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里克:矗立的黑色石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1:58:21
#1  库布里克:矗立的黑色石板(ZT)
来源:电影画报
银幕是一个如此神奇的媒介,它能在传达情绪与感情的同时仍然饶有趣味。我想这是任何其他形式的艺术所无法企及的。
——斯坦利·库布里克1970
作为旧好莱坞向新好莱坞转型的一名干将,作为一名对二战后趋于衰落的好莱坞以拯救的电影导演,部部影片都跻身影坛历史经典,但从来没有光顾过什么"最佳导演"、"最佳影片"之类的"尊位",唯一的奥斯卡就是《2001年太空漫游》小捧最佳观赏效果奖;提起库布里克就咬牙切齿的人也大有人在,那便是与他合作过的演员们,从主演《斯巴达克斯》的柯克·道格拉斯开始,人人都说这位导演是疯子、是虐待狂。而库布里克对这些大牌明星们也嗤之以鼻,提起好莱坞他更是从来不说好话,他宁愿长年住在英国伦敦的郊外,也不愿在贝伐利山与那些"白痴"、"势利眼"照面。
世界第五大导演的光荣之路
与大多数美国导演相比,库布里克的作品少得可怜,如果将他早期个人制作的实验性影片也算入的话,只有不到二十部。库布里克早年曾是记者,对电影的狂热,使他很快便成为地下电影的代表人物,他超常的才华引起了好莱坞的注意。从60年代开始,他成为一位职业电影导演,八十年代国内观众看过的《斯巴达克斯》便是他进入好莱坞的第一部作品。但库布里克对拍摄这样的商业片似乎不感兴趣,很快他就以自己独特的个性让制片商和观众连连吃惊。电影学者大多将库布里克看作是战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力求表现荒诞的人生和悲剧化的哲理,现代主义电影大师如伯格曼、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等人的作品也大多如此。
六七十年代是库布里克创作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美国社会和文化经历了重大的变革,这给了库布里克无限的灵感。《奇爱博士》是一部有关未来战争的梦魇般的黑色幽默剧,叙述了核恐惧笼罩下未来世界的毁灭。它以独特的视角突出了这样一个主题:核恐惧、核危机不过是人性危机的外在表现。人的危机存在一日,文明的危机便会存在一日。《罗丽塔》改编自著名作家纳博科夫的同名小说。到1997年它已经被三次搬上银幕,库布里克的这部被大多数人公认为最好的一部。完成于1971年的《发条桔子》是部有强烈的六十年代"嬉皮士"文化色彩的影片,它也是库布里克最成功的代表作。影片通过青少年犯罪及社会权力机构对青年的迫害这两条线索,表达了库布里克对六十年代一系列文化、政治、伦理现象的看法及态度。影片中的暴力场面引起了观众的惊愕。暴力问题是贯穿于库布里克影片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一方面,库布里克反对暴力,尤其反对暴力对人性的损害。另一方面,出于对道德沦丧、暴行肆虐的社会现实的憎恶,他认为对待暴力也只有使用暴力。尤其是在个人受到社会权力机构的压抑与异化时,果敢地使用暴力来反抗是唯一的自我解放途径。《二○○一年太空漫游》则是一部对人类历史进程进行史诗般描绘的科幻片。很多年过去,这部影片仍被多次评为"有史以来最佳的科幻片"。这部作品以一种冷峻、客观的风格和高度的庄严感与使命感探讨了人类未来的存在前途,库布里克赋予这部影片最富哲理意味的主题是:人于进化、发展的历史中,于茫茫的宇宙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而不得,最后终结于漂泊和毁灭。
