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广西经济为何不及广东的十分之一?震撼全国的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45:59
广西经济为何不及广东的十分之一?
2003年7月3日,“长三角“十五市,加上新增的台州市在南京聚会,重点研究如何整合“长三角”资源,突破行政垄断,提高资源配置率。为突出上海的龙头地位,故将此次会议称为“15+1”会议。
2003年6月29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签署;2003年10月17日,《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签署,标志着珠三角开始进入全面整合阶段。
2003年6月,我国第一座、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它的建成,可使宁波不再绕道杭州至上海。紧接着,投资约70亿元的绍兴至嘉兴第一座杭州湾大桥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它的建成将使绍兴至上海的路程缩短到三个小时以内。
2003年,珠港澳大桥结束论证,开始进入动工筹备阶段,标志着粤港澳经济进入一体入阶段。
2003年,国家宣布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东三省经济进入全面攻坚阶段,被誉为中国“第四经济增长极”。
2003年过去了,但是2003年对于中国来说却是不平凡而又动荡的一年,即使面临着非典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是中国的经济依旧保持着二十年以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各省特别是沿海发达省区的竞争与合作开始进入白热化阶段。2003年,如果能以一个时代来形容这种竞争与合作的话,那么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经济开始进入三国时代。各项工程的建设进程开始加快,各城市与地区开始坐下来磋商经济上的整合,关于选择何种发展模式的声音不绝于耳,网络上、报纸、电视等媒体之间此起彼伏着许多关于经济方面的争论,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内陆城市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和发展要求的迫切。2003年的中国,合作是一个前兆,竞争是一个开始。
2003年,从高层到民间,对于经济的讨论与摸索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的活跃。无论是在网络上、在学者的文章中,还是在飞驰于铁轨上挤满小市民的普通列车车厢里,每一处都可以听到关于各省经济发展历程、模式、前景的讨论,特别是关于“珠三角”与“长三角”,更是充满着浓浓的火药味。在这场拼经济、拼发展的大战里,谁也不想落后,谁都想当老大,谁都想成为那个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动力最为强劲的发动机和领头羊。过去是广东,现在长三角出现了,想将广东取而代之,京津唐地区也开始蠢蠢欲动,胶州半岛则是后起之秀。这种竞争以外人的眼光来看是激动人心,而在这其中的竞争者,每一个置于其中的省份,甚至每一个城市,都感觉到一刻不许的懈怠和压力。每个地方、可以细微到的城市,都将自己全部的辛劳、资金、智慧投入到其中,他们义无反顾,他们拼尽了全力--只是为了更快发展。为此,城市圈开始扩张,区域市场的蚕食成了竞争的一个主流。君不见长三角城市群开始考虑“扩张”,并提出了一系列苛刻条款?珠三角则提出了一个“泛珠三角概念”和将自己的触角伸到了长江中游一带--建设了武广客运专线。即使是在东莞的一个小镇--虎门,都演绎着国际化:各大服装批发城之间挤挨着一排排甚至可以称得上是破旧寒酸的小门脸,但是这些小门脸玻璃窗上的口气却不含糊:国际快运--纽约、东京、孟加拉……
让我们将目光从东部拉回到广西:这样的一个在广东哪怕是在一个小镇上都随处可见的情景在广西会有吗?坦白的说,或许没有。我在广西生活了二十多年,即使是在她最繁华的城市--南宁,也没有看见。我们有的是无处不在的贫穷,我们有的更多的是时时的被遗忘。从深圳到广州,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如流的汽车、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琳琅的广告牌……满目的繁华会让你感受到经济发展的蓬勃动力,广东人的精打细算、豪情壮志,对于未来冲天的信心,留予你深刻印象的,还有那里人的的忙碌,整个社会就像一台有效而高速运转的机器,马不停蹄地高速运转。沿着公路,从广州向南宁向方向行进,倘是进入了广西,透过模糊的玻璃窗,大都会强烈震撼于这样两地的落差:高楼大厦没有了,高速公路不见了,广告牌也少得可怜,没有连绵的城市群,由矮旧土泥房组成的村庄破败得少见人烟,即使是在中等城市中“国际”两个字也亦是罕见的稀有产品;公路上的汽车倒是很多,大部分是中长途客车,满载着怀着淘金梦去广东的人们,对于他们来说,广西只是他们地理上的家园。本省人是如此,对于外省人而言广西更是模糊。在外省人的眼中,广西更多地是意味着“成克杰”、“南丹矿井透水事故”、“北海烂尾楼”,是少数民族省区、落后地区的代名词,甚至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南宁是中国的一座城市,不知道南宁是广西的首府。桂林是互联网上点击频率颇高的一个词,但如果不稍多解释,很多人都误认为桂林是别的省份的城市。广东人更是拿广西没撤,曾经几乎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现在一个是全国第一经济大省,一个是全国倒数;一个极度开放,像极了美国,一个极度自闭,像极了晚清。“两广”曾经是无比辉煌的一个词,而今广东人羞于提起,广西人却乐于称道,就像中国对于日本“一衣带水“般的一厢情愿。翻一翻广东全年的报纸,“两广”这个字眼可以出现多少回?而在六七十年前,在民主革命年代,很少有哪个省的民众像广西人一样站在中国革命的前沿,为了理想的革命信念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约有20%的烈士都是广西人;在军阀割据的年代,蒋介石拿下了全国所有地方的军阀却独对着桂系军阀望然兴叹;在抗战时期各省都节节败退之时,惟有广西不仅没有败退,还打到了河北,安徽俨然广西“第二省”;《纽约时报》还在七十多年前赞赏称当时的广西建设是“中国的模范省”,那时的广西,谁敢小觑,谁敢捋广西的虎须?
但是时代竟然与广西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七十年前的辉煌居然没让现在的广西沾到一点光,七十年前的豪迈与进取在今天的广西人身上却是那样的接近荡然无存。我们安逸,我们变得没有思想,我们变得缺乏自我时时的反省与激进的进取精神。过去与现在境遇的相比,落差之大,广西像是被遗忘的角落。记忆被尘封得太久,多少年了,广西都没有在全国人民脑海中留下太为深刻激荡的回忆。安徽因为小岗村的土地承包责任制而名闻全国;大连因为薄熙来的改革成功而由一个破旧的军港成为全国瞩目的足球城市;浙江温州人的富甲天下而使得北京的五星级酒店都推出专门为温州人而设的打折服务;深圳对于年轻人的感觉就是朝圣的地方。还需要推出我们的桂林山水炫耀吗?就像时时要把四大发明挂在嘴边显示我们曾经的辉煌。可是,山水是自然赋予的,在这山水之下世代生活的广西人又做了什么呢?在经济、科技制胜的年代,它有用吗?那还会是本钱吗?这就像是对一个来考察的人,向他展示的不是锅里没食物了,而是这个锅有多古老。区位优势呢?我们自称是中国地理位置最好的地区:可以沿海、沿边、沿中国最富裕的省份和城市。可是最近几十年我们在干什么?解放后至改革前我们广西没有得到太大的发展,改革后我们作为沿海开放地区没有得到较快的发展,广东发展的时候我们没能随之一起发展。改革前发展的机会失去了,
改革后随广东一起发展的机会也失去了,这怪谁?中央,没有给广西足够的支持?广东,没有拉小兄弟一把?还是自己?我们又能让多少次已经到手的机会再次失去,而后才番然悔悟?可以用因为广西是沿边省份,所以国家不设工业基地而得不到发展来解释吗?可是试问一下,广东原先也没有大规模的工业基地,浙江也没有,可是为什么现在这两个省份都可以发展成为中国的世界工厂?可以指责那场七十年代末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中期的战争吗?可是,美国可以依靠战争发了大财与发展起来,为什么我们没有能?为什么德国人可以在两次战争战败之后又在十几年的短短时间里迅速重新崛起,我们没有战败但为什么我们却不能?可以斥之我们的人口多、民族情况复杂、经济底子薄、没有得到国家财政的有力支援吗?但是当年的新加坡,那个被迫脱离马来西亚的新加坡,那个具有十几个民族的新加坡,那个连淡水都缺乏的新加坡,那个谁也没能去帮助它的新加坡,却是如何崛起的?伟大的新加坡人不仅将原先贫穷、落后、混乱的新加坡带向了现在的安定、和谐、美丽、繁荣与富强,造就了新加坡在华人世界的骄傲,而且将眼光放得更远,它走了出去,打造了苏州工业园这个中国的世界电子工厂。我们呢,为什么都不能?
