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 1920年(三十二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45:51

1920年(三十二岁)

   http://cyc7.cycnet.com:8091/leaders/ldz/content.jsp?id=1134&s_code=030403
1911—1915
1916—19201921—19251926—19271889—1910

 


  1月
  1日 在《新青年》第七卷第二号上发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署名李大钊。
  文章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深刻说明了近代新思想运动的原因。指出:“孔子的学说所以能支配中国人心有二千余年的原故,不是他的学说本身有绝大的权威,永久不变的真理,配作中国人的‘万世师表’,因他是适应中国二千余年来未曾变动的农业经济组织反映出来的产物,因他是中国大家族制度上的表层构造,因为经济上有他的基础。”
  现在,封建的经济基础受到资本主义的冲击,大家族制度动摇了,因此,打破孔子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也就必然发生。“我们可以正告那些钳制新思想的人,你们若是把现代的世界经济关系完全打破,再复古代闭关自守的生活,新思想自然不会发生。你们若是无奈何这种新经济势力,那么只有听新思想自由流行,因为新思想是应经济的新状态、社会的新要求发生的,不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
  又 在同期《新青年》上,与蔡元培、陈独秀等十七人发表“工读互助团募款启事,”并向该团捐款十元。(《北大日刊》1月20日)
  北京工读互助团在李大钊、蔡元培、陈独秀等支持下,成立于1919年底,是我国成立最早、规模和影响也最大的一个工读主义团体。该团体以自愿原则结合起来,团体内实行半工半读的集体生活,从而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并以这样的组织作为理想社会的雏型,逐步达到改造整个社会的目的。因此继北京之后,上海、武汉、天津等各地也都成立了这种工读主义团体。
  这种工读主义团体是在国外空想社会主义的新村主义和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它在经济上存在着许多不可克服的困难,团员的思想也极不一致。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是根本行不通的。不久也都陆续解散了。其中的一些先进分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4日 在《星期日》周刊(“社会问题号”)发表《什么是新文学》署名李大钊。
  文章指出:“只用白话作文章,算不得新文学,只介绍点新学说、新事实,也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必须扎根于深厚土壤。“那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博爱的精神就是新文学运动的土壤、根基。”
  同日 在《星期评论》第三十一期上发表《美利坚之宗教新村运动》,署名李大钊。
  本文介绍了美国的宗教新村运动。
  同日 在《新生活》第二十一期上发表随感录三则,署名孤松。
  在《又是一年》一文中,他勉励青年,不要做新时代的落伍者,要为“不断地创造新生活”而努力。
  在《忏悔的人》一文中指出,不应当歧视那些犯过错误以至犯过罪过的人,因为这种人“对于罪恶的本体和自己堕落的生活都有一层深严而透彻的认识,以后任罪恶怎样来诱惑他,他绝不会上当了。”对这种人应是十分尊敬的。
  《哭冯国璋》一文,用辛辣的讽刺,概括了冯氏的一生。指出:“除去汉阳的焦土,新华宫的残梦,”以及“累累黄金”,冯国璋的一生“还有什么?”
  15日 在《解放与改造》第二卷第二号,发表《由纵的组织向横的组织》,署名守常。
  文章指出:当时世界的趋势,是由纵的组织(专制)向横的组织(联合)发展,“我们的解放运动就是打破纵的组织的运动,我们的改造运动就是建立横的组织运动。”并指出,“这个变动的主因,就在经济上有了变动。”
  18日 在《新生活》第二十二期发表随感录《低级劳动者》和《整顿学风》,署名孤松。
  《低级劳动者》一文,有力地抨击了那些自命为绅士的人对“工读互助”的仇视和反对。指出:“凡是劳作的人,都是高尚的,都是神圣的,都比你们这些吃人血、不做人事的绅士们、贤人、政客要强得多”。
  《整顿学风》一文,针对当时北京政府教育部门的当权者,慑于“五四”以来学校中日益发展的新思想,“乃妙想天开,说要整顿学风,”他指出:“我且看你们整顿的结果如何!”