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库布里克只拍了三部影片,即《巴里·林顿》、《闪灵》和《全金属外壳》,这些作品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较大的差异,显示出他善于驾驭不同题材,掌握不同风格的能力。《巴里·林顿》以其优美的影像造型和古典音乐的运用令无数观众倾倒。《闪灵》则将七十年代以来恐怖片的创作推向高潮。一个大雪封山的冬季,看守宾馆的作家疯狂的杀戮直到今天仍让许多观众难以忘怀。高度电影化的造型手段也让人们看到了这位导演的非凡功力。《全金属外壳》则是一部越战题材影片。越战片在当今美国影坛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类型,大有泛滥之势。库布里克选择的视角较为新颖,深入细致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变化,在众多同类题材影片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库布里克的作品尽管不多,风格样式也灵活多变,但有一点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力求以电影来体现哲理化的意蕴,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影片的观赏性,但他特立独行的思索给影坛注入文化与哲理的亮色。他对影像的极致化追求丰富了电影语言,在这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国际先驱者论坛报》曾把他与意大利的费里尼、瑞典的伯格曼、日本的黑泽明列为当代世界上最重要的四位电影导演,许多文化学者在研究社会思潮与文化现象时,也常以他的作品为分析对象。美国电影史学家彼得·科维曾这样说:"库布里克敢于蔑视社会常规,拓展题材领域。他的每部作品都不是随时间流逝的平庸之作。"美国著名电影杂志《好莱坞报道》在全世界500位导演中评出40位"最有影响力"的导演,库布里克排名第五,可谓名至实归。(冯博)
库布里克的三部代表作
《闪灵》恐怖电影的巅峰

1998年,香港《电影双周刊》评出了1921年至1997年“50部必看好莱坞恐怖片”,《闪灵》摘得桂冠。评语写道:“看恐怖片就像吃安眠药一样,看得越多就越觉得不可怕。即使是恐怖片经典之作《驱魔人》,看得多了也会麻木,再也不会害怕。任何事情都有特殊例子或者例外,《闪灵》就是越看越让人看到可怕。《闪灵》给现代恐怖片一个新定义。”的确,《闪灵》所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恐惧,一切来自内心深处。
《闪灵》最让人震撼的是它淋漓尽致、不动声色却又极具震撼的视听景观。影片开头,。从天空俯瞰的视角,某种意义上可以归结为“心中之魔”的化身。它似乎在冷冷地盯着杰克一家三口乘坐的宛若甲壳虫的小汽车,汽车蜿蜒穿过弯弯河流,穿过郁郁原始森林,穿过山边窄窄小路……配以阴森怪异的音乐,仿佛暗示他们一旦走进那神秘的旅馆,就注定是一场无可拯救、无可挣脱的悲剧。由此而奠定了整部影片的诡异而又不可言说的基调。随着影片情节的演进,小丹尼骑着低矮的脚踏车经过充满诱惑和神秘的237房间。导演在这里以超低角度长时间地跟拍脚踏车的前行,镜头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似乎想近前,但又犹疑不决,像是隐匿在猎物身后的捕猎者在最后试探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实力将猎物吞下。镜头的时值也有意地越来越短,从而使节奏越来越快,恐怖气氛也渐渐达到高潮。
