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最不寻常的一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12:30
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度人物
杨潇 廷鑫
对所有中国人来说,刚刚过去的2008,绝对是最波澜壮阔、也最惊心动魄的一年。在几乎所有事件背后,我们都能看到温家宝总理的身影。
他以沉毅、果敢的形象,呈现出我们国家在社会转型期的艰难努力,以及中国政府的智慧和勇气。
在2008年之前,温家宝有过数次令人印象深刻的亮相,不远不近的那次,是在1998年的长江大堤上。
彼时,湖北沙市水位急剧上涨,中央在研究水文资料后决定,若洪水水位超过45米,授权由在现场的温家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决断是否炸坝分洪。炸,意味着分洪区33万人失去家园,但温无责任;不炸,一旦溃堤,后果不堪设想。在水位达到45米后,温家宝下令死守大堤,8月17日,长江第六次洪峰以45.22米的高位安全通过沙市。
一位湖北人记得那次亮相:“他来了,站在那里。我在那一刻深深记住了他的样子。他身材瘦小,眉目清秀。我没想过这样的身体里蕴含着惊人的力量。”
一些词语湮灭了,更多的词语衍生了,现在,那位湖北人管自己叫“八宝饭”——10年的变化是巨大的——也有变化不大的地方,比如应对天灾。
巨灾之下
2008年9月23日,纽约。在美国友好机构举行的欢迎午宴上,温家宝对一位提问者说:“我是研究地质出身的,也熟悉地史学上的重要观点‘灾变论’,在我担任总理的6年生涯中,可以说是‘多灾多难’,从SARS的爆发到冰雪灾害到特大地震,从煤矿事故到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这些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也使我们在困难中学会了新的东西。”
地质学上的“灾变论”,认为地球上的绝大多数变化是突然、迅速和灾难性的,温家宝将它借用到社会学领域,不知是否也在感叹其中之破坏力?
5月12日上午,温家宝尚在南阳考察,看到宛城区李八庙小学一年级一班在讨论“时间”这个话题,他在黑板上写下了“生命青青,道路漫漫”的寄语。当日中午,温家宝返京。
下午2点28分,映秀碎了,温家宝位于中南海的办公室也在晃动,“一系列数据:震级7.8级(后经校正为8.0级),烈度最高11度,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00人……让我很快就知道受灾严重程度深,”温家宝后来对美国《科学》杂志主编回忆,“我决定立即到现场,我清楚地懂得‘黄金72小时’的重要性,特别是第一天对拯救人的生命的重要性。”

2006年9月10,赫尔辛基,温家宝总理在芬兰访问期间做晨练
下午4点40分,总理的专机起飞,凤凰资讯台第一时间滚动字幕:温家宝已启程赴川。在飞机上,以温家宝为总指挥,下设8个工作组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宣布成立——这个国家庞大的官僚系统开始被动员起来,用一位观察者的话说,“让他们在某时某地关注某一件事,也会有比较高的效率”,聚光灯效应开始形成。
之后,温家宝转过头对新华社和央视记者说:“我要发表一个电视讲话,让大家不要恐慌。下了飞机,就要播出去。”
晚上7时10分,专机抵达成都太平寺机场。20分钟以后,总理的电视讲话通过《新闻联播》向全国播出,“同胞们,同志们,在灾害面前,最重要的是镇定、信心、勇气和强有力的指挥!”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发生6.7级强震,伤亡过万,周恩来总理亦在3月9日就赶到了灾区,他一个窝棚挨一个窝棚地看望受灾群众,不时地摸摸老乡被褥的薄厚,对他们说:“你们受灾了,毛主席派我来看望你们!”
