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会计学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17:52
改革开放30周年企业会计改革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中,会计作为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和总结企业会计改革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周年的会计改革和发展的成就,使我们懂得只有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按照党的十七大指引的方向,才能使企业会计改革工作不断深入发展,更好地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一、改革开放前30年的企业会计历程
  在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设计从建国初期已开始,就是以工业企业为主导,即以设计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为蓝本,比照设计其他行业的会计制度。改革开放前30年的历史,经历着国民经济三年恢复、一五计划、大跃进、大跃进后的整顿和改革、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阶段。
  共和国成立伊始,面临着极其困难的财政经济状况,会计工作形势和任务,就是把旧中国建立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落后混乱的企业会计工作和核算制度改造成为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建设服务的有力工具。在49年底财政部建立了会计制度处,具体管理全国会计制度的建设工作。根据中财委发布草拟统一会计制度的训令,财政部从1950年到1951年上半年颁布实施中央各业务部门统一会计制度,尔后在1952年建立全国统一会计制度,制定统一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格式,制定企业核算的有关统一规定,主要包括,建立了有重工业部等13个部门所属企业和经济机构的统一会计制度,制定了《国营企业统一会计科目》,《国营企业统一会计报表》,《国营企业决算报告编送暂行办法》等制度,制定了《国营企业统一登记会计簿籍填制会计凭证办法》,《国营企业年度清查财产暂行办法》和《国营工业企业统一成本计算规定》等一系列规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我国的会计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不断修改、补充,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全面学习苏联的高潮中,不断引进苏联会计发展的最新成果。这主要包括,根据国情变化和实际需要,修订《国营企业决算报告编送办法》,改变了所有企业都执行一套会计制度的做法,财政部于1954年1月1日,颁布了《国营工业企业统一会计科目及会计报表格式》和《国营企业统一简易会计科目及会计报表格式》两套工业会计制度,供规模不同的企业使用,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不同,制定了公私合营企业会计制度。从形式到内容全面向苏联学习方面,主要是推广凭证整理单日记帐和学习推广苏联的标准帐户计划(即会计科目)。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1957年,我们国家经历了会计工作新旧转换时期,建立了一套适应计划经济管理的会计制度体系。这一套会计制度是实行计划经济的产物,是为计划经济服务的,其主要特点是企业资金循环人为分割,企业的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实行分别管理,企业无权处置所拥有的固定资产的获得资金用于生产经营周转,也不能挪用流动资金用于基本建设或设备购置。国营企业只能在国家计划制度等划定的圈子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但是这一套会计制度从科目到报表,从核算形式到成本核算,会计档案等各种主体、内容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统计等制度基本上是适应的,为国家进行综合平衡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套会计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新中国的企业会计制度,核算体系基本形成。
  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在破除封建迷信,解放思想,发扬独创精神,敢想敢干敢说等一系列口号的鼓励下,使左的盲动倾向达到高潮,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会计工作也不例外,企业会计制度大力简化,具体包括会计科目、会计报表、核算形式,成本计算等四个方面。企业在彻底放,大力简化的浪潮中,会计科目一般减少了50%以上,会计报表都精简为一张,会计核算由繁而简,由简而无,成本核算将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项目合并归类,有的甚至完全取消了成本核算,反正“肉烂锅里”,在“放”和“简”的思潮泛滥过程中引发了严重的后果,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会计秩序空前混乱。“月报不出月”和“无帐会计”的出现,深刻反映了会计秩序混乱的广度和深度。二是监督职能报大削弱,损失浪费现象蔓延,贪污盗窃之风滋长。三是资金大量流失。1958年违反财会规章制度的动用占当年财政总收入或总支出的1/6左右,为当年财政赤字的3倍,这还不包括企业用于浮夸和管理混乱造成的大量财产损失。
  1959年的财务会计整顿主要从颁布“会计十条”,为进行会计整顿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制定颁发示范会计制度,财政部印发了《国营工业企业、供销企业、建筑安装企业和建设单位示范会计报表和会计科目(草案)的通知》,制定了《国营工业企业、供销企业、企业建设单位,建筑安装企业的示范会计科目和使用说明》,先后颁发了《关于加强成本计划管理工作的几项规定》,《关于国营工业企业生产费用要素,产品成本项目和成本核算的几项规定》和《关于1960年国营企业若干费用划分的规定》,建立快速月报。这些会计制度的颁发,对整顿当时十分混乱的会计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的限制,整顿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1960年冬,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会计工作开始全面恢复,彻底整顿“无帐会计”全面恢复和健全会计制度。1961年10月,财政部与国家计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成本计划管理工作的几项规定》等三个规定的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1961年11月国务院财金办公室发布《关于试行“国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规范(草案)的通知》,明确规定,而且宣布恢复1958年被彻底放权的会计制度制定的权限,明确财政部统一制定全国性的企业会计制度、第一次提出企业应该在厂长(经理)的领导下,设置总会计师,组织和监督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1961年底和1962年初,财政部连续颁布了《国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使用说明》,《国营工业企业会计报表格式和编制说明》,《国营企业会计凭证帐簿的格式和使用办法》三个会计制度。在会计工作整顿和恢复过程中,是与资产核资工作结合进行,196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彻底清产核资,充分发挥物资活力的指示》,全国普遍进行了清查,基本上核清了物资的家底,为会计如实反映经济活动奠定了基础。会计工作的整顿和全面恢复,是与贯彻实施《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即工业七十条等调整,整顿经济工作的条例措施结合进行的,通过努力会计工作秩序迅速恢复。
