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本科教育当以培养通才为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09:44
□李 隼本科教育应该是一种通才教育,不应把本科教育的目标指向确定为专才培养,专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应该放到研究生教育阶段。以高考为指向的中国内地高中教育,存在着文理分科较早、轻视甚至放弃非高考科目等弊病的背景下,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成为了对中学教育的一种"反哺",重要性更加彰显。本报昨日消息,中山大学决定明年在本科阶段有步骤地推行通识教育,近日已开始面向全校公开招聘课程负责人。此前,国内如北京大学实行的通选课设置和复旦大学的个别院系"1+3"(即本科阶段的一年通识教育加三年专业教育)培养模式,都被看作是在通识教育方面的积极尝试。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称"普通教育"、"一般教育",和"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  )"同义,最早是对基础教育的概括性称谓,如今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的一种非专业性教育。19世纪初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美国部分高校实行选修制,大学课程设置中要求所有学生在致力专业学习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因此,其主要内容,不仅涵盖了跨学科的多专业领域的基础性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其教育方法也必然不能局限于课堂上的知识讲授,还包括积极的教学互动和社会实践。其培养目的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自通识教育理念诞生起,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大都以"通专并重"为主流。直至1941年,著名的教育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在谈到大学的培养目的时提出不同看法:"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此通专并重未为恰当之说也。"现在看来,他的上述意见是非常深刻的,本科教育应该是一种通才教育,不应把本科教育的目标指向确定为专才培养———既不实际也限制了青年学生个性发展的丰富性和专业选择的前途,专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应该放到研究生教育阶段。以高考为指向的中国内地的高中教育,存在着文理分科较早,重视高考覆盖科目,轻视非高考科目,甚至放弃音乐、美术等所谓杂科等弊病。在此背景下,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成为了对中学教育的一种"反哺",重要性更加彰显。然而,必须认识到,通识教育不是目前流行在中学教育理念上的"素质教育"的简单继续或补充。通过北美哈佛、斯坦福和普林斯顿等著名高校的通识教育实践和理念,可以清楚地看出,现代社会通识教育并不是指"一般的知识教育",也不是指给所有人的普及教育,它要求将教育对象的发展目标首先确定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的生活的教育。中山大学在办学之初,就确立了中山先生援引的中国古代经典《中庸》中提出的"博学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教育和治学理念,这完全可以作为当下中国大陆高校通识教育的一个传统精神引领,而中国台湾和香港的高校,普遍设立通识教育机构,落实通识教育的理念,大力推行通识教育的实践经验,也值得内地高校的有关改革进行充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