  同日 毛泽东二次到北京,至4月11日离京去上海。在京期间,李大钊等与毛泽东有了更多的联系,并商讨了赴俄勤工俭学的问题。(参见《毛泽东给陶毅的信》)
  20日 与马叙伦等发起组织“国立北京大学教职员会”,并在《北大日刊》上发表启事。
  申明该会宗旨“在于本互助之精神,联络感情,交换知识,以补助大学之发展。”
  21日 出席北京大学教职员大会,并被指定为由十一人组成的临时委员会委员,筹划有关事宜。(《北大日刊》2月10日)
  25日 在《新生活》第二十三期发表随感录三则,均署名孤松。
  《真是梦话》一文,再次强调了新潮流的不可阻挡。
  《特别体恤》一文,严词驳斥北京政府教育总长傅岳棻给北大校长的复信。指出:“教职员的精神上的知识上比你丰富的多,恐怕你老先生配不上开导他们呢!”“公家给的薪水,是他们高尚劳作的代价,是他们当然的权利,谁配对他们说体恤的话!国家银行发出的纸币不能兑现,他们忍受了好几年了。他们真是‘特别体恤了’你们!”
  《知识阶级的胜利》一文指出:“我们很盼望知识阶级作民众的先驱,民众作知识阶级的后盾。知识阶级的意义,就是一部分忠于民众作民众运动的先驱者。”
  下旬 写信给白坚武,为天津工科大学被关闭一事,托白设法维持。(《白坚武日记》第十二册)
  本月 护送陈独秀出京。陈独秀出狱后一直受到监视,决定避居上海。李大钊亲自陪同陈独秀,化装成下乡的商人,乘骡车出京转道天津经海路赴沪。他们在路上曾讨论了在中国建党的问题。
  李大钊在天津期间,曾与少年中国学会会长章志等,到特别一区(旧俄租界)会见某苏俄朋友,后因被敌探发觉,随乘车返京。(李新:《李大钊》,见《中共党史人物传》第二卷)
  同月 在李大钊推动下,北京部分学生到唐山调查矿工的生活,提出改革包工制度的建议。(《晨报》1月14日)另一部分学生深入到北京洋车工人住宅区调查。洋车工人的贫困悲惨生活,使他们受到很大的震动。(《晨报》1月26日)
  2月
  2日 午后4时,参加北大第三次总务会议。讨论与商务印书馆订购印刷机合同及改组《北大日刊》、确定各部的职权界限等问题。(《北大日刊》3月26日)
  7日 出席北京大学教职员临时委员会,被选任交际。会议决定每日下午6时至7时开全体委员会,从8日起在总务处行使职务至正式会成立为止。
  8日 在《新生活》第二十五期发表随感录三则,均署名孤松。
  《山穷水尽的青年》一文,赞扬了青年那种“在无路的地方寻路的精神。”
  《精神解放》一文指出:“一切解放的基础,都在精神上的解放”,所以我们的解放运动第一声就是“精神解放!”
  《好一对兄弟国家》一文,针对当时日本的学潮指出,中日两国的军阀、官僚、财阀们是已经在那里携手向一个方向走,因此,两国的“老农、工人……和那些天真烂漫的青年学子,也要携起手来”,共同反抗本国的反动政府。
  10日 《北大日刊》刊载李大钊等草拟的“北京大学教职员会组织大纲”,征求教职员的意见。
  本月 少年中国学会决定重组《少年中国》编辑部,李大钊继续负责编辑工作。(《少年中国》第一卷第八期)
  同月 北京政府内务部查禁马克思的《资本论》等十二种书籍。但事与愿违,禁令的公布,反而促使广大进步青年更加注意这些书籍。北京大学一个学生著文讽刺说:“本来对于新思想的书籍,因为不知书名,无法购阅,所以毫无研究。自经该部热心介绍著者及书名详披报章以后,即速按名购置,现已应有尽有,终日寝馈相伴,读得津津有味。……”(《北京大学学生周刊》第十三号)
  3月
  7日 出席北京大学教职员会。被推举为筹备选举委员。(《北大日刊》3月12日)
  13日 出席在北大图书馆召开的少年中国学会常会。会议推举李大钊负责月刊稿件的发稿事宜。(《少年中国》第一卷第十期)
  15日 午后4时,参加北京大学第六次总务会议。会议通过李辛白提议的几个人事的任用。(《北大日刊》3月27日)
  19日 午后4时,在总务处参加图书委员会会议。(《北大日刊》3月17日)
  22日 午后4时,参加北京大学第七次总务会议。会议通过李大钊关于补刻刘申叔先生四种遗著的建议,讨论了暑假留校生住宿费问题。(《北大日刊》3月27日)
  23日 当选为国立北京大学教职员会委员。(《北大日刊》)
  同日 李大钊等二十七个筹备选举委员联名致函各当选委员,正式通知他们当选。(《北大日刊》)
  本月 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秘密发起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主要成员有:邓中夏、罗章龙、高君宇、何孟雄、朱务善、张国焘、黄日葵、刘仁静等。这个组织到1921年11月才公开,并由十九名会员在《北大日刊》发表发起启事,随后进一步扩大了组织。