   1965年的会计制度改革,是在“八字方针”的指引下,我国走出了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的之后,财政部会计制度司在调查研究之后,在1965年7月发出《企业会计改革纲要(试行草案)》,以后又印发了《工业企业简易会计制度(草案)》,《基本建设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格式(草案)》,并规定从1966年1月1日起实施,《工业企业简易会计制度》受到小型企业普遍欢迎。商业部财会局1964年第4季度指出的“增减记帐法”和很快得到推广,财政部也将“增减记帐法”作为《基本建设简易会计制度》和《工业企业简易会计制度》的记帐方法。
  “文化大革命”,使刚刚起步的会计改革嘎然而止,在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腥风血雨中,把执行规章制度被诬蔑为实行资本主义“管、卡、压”,讲求盈利被诬蔑为“利润挂帅”,在“不算经济帐,只算政治帐”、“三年不算帐,钱也跑不到外国去”等叫嚣声中,许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失去管理和控制,处于十分混乱和半瘫痪、瘫痪状态。在“文化大革命”中虽然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会计工作在困境中奋斗,虽然根据当时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会计制度进行重整,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没有结束,“四人帮”严重干扰,财务会计制度的重整不会取得预期效果,财务会计的全面整顿和会计制度的重建,只能是在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
  二、改革开放30年的企业会计改革
  粉碎“四人帮”,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9年初,党中央提出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新的八字方针,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整顿会计工作是这一历史阶段十分迫切的历史任务。80年代初的中心工作就是“健全会计制度,加强会计立法”。1980年对《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恢复和重建,通过《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修订、恢复,带动企业会计制度全面修订。财政部于1981年1月和10月分别制定发布了《国营供销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除此之外,一些具有行业特点的企业主管部门都相继修订恢复了有关行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这样会计制度的修订恢复,促进了企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整顿恢复。为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立科学的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管理水平,财政部在1984年4月颁发了《会计人员工作规则》,为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行为作出了规范。
  在恢复和重建企业会计制度基础上,国务院于1985年4月制定发布了《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1984年3月制定发布了《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1986年12月发布了《国营企业成本核算办法》,在此期间,财政部根据对外开放的需要,于1985年3月修订试发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这些会计法规的发布实施,使我们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开创了新时期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工作的新局面。特别是制定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借鉴国际会计管理惯例,明确按会计要素将会计科目分资产、负债、资本、成本、损益五大类。明确采用复式借贷记帐法。会计报表主要报表为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资产负债表采用“资产=负债+权益”的平衡等式,改变了国有企业所用的“资金平衡表”的名称,从根本上打破了“三段平衡”的旧模式,设置“实收资本”科目,引入资本的概念,设置“专有技术及专利权”、“其他无形资产”等科目,引入了无形资产的概念。《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是我国会计核算制度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模式过渡的重要探索,它为我国90年代会计核算制度作了理论和实务的准备。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新的体制中,政府将主要运用间接调控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管理。按所有制形式,分部门制定实施会计制度的状况已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为了具体上把握会计改革方向和目标,以指导我国会计改革有步骤、有计划实施,财政部以财政部长令的形式,在1992年11月30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并分别制定了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等13个全国性的统一会计制度,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体系。与此同时还制定发布了《企业财务通则》及一系列的财务制度,即人们常说的两则两制。自1994年起,我国先后实行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完善企业制度,这主要有配合税收体制改革,规范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配合外汇体制改革,改进外币业务核算办法,适应期货市场开放,发布期货会计核算办法,适应集团发展的需要,制定合并会计报表规定,适应破产清算的企业需要,发布实施破产清算核算办法,制订兼并会计核算办法。自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之后,财政部从1993年起,集中力量进行具体会计准则的改革工作,到1996年共起草了三十多个具体准则的征求意见稿,从1997年起先后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等九项具体会计准则。另外,到1999年末针对股份制试点在全国各地的蓬勃发展,财政部于1998年1月在原《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全面修订,制定发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在1992年至1999年期间,《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核算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开始了我国会计工作的新篇章。《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其主要特点是改革了传统会计制度中会计平衡式,采用了国际通行的会计平衡公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报表体系,即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三张为主要报表。借鉴运用国际通行会计核算方法,建立资本金制度,采用制造成本法,采用备抵法核算环帐损失,改革大修理折旧提取办法等。行业会计制度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各行业会计制度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做到了基本统一,会计科目和使用会计报表项目内容也尽可能做到基本一致,实现了会计核算模式的转换。