是的,我们当然不可否认广西在于过去的几十年间所获得的较大发展、我们所拥有的进步,但是如果这种发展、这样的进步只是与自己十年前、二十年前的一无所有相比较,而不是与国内最顶尖、最发达的省份所取得的成就相比较,那么所有的数字都是假的,那么就说明我们习惯于固步自封。美国宇航员阿姆期特朗在登月时说过这样一句著名的话:“这只是一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步。”相对于广东的一大步而言,广西的发展只是一小步,微乎其微的一小步,小到什么程度?2003年全广西的国民生产总值加起来竟比不上一个广州市的全年国民生产总值!而如果再放入全国范围之内进行计算,这个数字更是小得让人无需统计。我们这些年的发展不是给我们耀眼,而是让我们汗颜和无地自容:几年之前北京就将我们超越,2003年轮到江西将我们超越,如果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天津市也许即将在未来的2005或是2006年将我们超越,后面跟上的还有云南、陕西、内蒙古……我们不知道,当越来越多的省市不断将广西超越时,我们凭什么可以躺在我们所取得的那点可怜的但却被我们称作“巨大”的成就上面沾沾自喜,我们有什么理由可以将过去的那些小发展不断拿出来向别人展示与炫耀?而且,如果当我们知道我们的人均GDP全国倒数第三时,
当我们知道广西的总人口还稳稳当当位居全国前十时,这样的人口,这样的成就,我们要做何感想?当我们知道即使我们可以以10%令世界其它国家为之诧舌的经济发展速度疾行但却需要17年的时间才能赶上现在广东省的发展水平时,我们能不愤怒吗?我们的优势到底是在哪里?我们又该往哪一条路子上走?哪里才是我们的正确方向?那个十年艰难铸一剑的西南出海大通道吗?那个用十年的不断被超越的落后换来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吗?那个我们时时谈及的“沿海”、“沿边”、“沿江”、“沿东”、“沿发达省区”的区位优势吗?那个可有可无的工业吗?那个从未被称作中国粮仓的农业吗?还是那个被丽江、张家界等超越的脆弱的以桂林为首的旅游?--我们不知道,事实上,我们不愿意再谈起,在地理区位上较之广西略占劣势的广东,在经济区位上却是目前的广西所不能企及的。就地理区位而言,即使是与以长三角为中心的东部相比,广东亦占有绝对的优势:广东地处东亚板块与东南亚板块的结合位置,是两个板块之间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集之地。在经济区位优势方面,遍布东南亚各国华侨,多以粤籍为主,并在当地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另外,最重要的是,粤港澳经济逐渐融为一体,大珠三角经济总量庞大、发展迅猛、市场潜力广阔,而且广东作为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制造中心之一,与东盟在密集型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互补合作空间,这是同为东盟之邻的工业基础薄弱的广西和云南所不具备的经济优势。广东与东盟贸易额的快速增加也证实了这种优势地位的存在。作为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2002年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达548亿美元,增长31.8%,其中广东占37%,占绝对优势。来自广东海关的统计数字表明,2003年前10个月,广东对东盟进出口贸易总值达160亿美元,占广东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8.9%,占中国对东盟外贸进出口总值的36.8%,东盟已成为广东地区第五大贸易伙伴。东盟在广西则早已成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但是,2002年,广西对东盟的进出口额仅为6.27亿美元,尽管占全区进出口贸易总额的25.8%--从这一点我们更可以看出了广西在经济上与广东的巨大差距。
第三,从人文方面来考虑广西的区位,促进投资者投资的因素有很多种,比如市场、制造成本与地区政策环境,与外国投资者不同,对于念祖恋宗的华人而言,人文的向度始终在投资中占据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历史、地域文化这类的因素在华人投资大陆时大多都会考虑到。比如:香港、澳门同与广东紧邻而居,大家同饮珠江水,粤语也一直是三地交流的共同语言,所以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时间内,虽然随着香港经济产业的转型,大约8万多家香港制造工厂北移到了大陆,但是其中的53000多家却是将工厂定居在了广东的珠三角地区;福建与台湾一水相隔,地域较之其它省份与台湾的距离最为相近,文化更为相通,而1949年国民党从福建撤退前往台湾时,抓走的壮丁也以福建人居多,所以现今台商对大陆的投资多在福建,特别是厦门;在海外的华侨访问、投资大陆时也多选择在自己所在的祖籍。
与广东前面毗邻粤港澳,福建隔海相望一个台湾不同,站在广西前面没有一个属于中国的地区,而是一片空荡的海洋。相邻的国家只有一个越南,越南又是一个穷国,在其中生活的中国人虽然很多,但是越南经济的不发达,多年的战乱和对华人的排斥让在那儿生活的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是小打小闹瞎折腾,没有积累起雄厚的资本而衣锦还乡;比较富裕的是泰国,在泰国的华人中广西人是占大多数的,也因为泰国相对良好的环境和华人的节俭勤奋,出现了一批华人的佼佼者,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泰国的经济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遗憾的是广西没有跳过越南看到这一点,没有把在泰国的华人特别是广西人聚集、调动起来,向他们宣传广西,介绍广西,组织他们回家乡考察、认祖归宗和投资。许多年了,来自泰国的投资是少而又少,广西也只是向泰国出口旅游者的地方。港澳原本也有一批广西人,但无奈两广地缘文化相近,原籍为广西的港澳同胞早已分不清是“东”还是“西”了。
第四、从产业特征、人才和劳动力成本方面来看广西的区位。目前在中国投资的外资大多在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就第三产业服务业而言,外国投资者一直把沿海发达地区作为投资中国的主据点,然后以此为跳板进攻内陆地区。广西的第三产业虽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相较于中西部省区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却没有成为一个强项在全国独树一帜,远不足于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提并论,也由于经济总量的低下而导致第三产业增值率不高,对于外资进入西南各省没有意义,于是也就成了投资者拒绝广西的理由。在第二产业,更别提了,广西特别是柳州正与东北一样,国企背负着多年沉重的包袱,正需要来第二次振兴呢。
在人才方面,广西本来就是一个缺乏人才的地方:在邻近华南各省中,受高中以上教育的占当地人口比重广东为15.41%,海南为13.78%,湖南为12.45%,福建为11.84%,广西又落后了一步,仅为8.21%,而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人口比重仅为0.99%,不仅比上述的四省区低一大截,而且还比贵州、云南两省还要凄惨,在南部各省中倒数第一位。更为雪上加霜的是,不仅现有的人才保不住,每年在区内、区外毕业的大学生若非是留在外省,即是往东飞。高素质人才的流失和劳动力素质的整体低下会阻碍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效益的提高和高新技术在工业中的大量运用,企业也不愿意再多花一批钱来为劳动者来一次就业再培训。来广西的外国人是很多吧,但是绝少有人是过来考察投资设厂的,而是专程的游山玩水,广西也一直是扮演粗工劳务输出的角色。有一项针对跨国公司对中国投资的调查,问在中国投资遇到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居第一位的是:用人。“用人”二字就一针见血指出了跨国投资公司对于高素质蓝领工人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渴求。
沿海发达地区就是意识和看到了这一点,在高薪高福利和优越的工作环境吸引内地人才的同时,自己加强在外部培育。2003年《新闻晚报》就刊载了这样一则以《万名技工涌进长三角》为题的新闻,在这新闻里这样写道:“今后一年内,上海人才有限公司将培训、组织近万名应届生到长三角当技术工人……这一万名应届生主要来自内蒙古、兰州、陕西等地的100多所院校,其中近50%是中专毕业生,其它的都是本科生和大专生。大专生主要面向技术岗位,中专生作为具体操作人员,就是所谓的’技术蓝领’。”差不多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广州,2003年广东春季人才交流会上就有媒体传出“今日北方两千MBA空降广州”的传闻。诺基亚说科技以人为本,而创造这科技的也是人,一个企业有人来创立,由人来做,人是推动一个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根本。大量高素质人才在沿海发达地区的群聚吸引得众多跨国公司纷纷在广东、上海这些地方扎堆。广西缺乏这种人文的环境与条件。
广东工业发展的迅速与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低下也是另外一个方面的原因,虽然广东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发展了二十年,但是远还未达到不经济的状态--每年成百上千万的外省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流向广东,使其劳动力成本还保持在一个很低的状态,在广东设厂与在广西设厂的成本是相差无几的,但是在广东却可以拥有更广阔的市场与更多的信息流、连接世界的机会。广东是一个大的运动场,而目前的广西只是一个小的舞台,标准、硬件、法规等许多方面都不曾与国际接轨,投资者不可能突然头脑发热突然把自己在广东的大好工厂关闭,然后再在广西建一个也是付与劳动力在广东一样成本的工厂,何况目前的广东加工工业大多以高新科技为主,
一个较完善的产业链已然形成,在这样的产业模式上也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和升级空间。如果没有再经过二、三十年的时间,很难转移到广西。甚至残酷一点去分析:即使要转移,它为什么一定要转移到广西?转移到粤西、粤北地区不行吗?要知道粤西、粤北也是广东的落后地区,那里的有些地方甚至比广西的部分地区还要落后。苦等加工业转移到粤西、粤北地区并使那些地方完成发展而要再次转移的时候,那时对广西而言已经等了三、四十年,青春已逝白了头,恐怕我们这一代都看不到它转移的成功了。此外,即使从粤西北地区转移,凭什么一定要被广西所独占,湖南、江西与广西拥有同等的被转移权。
再一个对于广西而言不利好的消息是,2004年广东省政府已作出了关于加强和加快加工业发展的决定,并下发了一系列扶持文件。所以,广西想要等待广东省工业的转移至少要做七十年的黄粱美梦,但到那时,恐怕整个广西已穷得不成样子了。
中国-东盟博览会
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名头是很响亮:中国的和东盟十国的。它现在的、未来的商机更是令人极其垂涎,仅是那句广告词就就充满了诱惑: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将形成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国内生产总值近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的经济区域。所以,在2003年10月8日第七次中国与东盟10+1(CAFTA)领导人会议上温总理提议在中国南宁召开一年一次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之后,闻风而动的广西媒体第一时间就将这条消息播发到了整个八桂大地。一直到重庆会议确认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定址南宁之后,南宁几乎满城雀跃、举城欢庆,关于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定址南宁后广西将会获得大发展的赞誉之声不绝于耳,甚或有的人开始梦想南宁多少年后将会成为国际大都市了。随着媒体的一轮轮目不暇接的轰炸,中国-东盟博览会好像成了广西人一辈子都可以吃饱的馅饼。
但是如果从市场方面来分析,我们不禁要问,东盟真的值得我们寄予那么大的期望吗?也许不尽然。固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之后就会形成一个17亿人口、约2万亿美元的大市场。但是如果我们只看到一个“17亿人口,约2万亿美元”的大市场,那么我们的眼光将会像二十多年前跨国公司盲目乐观看待中国市场般的狭隘--“十亿中国人,如果每个人都能买我一双袜子,买我的一瓶洗发水”。因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个大市场,它的发展层次是参差不齐的,它的文化与宗教信仰是千差万别的,它的交通远远称不上便捷,它的贸易壁垒在“自由贸易圈”的光环下依旧壁垒重重……我们的“西南出海大通道”是建成了,但是在这通道的外面,我们岂是那么容易的就找到另一条通途?
