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清廉俭朴者是晚清官场公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0:28:00
[转贴]十年砍柴:清廉俭朴者是晚清官场公敌

文章提交者:鲤博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古代中国有“穷京官”之说。所谓“穷”,只是相对于那些掌握实权、有鱼肉百姓之便利的地方官而言。相对一般人,只要是“官”,多数就不可能过穷日子。张鸣先生就京官如何过日子,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洪振快先生在其新著《亚财政》中,也有一章《穷京官的阔日子》。

  洪先生在文中,根据当时的大名士、做过户部司官的李慈铭的著作《越缦堂日记》,对其居京生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光绪十三年(1887年)李慈铭的年总收入为2061两银子,其他年份基本上在2000两左右,超过他官俸15倍还要多。参照粮价,大约相当于现在20多万元人民币。考虑到社会生活水准的大幅提高,一百年前相当于20万元的年收入,养一大家子绰绰有余。李慈铭在日记里,一方面记载其交际、游冶的幸福生活,另一方面则大肆哭穷。

  在李慈铭哭穷的文字之余,我发现一些有趣的内容,这位大名士多次挖苦他的同姓前辈,也可说是同僚的李用清。李慈铭是浙江绍兴人士,绍兴乃文风鼎盛、经济发达的地区。李用清是山西平定州人,有着山西人传统的勤俭风范。李慈铭在自己的日记里流露出对李用清的“地域歧视”。其言如此:

  “李用清,山西平定州人,乙丑翰林,文字拙陋,一无才能,惟耐苦,恶衣食,捷足善走,盖生长僻县,世为农氓,本不知有人世甘美享受也。”

  这段文字,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出身决定论和地域决定论。这李用清和李慈铭并没有什么过节,为什么惹出他这样无情的讥讽呢?原因很简单,就是李用清太俭朴清廉了,他之俭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其在官场有个绰号“天下俭”,曾经在山西原籍起复赴京授职时,这位老兄徒步三千余里,没雇一辆车骑。这项纪录不惟在官场中,连小老百姓也难以做到。

  这李用清相比京官李慈铭,当了许多年地方官,而且都是肥缺。他历任广东惠州知府、广东布政使(即藩台,相当于现在分管财政的常务副省长)、贵州布政使并署理贵州巡抚(代理省长)、陕西布政使。在这样的职位上,不用太贪,只要按照官场陋规,拿他该拿的,就可富得流油,而李用清基本上是一介不取,而在为朝廷聚财方面,却做得有声有色。在掌管贵州全省财政时,一年内藩库库银从6万两增加为16万两。接手陕西藩司时,全省库银30万两,一年后翻倍。

  这样一位克己奉公的官员,在官场不独李慈铭对其极尽讥讽之能事,其他级别差不多的官员,也不以为然,甚至交章弹劾他。为什么呢?因为这样一位掌握巨大权力的官员,如此清廉俭朴,你让其他官员脸往哪儿搁呀?岂不是反衬其他官员包括大名士李慈铭的奢靡贪婪么?所以同僚们要想方设法抹黑他这种行为,一定要把他安上“假道学”、“邀名”之类的帽子。

  李用清在署理贵州巡抚时,力主禁烟,带领幕友、兵士下乡铲除农田里的鸦片,这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由于操之过急,激起民变。这下被抓住把柄了,李慈铭在日记里载道:“御史汪鉴列纠之,且言其清操不足取,犹之马不食脂,生性然也,都下以为笑柄。旋谕令开缺来京。”这汪御史和李慈铭一样的调调,竟然说李用清清廉俭朴,无非是像马不吃肉只吃草那样,生性如此,并不是他多么高尚!“都下以为笑柄”,多半是北京各类闲官,取笑他是有权不为自己谋私,是超级傻冒。

  不久以后,李用清被任命为陕西布政使,作为全省的二把手,他照样厉行节约、休养生息、禁止鸦片。这回,他得罪了一把手———陕西巡抚,为什么呢?毛病还出在他太“抠门”,把藩库的门守得太紧。他能让陕西库银一年内翻倍,巡抚当然高兴,但这么多银子,他不让巡抚自由使用,巡抚当然就不高兴了。巡抚要拿银子进京孝敬西太后,打点各重要的京官,疏通关节,可李用清太不讲政治,竟然不配合。不得已,作为一把手的巡抚亲自参劾二把手,李用清不安于位,最后回老家当晋阳书院的山长十年,郁郁而终。

  当过光绪师傅的大学士翁同龢很器重李用清,且不说翁本人是否迂腐,但为官清廉也是公认的,对这种少有的清廉下属,想必有“吾道不孤”的感觉。但翁同龢也保护不了李用清,李被免职回乡后,翁在日记里感叹“两李皆贤者,而不容于时,何也?”“二李”中另“一李”,乃号称“一国俭”的李嘉乐,同样下场不好。

  不知道李用清晚年在书院讲学时,是否醒悟:在已是制度性腐败、结构性腐败的大清,贪腐已成为官场流行文化,他若不同流合污,就是官场公敌,必定会被无情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