但是在当时的我国的社会发展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带有较多的计划经济痕迹,在《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中的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行业特色浓厚,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还没能真正反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本要求,不同行业之间会计信息缺乏可比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进入新世纪,面对世界经济国际化的趋势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加快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会计改革面临的重要特点就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会计核算模式,在致力于会计标准建设过程中,积极与国际接轨,融入到会计标准的国际化潮流。
   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发布《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11月27日发布《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4月27日发布《小企业会计制度》,并从2001年开始至2005年先后发布17项专业会计核算办法。这三大会计制度以及专业核算办法的颁布和实施,重新构架了会计核算标准框架,较好地解决了我国会计制度中行业可比性问题,同时减轻了广大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负担。与此同时,我国一直坚持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齐头并进的原则,在不断发布新的会计制度的同时,加强会计准则建设,至2005年末为止,共发布1项会计准则和16项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统一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模式的建立,是我国推进会计国际协调的重要举措。反映了改革总体思路是,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按照企业性质和规模,分别建立《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保险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所遵循的一般原则。第二层次是分别建立操作性较强的有关会计科目设置,具体帐户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和对外提供办法。第三层次是对于各行业专业较强的会计核算,陆续以专业会计核算办法的形式发布。《企业会计制度》不是在“两则两制”基础上的重复,而是在现有《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已经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制定的,起点更高,体现了统一性,会计要素的质量特性,需要和稳定性,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与法规能够保持一致的尽量保持一致的诸多原则。
  我们会计制度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转轨过程中,这一时期会计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特点是,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长期并存,制度高于准则,准则流于形式,会计准则实际上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具体会计准则对会计政策的规定比较原则,而会计政策较灵活,会计职业判断较多,需要会计人员通过职业判断解决具体会计问题,会计和税法差距扩大,这些特征决定着会计改革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加以解决。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指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及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包括非金融类)。企业会计准则全面实施后,大中型企业执行会计准则体系,小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制度,原行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及金融保险企业会计制度,问题解答等均全部取消。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是我国自1993年实行“两则两制”以来力度最大,影响最大的一次会计改革,适应了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和我国市场经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开拓了会计职业新境界,提升会计工作新水平,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进一步推进企业改革,促进资本市场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推动企业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反映了我国企业会计改革最新成果,创造了会计事业新辉煌的希望之门。
  三、30年企业会计改革的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持迅猛发展的势头,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步伐进一步加快,促进和推动着企业会计改革不断发展,不断结出改革的硕果。30年企业会计改革成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建会计组织管理机构
   我国自解放初期的1949年12月,财政部设立会计制度处,随后经国务院机构编制审定委员会核定将会计制度处调并为会计制度司,1967年7月1日财政部实行军管,会计制度司撤消,1979年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恢复会计制度司,在改革开放中得到调整和扩充之后更名为财政部会计司。各级地方组织省、市、县相继成立了会计事务管理机构。会计组织机构的建立,表明中央领导对会计工作重视和在全国建立统一会计制度,加快会计工作的决心。会计制度司和以后的会计司,在进行全国性的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的建设,加强会计事务管理,推进会计改革和发展的事业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二)、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
  自1980年9月18日财政部发布修订《国营企业工业会计制度》之后,又陆续发布《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国营成本核算办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而后在1992年之后,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以及13个全国性统一行业会计制度,修订发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企业会计核算体系,自2000年开始重新构架会计核算框架,致力于会计标准建设,建立起三大会计制度,并辅以特殊行业专业核算办法。2006年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立,反映了我国企业会计改革从整顿到发展的艰辛历程,企业会计改革实现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从国际接轨到国际趋同,并最终要达到会计准则体系的等效目标的理想。会计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不同历史阶段上都结出了丰硕成果。
