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掌握中国人性的管理方法》(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49:23
第三讲 看开而非看破
A单位主管出缺,王甲、李乙、张丙都有意争取这一职位。
但是,他们心里有数:争得不剧烈,显得没有什麽力量;争得太剧烈,反而引起决定者论关系,谈实力,三位都差不多,可以说难分上下。主管缺只有一个,争来争去,很明显是一胜两败。
王甲、李乙、张丙都无意跳槽,用不著孤注一掷。所以他们不的而同,采取「不争之争」的策略。既然没有获胜的绝对把握,又不愿意争不到就离职他去,乾脆用「不争」来「争」,看看结果如何。
不久,李乙获得晋升,狠高兴地走马上任。王甲,张丙落选,难免闷闷不乐。
老板做得根漂亮,分别安慰玉甲和张丙,说是「原本要升你的,不料有一些流言,才临时改变」,希望「不要灰心」,并且承诺「只要好好工作,以後机会还根多,一定不会忘记」。
王甲和张丙的反应有一些不同。王甲微笑地回答:「升不上去没关系,我会好好工作,以後还请多多提拔。」张丙则显然狠不服气,愤慨地说:「升不上去没有关系,我会好好工作。不过平白遭受流言的伤害,我实在不甘心,希望能够彻查,以明是非。」
如果您是老板,对王甲、张丙的印象如何?以後真的有机会,会优先考虑王甲,还是张丙?
主管出缺的原因狠多,归纳起来,也不外乎下述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强势的升迁型。老板非常贪识他,让他晋升,也让他安排继任人选。在这种情况下,王甲、李乙、张丙根本用不著争,因为没有争的机会,只有看平日和主管的关系,够不够让他把自己安排上去。第二种是弱势的升迁型。老板让他晋升,也问他谁来继任?但是,只接受他的推荐,不一定如他的意。甚至他自己量力,根本就不推荐。还有一种是空白的出缺型。包括原任主管平调或离职,退休或死亡,以及新增单位的主管。有如一片空白,所以引起抢夺位置的竞争。
部属最好有机会追随强势的主管,只要尽力而为,好好协助他,便可以「同登龙门」,这是最有效的升迁途径,不需要经过激烈的混战。然而,强势主管毕竟是「可遇不可求」的,求不到机会,一点办法也没有。同时强势主管多半要求严格而且丝毫不荀,追随这样的主管,升得快死得也快。升不上去又让他有不好
的印象,那就更加倒楣。遇到弱势主管,部属得不到强而有力的支持,也狠难在主管晋升的时候,获得顺理成章的升迁。但是,在背景不够强的环境中,才能够真正磨练自己,使自己更加机警与稳健,就算必须竞争才有升迁的机会,也是成败操之在我,总是值得自豪的。
主管平调或退休,多半是可以预儿的。退休的年龄,为有关人员共同注目的焦点。干调的主管,则是专长不合的一种迁移,明眼人看得相当清楚。这两种情况,必须及早准备,届时瓜熟蒂落,自然成功。
死亡出缺,通常称为死缺。怕是怕,还是要当,搬一搬座位,改一改风水,便可以心安理得。主管离职,接的人是谁?顿觉阴谋家露出真面目。其实,表面上是死亡或离职引起混乱的战争,实际上有心人早就摩拳擦掌,准备决一死战了。至於新增单位的主管,我们如果想得长远一些,也不难看出「先有人动脑筋,千呼万唤才增设出来」的不易之理。
不论那一类型,不管什麽情况,在决定的关键时刻,都免不了一番争夺。尽管不争之争老早已经开始,最後关头,总是明显化而白热化,最少也要让老阅对自己加以考虑,才算真正达到「不争之争」的目的。老板可能速战速快,理由是「夜长梦多」,愈拖问题愈多,愈不容易摆平;何况主管职位空得太久,势必耽误要事。老板也可能采取拖延的策略,理由是「冷却一下」,大家才不会闹情绪;就算摆不平,至少也表示已经尽力在摆平。
这两种理由,都有道理,也都很牵强。可见理由是人编出来的,自己相信,那就是道理。重要的是决定,锅盖得再紧密,终究要掀开来。竞争的人不止一位,结果总是一家欢乐几家愁。老板决定之後,对新任主管要激励一番口让他好好表现。对落选者安慰的话,当然一则要找出理由,再则要给他希望,所以说来说去,离不阁「原本要升你的」、「以後还有机会」。落选的人,当然不可能恼羞成怒,除非他愤而辞职。「升不上去没关系」便成为大家不约而同的惯用语,并不代表真正的心意。倒是下面接著说出来的话,可能发自内心,构成自己未来发展的助力或阻力。
