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全球经济危机是中国奇迹的“终结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29:09

BBC:全球经济危机是中国奇迹的“终结者”?本文网址:http://www.backchina.com/news/2009/2/9/28486.html
  在经济危机蔓延全球之时,中国一度是西方不少人眼里的希望,但同时也有人提出,这次危机是否将成为中国经济奇迹的"终结者"?

  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张炜认为,有很多迹象显示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期由于其自身规律而转入调整时期,而全球经济危机不光加大了调整的难度,还可能加剧中国经济结构的扭曲。

  增长率不体现质量

  张炜在接受BBC中文部《中国丛谈》采访时指出,单以GDP增长率定义的奇迹需仔细分析,因为它只是个数量概念,并不体现增长的质量。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本身是个高速增长的过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增长速度,通常比发达国家要高。

  有意见认为,中国经济这个"脆弱的巨人"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它的高增长期行将结束之时恰逢全球金融危机,经济疲软。

  张炜指出,过去30年持续高增长的因素中,有些还会继续存在,比如跟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和劳动成本的差距,使它仍能得益于全球化,保持相当速度的增长。

  中国的"体制落后效应"在特定时期也能促进经济增长。

  不过,原来的高增长背后另一个要素是人为压低劳动成本和对资源的滥采乱伐。在没有劳动保障、没有福利保障、劳动条件恶劣、严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实现的增长,是很难持续的。

  张炜说,即使没有经济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也到了调整的时候,调整的过程是个成本提高的过程,不会很轻松;经济危机的到来使得调整的难度更大。

  调整期遭遇金融危机

  中国总理温家宝在英国访问时重申,尽管可以预见很大难度,但中国将尽一切努力保住今年8%的经济增长,必要时可能会动用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的一部分用于国内。除了已经开启的4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刺激方案,政府还在讨论更多新措施。

  此前,他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发表讲话时,曾严辞批评西方金融业监管失效和长期低储蓄、高消费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温家宝总理也提到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

  张炜认为,中国部分产业的产能过剩,并不是这次危机造成的。沿海地区大量企业倒闭,失业人数大增,是在次贷危机由金融业向实体经济蔓延前,在2007年底、2008年初就开始了。

  但是,由于危机造成外部需求萎缩,减少了推销渠道,便使得产能过剩的问题变得非常尖锐。

  另一个问题是,2005年以后,中国劳动成本逐渐提高。由于长时间将经济发展建立在低成本基础上,要在短时间内扭转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企业利润大幅度下降,由此影响到投资。

  张炜认为,这次经济危机对中国的更严重的冲击,可能是导致其经济结构扭曲加剧。

  软、硬失衡

  中国政府为刺激经济所采取的包括4万亿人民币投资方案在内的措施,包括投资方面的"硬措施"和社保、环境、技术升级等"软措施"。

  增加投资在任何国家都是刺激经济增长见效最快的方法。张炜认为,4万亿元加上落后体制效应,足以使中国在短期内实现经济增长的硬指标。

  软措施指的是刺激方案中涉及促进企业产业升级、改进技术、改进产业结构;鼓励绿色经济、科学发展;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的措施。这些"软性"的方面花的钱相对而言少得多,而且并不能保证切实得到实施。

  张炜认为,其结果就是短期内虽然很可能实现GDP增长8%的目标,但整个经济的效益低下。从长期而言,则有可能使中国过去多年调整改善经济结构的努力付诸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