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翼文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35:18

张天翼文集


作品目录:小说鬼土日记清明时节在城市里洋泾浜奇侠畸人手记包氏父子移行脊背与奶子猪肠子的悲哀温柔制造者蜜味的夜夏夜梦春风稀松的恋爱故事蜜月生活巧格力侣伴友谊华威先生罗文应的故事不动脑筋的故事雅人相关资料:张天翼:过于明晰的世界/王晓明

Zhang Tianyi
张天翼(1906~1985)
现代小说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元定,号一之。笔名尚有张无诤、铁池翰等。1906年 9月10日出生于江苏南京一个破落的世家望族,祖籍湖南湘乡。父亲通谟,清末进士,辞官不就。他谈吐幽默诙谐,靠做教员、职员为生。母亲亦能读会写,常给儿女们讲故事。1913年,张天翼在杭县高等小学校读书时,常看童话作品和中国古典小说。1920年入杭州宗文中学,课余爱读林(琴南)译小说和鸳鸯蝴蝶派作品。1922年,开始写滑稽小说和侦探小说。短篇《新诗》(《礼拜六》第156期),署名张无诤,是迄今发现的最早作品。
  1923年间,张天翼偶读鲁迅的《阿Q正传》,感铭很深,停止写作滑稽、侦探等类小说,重新思考文学的社会功能等问题。1924年秋,张天翼中学毕业,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画一年。192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这年12月,他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发表散文《黑的颤动》,始用笔名张天翼。后又发表短篇小说《走向新的路》、《黑的微笑》,自称这是“模仿所谓‘象征主义’的东西”(《自叙小传》)。1927年暑期退学回杭州。此后数年间,往来于沪宁一带,先后当过家庭教师、职员、报刊编辑、记者,但失业时居多。此间,广泛接触了中流社会和下层市民,认识了一些教师、职员、工人、车夫、小商人、手工业者、学徒、士兵、流浪儿童、失业者,为他开拓新的文学道路作了思想上艺术上的准备。
  1929年4月,张天翼在鲁迅、郁达夫主编的《奔流》上发表短篇小说《三天半的梦》。作品描写一个初步觉醒的知识分子回家以后烦闷、焦躁的心绪,表现了对封建宗法社会的憎恶与反叛,是作者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起点。1931年发表短篇小说《二十一个》,引起左翼文坛的重视。这年9月,他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参加了“左联”所属“文艺大众化研究会”和协助编辑“左联”刊物《十字街头》等活动。
  张天翼的小说以讽刺与幽默见长。他熟悉旧中国中下层社会的各种人物,憎恶他们的灰色生活和庸俗作风;他善于用夸张的、诙谐的语言去揭示现实社会的虚伪与丑恶,抨击用“仁义道德”装饰起来的“禽兽世界”。在短篇小说《从空虚到充实》、《小彼得》、《温柔制造者》、《脊背与奶子》、《猪肠子的悲哀》、《稀松的恋爱故事》、《移行》、《砥柱》和中篇小说《清明时节》等作品中,对于畸形社会各种类型的小市民、小地主和小官僚和一些空虚无聊的知识分子,作了生动的描绘和无情的鞭笞,出色地刻画了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旧中国形形色色的“众生相”。对于流行的恋爱方式,谄上骄下的生活态度,“向上爬”的哲学,他都给了辛辣的讽刺。他的冷嘲热讽,不是浅薄地把世态化为一笑,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社会的弊病。代表作《包氏父子》,揭示了主人公老包的向上爬欲望同他社会地位之间的矛盾,同时表现了他忠厚善良的品质和悲剧结局,既鞭挞了这个老听差愚昧、卑俗、软弱的性格,又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群魔盘踞的世界的本质。这期间,张天翼除创作大量的短篇小说外,还写了长篇小说《鬼土日记》(1930),《齿轮》(1932),《一年》(1933),《洋泾浜奇侠》(1936),《在城市里》(1936),中篇小说《奇怪的地方》(1936),以及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和《帝国主义的故事》(《金鸭帝国》前身,未完)。  1937年抗战爆发后,张天翼参加发起上海市文艺界救亡协会,任《救亡日报》编委;后离沪抵长沙,先后任湖南省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大众报》副刊编辑、邵阳《观察日报》副刊编辑等职。这时,他在揭露小市民灰色生活的同时,揭露了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使人在笑谑中看到了隐藏在各式各样“救国”旗号下的投机分子的嘴脸。在短篇小说集《速写三篇》中,他成功地塑造了在一片抗战声中假公济私的投机分子(《九先生的工作》)、抢夺文化界统一战线领导权的破坏分子(《华威先生》)以及对于抗战失去热情和信念的颓废分子(《“新生”》)三个不同类型的被讽刺的形象。尤其是《华威先生》,成为张天翼的讽刺代表作。小说突出刻画了华威──一个混迹于抗日文化阵营而专门闹磨擦、到处抢夺领导权的国民党官僚的形象。因为它发表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4月,较早地揭露了国民党当局的消极抗战以及文化界黑暗的内幕,从而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并且围绕《华威先生》的暴露和讽刺问题,1939年文艺界还展开了关于抗战文艺要不要
暴露和文艺的真实性等问题的讨论。
  1942年秋,张天翼患严重肺病,因此辍笔多年。1944年冬,湘桂大撤退时,张天翼离湖南去四川重庆、成都养病。1948年经上海赴香港,在九龙、澳门等地继续养病,偶有写作。1950年5月,病情好转,由澳门经广州抵北京。1951年任中央文学研究所副主任。1953年、1960年先后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作家协会理事、创作委员会委员。1957年任《人民文学》主编,1963年任《儿童文学》编委。1979年11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时,再次当选为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4年12月被聘为中国作家协会顾问。
  在忙于编辑刊物、培养青年文艺工作者的同时,张天翼积极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发表了小说《去看电影》、《罗文应的故事》、《他们和我们》,童话《不动脑筋的故事》、《宝葫芦的秘密》,剧本《蓉生在家里》、《大灰狼》等。《罗文应的故事》曾于1954年获全国少年儿童文学艺术创作一等奖。从30年代至60年代,他为推进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作者熟悉儿童心理,想象丰富,作品能寓教育意义于生动活泼的故事讲述之中,几十年来一直受到小读者的喜爱。
  自30年代以来,张天翼还不断发表理论批评文章,如《什么是幽默》、《关于批评》、 《论〈阿Q正传〉》,以及一些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论文,如《〈西游记〉札记》、《略谈曹雪芹的〈红楼梦〉》等。这些文章,结合作者自己的创作体会,探讨小说创作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观点独到新颖,文字明白晓畅,为学术界所称道。除上面提及的作品外,张天翼还写有文艺论著《谈人物描写》、《文学杂评》等。短篇小说结集为《从空虚到充实》、《小彼得》、《蜜蜂》、《反攻》、《移行》、《团圆》、《万仞约》、《追》、《春风》、《畸人集》、《同乡们》、《速写三篇》。他的许多作品被翻译成俄、英、日、法、德、印地、西班牙等诸种文字。沈承宽、黄侯兴、吴福辉合编的《张天翼研究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是研究张天翼的比较全面的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