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金融有活力 温州龙湾农村合作银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5:08:22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08年10月29日 来源: 南方都市报 ■经济人之马红漫专栏   世界都在为信用经济的困境而担忧的时候,在浙江温州农村,一家并不知名的农村银行却以其实际绩效展示了什么是民间金融的创新与活力。   成立于2005年6月的温州龙湾农村合作银行,出资入股的4639名股东中有近4000名是农民,2007年,这家农民出钱办起来的银行共办理贷款约40亿元,其中60%以上投向农村,并实现了利润1.12亿元。如今投资入股农村合作银行已成为温州当地最热门的投资项目。   曾几何时,国内金融发展理念并不看好民间金融市场、特别是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一方面,农村金融市场发展面临严格的监管和准入限制,严管之下市场活力无法激发;另一方面,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裁撤农村分支机构为代表,主流而传统的金融机构选择远离农村市场。两相作用之下,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日渐萎靡,几近消亡。究其原因,一致的看法是农村金融市场不仅规模太小,而且市场信用度低下、坏账风险巨大,金融机构无法盈利。既然如此,谨慎开放金融机构准入,同时干脆把基层网点撤离就成为必然的结果。   事实上,只有深入农村的人才能够真正了解农村,无论是“金融风险论”者还是“利润至上论”者,其实都距离农村太远了。真正能够开发农村金融市场的动力理应来自于农村内部。温州这家农村银行,九成以上股东就是普普通通的农民,这些股东显然并不具备所谓的现代金融经济知识,甚至根本无法清算每笔银行业务的收益与风险,但这并无法阻碍他们设计出令人叫绝的风险管制制度,并且取得令人艳羡的利润收益。   教条主义的金融学者习惯用“恶意”来假设一切,即现代经济理论中的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也就是所谓“经济人”假设。正因为此,现代市场中的资金提供者总是要设定诸多条条框框,从固定资产的抵押到金融资产的质押,还要调查借款人的资产信用历史等,可谓不厌其烦。然而,温州龙湾这家农村银行却敢于给没有任何抵押保证的客户直接发放信用贷款。这种举动源自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农村熟人社会特征的深刻理解,一旦某人敢于违约拒绝还贷,不仅会被银行划入黑名单,更会被整个乡村社会群体抛弃,巨大的社会成本直接遏制了违约风险的发生;其二,尽管没有物质化的抵押约束,但该银行能够通过制度进一步强化熟人社会的约束能力,通过所谓信用联保和信用村制度,把个人信用直接和社会道德捆绑到一起。而这样的制度设计也只有在农村经济体中才能实现,因为这一群体的总体流动性有限,且血缘、渊源等因素的存在,让集体信用完全能够约束个人信用。   其实不仅浙江温州,被称为农民银行家的诺奖得主、孟加拉国的尤努斯已经成功证明了穷困地区金融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而日前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将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政策导向已然非常明确,下一步的具体问题是如何放开市场准入,鼓励民间金融创新能力的发展,真正的挑战与争议正在于此。   事实上,呼唤农村金融市场开放绝非一时之话题,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海外实践均已证明了这一点。然而,理论的研讨距离市场现实的推进往往是万里之遥,诸如严格套用全国股份银行监管和组建的要求,在资产规模、股东高管层次、从业经历、风险控制制度等多方面设限。这些思维上的惯性,只会制约农村金融市场取得突破性发展的空间,并不利于鼓励农村金融发展政策的落实。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美国次贷危机的泛滥,让国内的“金融创新慎重论”再次抬头。笔者认为这一观点须当谨慎。与美国过度金融创新完全不同,中国金融市场的问题是创新不足。仅以金融信贷为例,美国是过度透支未来,2007年全国储蓄率居然是-1.7%;而中国的问题则是过度储蓄,特别是农村的信用消费不仅不足,甚至根本没有。完全不同的国情之下,套用相同的政策反思,只会遏制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让更多潜在的农村金融发展陷入困境。温州龙湾农村合作银行的成功,理应让民间金融市场否定论者有所醒悟。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