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的弄权之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22:48
林彪对弄权之术的研究“成果”也主要在“5·18”讲话中体现出来,谈到对政权的认识,他说:
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意识形态、宗教、艺术、法律、政权,最中心的是政权。政权是什么?孙中山说是管理“众人之事”。但他不理解,政权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反革命是这样,革命也是这样。我想用自己的习惯语言,政权就是镇压之权。当然,政权的职能不仅是镇压……职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镇压。
在林彪的心里,政权是一切:
有了政权,就有了一切。没有政权,就丧失一切。生产关系固然是基础,但是靠夺取政权来改变,靠夺取政权来巩固,靠夺取政权来发展。……拿到了政权,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亿万富翁,一下子就可以打倒……所以,无论怎样千头万绪的事,不要忘记方向,失掉中心,永远不要忘记了政权。要念念不忘政权。忘记了政权,就是忘记了政治……那就是糊涂了,脑袋掉了,还不知道怎么掉的。
而夺取政权,最主要的就是政变,林彪在会上大谈特谈政变,关于政变的内容,占了整个讲话的一半篇幅。林彪先从国际和中国历史两个方面讲了政变的状况:
政变,现在成为一种风气。世界政变成风。历史上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世界上政变的事,远的不说,1960年以来,据不完全的统计,仅在亚非拉地区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中,先后发生61次政变,搞成了的56次。把首脑人物杀掉的8次,留当傀儡的7次,废黜的11次。这个统计是在加纳、印尼、叙利亚政变之前。6年中间,每年平均11次。
从我国历史上来看,历代开国后,10年、20年、30年、50年,很短时间就发生政变,丢掉政权的例子很多。……辛亥革命,孙中山当了大总统,3个月就被袁世凯夺去了政权。4年后,袁世凯做了皇帝,又被人推翻。此后,军阀混战十几年,两次直奉战争,一次直皖战争。这些历史上的政变,应该引起我们的惊心动魄,高度警惕。
关于政变的形式,林彪讲道:
改变政权,大概是这样,一种是人民革命,从底下闹起来,造反,如陈胜吴广、太平天国、我们共产党,都是这样。一种是反革命政变。反革命政变,大多数是宫廷政变,内部搞起来的,有的是上下相结合,有的和外国敌人颠覆活动或者武装进犯相结合,有的和天灾相结合,大轰大闹大乱。……除了相砍相杀夺取政权外,还有用其他阴谋诡计掌握实权的。例如,吕不韦送怀孕的赵姬给秦庄襄王,生了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秦始皇统治的初期,实际上政权落到吕不韦的手里。
对于怎样搞政变,林彪的研究是:
搞政变,有两个东西必须搞。一个是宣传机关,报纸、广播电台、文学、电影、出版,这些是做思想工作的。资产阶级搞颠覆活动,也是思想领先,先把人们的思想搞乱。另一个是搞军队,抓枪杆子。文武相配合,抓舆论,又抓枪杆子,他们就能搞反革命政变。要投票有人,要打仗有军队,不论是会场上的政变,战场上的政变,他们都有可能搞得起来。……笔杆子、枪杆子,夺取政权靠这两杆子。
林彪用他特有的语言和风格,道出了政变规律性的东西,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政变”理论,令与会的常委大吃一惊,被称作“政变经”。
林彪从什么时间开始研究弄权之术?研究弄权之术有多长时间?一直是个谜。研究者指出,从1960年到1964年,林彪整整花了4年时间潜心研究宫廷艺术。林彪请人讲解历代更替兴衰、军阀混战、名人奋斗、枭雄突起的过程和细节,反复阅读开国皇帝、各代奸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研究他们怎样利用矛盾、勾心斗角以及驾驭、使用下属的谋略和权术。林彪还特别注意研究历代宫廷政变的方式、方法和规律。林彪颇有心得的对叶群说:
一个权字,一个快字,这是政变的两字诀窍。现代政变可以在一个早晨把权拿到手。搞政变,夺权的代价要最小最小最小,收获要最大最大最大,时间要最快最快最快,可是要找专诸这样的刺客也最难最难最难。
林彪对弄权之术的研究真是到家了。
林彪喜欢读书,在延安的时候就经常去图书馆借书,他一次讲话就能把政变讲得“头头是道”,说明了林彪读书,特别注意的是些什么地方。忠厚耿直的朱德曾说:“谁说他不读书不看报,他读的书比大家都多,只是专在字缝里找文章,把经念歪了。”
林彪一生的三大研究:研究攻心之术对付毛泽东
林彪对作战之术颇有研究,精于打仗。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林彪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仅次于朱德、彭德怀,位居第三。十大元帅的平均年龄是57岁,林彪年龄最小,只有49岁,毛泽东称林彪为“少帅”。这是党和国家对林彪的战术的高度认可,也是对林彪做出的军事业绩的最高褒奖。
除了精于作战之术,林彪对医身之术、攻心之术、弄权之术也颇有研究,但由于医术平庸险些命丧黄泉,由于心术不正导致臭名昭著,由于玩弄权术最终自取灭亡。林彪研究医术,虽无强身健体之实,却有强身健体之名,于国于民也无大害处;而他研究心术和权术,并用来指导他的叛党叛国活动,则完全是祸国殃民之举了。
研究医身之术
林彪对医身之术,研究的主要还是中医,而他研究中医是由一个笑话引起的。
那是1931年夏的一天,林彪和随行人员来到一家豪绅的住宅,发现地上散落了很多被丢弃的纸包。警卫员拾起一包打开让林彪看,林彪仔细看了看,又用鼻子嗅了嗅,高兴地说:“这是高丽参,是大补的补品呀!”战士们听说这是大补的补品,遂打了几只野鸡杀掉后,放了约一斤高丽参一起炖,炖出来的野鸡肉发黑,味道很苦。战士们可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野鸡肉吃了个一干二净,连鸡汤也喝了个精光。不久,战士们开始流鼻血,有的战士断断续续流了好几天才止住。
林彪听说这件事后大笑不已,他笑战士们怎么能一下子在锅里放那么多的高丽参呢。笑过之后林彪想,战士们不懂中医,才闹出了笑话。现在战事频繁,部队缺医少药,何不自己看一点中医书籍,必要时也好给战士们治一些常见病。林彪以前收集到一些中医书,有了这样的想法后,每到空闲时,他就看起中医书来。久而久之,林彪也懂得了一些中医知识了。部队战士中有些常见病,林彪也可以开方子医治了,他还真的治好过一些战士的病。
自己生病时,林彪也常开一些中医药方,包括在长征途中,在延安,在东北。由于弹伤损及中枢神经,林彪怕光、怕风、怕水、怕声音,见风落泪,见水拉稀,但他并不相信医生。中医、西医反复会诊,认为他的五脏六腑都没有问题。林彪就自己翻医书,开方子吃药。有一天他指名要吃腊肉,因为他睡眠不好,不知道他从什么书上看到,说吃腊肉有利睡眠。到打平津战役时,他就再没提出要吃腊肉了。
有一次在双城前线指挥作战时,林彪不知从什么书上看到一个治失眠的中药方子,就让警卫员上街给他抓了几服药直接熬着喝了,结果出了大事。他喝完药,很快就休克了,人事不省,好不容易才抢救过来。负责林彪生活和警卫的王本把那介绍方子的书拿走了,并且叮嘱警卫员们,以后如果再抓药,一律要经过王本请负责保健的大夫看过同意后再办。林彪笃信中医理论,对吃不很讲究,不吃鱼肉,不吃精米。他对食物不讲究味道,而只在乎热量和温度。热量由保健医生掌握,温度则必须达到烫嘴的程度。林彪喜食白菜,但吃法很特别,不让切,不放盐,不放油。厨师为此想了好长时间就是想不通,林彪告诉他:“这是我发明的偏方,可以治植物性神经紊乱症。”至于效果如何,林彪却从不管。
林彪经常抱着一本厚厚的药典,手拿放大镜,字字揣摩,然后别出心裁地自开药方,让医生制成药丸吞服。林彪饮用中药是这样的:中医专家会诊后,都开一个处方,然后,他把每一个专家的处方一一审看,并把众方化裁加减之后,他重新写一个处方,这个处方已经不再是哪一位专家的处方,而是他所化裁的中医处方,按照他的处方取药煎给他。在这方面,林彪有第六感,谁删改药方或增减药物,他马上就能发觉。一次,叶群吩咐医生在他的药丸里放了一些营养药。林彪刚放进嘴里,便立即吐了出来,大叫:“有毒,有毒,有人要害死我!”
