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观的“培根设计”理念新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25:27
 弗兰西斯·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理念提出以来,一代代人都强化了对知识的责任,也都感受到了什么叫知识改变历史、知识改变命运,感受到了这一知识观的“培根设计”语境所散发的理论魅力。“培根设计”的根本之点是主张通过理性认识的方式克服感觉经验的局限,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而达到真理性认识;它对主观 精神的自觉和弘扬,宣告了大胆运用理性时代的到来。时代精神在变换,然而,知识观问题依然是哲学以及人们思维的重要问题。今天,我们有必要自觉地审理新的解释平台与时代要求之间的复杂关系,围绕知识应当如何才能有效、知识应当如何发挥其力量,以及对当代知识实践的力量应做何理解等问题,对知识观的“培根设计”理念作一些新的探讨。

知识应当如何才能有效

  “培根设计”遇到的一个问题,即知识是否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有力量?事实上,人置身于不断变化而万象纷呈的社会中,其主体性倾向决定了他在对知识的自我理解中总是认为,只有有效的知识才会是有力量的。那么,透过“培根设计”理念,我们究竟应如何认识知识的有效性问题呢?

  哲学家们探讨真正可靠的知识的前提在于“我思”和意识统一性等问题,从而涉及到知识应当如何才能有效的问题。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的推理告诉人们,不要以为只有感性直观才是有效的,其实,个体对自身意识的认识要比对他人的认识具有更大的确定性;个体关于自身意识的知识在认识论上要先于和有效于任何其他种类的知识。笛卡儿让“我思”成为主体,使“自我”在对感性的征服中占到了中心的地位,从而在“知识就是力量”的“培根设计”中引入了一种新的认知框架,即寻求知识有效性的贴近人心的方面,寻求人的认知力量的心智路径。康德如何寻求知识的有效及其力量的理论基础呢?康德重视认识的“起源、范围及其有效性”,着力研究“我”有没有能力认识外物,不过这里的“我”是一种先验的自我。康德认为,先验性的、纯形式的自我与经验材料相结合时,才会取得经验实在性;而要使知识有效性成为现实,就必须有“纯粹的、源始的和恒定的”意识统一性作为前提,此前提来自于认识主体。笛卡儿和康德根本改变了以前的哲学审视知识有效性问题的路径。他们告诉人们,只有在明确了自我思维的至上性、明证性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寻求可靠的知识基础,推动有效的知识发挥其力量,这样,理性独立的原则、理性的绝对自主性便成为哲学的普遍原则。而黑格尔对康德的超越则主要表现为,他重建了康德哲学中失落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确立了理性与现实同一的原则。马克思则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力求趋向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以及通过实践来改变世界的原则。19世纪兴起的实证主义思潮强调,真正有效的知识的基础在于实证理性。该思潮主张,为了真正的知识及其有效的积累,应当摒弃一切关于终极实在、形而上学等的探究,因为这些探究超出了关于实在事物和存在的经验推论;真正的科学基础乃是感觉经验和实验材料。现在看来,实证主义所倡导的实证理性当然是一种理性的力量,但并不完备——它只不过是理性力量的一个方面,而且难以反映理性力量中追求人生意义等等含义。实证理性是人类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探索的重要成果,但它片面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作用与力量,却剥去了知识(特别是人文知识)的意义的力量。

  随着现时代生存与发展方式的历史展开,人们对知识应当如何才有效的问题的认识大大深化了。但是,对于知识有效性问题的理解,当今尤其要关注的是:(1)有效的知识是活的知识,而活的知识是“行动中的知识”。(2)当代知识的有效与力量当然不仅是“真”的问题,它更是一个“穿透目光”问题、“自由意志”问题、“主体间性”问题和“实践策略”问题。

知识应当如何发挥其力量

  知识应当成为增强社会实在力量的一种“基本资源”。社会不但是作为客观的事实而存在,而且也是由主观活动而构成的;社会既是客观的存在又是主观的实在。社会实在的这一双重特征,一方面通过制度化和合法化来构成,另一方面又是通过内化来构成的。前者形成社会的客观性,后者形成社会的主观性。无论在社会的客观性中还是在社会的主观性中,知识的力量不仅在于其理性化的力量,而且也体现为知识对于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揭示与捍卫的力量,体现为使制度合法化的意识形态的力量。新的知识的创造与形成会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为人的社会生活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为社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现时代,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以及人文知识更加渗透于社会的一切生活领域,成了增强社会实在力量的一种“基本资源”。

