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膑Tags/标签 书籍的缺位,会让人变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17:20
书籍的缺位,会让人变傻
Monday, September 29, 2008 8:53Posted in category媒介分析
比如我,就有点傻了。我已经几次想写东西来讨论某个问题的时候,发现与人聊天时候我能对之夸夸其谈,但是落笔却无所适从。我觉得,这是很长一段时间缺少足够的阅读和写作的结果。
keso前阵子写了一段东拉西扯:越来越蠢怪得着Google吗,言辞锐利。我无意去碰锋芒。但是,这个话题让我联想起来之前郑治讨论过的“浅阅读”问题:看完这篇博客,你素质下降了吗?,浅阅读是有效的网络生存策略。之前他有和我聊过,我说,从一个教师的身份来说,我很是支持浅阅读降低思考能力的说法。
我觉得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里面说的很有道理,书籍是一种线性阅读,一个单词的意义取决于上下和全篇,因此这个阅读过程是一个相对紧张,是一个逻辑过程。虽然在网络上阅读依然是文字,但是大量的跳转,让文字不再服从于整篇文章,而是被浏览,甚至,文章正在变得越来越短,越来越多的零碎句子在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
其次,书籍的写作是一个相对系统和逻辑的过程,它比单篇文章需要更多的论据,需要更多的展开,需要更强密的逻辑,甚至,书籍,看上去是一个小的体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在书籍的阅读过程中,我们逐步完成了思考的过程,培养了逻辑,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论或者方法论。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对网络的跳转式、印象式阅读很担忧,好吧,即便你说很杞人忧天。
我认为网络和Google确实很好地解决了信息获取问题,但是充足的信息并不等于全部,信息处理能力会越来越重要——处理信息需要的是你的分析系统,逻辑,认识和方法。
我想到了另外一段。前阵子看了方军写的“扯淡,是真理大敌,亦是商业大敌”,觉得很有趣味。当时正在带一些学生写毕业论文,其中一个很能聊,和同学,和我都能聊得很欢,但是他的话题也一样,从这里跳到那里,十分丰富。我不太适应,不知知道该聊什么,更关键是这段时间是我们专门约来讨论论文选题的。于是,我用“扯淡”这段文字来和他解释他可能处于这种状况。似乎,他认同。
我们在信息面前毫无立场是值得担心的,比如我们今天会用A去反对B,明天却又以B来反对A,我们喜欢知道,知道,再知道,或者加上讨论(也许它是夸夸其谈)。我觉得,同样,这也是网络浅阅读、跳转阅读、印象阅读、灌水速度快于思考速度的结果——每种媒介的普及应用一定会带来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乃至社会的变化。
我十分认同keso在上文所说的“面对10岁的Google,我无法预测未来它会怎样,但在消除知识垄断,让知识平民化方面,它迄今做得不坏”。我十分喜欢网络以及超链接让知识变成了一个网络状的结构,让每一个单词和每一篇文章都处在一个极度丰富的语境之中,它会丰富我们的思考能力,改变我们的认知和方法。我相信,新一代人,在这种状况下依然会找到他们的方式和策略来应对,来思考,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担心永远都是可笑的。我每当看到大众文化上升阶段时,那些充满和担心或恐惧的论述时,都会忍不住发笑。甚至,我上面说的那个有些“扯淡”的学生,成功地用google完成了一篇论文,选题不错,完成得也像模像样。
我依旧担心,书籍的缺位,会让人变傻。尤其是在最近收拾书籍时,看到一堆一堆的丛书,比如《新知文库》、《走向未来丛书》、《二十一世纪文库》时,就特别为那个时代人们在知识和智力上的野心倾倒。好吧,就算keso,我也执拗认为他是读过书的人,他今天的卓识和锐利应该来自他曾经读过的书。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hanbin.com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RSS 2.0 feed.
You canleave a response, or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Tags:google,书,阅读
13 Responses to “书籍的缺位,会让人变傻”

墙上的另一个我 says:
September 29th, 2008 at 12:05 pm#
谈一点自己的看法。google,是很简单的。他是一种关键字模式。你需要用简短的语言明确自己的问题,然后google帮你找到答案。知识是有自己的体系的,这一点google目前做不了。但延伸搜索的问题google在最近的黑板报中已经提到我觉得挺好。有人说,大学学的知识是有问题有答案的。研究生阶段有问题没答案。博士生阶段没问题没答案。之后的2个阶段,答案很难找到。因为你不知道问题是什么。
一个比较严重的错误是,google没有让我们变傻,而是变得聪明了,因为我们知道更多的答案了。但这全是google的功劳吗?显然不是。这是一个误导!

