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投行的中国命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5:59:14
 
 
“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快的,但金融体系仍然比较落后。所以,它是要补上去的一块。”作为一个旁观者,复旦大学-华盛顿大学EMBA资深教授、企业金融和金融中介专家
Anjan如是说。“相比中国经济的其它部分,尤其是和制造业相比,中国的金融市场还需要变得更强大,以便适应其它方面的速度,保证中国经济有一个持续发展的未来。”
来自美国和欧洲的成熟的金融机构正在努力抓住这个机会。在Anjan看来,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潜在的机遇是非常巨大的”,而本土机构也能够从它们身上“学习一些经验,进步得更快一点”。
而其中狂飙突进的一支是投资银行。在经历了一个不寻常的2005年之后,2006年,外资投行正在中国市场继续加速。
各领风骚
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92亿美元的IPO,无疑是年度最受关注的发行。它是亚太地区有史以来的最大发行,也是2000年以来全球最大规模的上市发行。“从发行的规模、估值和后市表现来看”,建行IPO被视为一项“壮举”。
而作为主承销商之一,摩根士丹利因此“名利双收”———连续两年被《金融亚洲》(Finance Asia)和《资产杂志》(The Asset)评选为亚太区的年度“最佳投资银行”。
这一年,在摩根士丹利协助下完成IPO的中国公司,还包括雅居乐(4.05亿美元)、永乐电器(1.52亿美元)、广州富力地产(2.55亿美元)、顺诚控股(2.44亿美元)和尚德太阳能(4.55亿美元)、中星微(0.68亿美元),等等。
在整个亚太区(不含日本),根据Thomson Financial提供的数据,2005年,摩根士丹利为总值95亿美元的34宗证券发行担任融资顾问,市场占有率12.5%。
在股票承销方面,高盛的成绩同样不俗。2005年6月,高盛是中国第五大银行———交通银行———21.6亿美元IPO的承销商之一。这一年,高盛还是中石油27.2亿美元后续发行的主承销商。
在其它中国公司的海外IPO当中,随处可见一些熟悉的名字。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百度和分众,它们有共同的承销商高盛、瑞信;无锡尚德的承销商为瑞信和摩根士丹利;全球航运业以及中国运输业最大的IPO,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保荐人及财务顾问为瑞银;瑞信还独家承销了上海电气集团有限公司6.48亿美元的首次公开招股,等等。
除了IPO,并购是另一个关键词,投资银行在此过程中往往担当财务顾问的角色。
2005年,高盛是中国网通并购香港运营商PCCW20%股份、淡马锡14亿美元投资建设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16亿美元投资中国银行、凯雷收购太平洋人寿24.9%股权,以及中国中化借壳上市的财务顾问。而在凯雷对徐工的收购当中,担当财务顾问的则是摩根大通。
当然,对投资银行来说,直接投资同样是可以接受的方式。
高盛自己就在工商银行投入了18亿美元,成为战略投资者;瑞银不仅将是中国银行IPO的主承销商之一,而且向中行投入了5亿美元,在投资银行业务上开展合作。
外资投行的直接投资远远超出银行业。最近的例子是,一贯对股权投资颇有心得的摩根士丹利的旗下公司,对安徽海螺水泥14.3%股份的收购,以及,瑞信旗下的DLJ房地产基金、崇德基金对易居(中国)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投资,而2004年以来,中国大陆的房地产市场一直是外资投行热衷的领域,不管是使用自有资金,还是客户资金———资产管理业务。
戴德梁行的报告显示,2005年,高盛、摩根士丹利、花旗等旗下的地产基金都有整体收购办公楼物业的成功案例。它们选择的“几乎都是房产市场上的金饽饽”,“其选择不禁让人想起目前中国A股市场中基金投资的选择,其重仓主要集中于一线蓝筹股,最多延伸到二线蓝筹股”。
