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32:10
“我能”文化最近打开湖南卫视的话,会看见今年超女的广告。广告的内容是这样的,第一届冠军张含韵说“2004,属于我的”,第二届冠军李宇春说“2005,属于我的”,然后两个人齐声道“2006,属于你的”,然后是报名的条件和联系方式等。

超级女生也好,其他广泛流行的选秀和娱乐节目也好,一直突出的是一种“我想,我就能成功的”大众参与性的文化氛围,正如前者一直遵奉“想唱就唱”的理念,而诸如“梦想中国”等节目在名字就体现出的阶层和文化差异在经过弱化后的群体狂欢。正如一句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那样,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建立在成功学和明星娱乐基础上的是如何在社会中占据人们生活态度中的主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不鼓励“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的。恰恰相反,在老庄这两位消极主义大师的影响下,中国文化鼓励的是“知天命”和“顺其自然”。正如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写道的,在中国宗族家庭观念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其壮志雄心往往受到的是来自家庭和长者嘲笑和蔑视,而不是支持与鼓励。

而当代“我能”文化大概要能追溯到马克思称之为“资产阶级的冒险精神”的那种本性来。它通过维护私人产权和保护诸如言论自由等个人权利,鼓励个人奋斗和财富累积。这种原始的、在英语里面称之为entrepreneurship的精神,在“美国梦”这一概念中得到了最完美的阐释,它代表着一种宣扬无论你出身如何都可以通过通过合法的手段跻身于上流社会的个人理想,一种洋溢类似"Don't Worry, BeHappy"情绪的快乐哲学。在六十年代学生运动的瓦斯弹和马丁路德金的鲜血中,美国梦的概念在其本土遭到严重打击,却随着上个世纪末东亚经济发展,进入到随着青年文化在政治领域失败后转入到保守主义和消费领域的中国,在畅销书排行榜的见证下,一下占据了社会文化的主流。

昨天Slate上的一篇文章,把著名的美国选秀节目American Idol(就是超女所模仿的)和最近火爆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作了个比较。前者通过对于传统娱乐节目的仿照来确定自我成功和认知模式,后者是通过戏仿和嘲讽来化解传统中的政治和文化威权,例如通过剪辑合成出来的布什和布莱尔的情歌二人唱"Endless Love"和著名的后舍男孩。随着传统建制的魅力的消失(例如春晚和青年歌手大奖赛),而从大众传媒到大学教室中所散布的各种白手起家的财富故事激发着人们的明星梦和富翁梦,“我能”“我一定能成功”逐渐成为年轻人奋斗的口号,或者说迷思。

公正的说,这种“我能”文化在工业和资本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提供个体以其个人努力而摆脱现实困境的机会(无论是幻觉与否)是社会保持非权贵化和新鲜血液,进而维护社会相对公平和稳定的必要手段。但如果真的相信商业广告“每个人都有机会”的宣传,或者“众生平等”的潜台词,却无疑于陷入乌托邦式的幻觉中和消费文化的陷阱中,而自觉的放弃青年亚文化题中之义的质疑与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