         
  *.*.*.*   2008-7-10 18:41:47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奇趣数码让你赚翻天 第 2 楼
[二]
文章提交者:小荷1120 加帖在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此外,我们还要再问,中国-东盟博览会非要落户南宁不可吗?中国-东盟博览会对于广西来说真的是那么重要吗?中国-东盟博览会真的会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与决定因素吗?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份量真的会如此之重吗?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核心是会展,专家们指出会展经济可以产生1:10的效益,更有甚者比喻得更加传神:“如果在一个城市开一个国际会议,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城市上空洒钱。”这也许是实话,我们也不否认经济学家指出的会展经济可以产生1:10的效益,但是真正的疑问是,中国-东盟博览会这样的一个会展真的可以托起整个广西的经济吗?广西经济的发展难道就必须寄托在一个会展上才有希望、才有未来吗?北京离开了奥运会照样发展迅速,上海抛离了世博会一样当它的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龙头老大,广交会、深交会照例也只是成为广州、深圳两个城市一年经济生活中较为平常的亮点之一,中国-东盟博览会呢,广西离开了它就不可能了吗?就没有发展吗?如果一个会展被寄托以振兴那地区经济的希望,那只能说明一个原因,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太低及发展模式的单一与乏力,这个地区的民众太信服于外部力量的作用,
而忽视了、不自信了自己内部的力量与潜力--不确定的外力难道比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优势及自力自强更能获得发展?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一个民族的发展可以把未来走向繁荣的希望寄托在外部的因素之上,会展经济不会成为广西甚至是南宁地方经济的命脉与支柱。而事实上,虽然目前广西的总体经济水平不高,但即使是按照会展业1:10的效益来计算--尽管并不是每一个会展都能达到那样的效益,中国-东盟博览会及其相关产业的效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南宁的发展,但是还远远不能承担起支撑广西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的重任。因为中国-东盟博览仅仅是一个会展,仅仅是一个中国与东盟十国高层经常会晤的一个机制,它不是一种制度创新,它不是一种决定广西产业成型的经济模式,它不会诱发广西经济发展的层层面面的裂变,它仅是局部性的、一个点的,甚至对于某些产业造成严重的冲击和危害,没有任何事物不具备两面性。如果当我们将广西发展的希望寄予于一个会展,期待它可以承接起广西经济所有振兴的希望时,那只能说我们在进行一场豪赌,我们在拿4700万广西人民的未来做赌注,而事实上没有哪一个人有这样的权利,没有哪一个人可以将4700万广西人民的福址作为赌注和开玩笑。我们未来的经济发展是需要寻找一条符合自身定位的、健康的、可确定的发展之路,
而不是无端的冒险,更不是在赌博。一架飞机需要几个发动机一起推动才能飞行,一辆马车需要两个轮子才能奔跑,一幢房子需要几根的横梁与柱子支撑才会坚固,如果将广西经济比作一架飞机、一辆马车、一幢房子的话,那么中国-东盟博览会在现在、未来都不会是几个发动机、两个轮子和所有的横梁、柱子,它最多仅能是一个发动机、一个轮子、一根横梁或是一条柱子。如何评价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作用呢。也许可以这样说:面对着广西长久发展的迟滞与近些年来云南崛起的引人注目,中国-东盟博览会倒像是中央给广西的一个安慰。网上倒是有一句不太雅观的话却是形容得更为贴切与形象:中国-东盟博览会就像是一夜情,可以解得一时之渴,但是满足不了一世之需。评价尖锐而精确!
即使到了今天它真正花落于南宁,但如果细究一下,相比于北京奥运会,我们就可以发现我们的组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与细致。北京奥运会,无论是申奥前还是成功后,我们都可以看到它铺天盖地的宣传。北京奥委会人员的世界性招聘、会标的征集、奥运场馆的设计与建造,时间表的全面细化,哪一样不是透明的?不是为媒体公开所为人知的吗?所以,在今天,2008申奥成功之后,我们记忆里依旧清楚昔日申奥成功的口号--“新北京、新奥运”,记得张艺谋的申奥电影--我们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有这样精彩的宣传片吗?中央台那三四秒的宣传广告又有谁可以记住呢?记得奥运会会标的征集过程及揭标后首都群众欢庆场面,而今的大街上随处可见穿着印上中国印的T恤衫的年轻人,可是不仅是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会标在全国又有多少人知晓呢?我们记忆里依旧深刻于北京奥委会机构工作人员招聘过程的国际化和它所能吸引到一大群世界级的高水平人才围聚在它周围,这种对于人才全世界的、公开的、透明的选拔方式也许将会给我们未来人才的选拔工作及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甚至于未来国家人员的组成和方式都有可能因它而改变。
可是,今天我们中国-东盟博览会机构组成人员的招聘呢?名义上它是向全国、全社会公开招聘的,可是即使有向全国招聘的意思,它大力宣传了吗,它公开了吗,透明了吗,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了吗,又有多少有才华的年轻人知道有这样的招聘呢?中国-东盟博览会组委机构人员的构成和他们的工作、业务水平如何让每一个关心它的人特别是南宁人知道了吗?中国-东盟博览会全面工作和执行的时间表面向这个社会民众公开了吗?一个展会、一项经济活动的知名度的高低决定着它可以吸引到的客流的多少、相关企业广告资金的投放力度、可以吸引到的企业的规模,从而决定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可以从中获利的多少。对于可以称作继奥运会、世博会之后的中国第三大盛会,中国-东盟博览会在知名度上、在动作的影响力上达到前边两者初期所拥有的影响力了吗?各地甚至各国的媒体对它大肆宣扬了吗?民众对他耳熟能详了吗?如果翻开一天中国各大省市的报纸,
会发现除了整版的各地新闻、明星绯闻和花边消息以外,关于中国-东盟博览会或是与之沾边的新闻寥寥无几,国内都如此了,国外还能有多少热情?这种冷清和北京奥运会的火热形成鲜明的对比,北京奥运会的场馆设计可以引来全国性的争议、世界性的瞩目,奥运会未来的场馆使用和广告收入安排等都召开专门的记者招待会,扼杀无数报纸的版面和记者的胶片……我们可以再认真的问问自己,打开电视,每一天关于欧盟的新闻算少吗,但是中国-东盟博览会自南宁开始承办之日起一直到今天它的落幕,有多少人知道了,有多少了记得了?我们还可以将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关注度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进行比较,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与“中国-东盟博览会”放到网络上去搜索,在搜索到的内容中关于“北京奥运会”内容的有1,420,000条、关于“上海世博会”有606,000条,而关于“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仅有145,000 条(GOOGLE数据2004年12月份数据)……
作为一个可以使中国及东盟十国经济受益的盛会,至少说会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大事,可以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相提并论的大事,有到了奥运会1/3的影响力吗?也许跑上北京街头问一个老大妈:“知不知道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什么?”“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哪个城市举行?”对于第一个问题她大概要瞎掰一通;对于后一个问题,她肯定会说北京。一个重要的博览会为什么会堕落到这种在全国默默无闻的地步,一个那么重要的博览会为什么不能引来大企业或是更多的中国的民营资本、东盟国家的企业组团来考察,这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因为以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影响和效应,以它所拥有的市场和对全国经济的影响,它应该得到全国各省主要官员、学者、各大媒体持续的跟踪观察,并积极钻研各省与东盟的对接和发展对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两个词应该烧得如火如荼才对,但是各省的行动、各大媒体的反应冷淡得让人有些看不懂。我们在这一点上有没有过深入的反思?
另外再值得说的一点是我们的场馆建设。奥运会场馆的设计方案如今已有定夺,虽然至今仍被争议不休,但是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北京奥运会的场馆设施的配套性及先进性将会是历届奥运会最好的,甚至说某些场馆的建设它所带来的争议与反思将会改变中国建筑、中国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同时,它也吸引到了足够的眼球,而且是世界的。但是,在南宁所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做到了这一点了吗?以朱瑾花为标志的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固然是一个实用的、先进的建筑,但是它周围的建筑呢,与它配套吗,实用吗?会展业要求有一个完善强大的与之配套的集商务办公、住宿、餐饮、通信、金融、购物、旅游等为一体的相关服务与服务设施。可是为何这次博览会南宁的接待能力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可是为何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周围的建筑不是以会展中心配套来设计的,而是以住宅式建筑为主?就建筑艺术方面,苛求一点说,不光是会展中心,还有未来围绕着它所建的一些建筑,它们能引起人们的争议或是共鸣吗,能改变广西城市发展千篇一律的印象吗?