但在A股市场,投资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进入的途径还只是QFII。作为首家在华取得QFII资格的境外投资机构,瑞银集团至2006年2月共拥有8亿美元的投资额度,这“已经是QFII中目前最大的投资额度”。而债券的承销始终是投资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2005年,瑞银、高盛等外资投行参与发行了国家开发银行总值10亿美元的10年期债券。而在企业债方面,2005年2月,瑞信为中国超大现代农业项目完成2.25亿美元5年期全球债券的发行。
这批10亿美元的债券由5亿美元的10年期债券和5亿欧元的5年期债券组成。高盛、美林和摩根士丹利联合作为其5亿美元全球债券的承销商,而法国巴黎银行、汇丰和瑞银将负责承销5亿欧元的全球债券。
为什么外资投行会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从全球的角度来说,外资投行,尤其是美国投行是占主导地位的。”Anjan教授表示,“因为,在国外有一个更有好的资本市场”。“你做IPO、发债是需要一个市场来很好地接受它,消化它的”,“并购也是类似的道理”。
在Anjan看来,投资银行成功的条件在于,“一个是人,一个是技术,还有关系网和品牌”。
“要找对的人,要有足够的知识,金融产品的知识,客户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你要有关系,足够的关系对一个成功的投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并购、IPO,都需要有效的对话,交流信息,共同的价值观。”“有信任,就能建立起来客户,以及所有的东西”。
新动力
可以想见,2006年外资投行仍将继续保持优势。在海外IPO、跨国并购、全球债券发行以及资产管理等等投行业务上,它们的“人才”、“技术”和“关系”依然是巨大的优势。只不过,在外资投行之间,它们的相对位置可能会有一些新的变化。
就像建行IPO对外资投行2005年中国业绩的影响一样,2006年,外资投行在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的IPO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许将左右它们年终的业绩排名。
在中国工商银行预计规模至少100亿美元的IPO当中,美林证券、德意志银行、瑞士信贷将担任其首次公开募股的承销商;而预计筹款60亿美元的中国银行IPO,承销团中则包括高盛和瑞银;而在招商银行2006年的IPO中,担当承销商的则将是瑞银和摩根大通。值得一提的是,高盛同时也是工商银行的股权投资者。
当然,除了这些传统节目之外,2006年的前几个月,中国投行业的一些新的机会正在释放出来。虽然,效应的最终显现还需要不少的时间。
2006年5月,实行了近一年的A股新股发行限制将取消。那些手上握有QFII额度的外资投行看到了机会———这是目前海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A股市场的正式途径。
摩根大通中国证券市场部主席李晶表示,“今年,我们预计QFII的额度将从现在的60亿美元提高到100亿美元”,“现在,63亿美元的QFII限额是由30多家QFII分的,但我们觉得,未来几个月内会提高到100亿美元”。
2001年至2005年之间,中国公司在海外发行新股的集资额从每年50亿美元不到,增长至每年近300亿美元,而国内A股市场每年的新股发行金额一直徘徊在50亿美元左右,2005年则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在QFII眼中,2006年5月以后,A股新股发行将出现快速增长。
“我最近在国外跟几百个投资者有一些交流,他们看中国市场已经看了15年了,从来没有对A股市场兴趣这么浓厚的,这是史无前例的一个情况。”李晶说。
在她看来,A股近期的良好走势和股改之后市场忧虑的结束,是A股重开最直接的利好。国外投资者的进入和国内资金从储蓄流向投资,将是支持A股新股发行的两个主要力量。而这些国外投资者正是外资投行资产管理业务的潜在客户。
不过,对外资投行而言,它们不会满足于通过QFII介入国内A股市场。在中国全面开放国内金融业之前,它们已经找到了解决方案。
“目前高盛证券已经拥有了高盛高华证券,里昂证券已经拥有了华欧国际证券,大和证券拥有了海际大和证券,瑞银证券全面收购并控制了北京证券。除此之外,摩根士丹利借助中金公司实际上更早地介入了国内资本市场”,而同时,“市场关于美林证券入主华安证券、JP摩根入主辽宁证券和瑞士一波接手湘财证券的消息也是此起彼伏”。
通过实际控制的合资公司,外资投行已经真正进入国内的A股市场。2005年,9月28日,北京市国资委、瑞银集团及国际金融公司(IFC)宣布同意重组北京证券,重组后的新公司将由瑞银管理。“新公司将承销国内债券及股票和其它服务”,特别重要的是,“与现时其它中外合资公司不同,新公司将可从事买卖及分销国内二级市场的股票及债券等经纪业务,和提供资产管理及国内个人投资管理服务”。