媒介即信息,在这场震动大半个亚洲的地震中,领导人第一时间出现了,这本身比他说了什么也许更为重要。在接下来的72小时里,65岁的温家宝辗转都江堰、德阳、绵阳、北川、映秀。中新社的报道说,在那几天,几乎所有网民每天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看看:总理身在哪里了。
在聚源中学的操场上,他面对几十具学生的遗体三鞠躬,在新建小学,他蹲在雨里,对被困住的学生喊:“孩子,听爷爷的话,挺住,我们一定会救你出来的!”离开前,他紧握救援队员的手,拜托他们尽最大努力,抢救出更多孩子。
常年随总理出行的记者说,温家宝喜欢孩子,各种考察活动中,他最享受在学校里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可以想象他面临那个场景时的难过与焦急。
在过去的5年里,人们已经惯于在电视里看到国家领导人用鞠躬来表达情感——在遇难矿工家属面前,在全国人大代表面前。有人说,过去,执政党在语言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现在,国家领导人在用肢体做同样的宣告。
6月6日,温家宝震后第三次入川,考察唐家山堰塞湖排险工作。在绵阳市一个高龄老人安置房里,温家宝双手合十,向还差8天就满百岁的陈佳珍老人提前祝寿。老人握住他的手,对他说:“你要努力工作啊。”“听你的话,我会努力工作的。”温家宝认真地回答。
亲民之路
2003年1月31日,农历除夕,温家宝选择在这一天来到辽宁阜新的一座煤矿,与井下的矿工吃年夜饺子,在720米深的矿井里待了将近两个小时。“老工业基地、老矿区的职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他对工人说。
中国领导人“节日”无“假日”,到各地探访民情、嘘寒问暖,本不新鲜,但若是放在当时换届的大背景下,则可见出某种政策宣示的意味。有人这样解读,新闻中的几个结构性元素:矿工(代表工人)、720米深的井下(代表最底层)、阜新(代表被时代“抛下”的地区)、温家宝(代表新一代领导人),构成了一个即将发生的故事的大致轮廓。
进入2003年,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它的不可持续性,环境成本和公民权利成本被GDP一再挤压,2003年,在温家宝就任总理后的首次记者招待会上,他提到了“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农民增收缓慢,城乡、东西发展不平衡,下岗和失业人口不断增加”等,而这导致的,将会是另一个更大的成本付出:社会分裂。

2006年10月2日,温家宝总理在重庆潼南县龙门村的一个农家院里与农民一起开座谈会,一只鸡跑了进来,温家宝笑着说:“它也想听听我们的座谈会”
十六大后中国中央政府的政策取向,以官方语言可以概括为“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科学发展”解决的是生产力问题,而“和谐社会”则表明了政府对生产关系的新理解。
对温家宝来说,他更善于将概念用贴近民众的语言,甚或故事表达出来,接任总理职务半年之后,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他讲了一直放心不下的三件小事:
“第一件事,1993年7月4日,我到山西省吕梁山区临县的一个村里去考察。那天下着大雨,到了一所小学。那是一个非常简陋的窑洞,只有十多套破旧的桌椅,五个年级的同学混班上课,学生面朝里,光线很暗。这幕情景我一直不能忘怀。我有几年没去临县了,不知这个窑洞学校还在吗?那里的孩子现在上学条件怎么样?我放心不下。
“第二件事,1995年6月11日,我到甘肃省靖远县,那是一个贫困县。我走到一户农家,主妇双目失明,丈夫是个痴呆人。她身边有个六七岁的女孩儿,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她拉着我哭个不停。我问她有什么困难,她说,我希望我的孩子能上学,上希望小学。我瞎了一辈子,就希望孩子能上学,不当睁眼瞎。她看不见这个世界,但对社会的进步很有眼光。她希望下一代能够上学,就是希望摆脱长期的贫困、愚昧、落后。

5月22日,北川中学废墟前,温家宝总理拒绝了递过来的口罩
“第三件事,2002年陕西秦岭发大水,6月25日我赶到佛坪县的沙坝村,那里灾情很重,连整个县城都被淹没了,唯独学校还有琅琅的读书声。这是灾后那里唯一幸存的学校,老师在带着孩子们上课。有的孩子已成了孤儿,他们的父母在水灾中遇难了。我到教室看望师生,领着孩子们大声朗读了黑板上写着的几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要克服重重困难,为重建我的家园而努力。”
颇有趣的一个关于语言的细节是,2006年9月,在视察北京西城区黄城根小学并与五年级小学生一起上课后,温家宝提示一位语文老师:“要告诉学生,一个事物,为什么这么表达?用你自己的话怎么表达?”