最后提一提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名称规范问题。中国-东盟博览会刚落户南宁之时,“南博会“这样的叫法却也随之诞生,只是,我不知道,是否合适呢?虽然在名称上简单了,可是反而将它的档次降低了--一个南宁市比中国或是东盟大吗?更何况是两者的相加?上海赢得了世界博览会,但是没有见它们称作是“上博会”的;北京赢得了奥运会的主办权,北京也没称作是“北奥会”的。“南博会”固然现在在广西叫得朗朗上口,但是在区外的知名度却不怎么样,还不如“中国-东盟博览会”叫声响--虽然因为宣传等因素的关系它的知名度也不高。就东盟其它国家而言,在心理上,也许它们更愿意接受“中国-东盟博博览会”这个名称吧。广西的经济想要从这个博览会中获得一点的发展,我们要想把一个会展办成一个世界区域性的,要想让它作为一节的火箭助推器搭载4700万广西儿女抵达繁荣的彼岸,光有主观的愿望与热情是不够的,因为火箭从来都不是以热情为燃料。
交通
多年以前,江苏需要修建一条从南京至上海的高速公路,但是限于资金的紧张不可能在短期内修完那么长的路线。让人惊诧的是,在当时,无论是江苏省政府还是南京人,都做了一件很大度且为后人称颂的决定:不是首先修筑从省城南京到苏州的路线,而是首先修筑从苏州到上海的路线。因为南京知道,上海的经济幅射力比自己强,因为南京知道上海比自己更能带动苏州经济的发展,因为南京知道上海与苏州经济的一起发展比自己更能带动整个江苏经济的发展。结果现在的苏州成了世界的电子工业中心,苏州的成功也造就了南京的发展,而今的南京与苏州同时位列全国34个大中型城市经济实力的前十名。而包括苏州、南京在内的苏南地区的发展又成就了整个江苏经济的繁荣,成就了“长三角”,江苏2003年的综合经济实力位列全国第二位,被誉为世界第五大城市群的“长三角”现在更加名副其实。
以江苏作为引子,引出的是一个令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该向哪个方向发展,或是直白一点的说,在东盟与粤港澳之间,何者最重要,最先选择谁,谁才是最有可能促进我们发展的最好的发动机与发酵素?因为当年江苏的机遇与广西相似,但是二者今天的发展却截然迥异。我们可以比较二者--就经济区位而言,也许广西与江苏不相上下甚或是更好:两省区身旁都有一个经济大都会,江苏是上海,而广西则是香港,但不同的是前者只是大陆的经济大都会,后者却是世界的,是亚洲的经济四小龙之一;两省区身旁依有一个经济大省,江苏是浙江,广西是广东,但是前者综合实力是全国第四,后者则是第一;两省区一样的向海,但是广西前边就是东盟,江苏前面却只是一片茫茫的大海。在这样比较之中,我们不禁提出这样的疑问,在优势相当或是广西稍强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的发展要远远落后于江苏?即使再退一万步来说,假设广西经济区位优势不如江苏,那么为什么两者之间的差距却可以这样远?我们的差错是在哪里?在过去的十年中,依靠着上海,江苏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可以这样说,昨天的上海成就了今天的江苏,而今天的江苏则造就了上海这个大陆第一经济都会的满目繁华。但是对于广西来说,在过去的十年中,仅是200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倒数第三的这个成绩就足让我们汗颜。也许,态度可以说明问题。即使是今天贵为全国第二的经济大省,
虽然经济总量是上海的约两倍,但是江苏还是恭上海为“长三角“龙头老大,甘愿作为上海的配角,并千方百计的向上海靠拢与投怀送抱。除了前方提到的首先修建从苏州到上海的高速公路外,江苏还在水路、公路、铁路方面与上海进行无缝对接--从南京到上海的长江航运忙碌已非历史的繁华可比;京沪铁路在每次中国铁路的大提速中次次榜上有名,但仍是不堪重负,京沪高铁的兴建势在必行;虽已有多条高速公路与上海连通,但繁忙的交通仍使得部分的高速公路需要在2004年年底前开工扩建。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经济总量仅为广东约1/5的广西对于广东的漠视:
在铁路方面,南宁、柳州、桂林,广西传统的经济三强没有一座城市有直线型的铁路线路与广州连接;在公路方面,整个广西在目前没有一条高速公路与广东方面相通;在水路方面,西江航运的相对衰落令人扼腕叹息。但是对于其它省份在对接方面我们却是不遗余力,面对云南、贵州与湖南有便捷的、直线型的铁路出省通道,南宁、柳州至河池未来连接贵州的两条高速公路已是全线贯通,广西至湖南段的高速公路已差不多完成,南宁至百色到云南的高速公路也早已开工建设……这些的目的只有一个:十年磨西南出海大通道之一剑。
十年磨一剑而磨出的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初步建成,对于我们来说有多大的作用呢?南昆铁路通了,湘桂铁路早已存在,从广西出省到贵州也已不是难题,但是西南各省的货物真的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进入东盟国家或是国际市场了吗?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货易的中心与枢纽地位真的被确认了吗?广西真的一劳永逸的得到发展了吗?但是,中国铁路的几次大提速都没有提及广西,在衡量西南出海大通道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的南北高速路上,我们看到的是车流的稀疏与冷清。但与此相反的是至广东的通道,即使没有高速公路,虽然曲折,哪怕破损再严重,
一辆接一辆数不清的挂着西南、西北地区车牌的班车、货车前赴后继的驶往广东。即使是南昆铁路的开通、对接云南、贵州两省高速公路的基本完成和南贵昆经济圈进入官方扶持之列,但是南宁与昆明、贵州之间的经济联系乏善可陈,倒反是广东,哪怕与南宁之间即没有直线型的铁路连通,又没有高速公路作为辅助,但是给予南宁的支持与影响却是最大的--仅就2004年3、4月份两个月广西从广东方面所获得的合同资本就高达近五百多个亿,而据《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1992年以来,东盟进来(广西)的只是几个华侨资本,如正大,多为农业类企业;十多年了,只有2亿多美金进入。”
现实给了我们多大的嘲讽!
十年所磨一剑的西南出海大通道啊,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呢?给我们带来的是高速公路和铁路事业发展的缓慢,给我们带来的是从高速公路、铁路的南北朝向,给我们带来的是在交通方面我们无处不在的对于广东的拒绝。以高速公路网为例,虽然广西是截止2003年为止全国高速公路建成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的15省区之一,但是广西却是最后一个高速公路建设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的省份,而15省区中的绝大部分省区早已突破这个数目,并正迅速向2000公里总里程的目标迈进,山东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数更是广西的三倍,达到了3000多公里--这个数字可以告诉你为何山东近几年经济异军突起,在2003年雄居全国经济三强。如果再从深层次来看,
高速公路突破1000公里虽是个不俗的成绩,但当将这个数字放到全国的范围来计算,放到我们广西的人口所占全国的比例来看,它真的很了不起吗?2003年全国新通高速公路总里程为4600公里,而广西189公里,仅占了1/24多一点;截至2003年,全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不包括台湾)为2.98万公里,广西仅占全国的约1/30--似乎可以相当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当扣除四个直辖市之中的三个地域狭小的因素之后,当扣除西北地区地广人稀的因素以后,当拿广西的总人口去汇总及平分之后,我们的成就能有多少?更为重要的是,在这1000公里的高速公路里程中,我们可以从中找出一公里是通向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的吗?再从另一个交通网络--铁路来看,广西区内铁路网距高达283.5公里,大大高于东北地区的130公里和东部地区的199公里;覆盖密度更是不堪忍睹,每万平方公里仅有铁路86公里,远远低于湖南108公里的覆盖密度,也小于贵州137公里的覆盖密度。还有它的规划,是否合理呢?在陆路方面,武汉到广州的公路里程为1225公里,
南宁至广州仅为729公里,但是坐火车从武昌至广州仅需10个小时,南宁至广州却需14个小时,只是因为在火车里程方面,南宁到广州的距离为1314公里,铁路旅程约为陆路里程的两倍!看看现在广西的火车是如何进入广州的吧:柳州、桂林在进入广东的时候都需要绕个V字型的大弯经湘桂线北上衡阳,然后再通过京广线进入广东,比直达快巴多花了不只两倍的时间;南宁到达广州也要拐个S型的大弯--先是通过黎湛线南下抵达湛江后借助三茂线方才北上广州。“曲线救国“都没像这三个城市为了要抵达广州需要拐这么一个大弯。这样的铁路布局,这样的两条曲折的通往广州的通道,偌大的广西没有一条直线型的铁路大动脉与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相接,经济展与社会发展怎么能不慢?再加上广西区内火车速度与京广线上火车速度相形见绌的关系,广西的发展能不更加慢吗,思想能不更封闭吗?但无论是从区内的中心城市南宁或者柳州出发,
到邻省的湖南、贵州、云南三省的省会城市,以至到邻国越南的首都河内,通通都有比较便捷的铁路和即将建成的高速公路通达--我们为什么会对广东有这么多的拒绝?还有我们铁路的速度,自1997年4月1日到2004年4月18日以前,中国的铁路进行了四次大提速,但是在这四次铁路大提速中,柳州铁路局(以下简称柳铁)管辖的线路却一条都没有涉及到,相应的也就没有获得多少相关的国家资金的支持;而在第五次甚至是未来第六次全国铁路大提速中,如果看一下报纸,柳铁的相关线路也没有涉及到,六次大提速的名单都没有涉及到柳铁,区位优势就意味着地理上的交通中心枢纽--那么,在国家的战略中,我们到底有什么区位优势?抛开所谓的区位优势,下到基层去认真的听一听,有没有看到湛江整天吵嚷着要脱离柳铁的管辖,又有多少旅客不抱怨火车从京广线进了广西之后不会慢得像爬虫,还剩下多少西南地区的人借助着火车通过广西去广东?
