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dove的自留地: 华为实施IPD带来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8:25:25
华为实施IPD带来的问题
一、华为研发现状:
华为的技术管理基本上是不可控制的,是被市场和客户问题牵着鼻子走的。基本上没有引导市场的自主能力。
虽然在人员上,销售上,已经貌似一个国际性的大公司,但是在公司地位(Credit),市场和销售上,基本上目前仍然是一个小公司作坊的性质—没有技术和市场主导能力来影响客户,而是被客户所挤压,为了获取底利润的订单,拼命的压低研发R&D的成本,从而能够维护其营业额的持续性增长。胡新宇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的工程师。
理论而言,当一个高科技公司成长到数万之众,年营业额达到五十亿美金,公司的信誉和市场的领导能力已经建立起来。此话怎讲?简单而言就是:一个客户宁愿多等待1到2个季度,也愿意采纳一个公司的产品发布。例如,一个行业的领导者可以是这样的一种企业战略:通过定期的访问其目前客户和将来可能的客户,非常明确的让客户知道公司产品的Roadmap,比如2个季度之后产品发布的时间和承诺拥有的新特性(feature),4个季度之后产品发布的时间和承诺拥有的新特性。。。。在拥有强大研发实力和信誉的公司背景下,一个高科技公司就不会沦落为市场的奴隶,而是通过信誉和承诺等等来实现与客户的双赢。
当然具备这样实力的公司的前提是:*相对完整的产品线; *高利润; *强有力的研发实力和管理,定期的,持续性的产品发布; *信誉和承诺.
华为拥有了第一点,其他3点是目前并不存在的或需要提高的。这就是华为的研发队伍经常出于疲于奔命的根本原因:华为目前还没有能力影响市场,从而其研发周期没有能力自主。没有R&D的自主性和规律性的中长期计划(或处于经常被打断的中长期计划中)。
对于华为具体而言,其产品属于信息产业的通信领域。如果没有强大的研发(R&D)中的研(R),而只有D,随着技术的发展,华为和其类似的公司的技术和产品已经或正逐步变成commodity(日用品)。Commodity是常被用来描述一个技术产品的门槛已经变得非常低的时候的术语。一个高科技产品已经快变成日用品的时候,靠卖这个产品的利润(margin)将变得非常小。只能靠量(volume)来获得利润。     总之:华为的研发(R&D)只有D没有R。基本上是被市场,销售,售后服务赶着走。
二、IPD的问题
IPD在华为的流程:新的运作流程变为,市场代表带着产品规格、技术参数等信息到市场上搜集客户反馈,据此考虑市场空间、客户需求的排序,哪些需求会对未来产品的市场潜力和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等等。在市场人员的强烈参与下,产品的概念得以形成。接着,财务代表根据市场代表提供的市场数据算账:需投入多少研发工程师、仪器设备成本、制造成本、物料成本、产品生命周期内销售额、利润等,一份企业业计划书产生了,用以说服IPMT(投资管理委员会,分产品线设立,共有9个)同意为该产品投资。
华为对中央研究部(院)是矫枉过正。在IPD之前,中研院技术驱动一切。是错的。现在IPD下,是市场和销售驱动技术。也是错的。而这就是华为最本质的错误。华为根本不具备这个条件。技术研发实力还非常薄弱。根本撑不住市场的要求。IPD的结果就是其R&D疲惫不堪。只能靠人海战术。从而导致恶性循环。--技术战略定位就是追随,除非调整为在部分领域采取领先战略,则可以在这些领域用技术推动的方式进行R。
一位参与华为IPD变革的华为员工说:执行IPD的基层管理者还没有完全认同IPD,或者是为了维护小集体利益,造成纵横制管理带来的多头领导,产品线和资源线可能为了各自利益,对处于交汇点上的人员提出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工作牵引,使得产品线人员经常感到无所适从。--这是跨部门团队,以项目方式运作业务带来的弊端。
5年时间过去了。华为聘请IBM的专家给自己的各个部门做管理评分(TPM),以满分5分计,华为2003年的平均分只有 1.8,2004年上半年才达到2.3,而2004年的目标是2.7。按照IBM的意见,一家真正管理高效规范的跨国公司,其TPM分值应达到3.5。另 外,根据IBM专家的评测,华为人均工作效率只有国际一流公司的1/2.5。--成熟度评估比较真实的反映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它的提高仅仅依赖IPD是不够的。
IPD顾问说要追求效率,控制成本,但华为今年的市场投入依然是不计成本;后方的产品线改来改去, 一线的办事处该怎么干还怎么干;IPD顾问说产品需要严格按照IPD模式进行规范研发,但在2001年,当某高端路由器产品出手速度落伍于竞争对手时,任 正非一声令下,所有程序打乱,突击搞研发,产品得以在极短时间内铺向市场。。。。”--中国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快速的反应比流程的执行更重要。当然从另 一个方面来说,我们就没有遵守流程、规章、法规的习惯。喜欢找捷径,打搽边球,甚至可以不要信用。
对IPD来说,文档是最为人所诟病的一个方面,文档的目的是整理思路解决问题的载体,不是为了汇报时让领导看几眼,片面的理解
文档就会导致文档数量大大增加,质量直线下降,领导最后连一眼都懒得看了。质量比数量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