某种程度上说,胡温的6年,就是一个重新言说、重新发掘那些被GDP挤压的“故事”的过程,有了“穷人经济学”的言说,便有了免除农业税、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行动,有了“穷人教育学”的理念,便有了对教育产业化的纠偏。具体措施不一而足,成效也有待检验,但那些“故事”浮出水面,甚至开始被社会主流所频繁讲述,毕竟是不争的事实。
一个月
3月18日,新一届内阁,温家宝的第六次总理记者招待会。“3·14”的阴影还未散去,“5·20”又渐渐走来,整个记者招待会似乎都在被两个“T”(TibetandTaiwan)问题所缠绕,这让人们多少忽视了温家宝的一句警告。在回答英国《金融时报》记者提问时,他说,“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国际、国内不可测的因素多,因而决策困难。”
即使到了10月份,多数人还是倾向于认为,2008年之所以不平凡,是因为一系列的天灾人祸,是因为奥运会。10月25日,亚欧首脑会议闭幕,温家宝在随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坦率地说,中国见识还是比较早的,中国在今年6月份已经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开始实行灵活、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于经济出现的问题实行有针对的调控。”
进入11月,好似寒冬一夜之间降临,从上到下开始发现,2008年对于今后的意义,也许才刚刚显现。
我们截取了温家宝总理在11月的行程安排,这不是一份完全的记录,仅根据公开信息整理而成,相关报道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和地方党报:
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要求扩大投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会议决定,今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
11月10日:召开各省市和中央部委负责人会议,温家宝指出,面对当前国际国内严峻形势,首要任务就是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
11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为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的决策部署。
11月14日至15日:在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地调研中小企业,这是温家宝7月份后再次考察广东。
11月15日至17日:考察四川地震重灾区绵阳市游仙区、北川、安县、江油等地农村、企业、学校,这是震后温家宝第六次入川,《四川日报》说,“上午还在广东考察中小企业发展,晚上就已行走在四川灾区。助推恢复重建与经济发展,总理此行的心情急切。”
11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11月20日:主持召开经济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座谈会,听取对经济形势和相关政策的看法和建议。
11月21日:赴浙江义乌、绍兴调研民营企业。
11月22日:赴上海考察大型企业。
11月25日:再次主持召开经济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座谈会。
11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解决企业困难、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也许,温家宝是这个月最为繁忙和忧虑的人,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内部会议上传达总理讲话精神,称中国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程度“远远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加上中国经济自身也在客观上面临着周期性调整,这些因素叠加,使中国经济面临着巨大的下行压力。11月13日,统计局发布消息: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主营业务年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比上年同期回落9.7个百分点,创7年新低。
2003年“非典”后,温家宝曾召集一些经济学家座谈,了解他们对经济形势的看法,一位与会的学者说,他印象最深的是总理说“我有主心骨,不会动摇”,“如同人们熟悉的,数字都在他脑子里”。可以想见,10月后公布的一系列令人不安的经济数据也不会例外,已有人判断,2008年只是开始,2009年更将是对中国的考验——众所周知,那亦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