当初,西南出海大通道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发挥临海优势,就是为了促使西南的物资通过广西的港口出海,同时发展临海经济并由此带动整个广西经济的发展。出发点固然是好,但是十年后的现实泼了我们一瓢的冷水。于是,当今天我们将当初那些美好的设想拆开来看时,我们会问,我们有这样的市场吗?我们自己的港口可以承担起这样的重任吗?与香港、深圳等这些港口隔绝就是好事吗,如此这些先进港口先进的管理理念及方式怎么可以进入得了广西?没有了竞争,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及操作方式,港口的软件不能达到世界级,这如何算是发展?再说了,目前我们的沿海三市的港口都只能算是地区级的港口,我们的港口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不成熟,但是香港、深圳盐田港这些却都是世界级的港口,它们的基础设施及服务更为优良,它们拥有比广西的港口更多的国际航线及打交道的经验,它们的货物绝大部分亦是运往日本与西欧国家。
  *.*.*.*   2008-7-10 19:02:31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3 楼
[三]
文章提交者:小荷1120 加帖在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虽然与年俱增,但至少在目前,它们在中国的贸易总量还是排在欧美日等国之后--因为经济总量的关系,在未来的几年中也许还是不能超越。加上铁路承担着相当大部分的货物运输量,黔桂铁路的缓慢在民间一直是口水不断,而广西至广东的铁路不便的硬伤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这更使得渴望借助港口出海的西南地区物资对于广西沿海三市的港口不屑一顾。正是在这样多重因素的复合之下,西南地区的物资大多会选择从广东的港口出海。我们能为了贪小便宜,为了让西南物资从这里走向东盟,而封死西南走向广东的通道吗?再退一万步说,即使我们封死了,难道西南地区就没有别的路可以走向粤港澳吗?湖南、湖北都一直在努力啊。而且在未来,我们还面临的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竞争与压力,沿海高速的完成将广东各港口更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洛湛铁路的开通亦将使中南地区的物资甚至是西北、西南的物资从湛江出海;昆明亦在致力于昆泰高速公路及泛亚铁路的建设,取道缅甸和孟加拉湾建立起一条更便捷的中国与欧洲的贸易信道如今已被提上官方议程……到了哪时,当这些都实现之时,
广西该何去何从?
再从长远一点来说,我们是否可以看出这样的危机:随着我们对于广东的拒绝、其它省市对于广东的投怀送抱和中国新一轮大规模铁路建设的开始,广西是否会在通道优势这个主题上沦陷?--这个沦陷不仅是之于西南各省走向东盟的通道,甚至是之于西南各省走向粤港澳三地的通道。以铁路为例,从地理上和目前的铁路运行图上来看,目前西南各省通过铁路进入广州的方式主要有四种:
一、 四川、重庆两省市可经陕西通过湖北进入京广线,从京广线进入广州
二、 四川、重庆与贵州通过株六(株州-六盘水)线进入湖南,从京广线进入广州
三、 四川、重庆与贵州三省市通过黔桂线进入柳州,再从柳州利用湘桂线北上衡阳,而后从京广线至广州
四、 云南从南昆线进入南宁,再走黎湛线,后转三茂线至广州
在以上所提到的这四种路线选择方式中,最被四川、重庆与贵州三省所推崇采用的为第二种路线,能够采用第三种路线即通过广西进入广州的火车少而又少;而之所以采用第三种路线,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前往广西或是广西前往广东的旅客,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株六线的繁忙。但是进入广西前往广州的列车无论是北上取道衡阳,还是取道湛江但得绕一个大圈,旅客们都得多花几个小时甚至是十几、几十个小时的时间,多坐上几百甚至上千公里的冤枉路。再由于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这些省区市的铁道交通网络较于中部、沿海地区相对发达的铁路交通网络而言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这些地区因为技术、线路等缘故,故而在六次铁路大提速中很多地区都未被提及,列车行驶速度的缓慢一直都在民间饱受非议。
以南宁至成都的列车为例:
南宁至北京的铁路里程为2567公里,南宁至成都的铁路里程为1832公里,但是从南宁开出的列车行至这两个地方所需要的时间呢?至北京的T6全程所花时间为29个小时,但至成都的K142 却需要37个小时!从南宁到成都比南宁至北京少着700多公里的路程却反而要比后者多花上8个小时的旅程时间,在这种速度下和在这样的时间观念下,柳铁所管辖下的广西铁路能够走得多远,广西如何与西南各省市加紧合作,我们如何让西南各省区的货物通过广西的港口出海,我们如何做成西南出海大通道,西南各省又如何走向更快的发展?……也是在这样的无奈中,在速度等于时间,时间就是金钱的今天,相当大的一部分旅客会选择陆路交通网,从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出省至广西,以广西为周转站进入广东,所以如今这几个省连通广西的公路都较为繁忙,广西至广东的公路哪怕再破都塞满了挂着各省牌照的长途汽车。主要缘于铁路布局不合理及时速方面的原因,中西部的铁路事业在全国铁路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一直徘徊在一个十字路口。广西高速公路的发展使得在全国每年铁路客运量以4%的速度递增的情况下,柳州铁路局管内旅客发送量却以每年22%的幅度下降,年均减少旅客100万人次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而现在中国相关的铁路部门正在沿长江走向修建一条从上海至成都的沪蓉高速铁路线--这条时速高达200公里的铁路线将极大的改变现在从上海进入武汉、重庆、成都需要绕远道的尴尬局面。看上去这条线路并不关柳州铁路局什么事情,但是,如果这条铁路线建成,柳州铁路局的位置将会直线下降:从四川、重庆出省的列车将不用南下广西,而只用直冲武汉沿着京广线中国这条以速度著称的大动脉进入广东;当前武昌至广州正在现在已有的京广铁路复线的基础上另新建一条快速客运专线即武广客运专线,有了这条客运专线未来几年武汉至广州的列车时速将有可能达到250公里以上,武汉可在四五个小时内抵达广州,在这样的速度下,谁还会选择进入广西然后绕一个大弯再去广州?同时,这两条时速高达200公里甚至是更高速度的高速铁路线的建成,又将会分薄去公路的多少客源、货源?--因为即使到了2008年,广西境内又有哪一条铁路线路可以达到时速200公里?
而过了两年之后,随着株六复线的竣工,将会使西南三省市本已不多的需借道广西进入广州的列车不用下至广西而是直接进入湖南、进入京广线!这就意味着柳州铁路局彻底被这些省市甩开了,柳铁的腹地只剩下了一个云南!
在这样的多重夹击之下,面临着两湖的努力,面临着云南的通道优势,面临着香港及其相邻的广东拥有更加有完善、更有效率的配送与运输体系和更广泛、更大与成熟的市场,面对着能够更快的进入广东港口的交通体系和比之我们更为优秀的粤港澳三地的港口,还会有哪一个省会选择广西出海,哪怕只是进入东盟?--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甚至更残酷一点说,在这样的现实之中,我们有什么资格谈我们的区位优势,我们有什么资格谈“西南出海大通道”?
与我们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广东周边的省份不是已在高速公路及铁路上与广东相连接,就是正在加快与广东的对接中。湖南有京广铁路及京珠高速与广东方面相连接,武广客运专线的开通将使湖南在连接广东方面又多了一个砝码;京九铁路及赣粤高速是江西的骄傲,另一条高速公路亦正在紧张施工中;福建正在加紧建设至广东的铁路,试图成为东部进入广东的大通道。因为这三个省都知道,大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向大珠三角靠拢,就是向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轴靠拢,就是向先进的观念及管理方式靠拢。
背道而驰的却是一直以“两广“自居的我们,相反的我们却没有看到两湖、两河、江浙沪及东北三省在对于与对方交通的对接上有任何的抵触情绪--我们在与这三省的竞争中又丢了关键的一分,我们也付出了代价: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福建发展势头的强劲,我们可以看到湖南经济的活力四射,我们可以看到一直落后于我们的江西于2003年超过了广西,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曾经发展蓬勃的桂东不再复有当日的辉煌,曾经经济实力雄居全国第27位的柳州沦落到今天全国70多名开外的悲情,作为通道尽头本应该受益最多的沿海三市却更像是深闺里的怨妇和扶不起的阿斗,整天吵嚷着要回归广东管辖--这就是辛辛苦苦奋斗了10年的西南出海大通道给予我们的成就?
如果这就是湖南、江西、福建三省因为接靠广东所获得的发展,如果这就是西南出海大通道所给予我们的成就和让江西、继而不断地让别的省份超越我们时,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要这条西南出海大通道?为什么当初要建设西南出海大通道?相反的,为什么在十年之前我们不能看远一点,看到广东的发展、西南地区的需要和我们与广东山水相依、文化同源、习俗相近的因素,从铁路、陆路、水陆一起着手,以修建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劲头、决心与气魄来修建一条更有意义、更有效率的西南入粤大通道?让广东的理念、思想、资金等等进来开阔我们的视野、解放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激活和完善我们的市场?
招商引资
在中国吸引外资连年创新高的情况下,广西的外资引进却是举步为艰,自九十年代末开始呈现连年下降的趋势,如1999年广西实际利用外资为12.82亿美元,但2003年仅为4.5619亿美元。而与相邻省份相比,广西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如:2003年,湖南实际利用外资17.9亿美元,江西实际利用外资16.12亿美元,广东更是达到了189.41亿美元。比较之下,相差何其大?而如果以全国来计算,我们这4.5619亿美元仅占全国全年利用外资总额的0.85%,以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来算,根本达不到全国的平地水平。但仅无锡一个市,在江苏与香港CEPA合作进入实质阶段的谈判中,几天之内就获得香港总共23个签约项目超过15亿美元投资,超过广西全区全年的利用外资总额!
抛开表面的数字,细致一点到在招商引资方面的行动,相对于江浙、广东,广西在招商引资方面所采取的招数与作法确实不太令人满意。江浙一带为了招商引资,几乎是全省高官出动,拿着阳澄湖最好的大闸蟹跑到东莞的台商门口,铺着红地毯来欢迎台商来看江浙一带的投资环境--广东人也许认为这是投资环境不成熟而使政府介入太多的表现,但是对于得到这种隆重待遇的客商而言,是否投资倒不必说,可是却先给江浙一个较高的感情分,在投资环境相同甚至相差无几的情形之下会选择该地区,特别是对于爱面子的中国人来说,这种“给了面子”的待遇更能获得他们更多的抬爱和青睐,台湾客商开始纷纷云集江浙一带也许就说明了这一招的有效;
广东对于投资者的吸引是因为他的环境和市场,大珠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区域市场,广东的市场经济体系也是全国最为透明和健全的,而现在广东也意识到江浙的竞争之后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2003年广东联合港澳以大珠三角之名一起组团至韩国举办贸易与经济推荐会,在这一场推荐会上,广东人乐呵呵地收了满筐的金子。但是,在广西,除了在过去的一年到香港举办相关的广西经济投资推荐会、柳州独自组团去上海推销自己让人印象比较深刻以外,少有其它大的动作。在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广西之际,在几个月的时间之内居然没有大的出行活动,
  *.*.*.*   2008-7-10 19:05:04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4 楼
[三]
文章提交者:小荷1120 加帖在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一直临近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才开始匆匆上马至东盟各国招商引资。我们这样的作法,对于一向讲究实效与快速的江浙与广东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甚至是我们的招商引资的方式与绩效,相对于江浙的灵活、广东人的实际,我们招商引资与推销自己方式有多少给人予多大的印象呢?有多少彻底的、真正务实的作法呢?一个给人予深刻印象的作法不仅体现在外商投资的多少,还有媒体对此的炒作与津津乐道;一个真正务实的作法,是以自身最突出的特色为招商引资的卖点的,是先前签定的合约到了最后能否做到最大比例的落实。而这两样,我们做到了多少?