skyun says:
September 29th, 2008 at 7:31 pm#
的确,读书才是真正练的内功,网络更带来更多的是生存的技巧。

maomy says:
September 29th, 2008 at 9:43 pm#
很高兴看到你又开始写这些东西。
不过人想同时做好不同方面的事情确实是不容易的。

horse says:
September 29th, 2008 at 10:06 pm#
to maomy:是啊,我命苦啊……贪心总是有报应的

墙上的另一个我 » 连接网状的知识体系结构 says:
September 29th, 2008 at 11:43 pm#
[...] zhanbin在新BLOG中提到书籍的缺位,会让人变傻。我也在留言中提到了自己的看法。前不久keso谈到这个问题,我想blog作为一种观点的记录和推广,我应该利用它展开说一下。 [...]

Tangos says:
October 1st, 2008 at 10:08 pm#
Google的存在让我们更加强大,因为我们不再需要为那些已经存在的知识点而烦恼,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他们;不过Google和网络让我们在可用信息剧烈增加的时候,我们对信息的整理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所以我们有时候会迷失在信息之中,我们会有信息忧虑症,我们要依靠浅尝辄止的快速阅读来解决我们心中对信息的一种忧虑,而实际上这种快速阅读并没有帮助我们,反而让我们陷入了更深的忧虑。

  我们没有变蠢,但迷失在信息中 by 未完成 says:
October 2nd, 2008 at 11:33 pm#
[...] Google是否让我们变得更蠢,这个问题最近引来了不少有价值的评论(1,2,3),因为正好与我最近的一些想法有关,所以也想把在詹膑blog中的留言作一些展开。 [...]