  (三)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我国在会计准则体系建立过程中,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多名理事和技术专家进行了全面的深入研究,达成了共识,实现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中国会计准则的最终目标是达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等效,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目前已经与欧盟、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会计合作,而且进行较为顺利,我国的会计提升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在会计国际趋同的过程中国际会计界更加重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要求和主张,从这个角度上讲,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为推动会计国际趋同工作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在全球会计审计规则制定之中有了较大的话语权。
  (四)、会计人员队伍建设成就显著
  我国自1979年启动会计职称评定工作,1992年以考代评,一方面解决改革以前老的会计人员职称问题,另一方面培养和提高年轻会计人员的素质。以后改变为以考代评,使会计职称评定工作走上了评聘分离的良性循环的路子,会计职称工作新格局,有力推动和促进会计人员的素质提高。1990年财政部颁发《会计证管理办法》,对会计人员实行持证上岗管理,对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有了新要求,相对保证了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经济不断发展,企业会计改革不断深入,有力推动了会计队伍不断壮大和发展。
  截止2007年底,全国会计从业人员超过1000万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8万人,具有中级职称人员116万人,具有初级职称人员234万人。注册会计师人员7万人。
  截止2008年6月底,上海市会计人员统计资料显示,会计从业人员47581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811人,具有中级职称人员69341人,具有初级职称人员144092人,从会计人员文化程度统计资料显示,具有博士学历76人,具有硕士学历2929人,具有本科学历56668人,具有大专学历167638人,具有中专学历156341人,具有高中学历58781人,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33385人。
  四、会计改革的展望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确定,使我国的企业会计改革跃上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它不仅对我国的企业会计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对我国的政治和经济产生深远的历史性意义。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符合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的潮流,代表着会计改革的发展的方向。
  (一)、顺时定势,逐步扩大准则的实施范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刚刚建立,全面实施企业会计准则,还需要有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今后必然会本着稳步推进的原则,在总结上市公司实施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实施范围。企业会计工作者要学习企业会计准则,掌握和领会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管理理念,核算原则,方法体系,这是摆在面前的长期任务。
  (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等效。我国的企业会计改革,趋同只是第一步,等效才是目标。要实现我国会计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等效,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为此,作为企业会计工作者必然是全局,从贯彻中央提出的“走出去”战略,从有利于提升企业在国际的竞争力,把企业做强做大,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作出应有的贡献的新的历史高度,投身于企业会计改革的伟大潮流中,是企业会计工作者当前神圣的历史使命。
  (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为企业建立起统一的标准,为制定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创立了良好的客观环境,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及审计署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我国经历了漫长十年之路,内控新规尘埃落定,把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为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供重要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为企业发展壮大,避免经营中面临的风险,构筑安全防火墙的重要措施。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企业的经营者和企业会计工作者今后长期的一形任务。
  (四)、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目前会计司拟订了《企业改革与发展纲要》(征求意见稿),根据新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为今后的会计改革阐述了九个方面的问题,这主要有:要健全会计管理体制;健全会计信息管理体系;健全单位会计信息管理体系;健全社会审计和咨询服务体系;健全会计人才评价、选拔和培养体系;深化会计、审计准则国际等效和会计国际交流;加强会计理论的研究;加强组织领导。这是在2020年我国会计工作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
  (五)、深化我国会计改革任重道远
  1、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力求与会计国际“趋同”,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也是财务会计的本质的决定。但“趋同”并不等于一致。只要国家存在,一切代表国家主权与利益的法规(包括会计准则)就不可能不反映自己国情和特点。即使经济全球化,也不能导致会计准则一体化,我国实行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中国特色经济模式,如何建立既与中国经济模式相适应有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中国特色企业会计准则,这是需要我们探讨的问题。
  2、现在的企业会计准则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业(而后者只是鼓励使用),我国还有许多小型企业,适用小型企业的会计规范更应当考虑中国特色。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已有了准则、指南、讲解和解释,能否按行业特点,增加一些行业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