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村 简 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00:27

一、村情简况:焦家村位于衡水市区北部,南临北外环路,东接衡榆高速公路,交通十分便利。该村分焦姓和张姓两大姓氏,均为汉族。发展至今,全村共有80户,400口人,耕地420亩,年集体收入51.3万元,人均纯收入5663元。走进该村,一条宽敞笔直的水泥路横贯村中,路两旁树木成行、绿树成荫, 花香鸟语、景色怡人,整个村庄就象围在绿色的海洋中,被人们誉为“花园村庄”。

二、党组织沿革:1945年,在当时地下党组织的秘密接触下,村民焦玉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该村第一名中共党员,党的革命火种开始在该村传播蔓延。1946年2月,在焦玉臣的联系培养下,相继发展张义勤、张庆云入党,同年3月成立了该村第一个党支部,焦玉臣任党支部书记,从而翻开焦家村党的建设的篇章。其后至现任支部班子,先后由焦绍文、张义忠、焦新起、刘锡稳、张迎春、张凤岗任支部书记。现任支部班子共有5人,张凤岗任支部第一书记,张迎海任支部书记。历届支部班子始终注重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增强支部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目前,全村共有党员18名。(荣誉)

三、生产发展:过去,该村土地全部是盐碱荒地,生产条件极其落后,农作物基本颗粒无收,到处是成片的扫帚,人们只好靠卖扫帚、吃扫帚籽维持生计,是远近出了名的“扫帚窝”。1965年,焦家村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勇敢地向贫穷和落后宣战,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开始改造碱荒地,他们自立更生,艰苦创业,战天斗地,悲壮激烈,经过12年的改造,土地改良全部完成,农业生产开始稳步发展。1981年该村在衡水县第一个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1984年开始,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打机井2眼,架设低压线路800米,修水渠400米,使全村400多亩土地变成旱涝保收高产田,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300吨。2003年,该村借创建园林城市的有力契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投资10万元建设了占地50亩的花卉苗木基地,栽种各种苗木花卉40余个品种,并带领群众到深州、天津、山东等地参观学习,利用网络技术,免费为群众提供种植技术和市场信息。目前,全村已发展苗木近百亩,实际保有价值已达160万元,户均2万元,成为村民发家致富的“绿色银行”。

焦家村的巨变,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带领群众发展个体私营企业。1981年,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村党支部书记焦新起带领焦玉怀、焦洪江、张凤岗三户合伙成立了该村第一家个体橡胶厂,开创了焦家村民营经济发展的新篇章。起初橡胶厂因资金不足、销路不畅等诸多原因,效益一直不太乐观,焦新起便带领大家学技术,找销路,闯过一道道难关,经过几年的摔打尝试,终于使橡胶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经济效益一年比一年好。到1988年,四个合伙人分别成立了自己的公司。1992年张凤岗担任村支书后,为使橡胶加工业不断做大做强,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和企业负责人,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确立了“扩规模,上档次,内引外联,全面推进”的橡胶化工经营思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帮助指导全村各家橡胶企业对传统作坊式生产经营方式进行了大力度改造。为将橡胶、化工两大产业发展成为全村的主导产业,形成群体规模,他个人贷款3000万元,于2000年成立了衡水宏源化工物资有限公司,将全村加工、经营橡胶化工项目的企业联合起来,采用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在焦村逐步发展成生产、销售和物流系列化橡胶化工产业群体,为焦家村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使公司的效益连年增加,2007年完成销售收入1.5亿元,上交利税60万元。他的成功经验带动了全村其它几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变革,形成了远近闻名的焦家村橡胶化工产业群体,村年创产值5亿元,人均纳税6000元。随着全村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村党支部积极利用地靠城郊的区位优势,制订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大批客商到焦家村投资创业。目前该村已引进融合造纸、机械制造、塑钢门窗、印刷等项目10个,总投资1.4亿元,年销售收入4万元。在招商引资的推进中,村党支部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引导村民大搞第三产业,为全村经济发展提供配套服务,为群众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村已发展餐饮、商贸、运输等个体户8家,安置了40名闲散劳力就业。1994年被   命名为“小康村”,连续五年被桃城区评为“经济十强村”。

四、新农村建设:历史上,该村四周均是大坑,村中间是一条大深沟,没有一条成型的街道,群众出行非常困难,完全靠肩挑、背扛、牲口驮。“一道坡来一道沟,我家住在焦家村,平时出行爬大沟,雨天出行水中游”,这是村子当时地貌和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村党支部带领发动群众开展村庄整治。1984年群众义务出工动土4080方填平村中大坑,平整街道450米,1986年又对街道进行硬化。以前本村没有吃水井,只能在大坑中挖土坑取水,人们俗称“坑中坑”,1982年党支部与村北人防砖厂协调引来自来水,成为附近第一个吃自来水的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提高后,村党支部又极力改善“土台子泥孩子”式的落后教育面貌,于1989年筹资10万元建成衡水地区第一个农村教学楼,配备配齐了教学设施,省、地、市教育部门在该村召开了现场会。目前该村先后考出了2个留学生,2个名牌大学生和13个本科生。

2004年全省文明生态村建设会议以后,该村作为第一批创建村积极响应上级号召,高起点谋划、高站位部署,扎实开展了创建活动。聘请市规划设计院的专业人员为其规划设计出文明生态村实施方案,先后投资113万元,新修一条宽4米的环村路,动土6000方垫平村西大坑,建成占地3000平方米的体育休闲广场;统一为农户进行了改水改厕,铺设地下排水管道1000米,安装了有线电视和宽带网;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了整修完善,并配套建设了图书室、卫生室和村民活动中心。村民们过上了“休闲有去处,看书有地方,就医不出村,上网在家中”的新生活。

焦家村有崇文尚礼的传统,近年来狠抓群众精神文明建设,全村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开展了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邻居等受群众欢迎的评选活动,十星级文明户达到95%,使广大村民的政治文化素质有了极大提高,村内学文化、学科技蔚然成风;投资8万余元,购置了乒乓球、台球、双杠、锣鼓、乐器等文体器材,成立了锣鼓队、秧歌队,每逢过年及重大节日,组织人们上街敲锣鼓、扭秧歌,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建立村民福利保障机制,年满60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放生活补贴200元,逢年过节为村民发放米、面、油等物品。并出资3万元为1户孤寡老人翻建了房屋,对其实行免费用水、用电。如今的焦家村,环境优雅,风景迷人,家家住新房,人人喜洋洋,俨然一幅新农村的壮丽美景。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下一步,该村党支部准备利用市区北扩的有利契机,借市发展,经营商贸物流、房地产开发、旅游观光等项目。不久的将来,焦家村的村庄更加美丽,村风更加文明,村民更加富足,一个“环境优美、宜居宝地,经济发展、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阔步向焦家村人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