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来袭之时,中国尚未加入WTO,经济的对外依存度有限,即便如此,出口增长率仍出现下降,加之国内遭遇百年一遇的洪灾,直接经济损失逾2500亿,在这样的背景下,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一方面靠大规模发行国债,加快基础设施(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拉动内需,同时陆续启动了对住房、医疗、教育三大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财经作家吴晓波在他的书中说,“如今在他(朱基)看来,能够让老百姓大把大把掏出钱来购买的商品,唯有房子了。”也是从那一年起,中国开始了长达10年的地产热,其间催生无数奇迹、灰幕与口水,到今天仍联结着社会最敏感的神经。
10年后,中国本身与面临的形势都有了巨大的改变,由于更广泛地参与投资理财,国内民众也开始直接感受到金融海啸的冲击,这一回,温家宝提出的解决办法是,“要从基础设施和改善民生两个方面入手”。
一位随行记者这样记载了温家宝10月底在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的讲话,“他指指在座的部长们说:‘张平同志,发改委已经开始谋划,不是小打小闹,国务院领导都听过我讲的话。面对这场危机,决心要大,出手要快,力度要重。’还加一句,‘早了比晚了强,重一点比轻一点强。’”
12月13日,温家宝在日本表示,对于拉动内需两年4万亿的投资计划,现在关键是要抓紧落实,“这些措施还没有完,我每天都在想,力度够不够,能不能够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再考虑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果的拉动经济的措施。”
这让人想起了他3月份在记者招待会上的承诺:要下决心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如温家宝所言,公共财政的问题,“是很少涉及的问题”,但“其实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
4万亿,怎么花?2008年,恐怕来不及给出一个答案。
窄轨
未定航线就已起飞的专机,极为罕见的领导人飞行史。现在看起来,2008年1月28日晚上8点30分发生的一幕就像2008年的某个预言。
晚上6点30分,温家宝决定出发前往南方冰雪灾区,8点10分,温家宝登上那架专机,和随行的部长们一起研究行程。随后不久,空军来报,长沙、武汉、南昌的机场均因天气原因,目前无法降落。
“总理从座位上站起来说,”新华社记者姚大伟记录道,“解决现在的问题,不能靠等,靠拖!专机先起飞,随时联系武汉和南昌机场的塔台,临时决定降落地点。”
在随后的媒体报道和记者手记中,我们看到了两个值得玩味的细节。
1月29日早晨7点,温家宝转乘火车抵达“孤岛”长沙,甫到长沙,即召开抗冰救灾会议,他的第一句话是:“我们是来解决问题的!”“抗冰救灾应急工作组”由国务院副秘书长牵头,成员包括国家发改委、交通部、铁道部、国家电监会等部委,以及解放军总参、武警总部的负责人,温家宝还特别强调,“湖南的冰冻灾害不解除,国务院应急工作组不撤离。”
2月1日,在南方遭遇第四次暴风雪后,温家宝再次前往长沙,会议从下午一直进行到深夜,中央各部委和湖南省的负责人先是分组讨论,然后再集中起来,总理和大家一起逐个敲定了解决方案。听见有人说,我们明天一早就通知、落实,温家宝打断了他的话:“要立即行动!连夜行动!”
1992年,温家宝50岁,这一年,他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温家宝也开始更多地参与到中央财经工作中去。
1998年,温家宝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其间担任许多重要的决策、协调机构职务,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书记等,这样的经历也让我们对温家宝有一个不可或缺的观察指标:协调力。
事实上,他的前任朱镕基就曾对他有过这样的评价:能驾驭矛盾,总揽全局,善于抓全局性、关键性的大事。
如果说30年的经济改革,让个人和企业的利益开始觉醒,那么同时苏醒的还有各部委和地方政府的利益,这需要一位“救火队长”来协调他们。
在中国的“个性官员”中,李金华和潘岳因敢于挑战强势部门、维护公众利益而堪为代表,但两人面临的处境却又相似得如同某个隐喻。
2003年6月,刚刚连任审计长的李金华以“空前激烈的措词”点名批评了财政部等四家中央部门。同样在2003年,潘岳奉命调往国家环保总局任副局长,2005年1月,环保总局查处13个省市的30个违法开工项目,包括投资446亿元的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项目。
然而不久,2006年,在李金华所作的审计报告中,宏观的共性的表述就取代了对各部委的具体批评,以至于媒体略显惆怅地说,“不点名成了显著特点”。
2008年3月,李金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而在2007年,环保总局主导的“绿色GDP”也迟迟无法公布,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拉扯中,潘岳对媒体坦言:有阻力。
事实上,官方已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2006年10月,新华社主管的《瞭望》新闻周刊发表《警惕部门利益膨胀》一文,狠批一些政府部门“部门利益最大化”、“部门利益法定化”、“部门利益国家化”、“部门利益国际化”,用语之重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