还有我们的政府工作效率及服务态度。外商要在中国投资,除了看中当地的市场和资源调配环境,还相当注重当地政策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浙江为何在招商引资方面总是能走在全国前列,且每年增长速度迅猛,当地政府在诸如税费等各项改革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浙江省政府几个月前就进行了一次“政府的自我革命”,其颁发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 的通知》,要在2004年6月15日前完成行政许可收费依据的清理工作。《通知》里明确规定:自行设定的项目都要取消,这项工作在2004年6月10日前完成;不合法的收费一律停止,此项工作在2004年6月15日前完成;并明确规定在2004年6月底前各地必须建立听政责任追究等制度。因为政府动作的高效率及各部门之间责任与作法明确与清晰,
所以,目前浙江省的外资企业总数已超过3万家,实际利用外资253亿美元,这些都不是事出无因的。几年之前,诺和诺德公司在询问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关管理者,可否协助向中国有关部委申报项目审批,得到的复是:“不是协助,而是由我们去办“。听到这句话,诺和诺德公司当即增加投资2.43亿美元,从开始与天津开发区接洽到引领营业执照,该公司前后所花不到一年的时间。正是因为在过去简化投资办公手续的基础之上,沿海发达地区和先进省市的政府部门加强自我约束,自我改革,制止乱摊派等企业深恶痛绝的不良行政行为,并积极为外商投资做好各项的配套工作,为外商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外资才能纷至沓来。
如果按照我们所提到的广西“五沿”的区位优势,该是有很多外商前来投资才是,但是在我们的经济发展还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今天,为什么我们所吸引到的外资还需要连年下降?而与此时同,区位优势不怎么明显的湖南、江西为何在招商引资上远远将广西甩开?要知道这两省在九十年代所吸引到的外资要较远的落后于广西。有一项调查发现,外商习惯于将两广并排在一起比较--因为两省区相近且文化同源与相似,所以普遍抱怨广西的通关速度慢、收费不合理、工作效率低、收费透明度低、服务不到位和态度粗暴等等。特别是对卫生、防洪等公益性收费外商认为“不合理”,至于边境贸易的“乱” 收费则是反映已久之事,而在广东方面,不仅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上获得外商的一致赞许,甚至是回访这样的细节广东人也会照顾得比较周到。
另外,广西的一些高级官员居然也对CEPA、CAFTA懵懵懂懂,今年中泰第一个果蔬零关税实施前夕,有记者在对广西某重要边境口岸的县委书记采访,岂知书记竟然对零关税的相关内容一脸不屑地说“不了解“--高级官员都对此不重视、无动于衷和少于去学习了,上梁不正下梁歪,还怎么指望部属去认真的对待?一些客商抱怨说,几个月前没签约时,地方官员个个笑脸相迎,投资项目尘埃落定后,意料之外的漫长扯皮开始了,这时再找官员,找谁谁都不再搭理。更令人气愤的是,当内外资进来、工厂开始建起的时候,各个部门的开始上门乱摊派、
乱收费了--企业还没开始赢利的时候就已被抽了一桶血、剥了一层皮……但是我们能抱怨外商总拿广东与广西进行比较吗?湖南、江西与福建也是与广东相邻,外商在投资时亦是对拿这几个地方与广东进行比较啊,但为什么这些省在招商引资方面所获得的成绩比广西还要好呢?--它们不仅引资额未有下降,而且节节攀升。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整体的综合环境问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正是在观念、投资环境上及服务水平上我们与沿海发达地区甚至是中部省份相差太远,故而广西对于外资的吸引率连年下降。同时也因为少了外资的推动与先进观念、管理方式的注入,相对于福建、广东等沿海省区,广西的发展一直都在“慢跑“。
过去的十年是我们发展不快的十年,过去的十年是我们思想观念封闭的十年,过去的十年是我们失去的十年,从现在开始的未来十年,我们会跑得更慢吗?我们会继续失去吗?
农业
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年,除了相关的学者之外,还有多少普通的民众真正关心我们新时期的农村建设,又有多少人能意识到当代的中国农村所存在的种种危机并不是纸上的空谈而是需要脚踏实地地去帮助解决?也还有谁能真正回忆起上个世纪头二十年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 读《梁漱溟传》,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这个广西的老人对于中国农村改革的执著、在今天看来依旧新鲜、实用的理论见解及十年如一日地亲身实践。1931-1937年,梁漱溟创办了乡村建设研究院,以山东邹平为实验基地,对当地的政治、风俗习惯、户籍管理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造。这场在邹平县进行的历时7年的乡村建设实验后来为世界各国的学者所瞩目,
被认为是在引进先进生产力方面,曾建设了不同于西方式都市与乡村格局的历史遗存。他的革新思想和成功经验,在国内外形成了深远的影响。鉴于此,1987年,邹平县更是被国家确定为中国第一个对美国学者开放的农村调查点。一个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儒家“的中国学者,没有将自己的理论束之高墙,没有将自己封闭于中国最底层的乡村之外,放弃了安逸,放弃了荣华富贵,而以近乎的一已之力开创了中国乡村建设的新格局。但是,掩卷之余,联系到多年之前先人的热血奋斗、现代青年们的前赴后继和广西农村现状,不禁让人感慨嘘吁:
1、梁漱溟是广西人,但是他却没有在广西进行乡村建设的试点或是实验,说明当初的广西不具备也不能提供给他这样的条件与土壤。
2、当七十年后的今天新“乡村建设运动“与“新教育实验“开始在全国风起云涌之时,全国各个村庄都在鼓弄风潮、造就时势之时,这种风潮、这种时势却没有波及到广西的任何一个村庄,任何一片微小的土地,透射出了梁漱溟之后广西农村改革人才的后继无人的尴尬,同时也说明现在的广西同样不具备也没有为广大的人才提供、创造在广西农村进行的改革试点或是实验的环境、机遇与条件。
3、 温铁军、于建嵘、李昌平,现当代每一个著名的关于中国农村改革的思想与实践大家之中没有一个是广西人,这或许是这样的一个残酷事实:自梁漱溟进行农村改革实验之后的七十年的漫长时间历程中,广西再没有出现过一个关于农村改革的思想大家。梁漱溟是广西第一个也许也是最后一个关于农村建设的思想大家,梁漱溟死了,广西农村改革的思想大家也死了。
以对以身为广西人为豪的梁漱溟这样的一个改革者为例,引出的是这样的质问:我们怎么来评价一个改革者对于我们生活、思想的影响,甚至是对于这个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呢?倘是放开近乎七十年前的梁漱溟,以让我们更为熟悉的现代改革者为例,比如韦尔奇、比如吕日周、比如侯仁,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否会相同呢?韦尔奇的改革将一个臃肿、不断倒退的通用带向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的顶峰;吕日周的改革将一个几乎任何一项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都在省内排名倒数的长治推向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治安稳定的且在短短的几年之内马上跃居山西发展前列的长治;侯仁的改革将七煤集团带出了一个人心涣散、走了下坡路十年的泥坑,走到了人心思变、上下齐心、干群和谐、十年欠债一朝还清的现在,而这一切所用的时间竟然不到两年!于是,在这些改革者的身后,带出的是这样的一个个经典而又激动人心的故事:“谁说大象不能跳舞”、“长治风暴”和“侯仁变法”。所以,对于改革者的作用与影响,也许可以给出这样的评价:他们有的已经开启一个时代,有的已经影响了这个时代。
这里我们回到中国的农业改革。中国的农业,经历了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及至九十年代末的农业税制改革和04年出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号文件”,每一次改革都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进程和涌现出了众多的改革者,如安徽小岗村的十多个农民、华西村的致富带头人吴仁宝、“中国税费改革第一人”的何开荫、学者李昌平和中央的四代领导人等等--他们中的一个人、一个小群体的意见和作用都引起这个社会最大的变革。这些变革,并不是表面的隔靴搔痒,而是深入到问题与矛盾的最里面即制度,从而引起制度上的变革。制度上的变革比其它任何一方面(比如农业技术的普及)的变革更为重要与有力量。
因为由于改革所伴生的符合生产力和生产要素发展要求及将两者更好结合的新制度所带来的发展是全局性的,它带动的是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的调配以及更快的流动,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以及普及,新兴行业的崛起以及对农业的支持。打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农业技术的普及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润滑油,那么制度则是为农业发展更换上一台马力十足的、强劲的奔驰发动机。更远一点说,一种制度的力量,它所影响的不仅是这个行业本身,而且也会促进其它行业加强与此行业的互动并从中受益。更重要的是,最先开始的改革,以其的影响、改革的深度和制度的安排,对改革最先起始地方的影响是最大的。以安徽为例,安徽作为中国农业改革试点的主要省份,无论是于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农村税费改革,每一次都秉承中国改革风气之先,不可否认每一次的改革都历经坎坷和需要为中国的其它省份同样的改革积累经验,但是没有多少后来者的改革能够比得上现在的安徽--安徽农业改革的深度、力度及农民的受益程度都走在全国的前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西、广西等等,这些农业省份在农业的发展上还是难以望安徽之项背,这就验证了一条很普通的道理:谁先改革,谁先受益。同样的事例我们还可以从深圳的身上看到,深圳是最先进行改革试点的城市,在这座城市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与试点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其首先目的都是为后来城市、地区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极其宝贵的经验。
  *.*.*.*   2008-7-10 19:06:37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5 楼
