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用双脚感受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18:18


许知远﹕用双脚感受中国

生活在北京就像生活在孤岛﹐容易在幻想中迷失﹐将真实的中国脉搏隔离在外。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在《红星照耀中国》开篇有一段话﹕“那是六月初﹐北京披上了春天的绿装﹐无数的杨柳和巍峨的松柏把紫禁城变成了一个迷人的奇境﹐在许多清幽的花园裡﹐人们很难相信在金碧辉煌的宫殿的大屋顶外边﹐还有一个辛劳的﹑飢饿的﹑革命的和受到外国侵略的中国……。”

那是一九三六年﹐埃德加?斯诺已在中国生活了八年﹐厌倦了西方人在中国特权而封闭式的生活﹕“……饱食终日……在自己的小小的世外桃源裡过著喝威士忌酒搀苏打水﹑打马球﹑闲聊天的生活无懮无虑的完全不觉得这个伟大城市无声的绝缘的城墙外面的人间脉搏……。”

对我这一代人来说﹐虽然埃德加?斯诺声名显赫﹐却不一定会阅读。他和中国共產主义的意识形态联系太密切了﹐以至于我们习惯性地对他持有偏见﹐将他的著作视作意识形态宣传的一部分。

但这个下午﹐我坐在紫竹院的湖水旁﹐却感觉到了那种久违的阅读带来的怦然心动。他的语言比我想像的富有美感得多﹐在形容陕西的无穷无尽的断山孤丘时﹐他写道“连绵不断﹐好像詹姆斯?乔伊斯的长句﹐甚至更加乏味。然而其后果却常常像巴伯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一样触目﹐随著时光的转移﹐这些山丘的角度陡峭的阴影和顏色起著奇异的变化……”。他那奇异的观察力也让人过目难忘﹐“周恩来面目英俊﹑ 身材苗条﹐像个姑娘”﹐毛泽东是“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更重要的是他对于中国社会的那种敏锐的洞察力﹐他发现“一九三二年的中日淞沪战争中 ﹐中国农民就在炮火交加之中也毫不在乎的继续种他们的田”﹐他说毛泽东“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这并不是什麼曇花一现的东西﹐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根本活力。你觉得这个人不论有什麼异乎寻常的地方﹐都是產生于他对中国人民大眾﹑特别是农民──这些佔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贫穷飢饿﹑受剥削﹑不识字﹑但又宽厚大度﹑勇敢无畏﹑如今还敢于造反的人们──的迫切要求作的综合表达﹐达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这本出版于七十年前的著作﹐对我来说不再像一本记录了昔日史料﹑猜测的歷史书﹐而更是一场号召行动的宣言书。我厌倦了坐在咖啡馆裡﹑依靠互联网上的资讯来评论自己的国家。生活在北京经常像是生活在一座孤岛之上﹐资讯﹑金钱﹑人群与机会都向这裡涌来。像七十年前一样﹐生活在北京人们容易在那些幻想中迷失自己 ──玻璃幕墙大厦﹑个人Blog﹑星巴克咖啡馆其实比昔日厚厚的城墙﹑园林建筑更容易将真实的中国脉搏隔离在外。

我想更真切的用双脚丈量中国﹐看看她的人民的生活状态﹐是否与我使用的那些抽象名词﹐是否真的有关联﹐去检验一些﹐我们在媒体上不断讨论的问题﹐是否真的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懮虑……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将从黑龙江的爱辉前往云南的腾冲。在地图上它是一条从东北到西南的直线﹐它的东部是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却居住著百分之九十四的人口。在这条并不确切存在的线的两旁﹐你可以看到地貌与气候是怎样塑造社会形态的﹐汉民族是如何从中原地区向周边世界扩展的﹐歷史中的一次次移民﹐农民起义发生的深层原因﹐当然你也会观察到﹐中国是多麼的丰富﹐人们的生活习性﹑声音﹑肤色﹑价值观发生了多麼戏剧性的改变。

搭乘火车﹑汽车﹑牛车或是仅仅依靠双脚﹐穿越自己国家﹐品尝那些小镇的食物﹐和旅途中的陌生的姑娘意味深长地擦肩而过﹐在玉米竿垛上仰望星空﹑沉沉睡去﹐ 闻到臭气薰天被污染的河流﹐目睹那些饱经贫困﹑疾病﹑灾难折磨的人们的脸庞﹐和他们在困苦仍旧绽放的生命力……。还有什麼比这样的旅程﹐更能激发起一个青年对自身命运与生活意义的思考﹐当你开始真心理解﹑热爱你脚下的土地与人群时﹐才是你对一生的漫长情感与智力探索的开始吗﹖

我期待这次旅程可以带有埃德加?斯诺的感受力与洞察力。它既带有流浪汉式的莽撞﹐也有对中国命运的真正思考﹐这种思考不再是书本中的抽象概念﹐而是浸润著普通中国人的真实的呼吸﹐他们的欲望﹑渴求和焦灼。

■ 许知远﹐二零零零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為《生活》杂志的联合出版人﹐也是《金融时报》中文网的专栏作家。他最近的一本书是《那些懮伤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