜与心疼。宋词同志对蝴蝶的蜕变观察得细致入微。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把一只“蝴蝶”蜕变过程从幼虫
的裂变到作茧自缚,直至最终破茧成蝶的过程用它如椽的手笔给我们展现出来了。读罢《蝴蝶》掩卷沉思。除了悲怜之外,更
多的是让我们思考新时期跳出农门的女性该走向导何方的问题。

一、作品主题之深刻

让这一篇反映人间世像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较高的品位 在改革开放之后,农民打工一族的队伍日益庞大,有肩挑背扛
者,有进厂手工者,有垃圾里淘金的,也有服务于人者。汽车、火车、飞机每年将一大批的农村劳务输入城市,打工经济成为
一种产业结构模式;在一些贫困的小山村,最先富起来的那些农民有相当一部分是会养女儿的人们。人们羡慕他们、议论他们
,同时也嫉妒他们。更多的是在思考:现在怎么这样了!作者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一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从一个女大学生蜕变的
过程中,用一面棱镜折射出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以前,妇女都要求走出去,都要求在社会上取得一席之地,以前女性都要
求自强、独立”,“过去妇女解放运动历经了那么多年的抗争,才换得如今妇女同志顶半边天的局面,可现在,不少走出来的
妇女又想着走回去了。”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时代女性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因把握不住方向,而误
入歧途的切肤之痛。“我”在作茧自缚之后,躲进小楼,养尊处优,在过腻了这种被人包养的生活之后,受到破茧成蝶的幼蛹
的启示:思考自己应该破茧成蝶,抖动自己的翅膀,展现自己的美丽,给世间一片彩虹。这是误入歧途的年轻女性的醒悟,也
是面向走“回头路”的妇女的一声呐喊。

二、作品语言的色彩美

文学作品要反映现实生活,色彩描写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文心雕龙·物色》中说:“雅咏棠华,或黄或白;骚述秋兰,
绿叶紫径。”《贞一斋诗话》中说:“斯不独征声,又当选色也。”优良的素描大师很多,善于着色的大师却是少有的。作者
算着是一个着色大师了。虽然作品中大红大紫的颜色少有显现,即使有所显现也只是以人名(红衣)、红色的地毯、粉红锦缎
铺盖等略有点显。但白色,却成为了作品主人公的主色调。她“喜欢干净无瑕的白色。”几十件“棉袍全是白色的”,照片上
“我”穿的“长纱”是“洁白”的。白色给人一种素净、雅致、纯洁的感觉。这一种色彩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人物内在的思想
情感。作者正是通过这雅致的色彩所显现出来的一个纯洁的少女,在“抢饭碗”的时候,误打误撞跌入了一个臭水坑。在一个
医疗器械公司当推销员,商场的污浊,使得一个纯情少女当上了别人的二奶。向往高雅、爱好素净的女大学生,就这样走上了
一条肮脏的人生路,色调的巨大反差,像一声惊雷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三、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

一篇小说之成功,除了具有一个深刻的主题之外,就要看人物形象刻画的典型性,小说中的典型形象是作者“采取种种人,然
后合成一个”而来的,《蝴蝶》中的“我”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形象。她是现实社会中一少部分女性青年的缩影。“她”大学毕
业,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找工作,抛出了几十份精美的简历,在没有“半个动静”的时候,感到非常失望,现实生活中确实
有女大学生因找不着工作而自杀的。找工作四处碰壁,最后误打误撞进了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当然,“碰壁”的原因作者隐去
没说,这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聪明的读者就会思考:她读大学认真学习了吗,她有过硬的本领吗?一连串的问题,会
让我们走进现实社会中来,的确有些大学生,上大学以后不思进取,大学毕业后跟没有上大学的农村娃一个样。最终走向打工
族的行列。这是令人痛心的事情。尽管现在就业难,但只要你有真本领,还愁没事干?这也给当今的大学生敲了一声警钟。进
入公司以后最终没有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而是在红衣的指点下,出卖自己的肉体而买出一台机器,在获得一笔薪金之后,
不思发展事业,而是尽情地消费和享受, 从此,不想通过勤劳苦干走人生道路,而一心想舒舒服服地过奢华的日子,自然走
进当别人二奶的圈套。不觉悟的女性啊,就这样成为别人的附庸,成为社会的渣滓。“我”在现实社会中,是很有代表性的,
好的是这样一只樊笼的金丝雀,最终醒悟了,历经裂肤之痛的蛹在思考化为一只扇动翅膀的蝴蝶。女人当自强,不要走“回头
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在新中国女性才有了地位,应该成为生活的主人,要靠自己的双手主宰自己的命运。作品中的“我
”就是现实社会部分女性的代表,作者哀其不幸,同时也希望她成为一个坚强的女性。

四、作品的结构缜密

一是善于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倒叙开头,让人琢磨女主人公的命运,一个度日如年的女青年,过腻了养尊处优的
附庸生活,像一只鸟雀被关在笼中一样,让人悲怜,让人同情。

二是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巧掀波澜,一波三折,紧扣读者的心,让读者不忍卒读。找工作四处碰壁以后,进了一家医疗器械
公司推销医疗设备,本想靠自己的能力和双腿去干好工作,但偏偏遇上了红衣的指点,在“身不由己”的情况下失身而做成一
笔买卖,却被红衣作为赚钱的工具,在自己“哑巴吃黄莲——有苦无处说”的时候,偏又有公司董事长为她主持“公道”,并
赢得董事长的欢心。她没有想到董事长的信任是促使自己陷入泥潭的诱饵。这样一波三折,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的性
格特征也就显现出来了。

三是首尾呼应,圆合而有余韵。结尾处,写“日子越来越空虚了”,与开头第一段相呼应。“整个冬天在我90多件棉袍替换下
过去了。”这与开头关于白色棉袍的叙述遥相呼应。写冬天过去了,春日的阳光透过阳台照在翻开的书本上,以书上的文字点
出主题。最后又以动蛹破茧成蝶的春日画面描写回映题目。

综上所述,《蝴蝶》这一篇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笔锋直指现实社会,从一个青年女性的沉沦到觉醒,给当今社会一些打工女性
及想走“回头路”的女性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