  由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长起来,他们迫切要求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以为建立共产主义组织作准备。因此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就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前身,它的主要成员以后都成为北京党组织最早的党员。
  同月 共产国际派远东局局长威金斯基及马迈耶夫、萨赫雅诺娃,随带翻译华人杨明斋来中国。在北京经北大俄籍教授鲍立伟介绍与李大钊会见。李大钊曾组织欢迎会、讲演会、予以热情接待,并邀集进步人士举行座谈。经与威金斯基深入交谈,对筹建中国共产党取得一致意见。不久,他介绍威金斯基到上海会见陈独秀,马迈耶夫则留在北京帮助筹备建党工作。(李新《李大钊》《中共党史人物传》第二卷)
  4月
  1日 在《新青年》第七卷第五号上发表《都市上工读团的缺点》署名李守常。
  上旬 清明前后返里探亲。(参见《自然与人生》一文,《新生活》第三十八期)
  9日 与胡适、徐彦之联名在《北大日刊》发表启事一则。
  启事说:“现在有一些学生,想实行半工半读主义。用他们的劳力来帮助他们求学的费用。各机关的人,各位先生若有学生能做的事,无论短工长工,都请通知下面签名的三人,并请说明工作的种类和工钱的数目。我们可以介绍相当的人来接洽。”
  20日 下午4时,在总务处参加图书委员会会议。(《北大日刊》)
  21日 下午,在工读互助团第二组(女子组)作讲演。接着又参加了本日下午3时在北大三院大礼堂召开的少年中国学会第二次讲演会,并在会上报告了3月14日宗教问题讨论会的情况,他勉励大家更加努力于新文化运动,发动全体中国少年担负起改造社会之责。(《晨报》4月23日)
  26日 陈独秀自上海发出的致李大钊、胡适等的信,征询关于《新青年》编辑出版的意见。(《胡适来往书信选》上)
  28日 下午4时,出席北大第九次总务会议。讨论平民教育讲演团请求学校津贴以及其它问题。《(北大日刊》4月29日)
  30日 作《亚细亚青年的光明运动》一文,发表在8月15日出版的《少年中国》第二卷第二期上,署名李大钊。
  他号召,中国、朝鲜、日本的青年“打破种族和国家的界限,把那强者阶级给我们造下的嫌怨、隔阂,一概抛去,”共同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和世界的强权主义。
  本月上旬 中国报刊上公开发表了苏联第一次对华宣言,即《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南北政府的宣言》(1919年7月5日发出),全国各团体、各报纸纷纷发出通电和文章,反映了各阶层人民热烈欢迎的心情,表示愿意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中苏关系。
  5月
  1日 在《新青年》第七卷第六号(“劳动节纪念号”)上发表《“五一”May Day运动史》,署名李大钊。
  文章搜集广泛的资料,详细叙述了“五一”节的历史,各国工人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所付出的代价,以及各国“五一”节纪念活动的情况。同时指出在中国,今天的“‘五一’纪念日仍然不是劳工社会的纪念日,只是几家报馆的纪念日;中国人的‘五一’运动,仍然不是劳工阶级的运动,只是三、五文人的运动;不是街市上的群众运动,只是纸面上的笔墨运动”。但是,中国人民已经开始觉醒了。他希望中国工人阶级团结奋起,“为五一运动开一新纪元”。
  同日 上午9时,出席在北大二院礼堂举行的纪念大会并发表讲话。到会的校工和学生达五百多人。会上散发了《五月一日北京劳工宣言》。(天津《大公报》5月2日)
  同日 邓中夏等到长辛店铁路工厂对工人讲演,并散发《宣言》。何孟雄等八人,分乘两辆汽车,沿途高呼口号,散发《宣言》,遭军警拘捕,两周后放出。(《北京大学学生运动史》)
  7日 下午4时,在北大总务处参加图书委员会。议决七项:
  (一)预算案内之添置书费,应定为每年六万元。
  (二)图书馆应设购书课。
  (三)整理日报目录,添购南方各报。
  (四)建议总务处组织消防队以防火险,并从速建筑图书馆。
  (五)纸片目录,每类应编总号数。
