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理财大盘点:压在心头的8种滋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2:47:00
2008年12月28日 15:45:56  来源:北京晚报


惨痛教训换来的往往是宝贵的经验。盘点过去一年中的投资理财得与失,得失总在转瞬间。2007年全民理财,2008年全民“失财”。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熊市的失利比牛市更让人快速成长进步,如能认真总结熊市中的得与失,将获得比牛市中更多的“财富”。
1 剧痛
从6124到1664
从理财元年迈入2008年,实现了从极度狂热到极度深寒的大逆转。2008年,成为百姓理财颠覆性的一年。
6124点,高处不胜寒。1664点,深处不见底。1年间大跌近73%;两市市值从去年高点至今年最低点已经蒸发了近24万亿。在中国股市的前18年中,下跌的点数总和,都不到2008年下跌点数的一半。
2008年年初,“万点猜想”刚刚提出,大暴跌就拉开了漫漫熊途的序幕。其间A股虽然在利好政策下多次做“俯卧撑”,但终究无法阻挡熊市的步伐。
新股民死在山顶上,老股民死在抄底上。没有及时止损离场的散户被描述为“伏尸百万、血流成河”。一扔就涨变为一买就套,从不断抄底到不断套牢,从地板抄到地下室再到“十八层地狱”,从“死了都不卖”到“反弹就割肉”……经历了大喜到大悲,暴涨到暴跌,一轮牛熊转换后,散户们终于可以宣告说:我也是老股民了。
直至2008年10月,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全球已无安全孤岛之时,减税、降息、四万亿……救市之举在万众期待下频频推出,股市初步脱离“险境”。
1664点,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了2008年的最低点。它能否像998点,成为历史的又一个记忆?让我们拭目以待。
2 震惊
怎么涨上去,怎么跌下来
2008这一年,黄金、原油、农产品……一系列的热点制造了无数一夜暴富的神话故事和财富效应,大宗商品的牛市在不同的期货品种间热点轮换,就在疯狂的步伐似乎毫无停歇的迹象时,一切又突然回复平静。
哭泣的投资者在对股票市场悲观绝望的时候,疯牛还在大宗商品市场留下匆匆的脚印。
2008年新春,延续数年的黄金牛市悄然出现在寻觅良机的投资者眼前。随着黄金期货的开市,2008年3月,黄金牛市上演最后的疯狂,突破1000美元大关。
几年前120多元买入的一根100克贺岁金条,如今已经上涨了60%多。2008年年初,从股市逃离的散户刘晓川以每克218元的价格又买了两根200克投资金条。谁知一年算下来,原先价值8.6万多的金条缩水成了7.4万,少了1.2万元。刘晓川从当初的心中窃喜变成了欲哭无泪。
黄金牛市的热潮刚刚退去,商品之龙头的黑金——原油期货在7月达到最高潮。被形容为一浪高过一浪的投机潮,将7月11日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推高至147.27美元/桶的历史最高纪录。
2008年,全球最热的财富关键词似乎都与黄金、原油、农产品这些大宗商品有关。然而,随着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日益升级到全球性经济危机,商品市场终受波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纷纷回落,国内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各主要合约品种也争相跳水,频现大规模“跌停潮”。9月,国内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10个主力期货品种首现跌停。10月,所有19个期货合约品种全线暴跌。而商品之王的原油价格在接下来的半年里腰斩再腰斩,并于12月跌至每桶33.17美元,创4年来最低水平。
持续了7年的商品大牛市就这样“忽然”终结了,财富又发生了一次大转移。     “我离开了股市,又上了另一辆过山车。怎么涨上去,怎么跌下来。” 刘晓川感慨,无论股市、楼市,还是商品市场,无不应验了这句老话。

3 疲惫
从经济降温到取暖“过冬”
牛熊转换总是那么让人无法捉摸,这世界变化之快,让小散们难以适应:刚刚说要跑赢CPI,却发现要准备过冬了。
1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CPI指数较上年同期增长2.4%,增速在人民币暂缓升值和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继续大幅减缓,并且终结了中国此前连续23个月负利率的局面。
“没想到,刚送走通胀,又迎来通缩。这世界变化太快,上半年还没跑赢CPI,下半年却要备寒衣过冬。”每天挤地铁上下班的工薪族张忆新对记者抱怨着。
上半年,一月迈过一个高槛的CPI让人揪心。“跑不过刘翔,但你一定要跑赢CPI!”这句流行口号成了张忆新2008年理财的一个目标。正当他不断寻找各种高收益理财怪招的时候,风向突然发生了转变。
