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利的全记录》- 钉在独裁者身上的那根长尾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3:29:14
《关于智利的全记录》- 钉在独裁者身上的那根长尾巴 (2008-07-15 00:29:51)   分类:南美及中美洲拉丁语系电影

 

如果没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名字,我大概不会忍着酷热的天气和较差的画质将一部4个小时的电影从头到尾认真看一遍吧,即使它是传说中的经典,依照我以往的经验,超过120分钟的片子都不是一次过的,肯定得中途暂停一阵然后再继续,但这部不仅让我一口气看完了而且感觉很棒。以前只知道它在威尼斯拿过奖,今天上网查资料时才发现原来马尔克斯也写过一本讲述它如何诞生的纪实文学著作《智利秘密行动》,虽然书我没看过,但作为一个绝对的拉美电影迷,我倒希望能先看到影像。:)

 

 

这是一部20多年前的纪录片,那时的智利还处在独裁统治之下。皮诺切特签署了一份准许部分海外流亡人员回国的名单,正在西班牙的电影导演密戈尔-立顿不在其中,却反被归入永久禁止入境的名单,因为他曾是阿连德时代国家影业公司的老板。在欧洲漂泊了十几年的立顿很想看看国内的情况和多年未见的母亲,他决定冒险用假护照、假名字、假身份,将自己藏身于一个欧洲电影摄制组中,秘密潜回智利拍片,甚至还找了个外国的假“妻子”作掩护,显然如果被认出他会立刻被逮捕甚至失去生命,但历尽重重危险后他却成功完成了所有拍摄并在当局发现他的那一天火线逃离智利,飞往自由的天堂 - 古巴。。。这段传奇经历后来被马尔克斯如实地写入书中,自然也增加了我对影片的兴趣。

 

 

全片共分为四个章节,每章时长一小时左右。影片以安格尔-帕拉回荡在黑夜中的悲凉歌声开场,化装成商人模样的立顿乘坐卡车从玻智边界成功入境。首站到达智利北部的一个小镇上采访当地居民,有些支持皮诺切特,有些则反对,他们解释着各自的理由。两种观点被平行放置在一起并互为反驳,让观众自己思考对或错,而矿工们辛苦劳作的镜头和荒芜人烟的景色则暗示着导演本人的立场。第二章追溯生活在山区的印第安人的古老历史,以及在皮诺切特的领导下如今原住民们更加艰难的生存现状,强调了极权统治者对传统文化的漠视。

 

 

然后导演乘船南下前往皮诺切特的出生地 - 瓦尔帕莱索,在那秘密采访到地下组织曼纽尔-罗德里格斯爱国前线(FPMR)的领导人,并亲身经历了一场学生抗议集会运动。这一章也是全片最怀旧的部分,对聂鲁达旧居的拜访始终伴随着伊萨贝尔-帕拉伤感的歌声,海边的人追思自己与诗人曾经的交往,怀念着一位故去的好友。。。最后导演来到圣地亚哥,回忆遇害的阿连德和当年那场改变了所有智利人命运的政变,真实的影像将动荡不安的环境与恐怖血腥的气氛重现,黑白画面间穿插着导演在古巴采访马尔克斯、卡斯特罗和阿连德遗孀霍腾西娅-布西的片段。

 

 

与很多纪录片不同的是导演用第一人称画外音亲述了整个过程,类似旅行见闻,中间还夹杂着私人的记忆和情感流露,这种方式后来也被运用到书中。全片就像是立顿本人一次格瓦拉式的冒险经历,从第一章开场卡车从远方驶来,到结尾处火车离开小镇缓缓南行,然后是渡轮、汽车。。。尽管如此我对其中的一些镜头依然很惊讶,比如当时聂鲁达的故居被政府列为禁止参观的区域而他是怎么上去的?还有戒备森严的总统府又是如何拍到内部景观的?。。。许多疑问大概也只有从那本书里才能找到答案吧。:(

 

 

据说马尔克斯在书中将曲折而危险的影片创作过程写得很生动,事先在专家的帮助下改容后的立顿学会了如何换装并演练台词,还有当被秘密警察的跟踪时如何逃脱,不过在总统府对皮诺切特的一次近距离拍摄中他还是差点暴露身份。。。当然马尔克斯是写故事的高手,这点并不奇怪,就算是苛求真实的报导文学,也能在他的笔下显出小说才有的惊险和紧张。虽然影像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体验,但我相信《智利秘密行动》绝不会像普通电影幕后花絮那么简单,希望有一天也能看到它。

 

 

密戈尔-立顿曾经说《关于智利的全记录》就像是钉在皮诺切特身上一根长长的驴尾巴,既一针见血又让独裁者毫无藏身之处。智利当代最重要的三部纪录片,包括Patricio Guzman的《智利之战》(1975-79,400分钟)和Raoul Ruiz的《智利狂想曲》(2001,320分钟)都体现出了这种毫不妥协的民主思想,它们各自反映了智利的三个不同时代,只是《智利之战》注重现场的震撼,而另两部则更具创作者个人的风格和感情,这也是我偏爱后两部的原因。

 

 

《关于智利的全记录》,1985-86年,智利/古巴,242分钟,彩色+黑白,导演Miguel Littin。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FIPRESCI奖。MY RATING 5+

 

精彩片段:
http://you.video.sina.com.cn/b/14967281-1233087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