影片中,音乐潜入人心,无处不在。贝拉巴尔托克,现代音乐的巨擘,有“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誉的匈牙利作曲家巴尔托克的现代主义音乐经典作品,与影片《闪灵》竟然一拍即合,天衣无缝。这些被称为敲打出了20世纪人的心声的管弦乐所表达出的喧嚣、紧张、惊乍和心神不定,再好不过地切合了《闪灵》所需。库布里克一直致力于寻找惺惺相惜的音乐合伙人,巴尔托克的音乐和影片中极具节奏感的镜头运用近乎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更重要的是《闪灵》作为一部恐怖片,却带有广泛的社会人文基础和不尽的人文关怀。影片将人物置于一种空旷但与世隔绝的特殊环境中。酒店建立在印地安人墓地上,是在惨遭驱赶和杀戮的印地安人的未寒尸骨上建立起来。这其中所暗示出来的种族灭绝和种族歧视的内容,使影片具有了更为宽厚的社会意义。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来展现主人公是如何一步步举起杀人斧头。但高明之处在于,我们无法深究主人公到底是如何走向疯狂。也许是杀死自己妻女的酒店侍者的诱惑,也许是写作中灵感匮乏的折磨,也许是酒店中存在的某种不可言说的神秘力量的启示……我们无法弄明白,可能导演也不在乎观众明白不明白。影片片尾有一个意味深长的推镜头,原来杰克是几十年前这里的一个酒店服务生的转世再生,他背后还站着酒店的所有鬼魂。
《全金属外壳》“越战片”的重量级

越南战争,也许是美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梦魇,这更最真实不过地反映在《猎鹿人》、《生于七月四日》、《野战排》、《现代启示录》等越战题材的影片中,而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则无疑是这其中最让人震撼和深思的一部。
库布里克承袭了《光荣之路》开辟的道路,挖掘残酷战争情境下的人性冲突这一生命主题,并进行着进一步深化。此片证明了库布里克不但可以拍摄任何类型的作品,而且可以再次创造票房的神话。影片刻意地分成了两相对照的两部分。上部分主要突出了胖子派尔在魔鬼教官的灭绝人性的训练下最终与教官同归于尽的毁灭过程;下部分写历经地狱式磨难的新兵们被投放到充满着血与火的越南战场上身心嬗变的痛苦历程。影片通过个体遭遇和群体结局的相互映衬,从不同的层次上以不可质疑的力量告诉我们在战争这一架丧心病狂的绞肉机的轰鸣之中,没有谁可以有力量置之度外。
《全金属外壳》中的空间营造为影片的表情达意起到了最恰当不过的作用。上半部分中的新兵宿舍是一个超级空旷的空间。就是在这样的空间里,每一个人被训练成最娴熟不过的杀人机器。步枪,杀人武器也随之进入了宿舍,就仿佛是每一个人身边又多了一个幽灵。新兵们仿佛成了没有思维没有灵魂的积木,被教官任意地摆布,看似整齐划一的空间布置里,蕴含了不尽的杀机。这本身就是一种最为荒谬的两相对照,就是在这种对照中渲染了其中的压抑和血腥气息。也就是说,空间布置的极其理性和秩序,却表达了对人性本身的最大的不理性和最充分的排斥。这一部分的高潮发生在经过了刻意布置的厕所里。白色的墙壁和白色的马桶、幽冷的偏绿的色调和鲜艳的血光构成了一种深入人心的恐怖气氛。在库布里克的影片里,白色往往跟极端暴力联系在一起,从而在视觉上给观众以冲击力。这样一种带有明显的人为痕迹的幽闭环境,正也暗示了派尔杀人之前的心理空间,他已经无法自我拯救,只能靠杀人、靠鲜血才能给这个无比压抑而又空旷地让人无所适从的空间增添一点所谓的“生机”,而越南战场上的断壁残垣,又构成了另一种充满了不可预知的神秘与恐怖的死亡空间。士兵们猫腰行进在废墟之中,稍不留神便被不知从何处来的子弹洞穿胸膛。他们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库布里克就以冷眼看着他们走向死亡。戛然而止的长镜头,带上了某种迟疑、苦涩的意味,暗示着这场战争的毫无理性。导演经常地让原本流畅的长镜头突然中断,一方面固然是由于战场空间的无法预测和掌握,更重要的是给我们的心里猛地来了一个冲击,使我们无法再坦然地从容地进入剧情。就在这样不停地被打断中,观众得以细细地咀嚼战争所带给我们的残酷与不可理喻。