[四]
文章提交者:小荷1120 加帖在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这些成功或是失败的经验可以给后来的城市、地区予以借鉴并使得它们可以少绕弯路和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可是,为什么于此至今没有多少个城市可以赶得上深圳,为什么很多城市至今还在发展道路的选择上苦苦的徘徊与探寻?因为最先改革了,伴随改革而出来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与决策出台一般都需要经过很多专家的推敲与论证,在改革过程中会有无数的人关注、提出异议与建设性意见,这些关注与争鸣都会促进决策的科学合理及一项制度的完善,而决策的科学合理及一项制度的完善则会决定到改革的成功与否。此外,随着改革的进程会培养起一大群相关的人才与孕育起更多相关的产业。这样道理同样可以适用于农业。农业的改革,最先开始的且成功的,必定在后来培养起很多此领域的专家与人才,这些领域包括农业产品种植规划方面的、
科技发展方面的、农业市场流通渠道方面的等等,这些专家与人才无论是改革开始还是在进程中遇到阻隔、障碍甚至于陷入困境,都会为它的继续向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资金等多方面支持。而后来者在遵循前者道路前进的过程中,地域、环境及人为因素的不同而使得出现的问题具有特殊性,而这种具有特殊性的问题因为前无解决之法,后无相关的人才储备库予以问题解决方面的支持,改革很容易陷入困境甚至是瘫痪。所以,“谁先改革,谁先受益”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而且还要补充一句--并且受益的更多。
但是,当我们历数中国数次的改革之后,才发现,在这些改革之中没有哪一个改革者是广西人,无论是像小岗村这样的普通农民,还是像吴仁宝、吕日周这样的为政者,甚或是像何开荫、温铁军、李昌平这样的普通学者;才发现,没有哪次是从广西开始发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于安徽;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深圳;农村税制改革还是最先由安徽内部首先推动;“三政分立“最先于深圳施行;“广州人大现象“领全国风气之先;甚至最先由推动官员观念转变的“咸安风暴“也与广西无缘……即使2004年推行的农业“绿色通道“制度在外省几年前便已施行;哪怕到2005年的今天,当全国共有22个省全面免征农业税的时候,我们还是没有与全国的主流同步。
“谁先改革,谁先受益,并且受益的更多“的道理便在此处得到了显现,所以,当我们今天以沉重心情来看待广西的农业时,像是看待我们孩子,发现它如以前一样的柔弱,一样的长不大,一样的不成熟,它没有给我们带来改革上的激动与轰轰烈烈,它没有让我们看到强大是什么的一样东西,相反的它却总是在别人改革之后方才小心翼翼地前行--为什么我们非得事事都要落后别人一步?为什么我们缺少那股改革的勇气和热血?为什么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几万个广西的农村却没有出现过一个在全国叫得出名的诸如华西村、南街村这样富裕的村庄?为什么在过去五十年新中国农业的发展中没有闪现过一个广西人的影子和哪怕仅仅是一个广西农村的足迹?到底是为什么,在中国五千年的厚重历史上这块二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从来没有一年成为过中国的“粮仓”?如果照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当两百年之后当历史学家们要撰写到中国农业的改革与发展史时,会不会提到广西?
面对着那么落后且让我们痛心疾首的广西农业--“零关税”之后与它同质的东盟农产品的大量涌入对它的冲击更大,还有农村泛滥成灾的木瓜及不稳定的治安,我们更需要的是什么?我们真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地深究与反省一下。也许,不是资金、不是技术、不是法律咨询、不是医疗,也许我们更需要的是根本性的改变,从体制上去改变,我们更需要的是涌现出一批象样的改革者,对我们农村、农业的现状去予以推动、予以改变,走向我们理想中的中国农村。在我的内心中,我期待看到这样的现实:我们可以拥有一批能够改变目前广西农村这些现状、让我们热泪盈眶的改革者,更多的改革者,我们可以支持与鼓励更多的改革者将他们心中关于中国农村如何走向富裕、安定和教育发达的先进理念在广西的众多农村进行有益的尝试与实践,我们能看到在这些改革者们的身后带出的是一个个新的农村--一个个类似华西村、南街村般如此强大的农村,一个个与城市同步繁荣与发展的农村。我们能在这场农村的根本性变革中让广西的农民兄弟得到最大的实惠,我们能让他们走到哪里都代表着尊重。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但是,在广西,这样的愿望可以实现吗?
教育
2003、2004年对于广西的经济来说是一个炎热的夏季,经济即使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2004年的历史上罕见干旱和煤电紧张但仍一路火爆与走强,但是这种火爆却与教育无缘,2003、2004年是广西教育不堪回首的两年,2003、2004年广西的教育度过了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天,而且在现在看来这个冬天还没有会结束的迹象。
在2003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在“感动中国的十张照片“时看到了曹会龙,那个没有一个书包且因为贫穷不能理发的男孩子。曹会龙不是广西人,他是贵州人,没有书包、留着长发的他至少还可以上学,但在八桂大地,每天,有多少个孩子站在学校的门口渴望可以踏进那个校门;每天,有多少的孩子因为观念或经济的原因走出了心爱的教室;每天,又有多少孩子在破旧的危房里上课、学习与嬉戏……2000-02年,中国小学的平均毕业率为89%,而同期的广西仅为84%,落后于国家平均水平五个百分点。2002年全国9年义务教育完成率为76.59%,而同期的广西却仅为66.02%,整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十点五七个百分点。2002年,广西义务教育的完成率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九!生均所获的教育经费情况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的学生所获得的教育资源的多少和优质与否。从2001年所披露的数据来看,虽然说广西的人均收入在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居全国后十位省区中的第三位--这个数字同样可以让我们无地自容,但是广西的人均生费情况却是在十省区中小学列于倒数第三位,初中为倒数第二位!就连经济水平比广西差得较远的云南居然在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与农村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事经费中均为广西的3.1倍、4.15倍。再从教师的资质来看,
2002年,全国农村和县镇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者分别占25.07%和40.03%,初中本科以上学历者分别占11.36%和17.58%,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已经分别达到96.8%、90.4%和72.9%。但城乡相差悬殊,层次越高,差距越大。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上海、北京分别达到95.6%和91.2%,但低于70%的有11个省,其中江西、甘肃、青海低于60%;小学教师专科学历北京已达到52%,而低于20%的有10个省;初中教师本科学历北京、上海已分别达到53%和64%,而河北、广西、贵州才分别达到13.6%、8.9%和10.9%。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上海是广西的约8倍左右,就连GDP总量只约及我们一半的贵州都比广西强。在我们广西,表面上引才工作做得轰轰烈烈,而在表面的背后又有多少成效呢,在那深层次的里面,
又有多么真正尊重人才的因素呢?因为如果按照我们义务教育所未完成的水平,根据我们的义务教育情况与我们的经济情况所形成的鲜明对比,甚或是说与发达沿海地区越来越大的差距,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努力改变了这一点呢?因为广西的义务教育普及率整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十点五七个百分点,  如果以广西人口为4700万、每年出生率为1%、失学率为33.98%来计算,广西每年约有159706个孩子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如果再将这个数字推及到以前,那更加不如现今的义务教育普及率的以前,我们不敢想象,在这十年、十多年之中,我们有多少的孩子失学或是失去了可以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我们也不敢想象,在这十多年之中,广西又多出的这些文盲与半文盲的数字到底是以十万来讲还是以百万为底数。更让我们痛心的是,我们每年的农村生均经费均在全国倒数,教师资源情况亦如是。我们的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位列于前十七位,但是我们的基础教育情况在多个项目上倒数,我们尊重的是什么样的一个教育?
我们已经习惯了用托词,我们已经习惯了推脱掉责任。当环顾今天我们的经济尚显不发达的时候,我们就用近代“被列强欺凌“、“底子薄,基础弱“、“一穷二白“等来作为借口;当我们广西的教育未能发展至全国水平的时候,我们就总是用经费不足、文化底蕴不深等来掩饰……我们总是不断的去寻找借口,寻找理由,来证明我们的经济为什么直到今天还一直落后,来证明我们的教育为什么直到今天一直不能兴旺发达,但是,我们却很少或是从来都不寻找一个理由来证明我们本来是可以在经济上达到那样的高度、在教育上获得那样的成就。我们再回到广西的基础教育,如果以一年有159706个孩子失学,每个孩子一年所需的学费为二百元来计算,那么一年只需3194.12万元。3194.12万元是什么概念,是几公里高速公路的费用,
是广西2003年国民生产总值的约百万分之一,是某个官员一年贪污的费用,只是盖一幢大楼的费用!可是,南宁的城市建设可以搞得如火如荼,柳州的工业可以投得百亿元的资金,西南出海大通道、边境大会战、沿海基础设施大会战这些我们都舍得花钱,可是为什么我们就是拿不出少许的几千万元但却对于十几万的孩子来说改变他们命运的几千万元钱来投入到教育当中呢?我们当然也会知道,教育的投资不仅要几千万元就可以了结和撒手不管的易事,这十几万孩子的入学还要解决他们相关配套的教育资源的投入问题,但是放诸着这些额外的投入暂且不谈,
  *.*.*.*   2008-7-10 19:07:49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6 楼
[五]广西呢?