  (六)各研究所阅览室书籍均归图书部登录编目。
  (七)订购书籍之函件,应编号存底。
  8日 参加少年中国学会在北大图书馆召开的常会。
  10日 在《北大日刊》公布了图书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国立北京大学总务处图书部试行条例”。
  13日 在《新生活》第三十七期上发表题为《红萝卜党》、《乱七八糟》两篇随感录,署名孤松。
  16日 在《晨报》上发表时评,题为《国民公报案判决感言》署名明明。
  文章驳斥了北京政府大理院对《国民公报》的判决。
  22日 参加少年中国学会常会。会议决定每个成员自认学术研究书籍,然后在学术谈话会上作出报告。李大钊自报研究的著作是:古里大森《政治与群众道德》。(《少年中国》第一卷第十二期)
  同日 《北大日刊》公布黄辉华追悼会捐款清单。李大钊捐现洋一元。
  29日 在《北大日刊》以图书馆主任名义,发布进行彻底清查所有图书的通告。
  本月 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代表会谈后,开始在上海筹备建党。关于党的名称叫社会党还是叫共产党,写信征求李大钊的意见。李大钊当即明确回答:应叫共产党。因此上海党一成立即称共产党。各地早期党组织称共产党小组。(李新:《李大钊》,见《中共党史人物传》第二卷)
  本月下旬 陪同山西大学图书馆馆长张藩臣参观北大图书馆,并招待一切。(《北大日刊》5月29日)
  本月 在李大钊等努力下,北大访日代表团于5月5日到达日本,教授高一涵,学生黄日葵、康白情等,他们在东京和京都等地与日本教授、学生、工人等进行座谈联欢。17日在神田青年会举行了有数千人参加的演讲大会,高一涵和吉野分别作了演说“听者大受感动,是会为中日两国学生空前之盛会。”(《晨报》5月19日)
  6月
  18日 《北大日刊》三版公布李大钊捐赠北大图书馆的杂志目录:日文的有《太阳》、《支那》等二百六十七册,中文的有《雅言》、《楚宝》、《寸心》等三十册,其他十七册。
  20日 在《新生活》第三十八期上发表《自然与人生》一文,署名孤松。
  这是清明节前后他在老家乐亭见闻的感想。通过四件事,揭露了深刻的社会矛盾,给予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以极大的同情。
  23日 《北大日刊》刊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书馆讲习会简章”一则。
  简章说:“本会以利用假期讲习图书馆学,谋图书馆事业之发展为宗旨。从8月2日起,23日止,每日上午8时至11时为讲习时间。”
  讲习会聘请李大钊等五人为教员。
  24日 《北大日刊》公布北京大学教职员会各组委员分工名单,李大钊为文书组委员。
  27日 上午9时至11时,在北京美术学校讲演“群众心理和群众道德。”(《晨报》6月20日)
  7月
  1日 出席少年中国学会在北京顺治门外岳云别墅召开的周年纪念大会(第一次年会)。会议内容有:㈠主席陈清报告一年来的会务;㈡选举评议员;㈢讨论会务;㈣康白情报告赴日与日本“新人会”接洽情形;㈤欢送袁守和、张申府、周炳琳、康白情出国留学。(《少年中国》第二卷第二期)
  2日 图书委员会在《北大日刊》上发表启事,要求各任课教师速将填好的购书单交到图书主任室,然后汇综统一购置。
  8日 北大评议会特别会全体通过,将图书馆主任改为教授。从这时起,李大钊在北大担任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北京大学评议会议记事录”第二册)
  9日 上午9时,在北大第一院接待室,参加修改教职员待遇章程委员会会议。
  该会由李大钊、陶孟和、胡适、马寅初、蒋孟麟、李辛白等十三人组成。
  16日 蔡元培发布启事:本校因扩充图书仪器设备,拟向国内外募集款项,定于19日(星期一)上午8时在第一院接待室,邀集各行政委员长及总务委员讨论进行办法。(《北大日刊》7月19日)
  21日 出席少年中国学会在北大图书馆召开的常会。李大钊当选为评议员。(《少年中国》第二卷第一期)
  同日 《北大日刊》公布北京大学妇孺救济会入会办法和干事名单。总干事为蔡元培,李大钊为调查部主干。
  28日 《北大日刊》刊登刘俊“对于改良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意见”文中说“…我的朋友李守常先生,自从做了图书馆主任以来,没有一天不是很诚恳,很刻苦地想办法改良,而且还曾经开过几次会议,请校内几位注意收藏事业的教员,帮他设法改良。……”