QDII的推出,则是对“资金向境外市场投资”的放松。掌握在个人、社保基金、保险公司、国内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手中的资金有了向外流动的可能。“这符合中国资本账户自由化的长远目标。”
而正在讨论的“融资融券”的引入,实际上是“为未来股市引入股指期货等做空机制创造条件”。引入做空机制将为重开的A股增添活力,改变之前“单边市”的状况。因为,这“将使得股市投资者在下跌的市道中也有赚钱的可能”。
“监管机构已经对资金两方面的流向限制都比较放松了”,无疑,这对在中国市场活跃的投资银行来说意味巨大的机会。
不管资金流入还是流出,不管流入的资金是为了投资,还是看重人民币的升值潜力,对于投资银行来说,作为金融中介机构,只有在快速流动的资本洪流中间才有利可图。
部分外资投行中国业务2005-2006年
摩根士丹利
●担任尚德太阳能纽交所IPO上市承销商(筹资4.55亿美元)
●担任雅居乐香港IPO独家全球协调人、账簿管理人、保荐人及牵头经办人(4.05亿美元)
●担任顺诚控股香港IPO保荐人之一(2.44亿美元)
●担任主承销商之一的中国建设银行92亿美元香港IPO发行
●作为永乐电器香港IPO的战略投资者之一(1.52亿美元)
●广州富力地产香港IPO的上市保荐人之一(2.55亿美元)
瑞士信贷
●担任上海集优香港IPO的保荐人募集1.87亿美元
●担任蓝星集团约4.6亿美元收购Adisseo的财务顾问
●作为联席账簿管理人,百度网站上市募集1.25亿美元。
●作为惟一账簿管理人,协助深圳AAC声学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募集1.27亿美元;
●担任牵头经办人,分众传媒在纳斯达克单一上市发行,募集1.97亿美元;
●作为联席全球协调人,帮助广州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完成IPO,募资2.55亿美元;
●独家承销上海电气集团有限公司6.48亿美元香港首次公开招股,集资6.48亿美元。
●担任联席牵头经办人及账簿管理人,超大现代农业2.25亿美元5年期全球债券发行。
高盛
●担任中海油22.7亿竞购尼日利亚石油项目的财务顾问
●与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协议,投资37.8亿美元入股中国工商银行,该协议的其他合作方包括安联集团和美国运通公司
●担任中国芯片制造商上海先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9600万美元首次公开上市项目联席全球协调人
●担任交通银行价值21.6亿美元H股首次公开上市项目的联席全球协调人,这是第一个中国国有银行在海外上市的项目。
●担任中化公司价值2.47亿美元后门上市项目的主承销商。
●担任中国石油价值27.2亿美元后续股票发售的主承销商,该项目是至发售日除日本外亚洲地区最大的快速建档发行案。
●再次成功完成国家开发银行价值10亿美元的全球债券配售。
●担任中国网通收购电讯盈科20%股份项目的财务顾问。
●淡马锡控股以14亿美元入股中国第三大国有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项目中担任财务顾问。
●在苏格兰皇家银行以16亿美元入股中国第二大国有银行中国银行的项目中担任财务顾问。
●担任凯雷投资集团收购中国太平洋人寿24.9%股份项目的财务顾问
●同意以18亿美元入股中国工商银行。
●因其资产管理业务成为第一个获得两个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执照与投资额度的金融机构。
瑞银
●拟投资最多17亿元人民币与国际金融公司(IFC)宣布重组北京证券,并管理。
●投资5亿美元与中国银行缔结互惠互利的战略性合作关系。
●担任联席牵头经理人,参与发行国家开发银行总值10亿美元的10年期债券。
●获中国银行选为联席环球协调人及账簿管理人,参与预期于2006年进行,集资数十亿美元的首次公开招股。
●担任独家经理人,协助中国医疗技术纳斯达克首次公开发售美国预托股份,集资9,600万美元。
●担任中国远洋控股股份首次公开招股的联席环球协调人、帐簿管理人、保荐人及财务顾问。该项发行集资12亿美元,是全球航运业以及中国运输业最大的首次公开招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