文章提交者:小荷1120 加帖在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我们需要的是让那些在校门之外逗留的孩子们首先要有学上。因为我们不知道,如果他们没有学上,那么将来他们的命运会变得怎么样,特别是未来的电子科技时代,那些未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或是一年义务教育都未能享受的孩子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如何面对、如何使用这些最新的科技?而广西发展的未来呢,我们需要在未来实现我们强省的目标,但是一个现代化的广西不是靠一个文盲与半文盲的群体来推动和实现的!
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进入的下一个阶段是高中教育或是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在这里我们只对高中教育进行论述,首先来看下面给出的这组数据:
2004年,浙江省共有30.3万考生报名参加高考
2004年,湖北省共有37.2万考生报名参加高考
2004年,湖南省共有34.93万考生报名参加高考
2004年,福建省共有21.9万考生报名参加高考
2004年,广西共有21.67万考生报名参加高考
开始的这些数据也许不能说明什么,但是如果我们看到支撑起这些数据后面的人口比数,那么我们就应该惭愧与汗颜:福建总人口为3471万人,浙江2003年末全省常住人口4679.6万人,湖北总人口为6027.82万人,湖南省总人口为6440.07万人,广西为4700多万人。特别注意福建与浙江:这两个省的总人口比广西少,但是它们2004年参加高考的人数都要比广西多!这个数据可以从初中升学率上可以略见一点端倪:2001年我国初中升学率达到53%,有6个省市升学率超过70%,超过53%的有16个,有15个省市低于53%--广西恰是此15省之一,并且又是倒数!相应的,我们再将开始提到的这几个数据朝前引伸一步,如果以录取人数来比较,
从这三个省的2004年参加高考而被录取的人数来看,2004年浙江参加高考而被入取的人数为19.5万人,占人口比率的0.4%;福建2004年参加高考而被录取的人数约为15万人,占人口比率的0.4%;湖北2004年参加高考而被录取的人数为24万人,占人口比率的0.4%;湖南2004年参加高考而被录取的人数为24万人,占人口比率的0.373%;而同期广西参加高考而被录取的人数约为14万人,占人口比率的0.298%。虽然以当年的高考录取人数占这个地区人口的比率来比较不太恰当,但在这里未得到各地区大学生人数占地区总人口比例的数据的前提之下,
从这个数字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地方的教育发展情况。我们知道,经济的发展与教育的发达程度是分不开的,但是教育的发达程度用什么来衡量,这就需要一个指标,需要一个体系,这个指标体系之中就包括了大学生在地区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从这一方面来衡量与比较,高下立判。事实上也是如此,倘是按经济的发达程度来比较,这五省区依次是浙江、福建、湖北、湖南与广西,恰好与大学生人数占地区人口总数的高低成正比的。而如果再将这个比较更往前推进一步,推进到这二十多年来各省所培养出的大学生人数,那更是让我们广西人难堪的一件事情。
说到广西的大学,说到广西的高等教育,怎么评价它呢?似乎很不清楚,它不多,它缺乏特色,它没有个性,它少有创新的勇气与灵性,它不是特立独行或是特别冒尖让人难忘的类型,它只是像王府井大街上一个普通的购物者一样默默无闻。而在这默默无闻的背后,也许是它并不辉煌的成就,当然这是放于与全国著名大学的比较之中。大学在于中国是个舶来品,如果细数大学在于中国的历史,不过是百来年,但是在这百来年中如果可以评价一下广西的高等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成就,那么瓣了一个手指头之后也许就会陷入为难。在刚刚结束的高考录取工作,区内的许多高校即使将录取分拉低到全区分数线几十分以下但还是面临着招不足学生的尴尬,
大量的考生宁愿再复读一年然后考上外地的院校,甚至一些学生宁愿屈就于外地一些较低一级的高校而不愿在区内学校就读。大学的科研水平也迟迟上不去,全区有大学几十所,但是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重点大学,没有一所大学进入国家“985工程“(即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34所高校的名单,全区几十所高校每年发表在世界核心学术期刊上的论文不及一所清华、北大、南京或是复旦甚至是它们的一个学院。是的,如果以历史来论断,我们广西各个大学的建校历史比较短,广西大学仅仅76年,广西师范大学仅仅72年,广西医科大学仅仅70年,广西民族大学仅仅52年。但是如果时间短可以成为一个落后的借口吗?上海大学成立的时间也不长,
仅10年,但是为什么它在中国大学排行榜上的名次比之广西的任何一所大学还要高呢?仅仅成立方二十来年的深圳大学亦在中国大学排行榜上的名次比之广西除了西大之外的任一所大学都要高,那么这又如何解释?可以解释为经济或是说财力方面的原因吗?但是为何四川、湖北等不发达地区的一些地方大学如湖北大学排名仍可在广西众多大学的前面,为何四川大学、重庆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大等都比上大、深大排名要靠前?靠着金山银山从来都不会堆起一所学术成就较高的一流大学。还有云南、甘肃,这两省的经济比之广西不如,但是却各自有云南大学、兰州大学两所部级的大学。相比之下,广西只有一所桂林电子工业学院,且还未升格为大学,
更不是重点(听说原隶属信息产业部的桂电已被教育部下放,但区教育厅又因其不是“亲娘生的“而对其少有扶持)(补充:该校已于06年被教育部同意更名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上海的复旦、同济可以跟北京的大学牛,江苏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可以跟北京的大学吹胡子瞪眼,就连四川的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的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湖北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也可以跟北京的众多大学叫板。可是广西的大学敢跟北京的大学牛吗?任意的一所大学拉出来都有可能比广西大学的排名高啊。我们的大学只有广西大学一所进入全国百强,而且还未进入全国前五十强,但是前五十强仅是江苏就有七八所,武汉就有四五所,广州就有三四所。以院士的多少为一个重要参数指标所来衡量的我们的科研力量呢?广西仅有一名工程院院士,但是江苏仅南京大学的两院院士就达到二十多位。
最后是人才的流失。在2003、2004年的这个时候,在我自己的亲眼目睹,看到的是周围广西人才流失的速度空前的加剧。2003、2004年春节回家与高中同学的聚会,两年听到的多是“xx老师去广州了”、“xx老师去东莞了” 、“xx老师去深圳了”之类的消息。据说高中时就读的学校已有二十多位教师现在就职于广东各大城市的中学,而这其中绝大部分是高级教师--广东各地市高级中学的负责人亲自过来游说我们的老师且开出的条件极其优厚。就经济实力而言,我所在的这个城市在全广西的县级城市之中已是上等的,我的高中母校亦仅为市重点,
那么经济发展不怎么好的那些县份呢?那些有省重点高中但经济较差或是更差的县份呢?教师流失的速度会不会更快?还有我的大学,我曾就读的大学,所认识的大学老师大多想着如何能够出去,无论是博士还是硕士,而绝大部分能去读博或是出国深造的老师一般都会上演一幕幕的“孔雀东南飞“。还有我的朋友,无论是在区内还是在区外就读于高等院校的,
毕业后不仅原先在外省就读的干脆就留在了外省或是跑到沿海发达省市,而且原先在广西区内高校就读的学生不是北上就是南下,能够回来或是留在广西的是少而又少。以广东为例,高中时与我同一个班的同学现在30%在广州,10%在区外其它地方,我的哥哥也是毕业后就跑到了广州,我的两个堂弟一个在广州一个在深圳,几个表哥亦都散布在东莞、中山、珠海、湛江或开平等广东这些城市中--在这一层面广东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随着人才的大量流失,长此以往,我们靠什么来发展我们的教育?而人才大厦从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面塌陷,我们又拿什么来支撑起至少还需要快速发展五十年的广西经济?
哀伤之余,不禁感叹,为什么自古广西的教育就没有多少次的辉煌?我们的教育什么时候可以走出泥潭?最重要的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最应该具有的忧患意识,我们是否具备?我们是沿海省份,但是真的像广东、江苏、浙江这些沿海省份一样具有的忧患的思想、反省观念、自我加压意识和发奋图强的伟大精神吗?似乎没有。无论是走在较为繁华的南宁、桂林、柳州,还是比较贫穷的河池、百色,我们体现的更多的是一种不紧不慢的悠闲态度,我们的生活节奏特别慢,每天上班都不像是赶路,倒似是散步。我们广西的每一座城市,生活在其中的人,
没有一种匆忙与急迫,缺乏一种忧患的意识,弥漫于我们其中的更多的是一种小富即安的不在乎,缺少那种创造财富、促使城市发展壮大、振兴广西的强烈渴望--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广西可曾出现过一个让我们热泪盈眶的改革者,可曾出现过一座让我们感动的城市?而在与我们相邻的广州、深圳、香港,比我们富裕多少倍的城市,却时常警醒自己竞争的压力,
时常审视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即使是富裕的深圳也不断地谈“找差距,求发展“。如果以时间为限,那么八十年代初的反思与大讨论是深圳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那次思想的解放使深圳意识到“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并由此创造了“深圳速度”与“深圳奇迹”;九十年代中期的反思与大讨论是深圳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那次全民的反思大大促进了深圳经济的转型与产业的升级,全国第一的高科技卵化、产业化基地;2002年3月到8月开展了一场“深圳精神如何与时俱进“的大讨论则是深圳的第三次思想大解放,
那次大解放以呙中校的一篇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而达到顶峰,它的影响至今还可以看到,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三政分立”制度亦在此时在深圳静悄悄地拉开序幕。但是,广西的改革、广西人的反思、我们的思想大解放又会是哪里呢?如果从一九七八年的改革改革开放开始算起,二十多年来在各省都不断地冒出改革的先锋时,将改革搞得红红火火时,广西有哪一次是立在改革的前沿与潮头的?安徽过去出现了一个小岗村,现在又出现了税费改革的最先试点省份,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出了一个李昌平,山西长治出现了吕日周!
广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