  本月中旬 张国焘受李大钊委派赴沪与陈独秀商谈建党问题。(张国焘《我的回忆》)
  同月 19日至8月7日,共产国际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提出《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并作了有关报告,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民主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对中国革命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月 14日直皖战争爆发。18日皖系失败。19日段祺瑞发出通电“引咎辞职”。北京政府通缉安福祸首,解散安福俱乐部。此后,北京政府受直奉两系军阀控制。
  8月
  1日 与蒋孟麟、高一涵、胡适等联名在《晨报》发表《争自由宣言》,宣言借段祺瑞政府倒台之机,向社会呼吁废止1914年3月2日公布的治安警察条例、1914年3月3日公布的预戒条例、1914年12月4日公布的出版法、1914年公布的报纸条例,1919年公布的管理印刷业条例等。
  《宣言》强烈要求保障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书信秘密等自由,实行人身保护法和组织公民选举监督团。
  3—4日上午 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举办的图书馆讲习会上,作图书馆教育问题的讲演。(《晨报》8月8日)
  这次讲习会,听讲者百余人(内有女子十余人),多系各省和各校选派来有志于研究此项工作者。《晨报》在报导这一消息时,称之为“吾国图书馆教育发展之新纪元。”
  5日 上午8时,在北京大学第一院总务处参加行政会议。(《北大日刊》8月4日)
  14日 上午,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举办的图书馆讲习会上作报告,介绍北大图书馆之沿革及组织。(《北大日刊》8月21日)
  15日 在《少年中国》第二卷二期上发表《亚细亚青年的光明运动》一文,署名李大钊。
  16日 上午9时,出席在北京陶然亭慈悲庵举行的商讨团体联合的茶话会。出席会议的有少年中国学会、觉悟社、人道社、曙光社、青年互助团等五团体代表共二十余人。
  本月初,觉悟社提出团体联合、共同行动,挽救中国危亡的倡议,全体社员到北京请李大钊指导和帮助。李大钊热情支持团体联合的主张,遂有这次会议的召开。会上周恩来代表觉悟社说明联合进步团体,共谋社会改造的意义。李大钊在讲话中,提出各团体有标明主义的必要,以在共同思想的基础上进行联合。这次会后产生了《改造联合宣言》和《改造联合约章》两个文件。在马克思主义目标下的团体联合,是五四以后社团发展方向的一个尝试,但由于在谋求主义问题上不能统一,实际上这种联合没有实现。(《少年中国》第二卷,第三期)
  17日 在《晨报》发表《要自由集合的国民大会》,署名李守常。
  文章颂扬了民众力量的伟大和不可战胜,宣称民众是永久的胜利者,并认为国民大会的意志,可以改变现政府的政策。
  18日 午后1时,出席五团体即少年中国学会、觉悟社、曙光社、青年互助团、人道社在北大图书馆召开的联络筹备会。(《少年中国》第二卷,第三期)
  19日 出席少年中国学会在北京中央公园来今雨轩召开的茶话会。陈愚生报告18日五团体联络筹备会开会情形。李大钊在发言中指出:“本会创立,原系研究学问团体,思想须极自由,主义自不一致,惟两年以来,世界思潮有显然之倾向,而国内应时发生之无数小团体,亦莫不各有鲜明之旗帜,本会同人已经两载之切实研究,对内对外似均应有标明本会主义之必要。盖主义不明,对内既不足以齐一全体之心志,对外尤不足与人为联合之行动也。”(《少年中国》第二卷,第三期)
  李大钊在为推动少年中国学会实现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一致,并在这个旗帜下与国内各团体进行联合方面作了极大努力,但由于少年中国学会的成员比较复杂,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20日 介绍日本亚细亚学生会旅行团与北京学生联合会接洽,并于下午1时在北大二院举行茶话会。(《晨报》8月24日)
