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38:55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夔(Kui)门        啃噬(Shi)        船舷敧(qi)侧

B.  翎(ling)毛           惨(can)淡       纷至沓(ta)来

C.  端倪(ni)             无恙(yang)     与之媲(pi)美

D.  泯(ming)灭           蹂躏(rou lin)   振聋发聩(kui)

2.  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  幼稚    老羞成怒    五内俱焚           B.  废墟    威风凛凛    忧心如焚

C.  步履     磅礴之势    血气方刚          D.  弛骋    同盟鸥鹭    不盈不溢

3.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了,在此比喻学习上不深入钻研)便再不染政.

B.             向武人卖弄风雅(向别人显示\炫耀自己的其实并不高明的文滴水穿石素养),向文人装作英雄.

C.            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事变发生在切近之处),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

D.            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推测事物的始末)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4.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全恰当 的一组是(    )

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        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       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       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       不是一棵草.

A.  虽然   却也    但   而           B    因为    就    而且    并且

C.  由于   以致    也   就            D.  由于     也   但       也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拍摄了<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等影片的导演冯小宁是形形色色的”电影人”里卓尔不群的一个领军人物.

B.            英格兰队开场表现不错,先进一球,但终场前德国队的么戈一击使英格兰队在主场被顽强逼平.

C.            惨绝人寰的法轮功练习者关淑云亲手将自己不满9岁的女儿活活掐死,其行径令人发指.

D.           我们这个社会要大力弘扬一种健康\积极的道德风气,对公然挑战基本道德准则的不刊之论要进行旗帜鲜明的批判.

6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    我凭舷      ,江水滔滔,一泻千里,向东流去.

(2)    然而.如果他们从考古的       上发现了它,我敢断定,他们的会说:”这个人,没有说谎.”

(3)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      而成的.

(4)               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秘挤压\扭 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       ,才可能成正义的化身.

A.   眺望   遗迹  抒写  感想     B.   鸟瞰  废墟  抒写  感想

C.   眺望   废墟  涂沫  感悟     D.   鸟瞰  遗迹  涂沫  感悟

7.  下列各句下,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一个大学生最码的行为规范,也需要奖励才能得以保证,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现今一些大

 学生缺乏公德意识的现状令人堪忧.

B. “中国光谷”周边人文气息浓厚,消费者文化水平高,高校众多,使得房地产开发商在开发过

   程中都将环境的开发放在首要位置.

C. 出于对北极地区气候\环境\资源等方面长期考察,中国科学拆穿探险协会决定在斯瓦尔巴违德群岛建立中国伊力特.沫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

E.             基于昂山素季为实现缅甸全国和解所作的种种努力和牺牲,诺贝尔委员会决定将1991年的和平奖颁发给缅甸的这位女政治家.

8.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长江\黄河之于中国,恰如密西西比河之于      ,多瑙河之于          ,伏尔加河之于     .  

A.欧洲  美利坚   俄罗斯    B. 美利坚   欧洲   俄罗斯

C,俄罗斯  欧洲  美利坚     D. 欧洲  俄罗斯 美利坚

9. 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当它以推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

B.            柳李的多情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

C.            一到冬天蚂蚁出晒米粒;促织饿得半死,向蚂蚁借粮:”在夏天唱歌作乐的是你,到现在挨饿,活该!”

D.           有人说他是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但苏的豪放仅止开”大江东去”,山水之阔.

10. 对下列文字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1)    殷商的统治中心在东部,西周将统治中心移至西部.东周始于周平王东迁,又将统治中心迁回了东部.秦统一中国后建都咸阳,重新把统治中心选定在西部.汉朝,西汉在西部,东汉在东部.隋朝,隋文帝在西部,隋炀帝在东部.到了唐朝,再度将统治中心移,定都长安.这是很有意思的历史现象.