新中国成立后,林彪有了保健医生,医疗条件是相当好的,但他还是经常自己开方治病。有一次,林彪给自己开了一副药方子,吃下去不久就肚子痛,接着开始拉肚子,几乎虚脱,直到医生来治疗,才见好转。原来,林彪竟异想天开地运用以毒攻毒的方法,往方子里下砒霜,结果砒霜过量,险些闹出人命。
研究攻心之术
新中国成立后,林彪拒绝去朝鲜打仗,就开始小病大养,长期蛰居幽室。除了研究一些中医外,林彪更注意的是研究党内政治气候,揣摩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心理、动向、好恶。林彪没有“一贯反对”毛泽东,也不是他自称的那样“一贯紧跟”毛泽东。就是在这样的交往中,林彪深深地体会到了毛泽东深谋远虑、料事如神、绵里藏针、出击必胜的斗争艺术,感觉到毛泽东的超人谋略。林彪对毛泽东做出了许多判断和推测,充满了恶毒、讥讽和近似谩骂的语言,与他表面的虔诚截然相反。
我们可以从林彪在书中隐隐约约、欲断又连、既明且暗、时露时潜的小注、眉批中,找到林彪揣摩、分析毛泽东的心理、“研究”毛泽东的“成果”。
林彪在一张散页的《新华报》上写了一段诋毁毛泽东的话,贴在一本《逻辑的产生和发展及其法则》的书中:
他先为你捏造一个“你的”意见,然后他来驳你的意见。并无,而捏造——老东的惯用手法,今后当注意他这一着。
在一本《学文化辞典》中“个人崇拜”的条目旁,林彪写下了他心目中的毛泽东:
他自我崇拜,自我迷信,崇拜自己,功为己,过为人。
在《论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书封底,林彪写下了怎样对付毛泽东的体会:
毛,应照顾他,使他没有小帮帮的必要,他就不小帮帮了。政治上对其每一创举与功绩公道主动地指出来,则他自无锋芒的必要。
在一本《辞海》扉页上,林彪记下了另一段对付毛泽东的话:
你先说了东,他就偏说西。故当听他先说才可一致。
在一本《毛主席语录》扉页上,林彪这样猜测毛泽东的内心:
他最大忧虑在表决时能占多数否。
通过对毛泽东的“研究”,林彪明白,自己更新、更高的追求,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轻而易举。为此,他选择了一个最佳位置进行尝试,选择了一条自认为最高明的途径攫取权力,即发动对毛泽东的歌颂和忠诚,制造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功绩,在全国人民心中树立了无人可比的威望,人们把对毛泽东的赞颂视为十分正常的事情。林彪遵循他对攻心之术的研究“成果”,把正常的颂扬一步一步地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全国的狂飙巨澜。
1959年9月,林彪主持军委工作没几天,便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别出心裁地说:“我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怎样学呢?我向同志们提议,主要是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这是学习马列主义的捷径。毛泽东同志全面地、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容易学,学了马上可以用。好好学习,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1960年1月,林彪把毛泽东在延安为抗大题写的三句话、八个字(“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发挥成为“三八作风”,作为检验全军部队革命化的标准。之后,他又接连发明了“四个第一”(即“人的因素第一、政治工作第一、思想工作第一、活的思想第一”)和“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的响亮口号。这年春天,林彪到基层连队宣传“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说“对毛主席著作的学习,要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在‘‘用’字上狠下功夫”。
在1962年1月至2月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林彪因为不满意罗瑞卿找人写的讲话稿,便自己拟定了提纲,在会上作了长篇讲话:
毛泽东思想在任何工作中,永远是第一位的,是起决定作用的,是灵魂,是命根子。有了它,就一通百通,旗帜鲜明,方向正确。正确的东西,是唯物主义,是毛泽东思想……过去搞得好的时候,正是毛主席思想不受干扰的时候。凡是毛主席的思想不受尊重,受到干扰时,就会出毛病。几十年的历史,就是这个历史……
林彪下令《解放军报》逐日在报头刊登毛泽东语录。1964年5月他授意解放军总政治部根据《解放军报》刊载过的毛泽东语录,补充编纂成《毛主席语录》一书,在全军发行,在全体官兵中掀起了学习运用毛泽东著作的高潮。林彪提出:“毛泽东思想是当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顶峰,是最高最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席的书,是我们全军各项工作的最高指示。毛主席的话,水平最高,威信最高,威力最大,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到“文革”中,《毛主席语录》竟成为 “红宝书”,被奉为圣典。
1966年5月18日,林彪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话,用大量的篇幅来吹捧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他说:
毛主席在全国、在全世界有最高的威望,是最卓越、最伟大的人物。毛主席的言论、文章和革命实践都表现出他的伟大的无产阶级的天才……我们现在拥护毛主席,毛主席百年之后我们也拥护毛主席。毛泽东思想要永远流传下去……毛泽东思想是人类的灯塔,是世界革命的最锐利的武器,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毛主席活到哪一天,90岁、100多岁,都是我们党的最高领袖,他的话都是我们的行动准则。谁反对他,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超过我们一万句……
林彪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狂热鼓吹在8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被正式确认。全会公报充分发挥了林彪的“顶峰论”、“天才论”的精神。
“5·18”讲话后,毛泽东把“文化大革命”前线指挥的关键任务交给了林彪。1966年8月12日,林彪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改组后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名列第二位,成为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铁腕人物。13日,林彪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宣布了他的“三罢”政策:
第一条,高举不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反对毛泽东思想的,罢官。
第二条,搞不搞思想政治工作。同政治思想工作捣乱,同文化大革命捣乱的,罢官。
第三条,有没有革命干劲。完全没有干劲的,罢官。
这次就是要罢一批人的官,升一批人的官,保一批人的官。
对于林彪如此吹捧毛泽东,1966年10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陈毅宴请华东几位第一书记,席间,陈毅一语中的:“中国现在又有人把毛主席捧得这样高。毛主席的威望国内外都知道嘛,不需要这样捧嘛。我看哪,历史惊人地相似,他不当叛徒我不姓陈。”邓小平也曾说:“对于林彪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现在看来,他的确是为的打着红旗反红旗,是准备夺权,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步骤。”
研究弄权之术
林彪对弄权之术的研究“成果”也主要在“5·18”讲话中体现出来。谈到对政权的认识,他说:
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意识形态、宗教、艺术、法律、政权,最中心的是政权。政权是什么?孙中山说是管理“众人之事”。但他不理解,政权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反革命是这样,革命也是这样。我想用自己的习惯语言,政权就是镇压之权。当然,政权的职能不仅是镇压……职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镇压。
在林彪的心里,政权是一切:
有了政权,就有了一切。没有政权,就丧失一切。生产关系固然是基础,但是靠夺取政权来改变,靠夺取政权来巩固,靠夺取政权来发展……拿到了政权,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亿万富翁,一下子就可以打倒……所以,无论怎样千头万绪的事,不要忘记方向,失掉中心,永远不要忘记了政权。要念念不忘政权。忘记了政权,就是忘记了政治……那就是糊涂了,脑袋掉了,还不知道怎么掉的。
而夺取政权,最主要的就是政变,林彪在会上大谈特谈政变,关于政变的内容,占了整个讲话的一半篇幅。林彪先从国际和中国历史两个方面讲了政变的状况:
政变,现在成为一种风气。世界政变成风。历史上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世界上政变的事,远的不说,1960年以来,据不完全的统计,仅在亚非拉地区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中,先后发生61次政变,搞成了的56次。把首脑人物杀掉的8次,留当傀儡的7次,废黜的11次。这个统计是在加纳、印尼、叙利亚政变之前。6年中间,每年平均11次。