  同日 与蔡元培等十三人联合发表启事,提倡临时国民大会,希望以此来解决国事中的重大问题,同时公布了“临时国民大会提案”:
  (一)解散非法国会,并不承认非常国会继续存在。
  (二)肃清祸国党孽,禁止启用复辟帝制犯。
  (三)裁减军队,废除督军与督军同等制。
  (四)凡国民应享之一切自由权利禁止侵犯。
  (五)实行地方自治并得由各地方自行编练民团。
  (六)公布国家会计,禁止秘密借款。
  (七)根据民意决定外交方针,并取消一切卖国密约。(《北大日刊》8月21日)
  这个提案对于揭露军阀的黑暗统治、动员人民起了很大作用。
  下旬 回原籍接家眷。(《少年中国》第二卷第三期)
  本月 根据当时的形势变化,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与白坚武的往来增多。4日白坚武寄来快函一件并附介绍吴子玉(佩孚)一函。13日寄白坚武一信。18日张则民自北京后闸三十五号李大钊寓所寄给白坚武信一封,介绍北京情况。(《白坚武日记》第十四册)
  当时吴佩孚为控制政权,标榜要实行民主政治,保护劳工,李大钊为利用军阀间的矛盾,开展工人运动,曾通过白坚武会见吴佩孚以为工人运动争取合法的条件。
  9月
  月初 携眷回京,住西城石驸马大街后闸三十五号。从此,全家定居北京。(《少年中国》第二卷第四期)
  14日 《北大日刊》第三版刊登邓中夏、罗运磷等致图书馆主任的信,对图书馆工作提出改进意见。
  15日 在《少年中国》第二卷第三期上发表《各团体标明本会主义之必要》一文,署名李守常。
  16日 与蔡元培等三十人联名发表启事。发起组织北京大学赈灾会,并附认捐办法:教职员交会计课代收;学生交斋务课代收。
  启事指出:“今年北方旱灾异常重大,灾区有五六省之广,灾民有数千万之众,无衣无食,道僵相望,瞬届寒冬,苦痛尤甚。窃思此等难民同属国民分子,坐视不救,夫岂人情。同人等念责任之所在,特组织斯会。”《(北大日刊》9月23日)
  关于这次灾情的严重性及全国各地募款救灾情况,各报有详细报导。李大钊等发起的北京大学赈灾会是最早成立的团体,它发动青年学生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募捐活动。
  同日 白坚武到京,寓李大钊处至10月初。这期间他们与吴佩孚的另一幕僚孙汉忱曾多次在一起交谈。(《白坚武日记》第十四册)
  17日 与陈启修等举办现代政治讲座,以介绍苏维埃俄国、世界各国工人运动及中国劳工运动的状况等。(《北大日刊》)
  18日 出席在北大图书馆召开的少年中国学会常会。会议改组执行部和《月刊》编辑部、公推陈淯为执行部主任、邓中夏为副主任,苏演存为编辑部主任,黄日葵为副主任。(《少年中国》第二卷第四期)
  同日 出席北京大学评议会临时会,会议通过了大学暂行章程。(《北大档案》)
  29日 介绍胡适与白坚武交谈。(《白坚武日记》第十四册)
  月底 张国焘自上海回到北京,向李大钊汇报与陈独秀联络经过。此后,李大钊多次与陈独秀通信,讨论建党中的各种问题。(张国焘《我的回忆》)
  本月6日 少年中国学会在北京中央公园来今雨轩举行茶话会,通过了“改造联合约章”草案。其他四团体对改造联合的宣言和约章,也分别讨论通过。约章接受了李大钊的建议,号召集合在改造赤旗下的青年,组织一个打破一切界限的联合,并提出到民间去作社会实况之调查、平民教育之普及、农工组织之运动、妇女独立之促进等项工作。这在当时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少年中国》第二卷第四、五期)但由于各团体内部的思想很不一致,这种团体联合终未实现。
  10月
  1日 《北大日刊》报导,李大钊在北大史学系开设“唯物史观研究”课程,以后又开设“史学思想史”、“史学概论”;在经济系开设“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在法律系开设“社会主义”,还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朝阳大学、中国大学等校讲授“女权运动史”、“史学思想史”、“社会学”、“图书馆学”等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向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
  同日 应韩国代表濮某及军人金某之请,与白坚武等在北京什刹海会贤堂会见濮、金。(白坚武日记》第十四册)