(2)    中国的东部与本部,究竟哪边比哪边更重要?古人似乎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3)    有时似乎觉得右手比左手更重要,那好,保右手\弃左手.但一旦缺了左手,吃饭时右手拿筷,却没了左手拿碗,这碗饭吃起来就别扭.

(4)    它说明,中国的东部与西部,好比一个人的右手与左手,走起路来一左一右\一前一后地来回摆动.但是,倘若非要在”东”与”西”之间分出哪边比哪边更为重要,挺难.

(5)    好在我们在老祖宗极富哲学智慧,干脆把”东西”二字合二为一,造出一个形而上学的词汇.当人们用”东西”一词来指某一件事物时,其中既包括”东”,包括”西”,在这里”东与”西”是同一的.

(6)    有时人觉得似乎左手比右手更重要,那好,再试试保左手\弃右手.结果会怎样?一旦缺医少药右手,只剩一条左胳膊来回甩动,脚下走路都很难保持平衡.

A (2)(1)(4)(3)(6)(5)                      B.(6)(2)(1)(3)(4)(5)

 

C.(3)(6)(5)(2)(1)(4)                  D.(3)(4)(5)(6)(2)(1)

11. 下列各项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读<伊索寓言>》一文虽然作者说的是读<伊索寓言>的一些感想,但是绝不能仅仅当作感想来读,而应该看作是对社会现象进行鞭辟入里的剖析的精深论著.作者说的是纠正<伊索寓言>故事的偏见,其实作者是借纠偏而阐述他的观点,即对各种社会上的伪善现象的批判态度.

B.         《读<伊索寓言>》作者采用了先说道理再行论述的这一形式,而在语言使用上却用了象征的方法与比喻的技巧,读来既有一种哲学的深思,又有文学的华彩.

C.        <过万重山漫想>题为“漫想”,实际上“漫想”而有序,作者十分注意把现实和想象结合起来,通过想象来安排文章的结构.

D.        <中国西部>中的“西部”,是一片历史文化含量极高的广袤土地.可谓博大精深,悠远而沉重,到处都能见到先人留下的痕迹,到处都能听到历史的回声,以及那种含着血泪的有关民族前途或安危的告诫.

二\  阅读下列语段,然后完成练习.

1.           对文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转眼,一眨眼)即逝.

B.            而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词藻都黯然(阴暗的样子)失色.

C.            考诸(各种)文献,<禹贡>里已有四川某些山川的记载.

D.           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敧侧(倾斜),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惊心动魄.

2.           填入第(2)段甲乙两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A.落进  伸出           B.跌进  露出

C.驶进  透出           D.开进  射出

3.           依次填入第(2)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A.   横枕江面            耸峙云霄

像虎豹迎面扑来      像天女腾空而起

B.耸峙云霄          横枕江面

  像虎豹迎面扑来    像天女腾空而起

C.耸峙云霄         横枕江面

  像天女腾空而起       像虎豹迎面扑来

D.横枕江面           耸峙云霄

  像天女腾空而起     像虎豹迎而扑来

4.         对下列语段所用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    我们的船天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2)    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词藻都黯然失色,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竟如同临阵脱逃的怯弱者,都躲藏起来,无影无踪了.

(3)    至于我的这支惯于唠叨的笔,为了免于留下以敝帚画西施的笑柄,也知趣地变成了哑子。头脑里一无所有。

A   (1)反问 (2)比喻 (3)拟人  B (1) 设问(2)比拟 (3)拟人

C   (1)设问 (2)比喻 (3)拟人  D(1)反问(2)拟人(3)比喻

5.          对“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一句中作者所认为“原骀状态的空白”的依据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   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词藻都黯然失色。

                 B   记忆里的古人今人的文字,都无影无踪了。

                 C   唠叨的笔也变成了哑子。

                 D   头脑里一无所有。

6.          第(5)段中“没有第一个,就不会有后来的无数个,包括我在内”

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          “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一句在内容表达、文章结构等方面有何作用?