从我国历史上来看,历代开国后,10年、20年、30年、50年,很短时间就发生政变,丢掉政权的例子很多……辛亥革命,孙中山当了大总统,3个月就被袁世凯夺去了政权。4年后,袁世凯做了皇帝,又被人推翻。此后,军阀混战十几年,两次直奉战争,一次直皖战争。这些历史上的政变,应该引起我们的惊心动魄,高度警惕。
关于政变的形式,林彪讲道:
改变政权,大概是这样,一种是人民革命,从底下闹起来,造反,如陈胜吴广、太平天国、我们共产党,都是这样。一种是反革命政变。反革命政变,大多数是宫廷政变,内部搞起来的,有的是上下相结合,有的和外国敌人颠覆活动或者武装进犯相结合,有的和天灾相结合,大轰大闹大乱……除了相砍相杀夺取政权外,还有用其他阴谋诡计掌握实权的。例如,吕不韦送怀孕的赵姬给秦庄襄王,生了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秦始皇统治的初期,实际上政权落到吕不韦的手里。
对于怎样搞政变,林彪的研究结果是:
搞政变,有两个东西必须搞。一个是宣传机关,报纸、广播电台、文学、电影、出版,这些是做思想工作的。资产阶级搞颠覆活动,也是思想领先,先把人们的思想搞乱。另一个是搞军队,抓枪杆子。文武相配合,抓舆论,又抓枪杆子,他们就能搞反革命政变。要投票有人,要打仗有军队,不论是会场上的政变,战场上的政变,他们都有可能搞得起来……笔杆子、枪杆子,夺取政权靠这两杆子。
林彪用他特有的语言和风格,道出了政变规律性的东西,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政变”理论,令与会的常委们大吃一惊,被称作“政变经”。
林彪从什么时间开始研究弄权之术?研究弄权之术有多长时间?一直是个谜。研究者指出,从1960年到1964年,林彪整整花了4年时间潜心研究宫廷艺术。林彪请人讲解历代更替兴衰、军阀混战、名人奋斗、枭雄突起的过程和细节,反复阅读开国皇帝、各代奸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研究他们怎样利用矛盾、勾心斗角以及驾驭、使用下属的谋略和权术。林彪还特别注意研究历代宫廷政变的方式、方法和规律。林彪颇有心得地对叶群说:
一个权字,一个快字,这是政变的两字诀窍。现代政变可以在一个早晨把权拿到手。搞政变,夺权的代价要最小最小最小,收获要最大最大最大,时间要最快最快最快,可是要找专诸这样的刺客也最难最难最难。
林彪对弄权之术的研究真是到家了。
林彪喜欢读书,在延安的时候就经常去图书馆借书,他一次讲话就能把政变讲得“头头是道”,说明了林彪读书,特别注意的是些什么地方。忠厚耿直的朱德曾说:“谁说他不读书不看报,他读的书比大家都多,只是专在字缝里找文章,把经念歪了。
弄权者的夺权之术
作者:秦学颀
# L- k2 Q( ^8 ]   2 V) v7 x/ w" K6 C0 }( e$ @! V: f1 S
在转如飞蓬的朝代更迭中,除了乱世中崛起的英雄豪杰之间的角力斗智,太平盛世中阴谋家、野心家的偷天换日也是出尽风头。其中既有武力的强夺和血腥的屠杀,也有温文尔雅的禅让的喜剧和冠冕堂皇的“清君侧”的闹剧。居心叵测的阴谋、奸诈毒辣的诡计,充斥于朝代更迭的过程中。
( R4 B! j, l, \, F
4 t+ z2 ^; }( g" ]# }9 c0 b4 @ 王莽禅让的闹剧
1 w+ x* ^# d7 R+ q0 v
, }# `. @3 m) m4 {) j% \  据说在上古时期曾有一个“天下为公”的社会。人不独亲其亲,子其子,就是君位,也是“选贤与能”,由民主推举。这就是千百年来为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尧、舜禅让的故事。据说尧在位70年,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肖,不足以受天子位,便向四方诸侯咨询接班人选。他们向尧推举生活在民间的舜。尧经过考察,最后就把天子之位禅让给了舜。舜在晚年也以同样的方法把天子之位禅让给禹,没有交给自己的不肖子商均。后来,禹的儿子启较为贤明,诸侯都归附他,从此便开始了“父传子,家天下”的王位世袭的社会。7 N8 G# @7 a/ [* V
( \0 @8 a9 H( G  {
尧、舜禅让的故事究竟如何,因时代久远,我们已不能知其详了,但在后来的“小康”社会中,却出现过不少禅让的事。战国时,燕王哙任子之为相,君臣二人感情笃深,燕王哙认为子之贤明,有治国之才,就把君位禅让给了子之。但子之做了三年国君,结果燕国大乱,齐国趁机进兵,几乎灭掉燕国。看来这是一次糟糕的禅让。汉代以后,禅让的事更是层出不穷,王莽代汉、曹丕登基、司马炎建晋、南朝的代谢、北齐的建立、杨坚建隋、赵匡胤建宋,都采取了禅让的形式。其中最典型的禅让当然要数王莽代汉了。后来的一切禅让,可以说都是从王莽那里学来的。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王莽受禅让为皇帝的过程。
沽名钓誉捞名节8 \9 ~1 ]1 K; G4 r- s! n
* Q* e) i* l7 n3 Q2 r  v* t3 N
王莽,字巨君,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汉元帝去世,成帝即位,王政君为皇太后。她的兄弟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控制朝政,其他兄弟也都封侯获爵,声势煊赫。王氏家族一门十侯,五大司马,几十人被封为列侯,成为西汉历史上时间最久、实力最大的外戚集团,实际上控制了汉朝的政权。西汉末年,刘氏王朝已经十分腐朽,不仅劳动人民对它深恶痛绝,就是一些当权的豪族地主和在政治上有很大势力的富商大贾也对刘氏王朝失去了信心。当时不少人认为“汉德已衰”,气数已尽,希望另有贤德的人来取代刘氏的统治。王莽就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开始他禅让的历程。
0 m1 r6 v! Y; p4 w) V+ r& V! c1 P8 @2 g, B, p0 n
在王氏家族中,王莽的父亲王曼早逝,既无封号,也无官爵。王莽少年孤寒,和他的叔伯及兄弟辈比较起来,根本不具备夺权的客观条件。正是由于他个人的机谋和智术,并凭借着家族的基础,才登上了最高权力的宝座。# L" e6 x- A. N( K$ Z
2 O/ E# }‘ |( U" B9 C  王莽获取政治权力最基本的谋略,就是采用各种手法为自己捞取清廉的美名。汉代标榜“以孝治天下”,国家选拔官吏,注重道德操守,有孝廉的名目,因此社会上比较注重名节,成为一时风气。当王氏家族的贵族公子们大肆骄奢淫逸的时候,王莽却摈弃声色,“折节为恭俭”。在社会上,他拜名儒陈参为师,孜孜不倦地刻苦攻读儒家经典,精通其义;同时,他广泛结交社会名流、儒学博士,竭力博取他们的好感。在家中,他恭谨地侍奉早寡的母亲和嫂嫂,教育亡兄留下的侄儿。更重要的是,他竭尽全力侍奉执掌朝廷大权的伯父和叔父们。王凤生病时,他在侧侍候,不离左右,亲自尝药,蓬头垢面,接连几个月不解衣带睡觉,由此大得王凤的好感。其他几位叔父也认为王莽是一个难得的仁慈的君子。王莽的这些行动终于赢得了丰厚的回报:王凤向朝廷推荐他做官,王商向汉成帝上书愿分自己的封邑以封王莽;一些名儒学士也上书成帝,对王莽大加赞赏。于是汉成帝就在公元前16年封王莽为新都侯,并晋升官职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从此王莽得以侍从皇帝左右,成为朝廷大臣。1 \8 M" Z9 y( c6 D$ q5 M& V7 @
. [: I, P7 R5 F
如果说在此之前王莽“折节为恭俭”还有一点真实的话,那么此后他就以此作为获取政治权力的一种谋略了。他爵位越尊贵,节操越谦恭,并不因官高位尊而盛气凌人,于是各方人士纷纷向朝廷上书,推荐王莽“才可大用”。这时的王莽虽然才30岁,但他在汉朝所获得的声誉却超过了王氏家族中其他任何一个人。他越是声誉日隆,越是做出一些沽名钓誉的“激发之行”,即使是很明显的虚伪做作,他也处之泰然,毫无愧色。另一方面,他千方百计地收买人心,所得被赏赐的钱财,大都分给儒生和学士。于是在野的儒学名士也一起吹捧王莽的德行为当世之楷模。这样,当他38岁的时候,就登上了大司马大将军的宝座,成为百官之首,仅次于皇帝了。
故作退隐得实利
5 E" E1 ^7 O: C. x9 \‘ ]4 B/ f/ h, J
不久汉成帝病逝,因其无子,刘欣以外藩入继为皇帝,是为哀帝。哀帝的外戚集团随之大量拥入朝廷,他们与王氏外戚集团争夺权力的斗争逐渐尖锐起来。元后虽以太后的名义掌握着朝廷大权,但为了平衡权力之争,她劝王莽暂避一下哀帝外戚的风头。而汉哀帝对王莽逼近龙座,气势凌人,既厌恶又恐惧,也巴不得把他赶出朝廷。王莽见处境尴尬,便采取退隐的办法,回到封地南阳,过了六年蛰居生活。王莽在退隐期间,一面密切注视着朝廷的动向,一面广泛结交各方人士,猎取声名,等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就在他蛰居的六年中,他的党羽为他上书诉冤者多达百余人,为他重返朝廷大造舆论。哀帝是一位昏庸无能、荒淫无度而又愚蠢荒唐的君主,他的统治十分腐败,给王莽重新上台提供了条件。哀帝鉴于舆论的压力,只得召王莽重返京师。哀帝是一个短命的君主,不久就寿终正寝了。哀帝死后,王莽又重新掌握了汉朝的军政大权。为了进一步控制朝政,他立了一个年近9岁的中山王刘为傀儡皇帝,然后又把哀帝的外戚及其亲属全部赶出京城,其他对他不满的人,他都捏造罪名,悉加扫除。同时,他又引名儒、孔子嫡系孙孔光为知己,以扩大自己的影响。这时王莽的实际权力早已大大地超过了大司马大将军这一职务的职权,他就想获得一个与实际权力一样的名称。但王莽自己却不直接提出来,而是将其意图示意给其党羽。当其党羽承其意旨上奏朝廷时,他又泪流满面,再三推辞,以表示自己的谦恭。这一套简直成了他一步步获取最高权力的惯用手法,常常采用,每次都能给他带来政治上的莫大好处。其党羽纷纷上书朝廷,称颂王莽功德巍巍,可与周公媲美,应该像成王封周公那样封王莽为“安汉公”。当元后与大臣们商量对他如何分封时,他却抢先一步向朝廷上书,表示谦让,不愿受封。当元后在其党羽的暗示下加封王莽时,他又称病不肯任职。元后再次召封,王莽又再加拒绝。王莽的举动,把元后也搞得不知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认为王莽恐怕是出于至诚吧,于是就仅仅分封了王莽推荐的孔光等四人。哪知王莽还是说大病在身,不肯出来任事。王莽的心腹们知道这是王莽沽名钓誉的诡计,于是又向元后上书,说谦让是王莽个人的事,封赏是朝廷的事,只有对王莽论功封赏,才不会使天下人失望。元后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妙,于是下诏书,隆重封王莽为太傅、安汉公,增加封户二万八千。这时王莽看火候已到,便接受了“安汉公”的称号,名利双收。
假借天命行代汉