  6日 下午4时,在北大行政会议室出席图书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讨论设立教员阅览室事。(《北大档案》)
  14日 当选北京大学评议会评议员。(《北大日刊》)
  15日 《北大日刊》代北京地方服务团公布捐款名单,其中李大钊捐现洋四元。
  16日 上午9时,在北大第一院接待室,出席新选出的评议会会议。会议确定了本届的组织,通过了校长提出的各组织委员名单。李大钊为图书委员。(《北大日刊》10月18日)
  17日 在《新生活》第四十一期上发表《变革的原动力》,署名孤松。
  文章指出,饥饿是变革的原动力,法兰西大革命和俄罗斯大革命,饥饿都是重要的原因。
  同期《新生活》,还发表随感录《人治与自治》,署名孤松。
  文章针对当时流行的所谓“某省人治某省”的运动,指出如果“说这点算是有一点进步的动机了,可惜只脱不尽人治的观念!为什么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争省自治呢?为什么还要一个本省的人来治大众呢?”
  中旬 李大钊委派来京要求赴德国做工的谌小岑回天津协助张太雷组建SY小组,不久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在天津成立。(谌小岑《李大钊先生与觉悟社》)
  25日 出席少年中国学会在北大图书馆召开的讨论会务的常会。
  本月 北京共产党小组正式成立,同年11月底定名为中共北京支部。它的最初成员有: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邓中夏、罗章龙、刘仁静、高尚德、何孟雄、缪伯英、范鸿劼、李骏等十一人。稍后陆续加入的有:吴汝明、李韶九、江浩、邓培、史文彬、宋介、李梅羹、朱务善等。此外,无政府主义者黄凌霜、陈德荣、张伯根等人也曾参加这个小组,不久即退出。
  共产党小组经常开会的地点是李大钊的家里或办公室,成立会就是在他的办公室召开的。
  小组建立后,李大钊仍主要以合法的社会身分进行活动,扩大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宣传,加强对上层人士的工作。(参见周子信《北京共产党小组》载《党史研究》1980年第一期)
  11月
  8日 下午4时在北大第一院接待室,出席第六次图书委员会会议,讨论续订和添订杂志等事,规定由李大钊负责审定日文杂志。《(北大日刊》)
  10日 根据第六次图书委员会会议的决定,以图书馆主任名义在《北大日刊》发布告。
  25日 下午4时,出席北大第十八次总务委员会会议,讨论有关学生津贴,口试成绩的效力以及校役夜校等问题。(《北大日刊》11月26日)
  28日 在少年中国学会于北大第一院第二教室举行的学术谈话会上,讲演“自然与人生”。(《少年中国》第二卷第七期)
  本月 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宣告成立。成立大会在北大学生会办公室举行,到会约四十人,公推高尚德为书记。(《北大日刊》10月28日高尚德启事)
  本月7日 北京共产党小组创办《劳动音》周刊。邓中夏在《我们为什么出版这个〈劳动音〉呢?》的发刊词中申明:“我们既要排斥那班不劳而食的人……那么,我们不可不有充足的知识和善良的方法,作我们排斥他们的利器、阶级战争的工具。所以我们出版这个《劳动音》来阐明真理,增进一般劳动同胞的知识;研究这些方法,以指导一般劳动同胞的进行。”
  《劳动音》出版后,很快在长辛店等地广泛流传,深受工人的欢迎。每期销售到两千多份。(《晨报》12月21日)
  12月
  1日 在《新青年》第八卷第四号上发表《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署名李大钊。
  文章指出:唯物史观作为社会学上的一个法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首次提出的,它认为“经济生活,是一切生活的根本条件”,从而回答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究竟何在?人类思想上和人类生活上大变动的理由究竟为何?”这样的根本问题。
  文章进而指出,唯物史观使人民认识到那种“一切都是天命所确定的,都是超越自己所能辖治的范围以外的势力所左右的”的说教,是“权势阶级愚民的器具。”唯物史观使人民“自觉他自己的权威,他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而愿意把他的肩头放在生活轮前推之挽之使之直前进动。”