王甲微笑地说:「我会好好工作,以後还请多多提拔。」这种「看得开」的态度,必然对他将来的升迁,带来良好的契机。因为老板听了,会觉得他很善於领会老阅的话意,也能够体谅老板的心意,因而对他产生歉意。以後有机会,自然优先考虑王甲。
张丙愤慨地说:「平白遭受流言,实在不甘心。希望彻查是非,以明事实。」听起来很有道理,也是「不要让自己的权利睡著了」的一种表现。但是,老板会觉得他根本听不懂自己的话意,把安慰的藉口当做是真的。如果听懂自己所说的,不过是一种藉口,却坚持要彻查,那就是不够体谅的态度。
老板可能口头答应他一定查明,心里则好笑得很,转而庆幸自己没有升错人,暗中告诫目己,此君「看不开」,最好不要招惹他。
看开并非看破,看不开却必然看不破。我国的云门禅师说过这麽一句话:「日日是好日」,便是看得开的最好说明。一个人的理想未能如愿达成,不妨在鸟云密的云层上面,假想有一道明朗的阳光。忧郁的心情,自然会跟著明朗,这就是看得开。
孔子说:「富贵於我如浮云!」他不是看破,却是真正的看开。孔子并不是不在乎富与贵,他只是明白「努力和成功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的道理,主张「尽人事以听天命」,希望我们「尽力去追求,却不必把富与贵当作永久存在的东西」。
有些人失败之後会成功,有些人则失败之後不会成功,这是什麽原因?我们不是常说「失败为成功之母」吗?.为什麽有不同的後果呢?
仔细观察的结果,很容易发现那些遭遇失败,却不怨天尤人,不乱发牢骚,反过来好好检讨自己,进而充实自己,等待下一次机会到来的人,他就获得成功。
至於那些失败之後,便归罪於别人,认为自己受委屈、吃大亏,因而到处发牢骚,就算下次机会到来,他也把握不住,自然无法得到成功的果实。
王甲看得开,知道「多人竞争,不可能人人成功」的机率,也明白「原本要升你」只是安慰的话,更了解「这一次不成,还有下一次」的道理,因此坦然地接受失败的事实,洒脱地微笑著,并且表达出「以後还请多多提拔」的愿望,等於开始下一梯次的部署,所以助力最强。
张丙看不开,心中始终不服气,说不定认为老板有意歪曲事实,竟然拿「有一些流言」做藉口,真是令人不平则呜,要求彻查真相,自以为「如果不反驳,等於默认」,因而据理力争。
老板可能承认自己编造籍口,请张丙原谅吗?老板会由於张丙要求查明是非,便坦承自己的过失吗?他只是觉得好笑,这种话也听不懂,幸好没有升他当主管。
一个人不可以看破,一旦看破了便无所争,失去竞争的原动力。在世俗的社会上,显得过份消极。一个人不可以看不开,否则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就算成功,後面的路也走不通。因为不可能没有挫折,依然通不过。
看开不是看破,看破一切,就觉察所有一切都是假的。明知是假的,在未破之前,仍然是真的,叫做看开。
看不开的人,十分苦恼。人生不如鸢事十常八九,那里受得了?看破的人,往往流於「不争」,群体就不会进步。看开而不看破,乃是「不争之争」的最佳原则。
第四讲 圆通绝非圆滑
朱先生自己经营一家小型生产工厂,制造一些零件,分别供应外商和本国厂商使用。他喜欢汽车,拥有一部华贵的进口车,但是却坚持一个原则,到本国厂商去接洽生意,一定不开那部进口车。
他的理由十分简单,本国厂商多半是家族企业,采购人员不是老板的亲戚,便是相当可靠的亲情,看见他开豪华的进口车,马上就会联想到他赚了他们公司很多钱,而提出杀价、延期付款或其他的要求,势必弄得自己焦头烂额。朱先生白认为是聪明人,当然不做这种对自己不利的事情。
至於外商公司,老板是外国人,采购人员心中只有公司,一切公事公办。看到未先生有能力开进口车,则认为短时间内大概不会倒闭,和他打交道,不但可以放心,而且对公司也有交代,至少可以证明自己的选择能力还不差。
李老板经常朝令夕改,弄得左右的干部摸不著头脑。不过李老板自己却坚守一个原则:碰到银行界的朋友便吹嘘公司的获利力很强;遇见税务界的朋友则抱怨自己运气差,赚不到钱。笔者自己也何尝不是如此?