5 t. I1 E‘ h1 @, P, Z  ~+ ~, m9 z3 k* W
王莽夺取最高权力所施展的权术,除了以沽名钓誉、激发之行获取名声之外,还假借天命,为自己的代汉大造“君权神授”的舆论。西汉的经学大师董仲舒根据战国以来流行的“天人感应”和“五德终始”说,对先秦儒学进行改造,建构了一个“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所谓五德,即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具有相克和相生两种关系。“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上每个受命的王朝都必须具备五行中的一德,朝代按照五行运行,周而复始。自董仲舒以后,“五德终始”说就成了鼓吹改朝换代的思想根据。从汉昭帝时起,就有不少学者根据“天人感应”和“五德终始”说,鼓吹汉昭帝应该求索贤人,禅以帝位。汉哀帝也曾搞了一个再受命、自我禅让的闹剧,不久即草草收场。但是汉哀帝搞的这个再受命、自我禅让的闹剧,却从理论上把汉王朝存在的根据自己把它给推翻了。按当时的“五德终始”说,汉为尧的后裔,属火德;按五行相生,代汉者当为土德。王莽从小熟读儒家经典,对这一套神秘主义十分精通,又十分醉心。为了给自己夺取汉朝的天下制造“君权神授”的根据,他很早就编出了一个王氏的世系表,把王氏说成是舜的后裔。既然刘氏是尧的后代,如同舜代尧一样,作为舜的后裔,王莽代汉当然就是天命所归了。这是他根据禅让制取代汉王朝的理论基础。他在代汉的过程中,常常使自己的行为“上应古制,下准行事,以应天心”。凡是儒家经典中记载的古代圣君的大德盛事,在王莽执政时都发生了,以此证明他就是一位奉天法古的一代圣君。比如《尚书》中有越棠氏向周天子献白雉的故事,王莽就指使益州官员讽喻西南少数民族首领献白雉为符瑞。所谓符瑞,就是显示天意的某种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白雉献来以后,果然王莽的党羽群起鼓噪,纷纷上书,称颂王莽功德巍巍,白雉之瑞乃千载同符的盛事,王莽应当像周公一样,封为“安汉公”,才能“上应古制,下准行事,以应天心”。同时,王莽又委派了八位“风俗使者”分别到全国各地为他制造、收集各种符瑞。周文王有却虞芮之讼的美事,王莽时就有蜀郡的人因听说安汉公的折节谦恭而停止了正在进行的诉讼,怀着惭愧的心情回到家乡。王莽之德完全可与周文王媲美了。一年后,派出的风俗使者也满载而归,带回来大量的符瑞。他们向王莽报告说,天下风俗齐同,拥戴安汉公。朝廷还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吏民487572人为王莽歌功颂德和劝进的上书。1 T1 m$ H, R/ Q0 r2 ]
. J( I3 e& i6 c
鸩杀平帝后,王莽“应天承命”做皇帝的各种符命更是层出不穷。在武功,有人在浚井时得到一块上圆下方的白石,上有丹书“告安汉公莽为皇帝”八个大字。王莽立即命党徒向元后报告,逼迫元后向全国下诏:“令安汉公居摄践祚,如周公故事。”公元6年正月,王莽以皇帝的气派举行了祀天、迎春和大射的典礼。3月立孺子婴为太子,正式做起假皇帝来了。假皇帝姓王,太子姓刘,真是旷古未有的奇怪现象,不过这却是王莽迈向真皇帝宝座必须走的一步。接着下来,王莽就继续运用符瑞走完他即位的最后一步。这一时期的符瑞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王莽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符命皇帝。这时在长安有一位求学的士人名叫哀章,他见王莽做了假皇帝,把符瑞奉若神明,就决定进行一次政治大投机。他偷偷地做了两个铜柜,一柜上写着“天帝行玺金匮图”,另一柜上写着“赤帝行玺某传予皇帝金策书”。这里的“某”就是汉高祖刘邦,他将像尧一样,把部落联盟领袖之位传给舜的后裔王莽。“图”与“书”上都写着王莽八个大臣的名字,另外还有三个人名,其中就有哀章,总共十一位新朝的辅佐大臣,每人名下都署上封爵和官名。哀章认为时机成熟,便在一天黄昏,身穿黄衣,抱着两个铜柜,跑到汉高祖的祀庙,把铜柜交给仆射。仆射不敢怠慢,立即向王莽报告。第二天清晨,王莽亲自到高帝庙,严肃而隆重地拜受铜柜,然后就戴上皇冠去见元后,向她报告符瑞,表明自己要做真皇帝的态度。随后他来到未央宫前殿,在党徒们狂喜的欢呼声中宣读了受禅即天子位的诏书,并把新王朝定名为“新”。公元9年元旦,王莽新朝举行正式登基大典,王莽宣布去掉汉号,剥去孺子婴的皇帝称号,封他为定安公,做新朝的宾客。王莽双手拉着孺子婴的手,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地说道:“从前周公摄位,最后将君位交还给了成王。而现在我竟迫于天命,不能归还大宝。”于是孺子婴被带下殿,北面称臣。至此,王莽的禅让闹剧演完了最后一幕。
王莽代汉的启示4 {/ I) O( o: W‘ N$ U  `
% W0 Z5 K/ a5 [) |. k  纵观王莽代汉的过程,他不愧是一个善于玩弄权术的老手。为了篡汉,他做了长时间的精心准备,每一步都深思熟虑,进退有据,左右逢源。他之所以能在太平世道里以和平的手段夺得汉王朝的大权,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充分利用了当时的社会心理,把自己打扮成具有高尚品德的圣人和承受天命的新君。为了攫取权力,他几十年一直不择手段地猎取美名,一步一步靠近最高权力宝座。由于他的矫情伪饰和刻意装扮,他几乎具备了忠、孝、慈、义、谦让、清廉等一切美德,简直成了封建社会的一个完人。假如他在篡汉以前就早死了的话,也许会被当成一个圣德巍巍的典型呢。唐朝诗人白居易就有一首诗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d$ H. m( ?9 x1 X/ z. r0 r
9 p: {& Y0 u4 a4 c/ N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4 ^+ k, ?& O, W" h7 e; y4 t
4 d( W. x8 T( k3 u7 a9 }3 F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3 x- b" B( [! Q% T
" q- W, V4 T8 C- H+ a6 l  王莽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学根底的人,他的禅让大都在儒家经典中找得到根据。他所创立的一整套禅让程序几乎完全为后来夺权的阴谋家和野心家所继承。从历代的禅让来看,大都经历了这样一套程序:第一步,在职位上步步高升,由太傅、太尉到丞相,进而封为公爵,加九命之锡,再晋爵为王,同时配以相应的仪仗,建天子旌旗,加黄钺,冕有十二旒,进世子为太子等;第二步,将前朝的皇帝一个个害死,又立一个个傀儡皇帝作为过渡;第三步,制造出一系列符瑞贞祥、天文谶记,表明新皇帝乃应天受命、天命攸归;第四步,派遣臣下劝进,而他却再三推辞,直到最后,才表示难违众议,不得不应受天命,登临大宝。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就完全是按照这套程序做的。当他最后做完了一整套禅让的礼仪后,不由得对身边的几位心腹大臣会心地一笑,说:“尧、舜的禅让,我现在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1 t. x7 G  L) l8 Q* P! v; ]# |- ?1 }
历代的夺权者之所以乐于采用禅让的方法,就在于它能给夺权者披上一件天命所归的合法外衣。在封建时代,统治者极力提倡君臣之分、礼等之数,因此忠君、礼分这些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深入人心,影响极大。这样,在封建社会中,只要不是通过农民起义推翻封建王朝的改朝换代,建立新朝的君主大都是前朝的臣子,他们既要夺取政权,又要不违背封建礼法观念,于是袭用为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尧舜禅让制,就很有必要了。公元907年,朱全忠迫不及待地想当皇帝,他对历来例行的受九锡、行禅让的礼仪也懒得做,就径直废掉唐哀帝,自己践祚称帝,建立了后梁。他抛弃禅让老规矩的做法,就连他的胞兄朱全昱都反对,竟然在宫宴上借酒骂座,喊着他的小名骂道:“朱三,汝本砀山一民也。从黄巢为盗,天子用汝为四镇节度使,富贵极矣!奈何一旦灭唐家三百年社稷,自称帝王!”《资治通鉴》卷二六六。断言朱氏要覆宗灭祀。这一事例从反面说明,禅让在古代的改朝换代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儿戏。
武则天的皇帝路) W  _# p" l( J$ _: T2 {* P
, a7 U‘ @/ a, T, L$ |1 l: a4 t. G
王莽的禅让,虽然是在和平年代里通过滴水穿石的办法,经过漫长岁月的惨淡经营获得的,但是,如果没有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和改朝换代的社会心理,王莽的禅让恐非易事。当时统治阶级中的许多人都把王莽看成是解决社会危机的最佳人选,希望他出面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因此,推举王莽可以说是当时统治阶级的一种自救行为。但是王莽上台后,非但没有解决社会危机,反而把整个社会拖入了更深的危机之中,加速了社会的崩溃。真正意义上的和平年代里政权的倾移大概要数武则天的皇帝之路了。武周代唐发生在盛唐时期,武则天当皇帝,只是上层统治集团的变化,对整个社会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则天大圣皇帝执政半个世纪,采取了许多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政策和措施,使唐王朝继续沿着上升的轨道前进。, r$ X( D‘ V# v; \" U# |  H4 M
" B: M6 Y# x& o" y) F2 m6 X  O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称帝,简直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历代对她的评价差别很大。但从权术的角度来说,她能从一个才人跃升为皇后,并进而称帝,真不愧是一个权谋大师。在这方面,她实在是不让须眉的。
武则天连环除对手0 s8 f; |8 ^) d2 r; h
! a. p" S7 J: r+ x