  为此,必须使人民了解:“一切过去的历史,都是靠我们本身具有的人力创造出来的”,不是圣人、伟人创造,更不是上帝赐予的,将来的历史亦还是如此。我们应该要自觉我们的势力,赶快联合起来,应我们生活上的需要创造一种世界的平民的新历史。”
  2日 和费觉天、郭梦良等人发起组织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
  4日 在《北大日刊》公布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简章。其宗旨是集合信仰和有能力研究社会主义的同志,用互助的办法来研究并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其方法是利用文字宣传和口头讲演。文字宣传主要是编印社会主义丛书,翻译社会主义研究集和发表社会主义论文。
  7日 出席北大临时评议会。议决对欠薪的发放原则、学生对图书馆建议的处理办法及有关考试制度等问题。(《北大档案》)
  8日 下午4时,出席北大第十九次总务委员会。(《北大日刊》12月10日)
  9日 出席第七次图书委员会会议。会议决定续订与增订杂志的办理法,及对借书超过期限者应按不同情况,采取罚金、停止借书权及停止学生资格等措施,并决定由李大钊等定期起草公布。(《北大档案》)
  13日 出席第八次图书委员会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修正的借书章程,研究了各系购买图书及和美国接洽交换书籍等事。(《北大档案》)
  19日 少年中国学会在北大三院大礼堂,召开第一次宗教问题讲演大会。
  这期间,李大钊著文批判宗教,揭露帝国主义借宗教对中国进行侵略的罪行,还组织领导了非宗教大同盟的活动。(《少年中国》第二卷第七期)
  23日 出席北京大学评议会常会,讨论了图书馆借书规则等事项。(《北大档案》)
  本月 陈独秀曾写信给李大钊,征询是否应陈烱明之聘去广州任职的事,李大钊对此作了肯定的回答。他认为陈独秀去广东领导教育工作,一方面可以把新思潮带到广东去;同时又可以发起共产主义者的组织。陈独秀于本月16日夜乘船离沪去广州。(张国焘《我的回忆》)
  本年任北大教授后,印发如下讲义:
  一、《唯物史观》:
  (一)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
  (二)马克思的经济历史观;
  (三)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
  (四)原人社会于文字书契上之唯物反映;
  (五)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
  (六)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
  (七)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之特点。
  二、《史学思想史》:
  (一)史观;
  (二)今与古;
  (三)鲍丹的历史思想;
  (四)孟德斯鸠的历史思想;
  (五)韦柯及其历史思想;
  (六)孔道西的历史思想;
  (七)桑西门的历史思想;
  (八)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与理恺尔的历史哲学;
  (九)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
  (十)唯物史观在现代社会学上的价值。
  其中有九篇曾在期刊上发表过。
  本年 李大钊曾派陈为人等到济南与王尽美、邓恩铭联系,指导山东的建党工作。王尽美、邓恩铭也经常到北京找李大钊,请教如何开展革命运动和建立共产党组织等问题。在李大钊的指导下,年底成立了济南共产党小组。(周子信《山东共产党小组》载《党史研究》1980年第二期)
  本年冬 北京共产党小组在李大钊领导下,决定以长辛店机车厂为据点,以开展平民教育为号召,在工人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组织活动,创办了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长辛店工人运动的开展,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