                                                                

                                                               

                                                                 

                8.   依次填入第(6)(7)段括号内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似乎   大约   自然   也许   简直

                B   简直   似乎   大约   自然   也许

                C   似乎   大约   简直   自然   也许

                D   简直   自然   也许   似乎   大约  

9,第(8)段“折回的和遇险的都为探明三峡的航道尽了力,但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中的“精神负担”具体指是什么?

                                                                

                                                                     

                                                                     

10.第(8)段写“为探明三峡的航道尽了力”的折回者和遇险者有何作用?

                                                                      

                                                                 

                                                                     

11.对“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独上木船”中的“微微一笑”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反映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对困难的记度蔑视和视艰难险阻为最好的磨练机会的大无畏精神。

B.明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胸有成竹,是一种胜利者的微笑。

C.反映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乐观主义精神,流露出开拓者的勇气和胆量。

D.说明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义无反顾,愿为天下先,甘当第一个吃螃蟹者的毅力。

12.第(9)段中“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是极有限的”一句中的“那时候”是指什么时候?

                                                                      

                                                                      

13.第(10)段中“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世界”一句中“扩大生活的世界”指的是什么?

                                                                                    

                                                                 

                                                                   

14.对第(10)段中四次重复用“他不知道,也没有想”的作用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表明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在即将启程的时候,并没有过多地考虑所

       面临的困难。

  B    第一穿过三峡的人“不知道”、“没有想”,的四个问题分别是:路有

       多长?路有多险?路上会遇到什么?自己会不会中途遇险?

   C   重复是为了突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D   本段有十一个问句,其中有四个问题是涉及人对自然的认识,所以

        用四个重复句子作为标志。

        

                (二)

比我们年轻的人,大概可以分作两类。第一种是和我们年龄相差得极多的小辈;我们能够容忍这种人,并且会喜欢而给予保护;我们可以对他们卖老,我们的年长只增添了我们的尊严。还有一种是比我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这种人只会惹我们的厌恨以至于嫉忌,他们已失掉尊敬长者的观念,而我们的年龄又不起他们对老弱者的怜悯;我们非但不能卖老,  还要赶着他们学少,我们的年长反使我们吃亏。这两种态度到处看得见的。譬如一个近三十的女人,对于十八九岁女孩子的相貌,还肯说好,对于二十三四岁的少女就批判得不留情面了。所以小孩子总能讨大人的喜欢,而大孩子跟小孩子之间就免不了时常冲突。一切人事上的关系,只要涉到年辈资格先后的,全证明了这个分析的正确。 
    把整个历史来看,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先前是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慢慢地到了现代。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他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所以我们反是我们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悠久古老。这样,我们的信而好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了古代进步。 
    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它至少给予我们三种安慰。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我们看到这许多蝙蝠、狐狸等的举动言论,大有发迹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的感觉。但是穷朋友要我们帮助,小孩子该我们教导,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 
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15. 解释下列词语。

(1)厌恨:                                                     

(2)怜悯:                                                      

(3)阅历:                                                      

(4)信而好古:                                                  

(5)思慕:                                                      

(6)衰朽:                                                      

(7)历程:                                                      

(8)发迹:                                                      

16.第(1)段中的“我们”指的是(       )

   A  知识渊博的长者。

   B  地位显赫的高官。

   C  对年轻人缺乏传统美德深感痛心的人。

   D  惟我独尊,不肯承认他人的长处的人。

17.“我们”厌恨以至于妒忌比“人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的原因是(        )

    A  我们知识渊博,而年轻人却不尊敬我们。

    B  我们年事已高,而年轻人却不怜悯我们。

    C  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

    D  年轻人才疏学浅,不思进取。

18.对“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我们的年长反使我们吃亏”  

   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跟在他们后头,模仿年轻人的样子。

   B   跟在他们后头,向年轻人学习。

   C   我们不能卖老,应当与年轻人相互取长补短。

   D   我们不能卖老,应像年轻人一样有朝气。

19.文章采用了类比的方法来说明道理,其中与“十八九岁女孩子”不同类

的是(     )