* m! L+ v. v# S) w3 w  武则天的父亲武世彠,原本是一个木材商人,因参加了李渊反隋的起义,唐王朝建立后曾官至工部尚书。武则天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从小就受到比较良好的教育。但她9岁时,父亲就过早地去世了。武则天容颜姣美,天生丽质,举手投足,楚楚动人。其性格刚厉,好猜忌,有权略,聪慧过人。14岁时,唐太宗召她入宫,封为才人,赐号武媚,人称媚娘。帝王的后宫等级森严,皇后之下,有四妃、九嫔,然后才是才人。皇宫中有不少才人,终其一生,皇帝都没有召见过,老死宫中,无人过问。武则天的性格和禀赋,决定了她不可能甘居才人的卑下地位而无所作为。她进宫以后,不仅为唐太宗所赏识,而且与太子李治暗通情愫,深得李治的喜爱。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武媚娘与一些宫女一道依旧制被送到感业寺,削发做了尼姑,时年26岁。
( l; l, V" M% E4 H, s+ ]1 C. s6 `- T* T2 q( \
即位的唐高宗也深深怀念武媚娘,一天他驾临感业寺进香,与武则天相会,牵动旧情,于是让她重蓄乌发,入宫侍寝。这时的媚娘已在感业寺中度过了五年孤灯清影的生活,这一经历肯定对武则天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重返后宫的武则天把权术和地位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从此,她便凭借着自己的才智,开始了争夺最高统治权力和地位的艰难历程。她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打倒萧淑妃。当时萧淑妃深得高宗宠爱,而王皇后则倍感凄凉。萧淑妃生了儿子以后,母以子贵,更加得意忘形。备受冷落的王皇后想利用初进宫的武则天牵制萧淑妃,这正好为武则天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一方面,她使出浑身解数,利用女人特有的魅力,充分满足高宗的欲望,使高宗一刻也离不开她;另一方面,她又极力讨好王皇后,竭尽阿谀奉承之能事,骗取王皇后的信任,王皇后多次在高宗面前称赞武则天。不久,唐高宗册封武则天为昭仪。武则天与王皇后联合起来,百般诋毁萧淑妃,唐高宗贪于新欢,很快就对萧淑妃厌倦了,萧淑妃最终被废为庶人。$ }0 ~: D) B$ l4 P* o# j
, v! U5 O( W2 ^9 U) U" L
武则天的第二个目标就是打倒王皇后,自己当皇后。因此萧淑妃被废以后,她立即又把矛头对准了王皇后。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武则天充分展现了她的权谋和刚厉阴毒的性格。她与王皇后不接近的后宫之人倾心交结,广施恩惠,使她们与自己一道共同反对王皇后;同时,通过她们及时了解高宗和王皇后的动静,掌握宫中动态。在做了充分准备以后,她就开始向王皇后发动进攻。首先,她向高宗诬告王皇后同母亲一道在宫中搞魇胜之术,使高宗对王皇后产生厌恨之心。萧淑妃被废,王皇后还自鸣得意,以为武则天是自己的贴心人。但她很快就发现,武则天是一个比萧淑妃更加厉害的新对手。武则天日益受到高宗的专宠,不久便身怀六甲。王皇后最大的心病就是没有身孕。皇后之子即为太子,母以子贵,皇后的地位才能稳固。面对武昭仪的威胁,王皇后与舅父中书令柳奭商议,决定劝高宗立地位低贱的刘氏之子燕王李忠为太子,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同时也杀一杀武昭仪的锐气。( O" S% c% }5 H
6 m0 F  ?  V0 Z
武则天有了身孕后,更得高宗宠爱。她得知燕王李忠立为太子的阴谋后,决定采取非常步骤,促使高宗废后。为了达到废后的目的,武则天不惜采用残忍的手段,活活掐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然后嫁祸于王皇后。王皇后有口难辩,含冤失宠。唐高宗决定废黜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但是围绕着废后和立后的问题,朝廷内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高宗换马立武后% X2 B2 v; }4 y7 B: f4 P: k
D& Z& r3 r0 ]4 k% D! u
长孙无忌像王皇后出身名门贵族,其舅父柳奭是贞观旧臣,与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贞观重臣关系极深。长孙无忌是唐高宗的舅父,唐太宗临终托命,他与褚遂良、李同为高宗的顾命大臣,在朝廷拥有尊崇的地位和专断朝政的权威。自李唐建立以来,直到高宗初年,朝政大权一直控制在关陇贵族集团的手里。由王皇后主持后宫,是长孙无忌执行“关中本位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氏乃庶族出身,与关陇贵族集团没有什么联系,如果废掉王氏,立武则天为后,主持后宫,控制愚钝而无主见的高宗,势必搅乱旧的格局,打破“关中本位政策”。因此废后与立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涉及朝廷中占统治地位的关陇贵族集团的地位问题,最终反映的是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之间的权力争斗。这样,在废王立武的问题上,长孙无忌等一班朝廷旧臣就与高宗、武昭仪发生了严重的冲突。6 {( i1 A2 w# F0 z+ [# y4 I. F9 W
8 a7 y) D- |: [2 V* I  l8 V: M  武则天为了当皇后,曾多次主动与长孙无忌等拉关系,以求得他们的支持。高宗也私下赏赐长孙无忌十余车宝器锦帛,希望他赞同立武昭仪为皇后。他还亲自去长孙府中,但无忌仍不答应高宗的请求。武则天的母亲和礼部尚书许敬宗也到长孙府中求情,均遭到长孙无忌的厉言拒绝。于是双方矛盾逐渐升级,迅速激化。武则天决心彻底打倒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旧贵族集团,她开始在朝臣中物色人物,建立为自己效劳的官僚集团。
0 @* y( @7 I# i5 \/ l2 y: ?$ m
3 d& F/ p) G5 O# p( t‘ x6 \  在朝臣中最早出面支持废王立武的人是许敬宗和李义府。许敬宗为人品格卑下,贪爱财货,因故得罪了长孙无忌,在朝中一直不得志。他探知高宗废王立武之意后,就毫不犹豫地加入到武则天的阵营中,成为朝臣中主张废王立武的头面人物。李义府出身低微,也为长孙无忌所厌恶,拟将其贬至四川。李义府为了不致外贬,孤注一掷,上书高宗,请求废王立武。高宗大悦,召见李义府,命其官复原职,并赐以宝珠一斗。另外,在高宗的三个顾命大臣中,李受制于长孙无忌,位虽高而实无权。此人外宽内忌,精于权略,善应变,处事圆滑。他依违于两派之间,实则倾向于支持高宗、武则天。这样就在武则天的大纛下迅速集结了一批人士,与关陇旧贵族形成对峙之局。
7 X2 O7 @‘ n0 {4 D+ U2 @) m+ Z, v" y2 [2 K
褚遂良像永徽六年(655年)九月,唐高宗召长孙无忌、李、于志宁、褚遂良商议废立之事。李称病不到,于志宁顾望不敢答对。在长孙无忌的支持下,褚遂良坚决反对废黜王皇后,更直面批评高宗立武则天有悖人伦。他态度坚决,慷慨激昂,甚至将朝笏置于殿阶上,解下头巾,叩头直至流血,说:“还陛下笏,乞放归田里。”以此对高宗进行要挟。高宗大怒,命令把褚遂良赶出朝廷。武则天隔帘观看,气得咬牙切齿,大叫:“为何不杀掉这个南蛮!”事后,高宗密访李,李回答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许敬宗也对高宗说:“乡巴佬多收十斛麦,尚且想换个新媳妇,何况天子富有四海,立皇后有何不可。关诸人什么事,让他们妄自非议。”于是高宗最后下定决心,正式册封武则天为皇后,把王皇后废为庶人,打入冷宫。事后武则天有计划地逐步剪除了长孙无忌的同党,彻底孤立长孙无忌,后来又找了个借口,把长孙无忌流放到黔州。最后长孙无忌被逼投缳自尽。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贵族集团被彻底消灭。2 l‘ C$ M6 O  y
: q# K+ ~. A# U
垂帘听政的天后
/ v) D/ a3 X3 l( U
1 j3 r) p" s/ U$ d6 q  武则天被册封为皇后之后,逐渐参与朝政,把大权集于自己手中。高宗因有头痛病,不能阅读文件,百官奏事,多令则天皇后处理。同时高宗生性懦弱,优柔寡断,所以常常受制于武皇后,朝政每每由武则天处理。她甚至还与高宗一起上朝,自己垂帘听政,朝廷并称为二圣,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后来连高宗的一举一动,都受制于武后。对武则天的擅作威福,高宗不胜其忿,密令上官仪起草诏书废黜武后。左右之人立即告知武后,武后马上赶到高宗处询问高宗何以如此。高宗毫无主见,竟然对武后说:“这些都是上官仪教朕干的。”于是待武后如初。武后立即杀掉了上官仪等人,从此政归武后,高宗遂成为傀儡皇帝。
武后生有四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李弘为太子,高宗打算传帝位给他。武则天并不是一个按传统办事的女人,她虽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但还想拥有与实际权力一致的名位,也就是说她还想称帝,当一个女皇帝。为达到这一目的,她用药酒毒死了李弘。李弘死后,高宗又立李贤为太子,并令他监国。李贤容貌端正,富于文才,更为武后嫉恨,不久,她又找借口废李贤为平民,将他流放到四川巴中地区。后来听说李贤不满,又令人逼其自尽。李贤被废后,高宗又立李显为太子,立李显的儿子李重照为皇太孙。
4 o0 v3 ]1 c; L0 r
0 c; _, ^% d0 F+ l! u  公元683年,高宗去世,李显即位,是为中宗。尊武后为皇太后,朝中政事仍由太后裁决。中宗不甘受制于太后,打算以韦玄贞为侍中,宰相裴炎认为不可。中宗大怒,说:“朕就是把天下交与韦玄贞又有何不可,何况侍中!”裴炎密告太后,于是武则天召集百官于乾元殿,勒兵入宫,废中宗为庐陵王。其子重照也被武后杖杀。就这样,武则天的四个儿子,三个被她除掉了。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可是武则天为了当皇帝,却不惜一再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可见其决心是何等的坚决,其手段又是何等的残忍!