如何在“官僚优先”的狭窄改革通道中找到一条出路,仍将继续考验决策者的智慧和勇气。
过去和未来
2003年3月18日,人民大会堂三楼中央大厅,温家宝首次作为国务院总理参加了两会的记者招待会。在介绍自己的时候,他的第一句话是:“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接着,他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出生在农村的一个教育世家。我的祖父、父亲和母亲都是教员。我的孩提时代是在战乱中度过的。战火烧毁了我的全家,包括爷爷亲手办的那座小学。”
温家宝对深入农村研究和调查有着独特的情结,对落后和贫穷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与他早年的经历不无关系。他的青年时代是与西北的黄土和戈壁一起度过的。
1968年2月,在北京地质学院构造地质专业攻读研究生的温家宝主动要求前往“边塞”甘肃,从此与祁连山相伴14载。在甘肃,他从一名初出校门的实习生成长为地质队的副队长,1979年后,又上调到甘肃地质局。
这段生活经历在温家宝本人的成长经历中占据多少的分量我们无法知悉,不过有一个细节是,2002年9月,温家宝到酒泉视察工作,曾专程到那里的地勘局第四地质勘查院探望老战友。
还是在首次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说:“全国2500个县,我跑了1800个。这使我更深地了解了国情和人民的状况,我深知人民的期待,我绝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1980年代,作家梁晓声在参与拍摄电视剧《荒原》的时候,就曾与当时在甘肃地质局工作的温家宝有过接触。
当时的剧组需要专业的设备,向地质局租借,温家宝当着他们的面让秘书立刻找出来,亲自过目,看完所需物品清单后,对剧组说:
“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地质局有的,完全可以无偿提供给同志们。省下点儿钱用在保证艺术质量方面,不是更好吗?为什么只列了一盏马灯呢?玻璃罩子的东西,一不小心就容易碰坏。一旦坏了,那不就得派人驱车赶回兰州来再取一盏吗?耽误时间、分散精力、浪费汽油,还会影响你们的拍摄情绪,是不是呢,同志们?有备无患,我们为你们提供两盏马灯吧。再为你们无偿提供柴油。你们只不过是拍电影,不是真正的野外驻扎,无须多少柴油燃料,对吧?至于发报机,就不必借用一台真正能用的了吧?我们为你们提供一台报废的行不行?反正你们也不是真的用来发报,是吧同志们?能用的万一搞得不能用了,不是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了吗?现在已经是11月份了,西部地区的野外很寒冷了。你们还要在野外的夜间拍摄,一顶单帐篷不行。帐篷也可以无偿借给你们,但应该改为一顶棉帐篷。你们在野外拍摄时冷了,可以在棉帐篷里暖和暖和嘛……”
这样周到的考虑,并不是那种只懂技术的官员所能做到的。“真诚。一个真诚的人!还是一个特别注意细节的人。”这是当时剧组的导演黄群学的评价。
2008年,在美国接受CNN的采访之前,温家宝也诚恳地对记者说,“我想让你知道我会用发自内心的话回答你的问题,也就是说,对你提出的所有问题,我都将有一说一。我经常对人说,有时候我可能没有说出我的想法,但只要我说出来,那么我说的都是真实的。”
1985春天,温家宝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在此后20多年的岁月里,他先后与4位中共总书记共事过。在跌宕起伏的官场,能够做到这样,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的:“除了忠厚的本性之外,温家宝确实具有某种不为人知的过人本领。这种本领大概就是一些人所指出的所谓‘协调和平衡’能力。”用温家宝自己的话来说,“大家普遍认为我是一个温和的人。但同时,我又是一个有信念、有主见、敢负责的人。”前述学者也认为,“就性格特点而言,温家宝无疑更加符合中国政治文化中极其苛刻的录用标准,敬业尽职达到了无可挑剔的程度,是一位零缺点的人。”
出任总理以来,除了亲民之外,温家宝还给人留下另一个印象:他喜欢读书,并多次在讲话和采访的时候引用古今中外的各种名人名言。首次记者招待会,他就以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来表明自己的工作态度。
接受英国《泰晤士报》访谈时,温家宝也曾一口气背诵了六句名人名言,来说明自己的读书、为人和襟怀志向。
第一句是清朝大臣左宗棠结婚时贴在新房门口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第二句是北宋理学大儒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第三句来自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第四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来自清朝诗人、画家、书法家郑板桥。
第五句出自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
第六句是中国现代诗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是他反复提及的一本书。2007年11月中旬,他在新加坡参加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峰会时曾说:“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