西方朋友听了我的演讲,赞美我讲得很好,我会回答:「谢谢你的欣赏。」日本朋友夸奖我,我会说:「请多多指教。」如果是中国朋友,我必然说:「那里,那里!」
这种态度是「圆滑」吗?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若是一口咬定:「这样的回答,根本就是圆滑。」那就没有什麽好说的。
中国人最讨厌「圆滑」,任何人只要给人家一种「滑头」的感觉,便成为别人心目中「狡猾的人」,注定没有前途可言。常言说得好:「看他一副滑头滑脑的样子,做事一定不牢靠。」
千万不可以圆滑,这是所有中国人都应该互相勉励的。很多人很痛心,大骂「推、拖、拉」的坏习惯,因为他们只看到「圆滑」,却看不清「圆通」。「圆通」和「圆滑」仅仅一宇之差,但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彼此的境界和产生的观感,相去何止十万八千里。
朱先生若是脑筋转不过来,只会在Yes或N0之间选择;便只能够在「开」与「不开」之间,选择其中的一项。
朱先生若决定开进口车,而且也不避讳让本国厂商知道,万一真的惹本国厂商眼红,诸般打击纷至杳来,吃亏的难道不是朱先生自己?
为了避免本国厂商的不愉快,朱先生只好决定不开豪华进口车,然而他辛辛苦苦地经营事业,难道连个人的乐趣都要被剥夺吗?何况开华贵汽车,并不是什麽不良嗜好。
朱先生并不是在「是」或「否」之间作个抉择,却两者兼顾满足自己的喜好,买下一部豪华进口车,并为自己订下一个原则:「开豪华车到外商,开普通车到本国厂商。」他这样做,算是「圆滑」?还是「圆通」?
李老板遇见税务人员,倘若不抱怨自己赚不到钱,却吹嘘自己获利力很强,请问大家对他的看法如何?
恐怕会觉得这个人脑筋有点问题。相对地,如果他对银行界朋友抱怨经营不顺,有朝一日想要贷款,是否开得了口?
有人会认为,何必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实情实说岂不更好?相信没有人反对这种论调,也没有人否定这种说法。但是,当事人为了强调某一种立场,建立某一种关系,有时会稍微调整一下,这也是理所当然的。李老板说话朝三暮四,算是「圆滑」吗?还是为了「圆通」?