  知识应当成为增强人的理性能力的根本力量。就人的本性而言,人具有善于利用和控制事物的功能,而这种功能必然包含着善于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功能。人的这种本性延伸到实践中,必然迸发出能产生理性力量的前提和环节。理性是人之为人的心灵、精神等因素的整体,其中包括人的认识能力。人有认识能力,也表明人的本性中具有自由的可能性,这对于人的实践自由是不可或缺的。在实践自由中,人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在创造历史中的价值;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思维或理性方法的创造者与实践者们应当用知识来充实自己,要不断经由各种渠道接受理性的教化而不能罔顾基本的理性法则、特定的真理标准以及把握实在的方法。理性能够让人获得应有的信心,让人更有力量面对现实与理想的世界,也让人的生命境界在知识的增长中得以提升。当然也要看到,理性是有限的,不可能在一切领域中都树立起统一的理性标准。“理性万能论”会给人类带来主体的狂妄、对自然界的贪婪索取、科技和市场崇拜的极端化等种种不良后果。这一点应引起人们深刻反省。

  知识应当推动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人要丰富自身,除了自觉于求知之外,别无它途。但人的本质是实践,所以,人在获得了知识、掌握了知识之后,必须在实际的行动中加以应用,表现知识的有效性和活的生命,让其转化为物质力量。在实践和认识交互作用中,在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交相辉映中,人类的知识体系得以活化、升华,并制约、引导和影响着人的精神状态和实践活动。有影响力的知识还进入历史性的时间之流中,交付给后人去阅读和理解,并且在与后人的对话中不断延续和增加其实践意义。这一过程永远不会终结,这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传统。传统不是静止凝滞的,而是不断生成流变、不断自我超越、不断增加知识含量的。传统的意义是在理解者和原作的双方面对话、双向交流中产生的。传统的继承和弘扬会转化为实践的力量。由于人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所以,从知识和知识的应用中所生发出来的力量、由知识力量的物化与传统化而形成的物质实践力量,以及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和制度创新能力,会大大优化和强化人的素质与能力,改变人的活动方式与社会的生存状况。知识就应当这样,不断以自己的力量让精神观念转化为物质实践力量,让理想和现实的距离越来越小,并世代延续地改变着人类世界的面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当代知识实践的力量应做何理解

  当今,最能体现知识力量的是当代知识实践的力量。对这一问题应做何理解呢?

  第一,当代知识实践的力量是当今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当代知识实践指的是人类实践在当代科技革命和信息社会的条件下所进行的知识的探研和创新活动,以及以知识化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当代知识实践深刻体现着当代人与世界的本质关系,体现着当代人根据自己的价值理想、并运用知识而对现有状态的改造。人的需要和对未来的期望与理想,人有效改变现有状况的渴望,人创造价值与享用价值,是当代知识实践活动的动力和目的。当代知识实践存在于社会一切生活领域,受到知识力量的驱动。以知识实践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社会的知识供给能力、社会的主要机制和特性建塑着当代人的生活,熔铸着当代人的理想尺度,为当代人的生产、生存活动注入有效的力量,成为当今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

  第二,当代知识实践中,人们是用自己脑力的力量改变着现成现实的。这种脑力的力量使人自身的天赋、潜能得以发挥,让理性和技术性的素质迸发和实现,形成以多种社会文化形式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技术的力量,并相应地形成丰富的规定性。当代知识实践活动虽然也要凭借必要的物质手段(如笔墨纸张、仪器设备等)、物质资料(如调查实践材料等),并需付出一定的体力劳动,但它本质上是通过意识活动而实现的脑力耗费。确切地说,在当代,知识的力量已不单纯是一种隐性的力量,它已凸显为一种显性的实践力量。它既是智性的,又有感性的参与。当然,其中观念和思维的创造性劳动处于决定地位。当代人的知识实践个性鲜明、充满理想、豪放大气,最具自由性、自主性特点,创新是其基本功能。在当代知识实践中,在从“必然”向“自由”的过渡之中,既有超越经验的自由,又有感性现实的自由。

  第三,当代知识实践的力量体现着真、善、美相统一的品质。当代知识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创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体现着知性文明与德性文明的融合,本质上体现着当代实践的基本关系、基本矛盾和基本特点;体现着当代人是要通过知识的完善、文化创造的力量而不断生成高雅之美、清淡之美、宁静之美、自然之美和创造之美的;体现着人类追求幸福、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的不懈努力。当代知识实践能让当代人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变革意识得到更多的展示机会,帮助人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人类的知识或有缺陷,但人类的认识永无完成之日。坚持“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维护人的尊严、尊重人的感性生活以及自由理性,要借助于永远有待修补的知识,不断地在当代层面上激发出高远意境、能动灵气、创新能力。要让知识实践的力量不断体现出真、善、美相统一的品质来。

(作者单位:福建省委党校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