代唐称帝的圣母; v1 S- d9 E‘ O# `$ q+ k  h
4 B+ j. W1 r& z% Q1 \  武则天废弃中宗后,又立李旦为帝,是为睿宗。但她却又把睿宗软禁于别殿,不让他处理朝政,朝廷政事仍由她掌握。同时,她大力提拔武氏家族的人进入政权机构,而对李氏宗族及功臣则大开杀戒。一时间,人人自危,众心愤恨。李唐旧臣徐敬业等奋臂而起,以拥戴中宗相号召,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但这次兵变很快就被武则天镇压下去了。这以后,武则天加快了代唐称帝的步伐。她的侄儿武承嗣命人凿白石,上书:“圣母临人,永昌帝业。”派人奉表献给太后,称获之于洛水。太后大喜,将此石命名为“宝图”,她便自加称号为“圣母神皇”,将“宝图”命名为“天授圣图”,洛水为“永昌洛水”。既然符命已经显现,武则天称帝当然就是“天命攸归”了。公元690年,武则天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改国号为周,改东都洛阳为神都,自号圣神皇帝。: C& J" {* c; L
! G7 `1 u$ C# R  武则天从31岁重入后宫起,她的大半生始终处在权力斗争旋涡的中心。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一个女人要想夺取最高权力和权位,比男人要困难得多。武则天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以过人的胆略和权谋战胜了所有的敌手,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尽管她在夺权的过程中手段非常残忍、歹毒,滥杀无辜,但仍不可否认她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8 _# W- F7 e4 L9 P: L  h6 f
1 ^‘ F! x6 y. M+ i  三 宫廷政变# L+ L  C" H+ W! d% f
8 a. b7 B1 ^4 z9 M  在古代最高权力的攘夺和倾移中,宫廷政变乃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巍峨而华美的皇宫,从外表看来,是那样的威严、崇高,但就是在这里,却隐藏着层出不穷的密谋奸计,发生过难以数计的宫廷政变。但是,政变的成功者在书写历史时,总要将其政变的实际情况加以掩饰,把他获得政权的过程写得冠冕堂皇,说成是“天命攸归”、“人心所向”,而将失去政权的一方写成是万劫不复的恶人。当然事实总是不会被全部掩埋的,被篡改的历史中总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透过这些蛛丝马迹,我们了解了很多宫廷政变的真相。5 G0 e% @2 r1 u
5 h2 C9 `$ n; }( `
发动政变的主角大致有四类人:皇帝的亲属、权臣、阉宦以及皇帝本人。皇帝的亲属在古代的政变中所占比重最大。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体制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父传子、家天下,因此皇室家族的成员比一般的人更有资格取得最高权力。为了解决皇室内部对最高权力的争夺,早在西周时期,就建立了嫡长子继承君位和庶子分封的制度,但是嫡长子继承制却常常遭到破坏。一方面是因为皇帝废嫡长子而立庶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庶子发动政变,争夺帝位。东周时期,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子弑父、兄弟相残的事情数不胜数。秦汉以后,君主的儿子们所发动的政变更是史不绝书。其中较著名的如秦二世沙丘政变、隋朝杨广弑父即位、唐朝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清朝雍正夺嫡等,都是众所周知的有名的宫廷政变。
血光闪闪的宝座
9 Z$ W3 L8 |- x4 e! q8 n2 Q$ b2 [- ?3 v; P; Y4 \
4 h# i4 A+ X$ v9 X1 K5 U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出巡途中,临死前,遗诏公子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事,即帝位。但是中车府令赵高扣压了诏书,与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密谋,并串通丞相李斯,矫传始皇遗诏,立胡亥为皇帝,命扶苏自杀。这一政变的关键在于秦始皇没有立太子,使胡亥得以利用在秦始皇身边的便利条件,假传遗命,夺得帝位。
* J‘ O7 s) x4 F2 Y- n
) R3 b5 ]) t- e5 |5 t( l  隋文帝晚年卧于病榻之上,杨广迫不及待,杀死父亲,夺取了帝位。3 k$ o( T- m5 q, Q1 L
$ J) c$ \0 y1 }! d: w  唐朝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则是兄弟之间的一场残杀。唐高祖李渊的皇后生有四个儿子:长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元霸(早亡),四子元吉。他们辅助父亲,为唐朝的建立都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秦王李世民,素有大志,胸怀韬略,在建唐过程中战功显赫,手下又人才济济。李世民对最高统治地位早就怀有野心,但是按传统的宗法制度,李建成是长子,被立为太子,是合法的帝位继承人。因此两兄弟之间争夺帝位的斗争便成水火之势。在这一斗争中,齐王李元吉站在太子一边,共同对抗李世民。他们双方为了自己的利益,都积极采取措施,壮大自己的势力,打击对方、瓦解对方,甚至不惜采用暗杀的手法,消灭对方。
3 |) @* ~9 l$ @7 }. o2 N8 ~/ F. J
对于双方的斗争,高祖李渊虽然偏袒太子,但是优柔寡断,对双方不能作出明确的决定。这样,双方斗争不断升级,终于演变成一场骨肉相残的屠杀。公元626年6月3日这一天,秦王府正积极准备进行政变时,李世民突然接到父皇的通知,第二天到大内临湖殿开会,解决他们兄弟间的纠纷。这样,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就在当天夜里,李世民率领千余人埋伏在李建成等人必经的玄武门周围。玄武门的守将常何原本是李建成的心腹,但已被李世民收买,李建成毫无觉察,毫无防备。经过数小时激战,东宫和齐王府被彻底击败,建成和元吉当场被杀死。玄武门前尸横遍地,血流成河。剿灭东宫和齐王府余党后,李世民立即派尉迟敬德等人率军赶到临湖殿,尉迟敬德等人对唐高祖说:“太子和齐王作乱,秦王已举兵诛之,恐陛下惊动,特遣臣来宿卫。”把高祖软禁起来。唐高祖无可奈何,在尉迟敬德的逼迫下,下了一道诏书,令一切军队悉归秦王李世民统辖。被软禁的唐高祖自知大势已去,于是就在第三天,下诏立李世民为太子,大小政务通通由李世民处置。8月8日,唐高祖下诏,禅位给李世民,自己做太上皇。这样李世民便即位为皇帝,即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u. b‘ B2 }# U; g7 z8 N/ Q
( ]) C) W0 q1 m; V# S. m6 ]$ W  至于清朝雍正皇帝的政变,至今仍是一个历史之谜。但据皇子允祀、允瑭等声称:“圣祖皇帝在畅春园病重,皇上就进一碗人参汤,不知何如,圣祖皇帝就崩了驾,皇上就登了位。”皇上即指皇四子胤。胤与其舅父隆科多早已密谋,以京师武力为后盾,隔绝了康熙帝与外界的联系,捏造诏书,让四子胤登上了皇位,即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即位以后,为了防备皇位的争夺,就建立了秘密立储的制度。即将皇位继承人写下并密封,藏于匣内,置于乾清宫正中“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以备不虞。这个制度的确立,基本上杜绝了清代最高权力更迭之际的嗣位之争。
. ?* @  p; S$ G5 }$ }" i7 ?, e) @4 m4 D* m
皇帝亲属也是政变的重要角色,几乎每个朝代都有。父子之间、夫妻之间、甥舅之间、姑侄之间、兄弟之间、姻亲之间,什么人伦道德,全然不顾了。为了争夺最高统治权位,政变迭起,大开杀戒,宫廷成了罪恶的渊薮。如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41年),窦太后发动政变,把朝廷大权重新夺回到自己手中;南朝陈顼废侄儿自立为帝;北周宣帝的岳父杨坚毒杀女婿;北宋初赵匡义杀兄宋太祖。在唐朝武则天以后,皇室亲属的政变达到了高潮。从公元705年到712年,八年时间内,唐朝宫廷内发生了七次政变,更换了三个皇帝。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等文武大臣率兵进宫,杀了武则天的嬖臣张昌宗、张易之,拥立唐中宗复位,取消武周国号。中宗懦弱无能,专信皇后韦氏。韦后肆无忌惮,杀死太子后,又与女儿安乐公主同盟,毒杀丈夫中宗。韦氏党徒统兵五万余人,准备拥立韦后登基,重演武则天故事。李旦之子李隆基发动御林军,打进宫中,杀死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人,彻底铲除了武、韦集团。随后由李隆基的姑母太平公主出面,恢复睿宗李旦的帝位。睿宗即位后,立李隆基为太子。太平公主握有很大的权力,她日益专横,援引私党把持朝政,并打算谋害太子,自己做皇帝。公元713年7月,李隆基采取行动,杀太平公主门下的宰相窦怀贞等人,太平公主被赐死家中。这才结束了长达八年的宫廷内乱
波谲云诡的宫廷政局
. G‘ U$ K1 S4 N+ U  K; t2 b) r: e6 G
$ C7 i* W4 G! Q7 j  权臣是古代宫廷政变的另一类重要人物。其中又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 x/ T4 G  ]- _" J" t/ ^
- g  }2 I+ t& R9 u; q0 i- C5 b  其一,权臣发动政变以后,自己即位当皇帝,改朝换代。南朝政权的更迭,大都属此类。* [) j, W6 @8 Y! f, s
. q1 w8 ~9 U. b
其二,权臣发动政变以后,拥立一个傀儡皇帝,由自己控制起来,执掌朝政。东汉梁冀毒杀了几位皇帝,垄断了朝政。曹魏后期,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独掌曹魏军政大权。其后,他多次屠杀曹魏皇族,曹氏政权便牢牢地掌握在司马氏手里。经过十六年的惨淡经营,他的孙子司马炎才取代了曹魏政权,建立了西晋。
* q- y( O  N0 D- X* S7 O5 ~( R- {" C/ E0 |8 T) K8 _- v( A& z. ?