其实,人生是阶段性的发展,圆满境界绝非一蹴可几。只有能力开普通车的人,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阶段,几乎没有选择的馀地。真正有钱的大老板,也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第三阶段,买豪华汽车闵来开去,根本不必有所顾虑0朱先生则是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说没有能力开豪华车吗?.「不请司机,自己驾驶,自己保养应该还可以。」说有能力开豪华车吗?「开出去的时候,常常需要有意无意地指明自己是车主,否则常常被误认为司机」,这种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多亏他头脑灵光,否则便要苦恼万分。
将心比心是圆通的先决条件,多以欣赏的眼光,来体会他人的圆通,便比较容易吸取他人的经验,而能迅速成长。常以厌恶的心情,来批评他人的圆滑,结果便只有生气的份儿,而失去学习他人的经验的机会。
圆通绝非圆滑。圆滑的人,大家都厌恨,也等於断了自己的前程。圆通的境界虽然很难达到,但却是不可轻易放弃的。
第五讲 尊重而不盲从
经常向总经理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您讲什麽,干部们总是百依百顺,您觉得怎麽样?」他们几乎没有例外地都会表示:「不好,这样不好。」追问原因,则会得到同样的答案:「我迟早会被这些人害死!」这真是中国人的智慧。
换一个角度,请教这些总经理:「如果您讲什麽,干部老是有意见,您觉得怎麽样?」他们通常都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马上回答说:「那怎麽行,存心要捣蛋,那还得了。
其实,总经理心中明白,自己并不是万能的神仙,那能担保所有的决策都十分正确?依中国人看法,神仙打鼓也有失误的时候;所以部属百依百顺,对主管说来,真是危险万分。无论什麽事情,只要总经理开口,干部便不动脑筋,顺口叫好。如果总经理的决策是对的,当然很好,表示上下一条心,步调一致。若是总经理的决策是错误的,不免会被这些有口无心的Yes Mam害得死死的?
当然,总经理心里也有数,自己再笨再蠢,也不可能所有决策都错。干部样样有意见,很明显的是存心不合作,自然难以忍受。
干部完全听话,不好;完全不听话,也不好;必须把「听话」和「不听话」做一番合理的安排,才能合乎「中」的道理。
总经理不欣赏「几事都有意见的干部」,正如唐明皇有一回忍耐不住,大声指责高力士:「每一件事情都依你的,朕还当什麽皇帝?」部属样样有意见,就算真的比主管高明,也会弄得主管没有面子,因而老大不高兴。
然而,总经理也不放心「凡事都说好的干部」,特别是那些「话还没有讲完,他那边就已经答好」的人,更是叫人担心害怕,所谓轻诺寡信,大概就是这一型干部的写照。
总经理最欣赏也最放心的干部,是那些「应该听话的时候听话」而「不应该听话的时候不听话」,也就是「听话听得合理」的干部。部属「有所听有所不听」,才能得到上司的信任与赏识。「有所听」是「作用」;「有所不听」则是「根本」。我们深深懂得「本立而道生」,因此更应该切实把握「根本」的「有所不听」,而不是处处留神「作用」的「有所听」。著重「有所听」,就狠容易落人「唯唯诺诺」的「歧途」。因为存心听话,就很难把握做到「如果不合理,便不要听」的地步。
时时以「有所不听」为念,才能够不马上答腔应好,而冷静地听完、思考、判断,应该说好时才说出口,不应该答好时则不说话。换句话说:部属必须站在有所不听的立场来有所听,才能够确保「听得恰到好处」的良好品质。反过来,以「有所听」的立场来达成「有所不听」,则相当困难。具体的行为表现,应该是下述三种方式:
一、注意聆听上司的指示,边听边思考,最好能够在听话完毕以後,便马上判断是否合法、合理?有否困难?