库布里克说:“历史上,军队从来都由青年人组成。”在越南战场,平均只有19岁的年轻士兵就被送到了硝烟弥漫处。但他们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了什么要进行这么一场莫名其妙的战争。库布里克无疑对于这些年轻的生命给予了深深的同情。结尾的一场戏,大批的美国士兵唱着《米老鼠之歌》,沿着纵深前进。身后的探照灯把远方的天空照个通亮,很像是舞台光效,而士兵们就是所谓的主角,但实际上在台前幕后都有某些眼睛在盯着他们,在目送着他们一步一步地走向未知,也许是死亡,战争或者历史的强力推进仿佛是推土机一样碾过,留下了无数的尸骨。个人当然无法左右历史,但个人在历史的大格局里真的就那么微不足道?库布里克对此发出了自己的拷问。
《发条桔子》社会片的经典

对于《发条桔子》,库布里克在接受访问时说:“本片是探讨一个自由意志(FreeWill)的问题。"影片看似在渲染暴力色情,其实是对社会、道德和人性充满的不尽质疑:当一个人被剥夺选择善恶的权利时,他是否亦丧失了人性?在一个所谓法治的社会制度中,怎样才算完全“改正”或“治疗”了一个坏蛋的恶行?电影通过一个无恶不作的青年如何通过接受一个行为心理医学治疗,使他的行为得以“矫正”。但其实他的“矫正”只不过是当他一遇到暴力和性的场面时,就会引起作呕的生理反应,使他没有“能力”再犯罪。
影片的结局是灰色而又悲观的。经历了“以毒攻毒”的疗治的主人公到结尾又恢复了全部特征,企图改变人的原始本能的努力终于失败了。面对人性的堕落,我们应该怎样合理而有效地约束?难道我们仅仅听命于潜意识中本能欲望对自己的召唤?我们的道德选择和精神自由何以存在?
片中主人公教训同伴的一段戏,拍得相当唯美。高速摄影中,主人公和他的同伴仿佛在上演一幕极其精彩的舞蹈,连水中渐起的浪花也显得那么美仑美奂。而且还配以贝多芬的优美的交响乐,就像是一场辉煌的战斗。一次极其残酷的地位之争和自相残杀,被导演美化成了一幕英雄壮举。主人公在和猫夫人搏斗时,猫夫人拿着阿历克斯最喜欢的音乐家贝多芬的半身雕像,而阿历克斯则手持猫夫人最喜欢的瓷雕。这是一段在欢快的交响乐伴奏下进行的一场死亡的舞蹈。库布里克用手提摄影机近距离跟拍主人公残酷施暴与作家妻子挣扎的整个过程,大大加强了这一罪行的残忍性与紧张感。令人发指的兽行与暴力和阿历克斯轻松哼唱《雨中曲》主题歌以及夸张滑稽的动作对位。片中更有一处阿历克斯与两个少女鬼混的镜头,配以《土耳其进行曲》,人在此时仿佛成了做爱机器,远离了正常的人类情感。快镜头的拍摄使我们无法看清人物的具体动作,这种走马灯似的镜头处理一改前面的残酷与紧张,形成着强烈的反讽。
库布里克是冷眼看世界,影片里他更为明显地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社会的忧虑。影片形象地预演着一个充斥着暴力和色情的世纪末人类社会的景象。这是一个充满了由原始本能驱使的无可拘束无可敬畏无法无天的暴力和犯罪的世界。大多数人用镇静剂和无聊的暴力娱乐来麻醉自我表现。而更让我们不寒而栗的是,像主人公这样令人发指的恶魔在经过“洗脑”和暴力摧残后变成了一个政客手中的木偶,一个用来点缀他们的玩具。他丧失了作为人的基本尊严和价值,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主人公已经无法左右自己的人生选择了,他虽然活着,其实却是真正的死了。这就是库布里克高明的地方。他没有仅仅止于对主人公的一种道德谴责,或者说他并在乎这点,他从更高的层面上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绝对暴力的人,被这个社会无形的不可目见的更可怕的暴力给扼杀的悲剧命运。这种近于世纪末悲剧预言的展现正是库布里克内心深处对整个人类社会未来和生活在其间的个体命运充满人文色彩的关怀。
(潘俊杰 王国平)
[ Last edited by ahua217 on 2006-4-7 at 12:34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