如今,12月份通胀继续回落,明年一季度或为负值。低CPI的运行让央行不断降息,低利率又造成银行理财产品的低收益。
张忆新发现,刚刚结束的一期90天的银行理财产品,还是5.7%年化收益率。可大降息之后,现在半年期产品的收益率都已经跌破了4%。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带来阵阵寒意,媒体和专家又开始忙着教大家怎么应对经济寒冬。
不过张忆新说,尽管经济寒冬来了,他还是喜欢现在的日子。“毕竟CPI低了还是好,你比如说,猪肉便宜了,米面便宜了,食用油也降价了不少。”
4 愤怒
理财产品≠保本投资
从年初的结构性产品“零收益”风波,到后来的境外投资产品折戟沉沙、惨遭腰斩,2008年的银行理财,让很多投资者第一次认识到:原来银行理财产品并不等于银行储蓄,不是稳赚不赔。
收益居然为零!——2008年初,一款名为“汇理财”的零收益银行理财产品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随后,接二连三的银行理财产品爆出“丑闻”:运作一年甚至更久最终没有收益乃至为负收益,甚而被指斥为伪结构产品。接着挂钩澳元却遭遇汇率阻击,QDII更是海外折戟。
去年以来,QDII产品的收益亏损率达到60%以上,可算所有银行理财产品中亏损率最高的一类。而在外汇理财产品领域,最具戏剧性的当属澳元。
“上半年它还是收益冠军,我刚刚换了5000澳元买了理财产品。可7月份没一个月,兑美元的汇率就下跌了近40%!”杨娟女士带着哭腔说,不到4个月时间——就跌回到2003年初的水平。更惨的是,有产品因为触发终止合约而提前清盘。
2008年理财产品的“收益门”,最终将银行理财稳赚不赔的面纱彻底撕去。
“银行理财师那么热情地推荐,我的大脑已经不听使唤了,而且还有很多人抢购。”因零收益曾投诉银行的投资者于小姐说出了她购买产品时的心情和理由。
而银行业人士也多次叫屈:银行理财产品不是存款,为什么这么多人就认定银行理财就一定要赚钱呢?
原来,银行理财产品并不等于保本投资——又一个用金钱的损失换来的理财真经。
但是记者也发现,低风险的债券和资产管理型理财产品却始终能够带来正回报。不仅打新股的钱可以赚,债券投资的钱也可以赚,固定收益类的钱还可以赚。投资者于小姐承认:对风险的忽视和对银行的过于信任也是投资者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

5 后悔
投资靠常识不靠概念
信股评家而不信自己,当被重度套牢时很多散户才发现,原来炒股靠常识不靠概念。不仅股评家救不了股市,奥运也救不了股市。2007年的牛市,恰恰就是提前发动的“奥运行情”。
直到年终,很多投资者才体会到:原来,所谓的“奥运行情”,在一年前6124点时就已被提前透支。剩下来的时间,只不过是熊市的煎熬而已。
熊市一年中,因为抄底而套在半山腰的故事从未停止过。从“明天是抢反弹的最佳时机”,到“不要把肉割在地板上”,从“不会是简单的反弹”到“最后的加仓机会”……股评家们“低吸高抛”、“逢高减磅”的论调也从未停止过。从年初持续到年尾,却依然没能把牛市说得“起死回生”。
“我天天看的一个股评家的博客,其实我也感到不可信,可还是听信了他。”股民马建福有些悔不当初,“这个股评家从6000点一直唱多到3000点,我就是听他的话进场抄底,结果被套。”
马建福说,这种博客的点击率,行情火爆时每天至少有数十万的量,“真是害人的黑嘴啊!不知道害了多少人!”
“血的教训让我明白,炒股就得靠常识。”马建福说,亏损不仅没有模糊他的心智,反而让他一直在思考。“A股6124点的高峰,市盈率达到惊人的七八十倍。这其实意味着现在的投资成本将在七八十年后才能收回,这样的市场如何能持续?”
马建福在随后的日子里发现,身边还是有人在高位逃顶,理由无非就是——感觉股价高得令人恐惧了。
现在,他总结的看法是:中国股市这次暴跌只是自然规律使然,和历史上没什么不一样。因为过去涨得快,所以现在跌得急;因为过去涨得高,所以现在跌得狠。上市公司的“基本价值”才是支撑股市的根基。
6 悻然
长期投资≠长期持有
你理财,财不一定理你,好企业不等于好股票,长期投资不等于长期持有……牛熊一年间,似乎又回到了起点,然而历经磨炼的新股民已经成长,老股民更加成熟。
当“买了中石油,生活不用愁”这句名言火爆之时,很多中石油的持有者走上了不归路。
“中石油可能会套牢整整一代人。”在奉行长期投资的艾葳看来,很多股民在48元买入中石油将会是一个“历史性”的悲惨结局。一年前原油牛市高峰时艾葳曾预言,作为一个典型的长周期行业,从长远来看,未来石油的合理价格将维持在30至40美元的水平。那么当下一轮熊市来临时,它的价格应该是在40美元左右的水平(同一时期美元的购买力可能有所下降)。
今天回过头来看,竟是惊人的精准。
“如果我们假设30岁的投资者以中国石油的开盘价格买入,并且试图做长期投资的话,那么或许将不得不等到他的孩子而立之年时,才能成功解套。”艾葳表示。
无论此话是否有理,如果知道作为两市第一权重股,只有大盘超越历史高位后,A股中石油的股价才可能重新回归,就知道48元的价格是多么的非理性。
而随后市场预期的极度悲观加上上市公司经营的周期性变化,市场“戴维斯双击”的巨大杀伤力让投资者目瞪口呆:无论是140多元的中国平安,还是300多的中国船舶;无论是被投资者奉为圭臬的第一优质股贵州茅台,还是被中小投资者赞不绝口的招商银行,无不经历了高位的腰斩再腰斩。