  A “和我们年龄相差得极多的小辈”

  B “比我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

  C  总能讨大人喜欢的小孩子

                 D    产生《伊索寓言》的古代

20.作者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21.对第(2)段中“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它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的历史一般都比古代的内容要长。

B  现代的历史记载的内容比古代的内容要丰富

C  时代如人,越古的人寿命越短,越是现代 ,寿命越长。

D  时代如人,古人如,同小孩阅历浅,现代人如同者,阅历深。

22.对第(2)段中“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如何理解?

                                                                              

                                                                 

23.对第(3)段中“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24.“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是不是反语?为什么?

                                                                  

                                                                

25.第(3)段的中心意思是(      )

A   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

B   《伊索寓言》大可看得。

C   〈〈伊索寓言〉〉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

D    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这几个例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 卢梭在《爱弥儿》(Emile)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 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 
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跟被骗的乌鸦同情,反会羡 
慕善骗的狐狸。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小孩子 
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 
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 
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 
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象在禽兽中 
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缘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 
(Primitivist),主张复古,而我呢,是相信进步的人--虽然并不象 
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到:“车子的前进,都 
是我的力量”。

26.对“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小孩子不该读寓言,寓言会把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

B   作者认为成年人给小孩读寓言,易使小孩被禽兽间的公平清楚所蒙蔽。

C   作者认为儿童教育仅仅读寓言故事过于理想化。

D   作者认为对儿童的教育既要讲真善,但更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

27.“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比较卢梭和作者的观点,分析其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卢梭和作者的观点基本相同。

B   卢梭和作者的观点 完全不同。

C   卢俊主张复古,回到原始状态,人们相处自由、平等、融洽,观点是正确的。

D   作者相信进步,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教育孩子要与时俱进,不能仅靠寓言故事。

28.“而我是相信进步的人。”有哪些含义?正确选择应是(       )

A   作者相信进步,就是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B   作者相信进步,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社会,相信社会总是发展的。

C   作者相信进步,就是相信真善美必定战胜假丑恶。

D   作者相信进步,就是相信人性是完美的,也是复杂的。

29.为什么作者在“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之后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30.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凛然杀气(        )

(2)八百里分麾下炙(        )

(3)与之媲美(        )

(4)玉簪螺髻(        )

(5)一声悲怆的呼喊(          )

(6)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

(7)整饬政务(        )

(8)闽南与漠北相隔何远(         )

3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B  把吴钩(吴地的金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C  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何任何职,甚至赋闲(没有职业在家闲着)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

  D  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只图眼前,暂且偷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32. 文中所引《水龙吟》上阕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

  A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B  江南游子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C  落日楼头  江南游子  断鸿声里

  D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落日楼头

33. 文中加波浪线的一段语序有误,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 (1)(5)(2)(3)(4)     B(2)(3)(1)(5)(4)

  B (3)(4)(1)(5)(2)     D(2)(1)(3)(5)(4)

34.作者认为“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成的”。下列材料与此论断无关的一项是(         )

  A  时隔千年,当今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的磅礴之势。

  B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C  “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D   他作为南宋臣民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

35辛弃疾“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下列材料最能说明此点的一组是(       )

(1)       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2)       每次他得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他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

(3)       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有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一生最大的悲剧。

(4)       他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

(5)       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

(6)       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

A(1)(5)(2)    B(3)(4)(6)   C(5)(2)(3)  D(5)(4)(6)

36.下列叙述与文章原意不符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那是因为辛词中有大量的作品体现了辛弃疾作为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

B作者将辛弃疾的词与岳飞的《满江红》作比较,旨在突出辛词金戈之声的力作。

C文中所引《水龙吟》上阕抒写了一个江南游子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D辛词中的“血和泪”乃是他的满腔爱国热血和报国无路的伤感之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