其三,朝中大臣发动政变以后,拥立一个贤明的君主。此种情况并不多见。西汉初年,吕氏作乱,吕后一死,朝中大臣陈平、周勃等人便同刘姓宗室诸侯王联合起来,诛杀吕氏,大臣们商议以后,拥立刘邦的庶子刘恒为帝,此即历史上著名的汉文帝。后来,年仅20岁的汉昭帝去世,因皇后年幼,不曾生育,由执掌朝政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决定,立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为帝。刘贺原本是一个放纵无度的纨绔子弟,即位以后,更是荒淫无道。霍光深以为忧,便私下与大司农田延年、车骑将军张安世等大臣商议,决定废去昏君。霍光首先把宫中各个关键要道控制起来,然后在未央宫召集群臣共议此事。众大臣十分惊讶,个个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发言。田延年愤然站起,手按宝剑,把霍光的意图向大家说明,最后说:“谁敢不同心协力,我就用剑把他斩了。”于是众臣纷纷说:“我们愿听从大将军吩咐。”并在霍光早就拟好的奏章上签了名。然后大家一起到长乐宫见太后,详细陈述了刘贺淫乱的情况以及大臣们的意见。太后年仅15岁,能有什么主见,只能完全听霍光的。按照霍光的吩咐,太后到承明殿,召刘贺晋见。刘贺朝见毕,即被霍光拘捕起来,其手下亲信还未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就全部被缴了械。太后宣读诏旨,废除刘贺的帝号,霍光当即就解下了刘贺的玺绶,奉与太后。刘贺被废以后,霍光与大臣们商议,认为汉武帝的曾孙刘询贤明正直,于是迎至朝中立为帝,即汉宣帝。汉宣帝重振朝纲,把西汉王朝推向了极盛时期。  F6 o7 a1 ~! i% ]* `) ]: a
" X9 S# h% F  \8 w  y2 S  阉宦的政变在东汉和唐朝后期最为突出。宦官是中国古代宫廷中的特产。虽然他们地位低下,但是身居后宫,在皇帝之侧,与君主接近,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其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他们出纳王命,口含天宪,间关内外,莫能辨其真伪,故其威力不可小视。秦二世沙丘政变的头面人物就是宦官赵高。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置内朝,开始用宦官参与政事。东汉以后,宦官势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手握王爵,口含天宪,玩阴谋,弄权术,使宫廷政治呈现出波谲云诡的局面。和帝时,宦官郑众发动政变,诛杀外戚窦氏。郑众以首谋之功升迁为大长秋,参与国家枢机政事。安帝在出游时暴病而亡,阎皇后与阎显兄弟及宦官江京、樊丰等密谋,立北乡侯为帝,由阎氏外戚控制了朝政。北乡侯为帝只有半年多时间便一命呜呼了。北乡侯病重时,宦官孙程与济阴王刘保的亲信谋立刘保为帝。孙程等十九名宦官在宫中发动政变,立刘保为帝,搜捕阎显兄弟,诛杀于狱中。后来桓帝与单超等五名宦官发动政变,诛杀梁冀,从此,东汉朝政完全为宦官所控制。唐朝宦官专权更超过了东汉。他们不仅掌握了禁军,而且还掌握了枢密之职,其权力甚至在皇帝之上。他们立君、废君、弑君,有如儿戏。自唐穆宗以后八位君主,为宦官所立者七帝,为宦官所杀者二帝,为宦官所幽禁者一帝。其凶暴之极,旷古未有。
“烛影斧声”的宫廷阴谋/ H2 [3 i, f5 |/ x‘ s
皇帝的政变大多是在皇帝长大成人以后,把由权臣控制的大权夺回来。如秦始皇亲政时,先后诛杀嫪和吕不韦;宣帝在霍光死后,把霍氏家族一网打尽。东汉和帝以后,即位的皇帝往往年幼,朝政由太后执掌。他们长大后,往往同宦官合谋,突然发动,诛杀权臣,亲自主政。当然,在皇帝的政变中,也有极弱之君主企图通过政变的方式夺回政权,如汉献帝阴谋反对曹操的政变、曹髦谋诛司马氏的政变等,但是这些政变往往因其力量太弱,而以失败告终。7 M. d* {4 F/ g0 F; ~
; R3 B7 a1 {7 z  政变的发动时机,一般是在皇帝去世前后,新旧皇帝交接之际。秦二世的沙丘政变就是在秦始皇去世以后。东汉安帝也是在出游途中暴病而亡,阎皇后与阎显兄弟及宦官江京等假称安帝病重,还卧车,急行四日回到宫中,第二天晚上才发丧,尊阎皇后为太后,任命阎显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随即立北乡侯为帝,阎氏外戚控制了朝政。8 ~2 ]- O$ t+ x2 W
( L5 Y9 ?. p5 A7 t) Q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更多的是发生在皇帝病重或弥留之时。有时皇帝的死,本身就是政变的结果。在皇帝病重之时,皇室中的某些野心家,可以凭借着皇室成员的优势,在宫中施展权谋,加速皇帝的死亡,然后自己一举夺得政权。0 S) z% {8 V2 Q  o# `, V
! y, G% \  x7 U; J6 o* n
隋文帝晚年废太子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杨广害怕文帝临死前又改立杨勇,于是就在文帝病重之时,命杨素和张衡进毒,将隋文帝毒死。就在当天夜里,文帝的尸骨未寒,杨广就强暴了文帝的爱妃陈氏。
7 T; L4 N$ }) j) {0 p+ r& @( W1 ?5 k2 L" i! G
关于宋太宗“烛影斧声”即位的传说也是发生在皇帝弥留之际。公元976年10月,宋太祖忽然染病不起,朝中大事由其弟弟赵匡义主持。赵匡义是陈桥兵变的主谋之一,北宋建立以后,被封为晋王,任开封府尹,实际上相当于储君的位置。宋太祖本来有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芸。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该由德昭继承皇位。但德昭和德芸皆年幼,宋太祖根据当时的形势,若由年幼的德昭即位,他害怕重蹈后周的覆辙,所以没有立其子为太子,而由赵匡义为皇位继承人。但赵匡义担心的是太祖会不会变卦。如果政局稳定,太祖的儿子也长大了,难保太祖不会改变态度。就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内侍急召赵匡义火速进宫。赵匡义进入后宫,见太祖呼吸异常,目光呆滞,望着外面,口不能言。赵匡义命内侍全部退出,寝宫里只有兄弟二人。过了一阵,立在门外的内侍忽然听到室内有动静,就偷偷地往门缝里看。隐隐约约听到太祖在说什么,过了片刻,又见烛影晃动不停,室内忽明忽暗,赵匡义忽然离开座位,好像在逃避什么,接着又听到斧头落地的声音和太祖的几声惨叫。大家正在纳闷,忽听赵匡义慌慌张张在室内传呼内侍,叫速请皇子、皇后到来。于是分头去请,不一会儿都陆续到齐,大家走近卧榻一看,见太祖早已悠然归天了。这时内侍王继恩宣读太祖遗诏,由赵匡义即位。这“烛影斧声”的秘密恐怕只有永沉史海了。
杨坚与司马懿以政变掌权
‘ b3 ?+ I- o: A4 O0 Z
/ y1 Q, Y$ C$ Y  r# W2 [8 [ 作者:秦学颀   5 T. k+ h- v  M2 k" ^
- Q5 Q$ t. z" I7 D% I4 f/ ~  a 除了皇室成员,朝中掌握实权的大臣也往往利用这一时机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武则天病重之时,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废武周,立中宗。明英宗复辟的夺门之变,也是在景帝病重之时,由一批朝臣和宦官密谋策划的。
‘ f0 ^+ ~2 K+ w9 z3 f; T