lemonhall says:
October 3rd, 2008 at 11:41 am#
其实,这是个伪命题。这个主题太大了,但因话题因一篇我给同学的戏言贴而起,所以就写写吧。
根据儿童心理学或者发展心理学来看,人类在儿童期的记忆总是出现“碎片化”的倾向,就是喜欢对事物进行联想记忆。注意力却无法集中,这也是小学老师最为头痛的问题。怎么让小学生专注于某件事物~
这里又涉及到个人的学习习惯和记忆习惯上。
比如丁磊,众所周知。他的学习方法是倒序法,即拿到一篇文章或者书籍,首先背诵或者查找后面的名词解释表。因为一个知识体系往往就是由许多的专业名词–“ 零件”组成的。首先明晰一个领域的专业名词,才有可能快速理解文本本身。而这个过程本身,最好的辅助工具就是搜索引擎(或者说,维基百科)。
我只想回复一下zhanbin的,因为他是人民教师。呵呵~
1、 zhanbin–书籍的缺位会使人变傻
首先,我通过搜索引擎知道你在圈中的地位。职业以及现在所从事的工作,以及你现在大致的感兴趣的方向。这样我就可以与你平等对话了。这是搜索引擎能给我的~
书籍–在这里你所隐含定义的仅仅是纸介质(这是我的猜想,因为你的年纪和职业导致你的阅读书籍习惯多数都是纸介质),而网络的PDF也可以是书籍的一种形式。所以网络并不会带来书籍的缺位或者某种称之为“浅阅读”的东西,浅阅读是因为大家都太懒了。大家在看各种杂志和报纸等纸介质的时候一样会是一种浅阅读状态。(此说法亦为是扯淡,不必深究)
关于线性性–对的,大多数书籍都是线性的。我承认,但是也能看出来你不喜欢看意识流体的小说。根据你的年龄和当时中国流行的书籍来推断,乔伊斯这类的文本你肯定不爱看。因为这类文本的跳跃性太大了~完全不具有外在的叙事逻辑性。为了能看懂乔伊斯的小说,学者们编撰了一个具有9000条引语解释的册子。而意识流小说,往往被作为认知心理学的采样样本来观察。
论文需要的是逻辑上的严密,而所谓逻辑总能导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结论本身都是根据论据而推演出来的,而论据的选取绝对具有主观性。就像经济学课本上开题的一段引言:“世界上有三种谎言:谎言、可恨的谎言、以及统计数字。“。做过社会学科的人都知道,后此谬误是在社会学中常见的逻辑陷阱。即有时根本无法将A和B之间的因果关系导出,你偏偏要打着逻辑或者统计学或者科学的旗号去证明它,反而就是对科学的大不敬了。因为因果关系分析所涉及的归因分析过程,本身就是和早期的“巫术”有关(参见列维关于早期巫术与科学的关系之间的论述)。归因分析更多的是一个猜测的过程。
“比如我们今天会用A去反对B,明天却又以B来反对A。”我不太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不过觉得这就是辩证法的精髓啊。呵呵,大多数时间看着官样文章都是这个感觉。话说得很圆~~中国人也最擅长这么写东西。
其实你的观点–即文章的标题,我根本就是同意的。但是中国的书籍在编撰上出现的某些问题,使得搜索引擎成为了一种很好的辅助快速学习的工具。这个问题就是,很多书籍在后面即不做索引、也不做专有名词解释表。
其余的文章我就不回复了,要不又显得很装B。哈哈~~
==============================================
关于我的文本的解析方式:
嘴中哼起了《日瓦格医生》的小调。虽不是战争岁月,却倍感孤寂。哈,我的阿夏走了,把我埋在了黄土里。
只有Boris Pasternak的“我已成年”陪伴着我度过最后的这个不眠夜~~
1、《日瓦格医生》的作者是Boris Pasternak,是一位流亡的苏联小说家。我在这里省略的背景知识,其实就是鼓励读的人去搜索,因为一篇文本的信息量总是有限的。疯狂的引文也是不恰当的,不符合人类的阅读习惯。
2、阿夏是母系氏族,特别是云南一代走亲婚俗里的一个专有名词。这个也可以GOOGLE一下,就是走婚方的女方,也可以作为“永世的恋人”来解释。这里我这样使用指的是E同学的所有决定都得到了我个人的认同,因为母系社会里男性并不具有选择权、只有求爱的权利,另外在这种婚姻关系中,只有感情是维系关系的基础,没有任何财产以及其它责任与义务等关系。
3、在说,就如土摩托的很多文章。里面出现的专有名词多到你头大,明显只有学过统计学(或者生物统计学)的人才看得懂。比如“多因素分析” ,这个没学过高级统计学的怎么也弄不懂。
所以说,对于大众来说,搜索引擎可以让我们在没有专业书籍参考的情况下快速的解析文本。而解析的过程和搜索的过程却是主动的!!这也是乔伊斯使用那么变态的文本的真实含义!!“我的文本不是让你们阅读的,而是让你们不断地重读”。
这个过程本身,我认为就是防止浅阅读的开始!!!表面上是制造了阅读的门槛,实际上是鼓励读者重读文本。
(这是普遍情况,比如多因素分析、阿夏、Boris Pasternak这种烂词儿,普通人谁知道是什么东西?而且,是在没有相关领域专家的帮助下,比如前面所说的三个例子,在没有搜索引擎的帮助下需要一个人类学家、一个老电影FANS或者苏联流亡文学爱好者、一个统计学学生才能帮助得到你找到所涉及的专业书!!哈哈。这个连图书馆管理员都帮不到你的。笑~)

horse says:
October 3rd, 2008 at 11:44 am#
to lemonhall:说书籍对培养逻辑思维的重要性,绝不是说互联网和google不好。我是互联网和google的超级Fans

Tags/标签 » 基于blog的社会交往 says:
October 3rd, 2008 at 11:46 am#
[...] 我喜欢书籍的缺位,会让人变傻所描述的那种blog写作方式以及基于此的社会交往。“墙上的另一个我”通过留言和新帖,Tangos通过留言和新帖来参与讨论。这让我回想起以前的时光。 [...]

lemonhall says:
October 3rd, 2008 at 8:21 pm#
To horse:恩,明白的。只是我想替你的那位学生辩解一下,因为我跟他年纪更相仿一些。


maomy says:
October 3rd, 2008 at 8:51 pm#
打倒在幸福中叫苦的horse同学!30岁之前拥有了自己的咖啡馆,不是不叫人羡慕的啊……

大学小容>善用网络,助益成长! » Blog Archive » 51页幻灯片:”善用网络,因人而异“ says:
October 6th, 2008 at 1:23 pm#
[...] 除了探讨网络正在将我们变得更聪明,亦或更愚蠢(1,2,3)。我们也可以探讨网络如何让我们增加幸福感,而非挫败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