“好公司不等于好股票,以为只要是好企业的股票,不问价格就买入持有,也是国内投资者对于长期投资的常见误区。”私募经理张可兴认为,价值投资和持有时间的长短并无必然联系。无论多么好的股票,只要其股价被严重高估或透支,其价值已经完全甚至过度实现,都应该坚决卖出。     血的教训告诉所有的投资者,价值投资并不是单纯地长期持有,更不是简单地“买入最好的股票并持有一辈子”。
7 悲伤
海外投资不等于分散风险
成天都说全球化,2008年的中国投资者没想到,竟是以残酷的资产缩水方式和世界接了轨。生不逢时的QDII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注定要成为国人理财历史上无法忘却的痛。
“本来是想分散风险而买QDII的,结果却亏得更多。”33岁的吴小平,主要的投资都在基金中,今年年初买了些嘉实海外和上投摩根亚太优势。他说,买入QDII一是当时看好香港等市场,二是分散投资风险。
“我的买入价在7毛钱,比申购价还低,当时还以为抄到底了。”吴小平说,可随后境外市场暴跌,首批的4只QDII都在亏钱,最后自己的基金也成了“三毛党”。
和无数QDII的基民一样,68岁的王大爷曾在本报报道中“露过脸儿”。一年来被大洋彼岸的金融风暴“惊吓”得够呛的老人,也因为一只名为华安国际配置的基金,和华尔街的金融天才们同呼吸、共命运。
进入9月,雷曼兄弟宣告破产以后,王大爷最后的底线——保本也变得遥不可及了。华安国际配置基金承诺的保本原是雷曼兄弟下属金融公司提供的担保,可是谁承想,作为担保人的雷曼兄弟却先行破了产。经历了破产风波的王大爷,本想认赔割肉却被告知不接受赎回。报告说:“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资金被冻结,基金的净值没法计算。”
王大爷这下看懂了:“就是逃都逃不掉!”
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9只披露净值的QDII基金没有一家取得正收益。4只在2007年下半年成立的QDII基金,自今年以来净值增长率也均在-40%以上。
和王大爷一样,吴小平现在依然持有QDII。他说,有过这次教训后,自己终于明白,海外投资,不等于是真的分散了风险。“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你只需要看好一个篮子就够了。而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意味着你要同时看好所有的篮子。”
8 迷惑
东方没亮西方亮了
巨熊虽然踩住了散户的钱袋,却并没有断绝逃生的路径。当上天对你关上了所有的门时,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股市的牛悄悄走了,债券的牛轻轻来了。
屈澍,就是传说中140元钱一股买了中国平安的“敢死队员”。
今天,当他站在历史性的高地向下望时,经历了多次腰斩的股价已经模糊不清了。中国平安已经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回到2008年年初,当昏了头的市场人士津津乐道“10000点猜想”之时,熊市已经不期而至。不幸的是,大多数人仍然浑然不觉,不仅不知道离场,而且“死了都不卖”。
股市熊了一整年,屈澍的心情也坏了一整年。
然而,当上天对你关上了所有的门时,总会为你轻轻打开一扇窗。股市的牛走了,债券的牛来了。而且,债券市场一牛就是一整年。
在2007年那个曾经如火如荼的牛市氛围中,债券似乎早已被人遗忘到了角落里。然而,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让全球资本市场一个比一个“熊”。随着危机的蔓延,各国政府为保经济纷纷降息,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不断下调。于是,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曾经收益率相对较低的债券,在这个动荡纷扰的时代登场了。
2008年,先后发行的五期凭证式国债,因为利率直追CPI,得到不少稳健型投资者的追捧。在之前几期的凭证式国债中,3年期收益率达到5.74%,5年期的达到6.34%。在今年10月20日发行的第五期凭证式国债,3年期利率也达到了5.53%。多年不见连夜排队购买国债的情形在2008年重现。
债券行情之火爆,在9月之后更是波澜壮阔。在央行不断缩减公开市场操作和下调准备金导致银行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自9月份以来大幅增加了债券的投资力度,甚至不惜同业拆借加大债券投资,由此引发了所有债券类产品的交易量价齐升。
也是在年末,懊悔错过另一轮行情的屈澍,终于拿出辛苦工作了一年的积蓄赶上了债券市场的末班车。
2009年的新年钟声即将敲响,问题是,已经火了一年的债券市场真的还会继续这种火爆吗?强烈的降息预期虽然会使得债券牛市持续一段时间,但是此轮牛市也已开始显现一些隐忧:当屈澍这样的散户投资者醒过味儿来后纷纷挤上债券牛市的末班车时,好日子是否会戛然而止?(记者 丁文亚 漫画 姜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