. x: D5 l; x! t/ z  历史上的这些政变,大都经过了精心的准备,时机的掌握、策略的运用,都很老辣、纯熟、周密。政变者在事前尽量伪装、掩饰自己,麻痹对手,在对方完全不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发动,令对手猝不及防。曹魏政权后期,司马懿为了夺取曹魏的政权,就经过了长期的精心准备。
3 }. ?, {! ]% g) B% J% m3 S! ^: t6 @1 y& k8 l4 l" x
北周宣帝时,外戚兼权臣杨坚毒杀宣帝,可以说是这一类政变的典型了。据历史学家胡如雷先生的研究,周宣帝的死,就是杨坚发动的一场政变。杨坚素有野心,周武帝已有所觉察,周宣帝对杨氏更是忌惮。他曾对杨皇后说:“必族灭尔家。”有一次他召杨坚进宫,对左右说:“若杨坚面色异常,就立即杀掉他。”可见杨坚与自己的这位女婿之间,已到了骑虎难下之势,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据《周书·宣帝纪》的记载,公元580年5月10日夜,宣帝驾幸天兴宫。第二天,宣帝生病,还宫,诏隋国公杨坚入宫侍疾。23日,诏赵、陈、越、代司马懿像、滕五王入朝。第二天宣帝就死了。宣帝之死,疑点甚多:第一,宣帝时年22岁,死得未免太早。另据记载,宣帝发病不久,即不能说话,这尤为可疑。第二,宣帝在驾崩前没有留下遗诏,这也有悖于常情。第三,皇帝患病,请长辈入宫侍疾,似乎不合情理,更何况宣帝对杨坚非常忌惮,在弥留之际绝不可能召他入宫。第四,从发病到死,时间非常短暂,而且病情发展非常迅猛,杨坚入宫侍疾不久,就召五王入朝,这显然是杨坚清除异己的举措。可见,宣帝生病以后,杨坚利用他在宫中的势力,精心安排了一场政变,弑杀宣帝,然后立年仅8岁的静帝,不久即以禅让的方式夺取了北周的政权。
6 a* S  f# P+ j+ ^4 r7 a$ {% \& s* t) v. x6 u7 l
魏明帝时,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政。曹爽是一个毫无才干的人,但他却有极强的权力欲。为了专断朝政,他安插亲信,排挤司马懿,朝中大事全由他独断,根本不与司马懿商量。司马懿对曹爽的专权非常不满,但他权衡利弊以后,认为条件还不成熟,因此决定暂时忍让,避其锋芒,行韬晦之计。于是他以退为进,上书曹芳,说自己年近七十,体弱多病,要求退职闲居,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 Z2 c/ N0 F: N: L
1 i; Q5 P: u0 b0 W+ W" k# \$ T  |  司马懿虽称病不参与朝政,但曹爽对他仍存戒心。他派遣新任荆州刺史李胜前往司马懿家,以辞行为名,察看实情。司马懿对李胜的来意非常清楚,于是就装出一副大病在身将不久于人世的样子,令两个奴婢扶着接见李胜。一个奴婢拿来一件外衣,他双手颤抖着拿过衣服,衣服又掉在了地上。坐下以后,他用手指嘴,表示要喝水,奴婢端来一碗稀粥,他一边喝,汤水滴滴答答地往下掉,胸前都打湿了。李胜看了,心里也觉得难过,不由得掉下泪来。在同李胜对话时,他又装成又聋又傻、神志不清、语言错乱的样子,使李胜完全以为他是一个行将就木的人了。李胜将情况报告给曹爽,最后说:“司马公形神已经离散,不足为虑了。”从此,曹爽对司马懿不再加以防备。但他哪里知道,司马懿正暗中积极做政变的准备呢!
3 ~5 {% _, l( M: Z2 K8 v) b  D7 c$ s4 I6 Y/ i; \3 ~
司马懿在称病期间,已经安排儿子司马师任中护军,掌握了一部分朝廷禁军。又暗中蓄养死士3000多人,并取得太尉蒋济等元老重臣的暗中支持,待机而动。公元249年1月,齐王曹芳出城拜谒明帝高平陵,曹爽兄弟等一同陪护前往。司马懿得知消息,即刻点兵直逼皇宫,谒见皇太后郭氏,奏告曹爽有不臣之心,将危及国家,请太后下诏罢黜曹氏兄弟。与此同时,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带领军队和平时蓄养的死士,已经占领城中各处要害。又命令司徒高柔行大将军事,占据曹爽军营,解除了曹爽兄弟所掌握的武装。此外,用皇太后名义关闭洛阳城门,派兵截断洛水浮桥,阻挡曹爽等人入城。然后,司马懿上书齐王曹芳,奏请处置曹爽等人。
司马懿发动政变时,大司农桓范冒死逃出城,力劝曹爽立即护送齐王车驾去许昌,然后下诏勤王,讨伐逆臣司马懿。这在当时不失为一条反击政变的上计。但被司马懿的政变打懵了头的曹爽兄弟,这时却优柔寡断,迟疑不决。正在这时,司马懿送信来说,绝无伤害曹氏兄弟之意,言辞非常恳切。曹爽看罢来信,认为司马懿无非是为了夺他的权力,他能以侯还家,还不失做一个富家翁。于是不顾桓范的劝阻,同齐王一道回到洛阳。果然司马懿没有立即诛杀曹氏兄弟,而是让他们交出兵权,以侯爵在家闲居。但是没有过多久,司马懿就罗织罪名,将曹爽兄弟及其党羽一网打尽,处以死刑。他们的家属,不论男女老少,全部被诛杀,曹魏皇族几乎被屠杀殆尽。此后,曹魏政权便牢牢地掌握在司马氏手中。
在转如飞蓬的朝代更迭中,除了乱世中崛起的英雄豪杰之间的角力斗智,太平盛世中阴谋家、野心家的偷天换日也是出尽风头。中心为了一个“权”字!
前言
第一章 君主驭臣之术
一 人君统治之术
“自然之势”与“人为之势”
朱元璋事必躬亲的启示
设官分职与“治不逾官”
高悬刑赏之剑
炮制“君权神授”的神话
虚静无为的帝王权术
二 削权之术
光武帝“柔道”政治的功效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雍正帝的两面手法
三 以臣制臣之术
外戚政治的怪胎
外朝与内朝
宦官专权的毒瘤
四 用人之术
唐太宗用人有雅量
齐桓公善用管仲成霸业
曹操用术得人心
诸葛亮因才施用
创业与守成时期的用人术
楚庄王绝缨买人心
两个鸡蛋与“用人如器”
封德彝才难的“理由”
武则天收拾烈马的背后
赵匡胤用人重大节
朱元璋的失策
第二章 人臣事君之术
一 功臣避祸之术
《铁榜书》——朱元璋虚伪的遮羞布
范蠡与文种的不同结局
韩信的悲剧
张良归隐得善终
陈平的韬晦之术
光武帝功臣含饴弄孙
二 权臣事君之术
含十艮的王或
大智若愚的王翦
萧何自污免祸
三 说君之术
潘美的两难选择
鬼谷子的游说术
触龙的揣摩术
四 弄君之术
“指鹿为马”的弄君术
受制的君主
五 登龙之术
李白求职折傲骨
沽名钓誉的孝廉
翁彦枢的“运气”
唐代的行卷之风
陈子昂的绝招
六 曾国藩以退为进求发展
七 装疯卖傻难得糊涂
袁凯吃“狗屎”
郭德成装疯
“竹林七贤”佯狂
第三章 弄权之术
一 刘邦以机谋权变败项羽
二 刘秀以“柔道”混一六合
三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乱世奸雄曹孟德
毛玢谋略成大业
曹操人谋胜袁绍
四 窃国大盗袁世凯
钻营督练北洋军
出卖光绪染红项
两面手法亡清廷
窃取民国杀教仁
复辟丑剧送性命
五 权术“大师”蒋介石
以退为进捞资本
处心积虑假革命
一石三乌揽大权
阴谋面目渐暴露
“清党反共”搞独立
纵横捭阖成一统
第四章 夺权之术
一 王莽禅让的闹剧
沽名钓誉捞名节
故作退隐得实利
正反两手耍诡计
假借天命行代汉
王莽代汉的启示
二 武则天的皇帝路
武则天连环除对手
高宗换马立武后
垂帘听政的天后
代唐称帝的圣母
三 宫廷政变
血光闪闪的宝座
波谲云诡的宫廷政局
“烛影斧声”的宫廷阴谋
杨坚与司马懿以政变掌权
四 兵变
“清君侧”的美妙幌子
朱棣“靖难”夺帝位
赵匡胤兵不血刃取政权
第五章 伐交之术
一 “不战而屈人之兵”
二 麻痹对手
虞、虢二君贪宝好色亡国
勾践尝粪迷夫差
三 反间计
长城自毁话反问
反问活剧演三国
诸葛亮与司马懿互使反问计
四 诈降计
五 游说之术
烛武巧舌退秦师
子贡巧设连环计
公孙鞅三术说秦王
张仪鼓舌弱强楚
诸葛亮激将说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