二、如果上司的指示合理合法,当然要听话,这时要明显地应好,有问题则可以提出来请示。
三、万一上司的指示不合理、不合法,当然不要听话。不过,最好不要马上表示自己的观点,亦即当场提出异议,让上司没有面子。应表现出一直在思考的样子,不答腔、保持沉默。
第一种方式的要点,在於听的速度必须快过说者,通常保持在四倍左右。避免听完再思考,因为如此一来,便会和第三种方式混淆不清,很容易引起上司的误解,以为部属有不同的意见。部属惟有边听边想,才能很快地有所反应,亦即听毕之後,马上可以选择第二或第三种方式,来表示自己的「听话」或「不听话」。
第二种方式是:「听话」的讯息既容易表现,上司也很容易接受。这种管道比较畅通,收受与发放之间,不易遭受扭曲,不致产生误解。
第三种方式是「有所不听」的信号,上司和部属平时应该彼此了解,才不致引起误会。部属听完指示之後,居然保持沉默当然不可能是「听话」的表示,也没有什麽「默认」的必要。部属保持沉默,便是「有话要讲」。既然有话,为什麽不讲出来?为什麽要保持沉默?这正是中国人的沟通艺术之一。
想想看,部属与主管看法不一致,马上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主管受得了吗?面子上过不过得去?就算表面上宽容大度,笑著采纳不同的意见,内心的感觉又如何?无论怎样。部属毫无顾虑地表示自己的异议,是一种对上司的不敬,等於是一种对自己的伤害,何苦来哉!部属有相反的意见,并不马上表现出来,正是对上司的一种尊重。部属听毕指示,沉默不语,即在发出这样的讯息:「我有不同的意见,不知道您要不要我讲出来?.如果不要我讲,我便不讲。」既客气又合乎自己的身份。
上司接收到这种信息,如果不想让部属表」不意见,便会接著说:「我看,就这麽办好了?」部属这时当然以不说为宜,至於是不是真的照办,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可见主管必须在察觉部属有异议时,再予详细的解说,或者乾脆请他们把不同的意见说出来,以便进一步有所沟通。
如果上司有意听取部属的意见,便可以问:「你有什麽意见?.」部属此时便不用客气,尽管把不同的意见表达出来,但须注意口气婉转。部属也可以不当场讲出来,因为会伤害到在场的其他同仁,或者会让上司没有面子。有了这种顾虑,可以表现出相当为难的样子,让主管知悉「有意见,但此时此地不便直说」的苦衷,真正具有诚意的上司,就会另作安排,让部属得以畅所欲言。并不是所有的部属,都可能得到上司如此这般的重视。部属尽管发放他的信号,如何处置仍然是由上司做主的,例如:
一、对一向表现良好、值得信赖的部属,上司当然会倍加尊重,耐心地听取他的意见,甚至乐鸢另外安排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详细地个别和他商量。
二、对偶有卓见的部属,主管可能提供一些机会,让他得以顺利表达。
三、对若干爱胡乱表示意见的部属,主管多半会以忙碌为理由,委婉拒绝听取他的意见,以免浪费时间。
部属仅仅用沉默不语来传达「有话要说」的讯息,至於如何处置,依然由上司做主,这种尊重上司的态度,是部属必须具备的修养。而上司了解部属的行为表现,知道他有话要讲,也能够合理地「有所听取」或「有所不听取」,这种尊重部属的态度,正是上司与部属之间合理的互动。部属不必埋怨上司不公平:常常接受别人的异议,却不愿意听取自己的不同意见,筒直是看不起我,至少也是对我怀有成见。
部属最好自己反省;为什麽上司不喜欢听取我的意见?是不是我平日所表达的鸢见,并无实质的助益 中国人的?或者表达的态度或方式有所偏差,以致上司不愿鸢听取?只要自己充实、谨慎发.言,必然蓄逐渐改变上司对自己的观感,因而愈来愈受到上司的尊重。
上司不要责怪部属有鸢见并不表示出来,却应该自我反省:是不是我平日的态度过分严厉,让他们觉得害怕?是不是我听不到几句,便打断他们的鸢见,不让他们讲下去?是不是我对他们不够尊重,使他们舍不得把意见说出来?
双方面都各自反省而无不当,上司就可以放心地让部属表示意见,因为他既不会平白浪费时间,也不致使上司难堪。
我们不必再相信那些「中国主管爱用乖乖牌,部属能听话就好」的传言,事实上主管所重视的,是那些「有所听有所不听」也合理接受指示的部属。
换句话说,部属不应该存心听话或不听话,却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最好站在有所不听的立场来有所听;惟有如此,才能够听得恰到好处,成为最受主管敬重的「时中」(时时刻刻合理反应)的部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