奥勒留的执政时期处在罗马帝制黄金期的末段,随着他在维也纳的逝世,这一时代也随之终结。终其一生,他都在各个行省奔波,作为帝国的救火队长疲于奔命——和北部及东部的蛮族战斗以保护意大利,忙于解决国内的瘟疫、饥荒和叛乱。
中国这30年来的现实环境,正处于由封闭的阶级斗争转向开放的经济发展的节点,全面改革的展开,以及开放的步伐,已经进入了一段无法后退的历史进程。
在2008年,除了冰灾和地震等天灾之外,还有西藏问题、瓮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以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等大事发生。30年的改革进入深水区,政治社会治理模式、经济增长模式、社会分配不公等问题的积累,也让政府在保持经济发展之外,需要在政治体制的改革以及执政方式的改变上继续深化变革。
温家宝的首次记者招待会对此早有提及,“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我们党和政府坚定不移的目标。”这与改革的大目标的要求是相辅相成的。
时隔5年之后,在接受CNN专访时,温家宝再次提到这个问题,“在经济改革的同时,也同样需要政治改革,因为我们的发展是全面的,我们的改革同样也该是全面的。”
2006年10月,温家宝在中南海会见了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访华团,期间被问到他和其他中国领导人使用“民主”一词时是什么意思。他说:“当我们讨论民主的时候,我们往往指三个主要因素:选举、司法独立、建立在制衡基础上的监督。”
事后,布鲁金斯研究所所长约翰·桑顿还根据温家宝的谈话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2008年1月的《外交季刊》(ForeignAffairs)上,称中国正在民主化。
奥勒留曾说,“一个人不应该把自己和涉及任何自己的利益的好恶掺杂在社会活动中,而是应该为社会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来考虑问题。”
温家宝喜欢《沉思录》中的一些言论,在谈论三鹿奶粉事件时也引述它,明言自己的职守与自期。由此可看出,身处改革的浪潮,作为决策者之一,其间必须面对各种利益关系的衡量分配。一个大国总理的自处之难,远非常人可以想象和承受。
在改革开放进入而立之年时,民意表达的诉求也日益高涨,而网络正成为民意的出口,以及外界衡量中国政府开放程度的一个标准。在2008年,这一点的表现特别明显。6月20日,胡锦涛通过人民网与网友对话之后,一批地方官员也随之登录网络。
9月4日,人民网制作的“什锦八宝饭FANS圈”(什锦饭和八宝饭分别为胡锦涛与温家宝的粉丝的昵称)上线,这被视为官方对胡温粉丝团的正式认可。
粉丝的出现,以及政府的默许态度,正在颠覆中国官员向来严肃和神秘的形象。在网络上,温家宝被粉丝们亲切地称呼为“宝宝”、“老爷子”等,粉丝们不仅关心“偶像”在政经要闻中的言行,也会留意他们的衣着举止。
对于“八宝饭”来说,温家宝的一件羽绒服穿了10年,旅游鞋穿得开了胶还要拿去补了再穿,还不止修补一次,这些都是他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在讨论的时候,粉丝的语气让人感觉他们讨论的不是中国的最高领导人,而是身边的某个长辈或朋友。这种氛围也是30年前的国人所难以想象的。
“希望官员常人化。”这是中国官员粉丝网的创办人杨运合的说法,在这一点上,最高领导人的步伐看上去已经走在普通官员的前面。同时,网上也有不少人持一种猜测的态度:“什锦八宝饭FANS圈”的推出是一个政治开明的信号吗?或者,只是在这个民族情绪日渐高涨的大环境下的另一种民意出口?
登录这一“转正专题”,你会发现,虽然网友留言显示出来的只占总数不到1/7,但也堪称五花八门,混杂了对领导人的仰慕、爱戴,亲切的称谓,民族主义的情绪,某种模糊的对国家的想象,当然,还有对当地问题的揭露。无论如何,一些改变正在悄然发生。
2008年9月,出席联合国会议的温家宝在回答记者关于中国政府应对三鹿问题奶粉的提问时,引用《沉思录》里的一句话:“请看看那些所谓的伟大的人物,他们现在都到哪里去?都烟消云散了。有的成为故事,有的甚至连半个故事都算不上。”
回到自己身上,他用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表达自己鞠躬尽瘁的心愿,他说,他想留给世人的精神遗产,第一是遇到灾难不要退缩,第二是政府不应该有任何特权,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权力都为了人民。
“我今年已经67岁,我今后将把最后的精力献给我的国家和人民。我希望我离开人世之后,人们能记住这位总理确实是按照这两点做的,那我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欣慰。”
还是照常的缓慢语速和沉重而坚定的表情。这个表情,在2008年的各种危急时刻,一再出现在国人的眼前。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人很多事都将成为历史,但是,请相信,多年后再回忆起这一年,这个面孔会更加地清晰。

春节团拜会 温家宝: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中国人民温家宝赴北川灾区拜年 百姓用地道羌菜招待总理 温家宝:最不寻常的一年 一条围巾系宝宝温家宝元旦在山东考察:“让中国蜡烛照耀世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