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武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10:02



成仙公名叫武丁,是桂阳郡临武县乌里人。后汉时他才十三岁,就身高七尺了。他当时 在县衙当个小官吏,但风度潇洒,心胸宽广,沉默寡言,也从不依附什么有势力的人,常被人看作傻子。他少年时就对道家经典有研究,没有经人指点过,但由于天性聪慧而无师自 通。有一次他被派到京城出差,回来后经过长沙郡时,没赶上到驿站住宿,就在野外一棵树下休息。忽然他听见树上有人说:“到长沙买药去……”到了早晨,他抬头一看,见树上有两只白鹤,心里很奇怪,就到长沙街上去了。在街上他看见两个人打着白伞一起走。成仙公 就请他俩吃饭。吃完了饭,那两个人连道谢都不道谢就走了。仙公就跟着他俩走了几里地,两个人回头看见仙公,就问:“你一直跟着我们,是有什么要求吗?”仙公说:“我是个很 卑陋的人,听说你们有道术,所以才追随你们。”两个人相视一笑,就拿出一个玉石匣子中的本子翻看,见上面果然有仙公武丁的名字,于是就给了他两枚药丸让他吃下去。两个人对 仙公说:“你应该得道成为地仙。”然后就让他回家。从此仙公能洞悉世间万物的奥秘,连 野兽的吼叫和鸟儿的鸣声他都能听懂。仙公到家以后,县里让他给府君送礼品。府君名叫周昕,特别能识别人才,看见仙公就问他的姓名,仙公回答说姓成叫武丁,在县里当小吏。府 君很赏识他,就把他留在身边,后来任命他当文学主薄。有时仙公和同僚们在一起坐着闲谈,听见一群麻雀叫,仙公就笑了起来。大家问他笑什么,他说,东街有辆车翻了,车上的 米洒了一地,麻雀们互相招呼要到那里去吃米呢。”派人到东街看,真像仙公说的一样。当 时郡府中有些官员瞧不起仙公,怨怪府君不该把仙公这样出身微贱的人破格提拨到郡府里 来。府君说:“这不是你们能知道的事。”过了十几天,府君干脆把仙公请到自己的府宅同 住。到了年初官员们团拜宴会的那天,三百多人聚会宴饮,让仙公行酒令。酒令行了一巡时,仙公忽然喝了一杯酒向东南方向喷去,满座人都惊讶地责怪他,只有府君说:“他这样 做一定是有什么原因的。”就问仙公怎么回事。仙公说:“临武县城失火了,我喷酒是为了 救火。”宾客们都嘲笑他。第二天司仪官向上司报告说仙公在宴会上的行为是大不敬,府君 就派人到临武县去调查。结果临为县的张济上书说:“正月初一县府举办节日宴会,下午三 点多钟县衙忽然起了大火,火从西北方向烧起。当时天气很好,南风很猛,火势越来越大。 忽然看见西北天空涌起阵阵乌云,一直向县城卷来,接着下起了大雨,把火浇灭,雨水中散发出阵阵酒气。”大家更加惊奇了,这才知道成仙公不是凡人。后来府君给成仙公在郡城西 盖了府宅,请他搬进去住,仙公就和母亲、弟弟和两个孩子搬了进去。这样过了两年,仙公向府君告病,四天后就死了,府君亲自主持了他的葬礼。两天后,丧服还没有脱,仙公的朋 友从临武到郡里来,说他在武昌的山岗上遇见成仙公骑着白骡子往西走。他问仙公:“天快 黑了,你要去哪里?”仙公说:“我到迷溪去一趟,很快就回来。我走时把大刀忘在了我家门旁,还有一双鞋放在鸡窝上,你回去给我家里人捎信让他们收好。”朋友来到仙公家,听 到一片哭声,大吃一惊说:“我刚在武昌岗上和仙公相遇,还谈了半天话,他说他到迷溪去 一趟很快就回来,还让我告诉家里把他的刀和鞋收起来,怎么能说他死了呢?”家里人说: “刀和鞋都在他棺材里,怎么能在外面呢?”他们把这事报告给府君,府君就命令打开棺 材,尸首不见了,只有一支青竹七尺多长,这才知道成仙公脱离肉身升仙了。人们把他骑骡走过的武昌岗改名叫骡岗,骡岗就在郡城西面十里的地方。



中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l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的由来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七夕”即阴历七月初七夜,如今被称作“中国情人节”的传统节日,为什么定在七月七日夜呢?说起来,与湖南郴州还有些关系,郴州在汉初设为桂阳郡,在汉、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一些阶段就叫桂阳。桂阳是个出仙人与神话的地方,西汉即有《桂阳列仙传》,其中有个叫“成武丁”的成仙,很出名。《神仙传》、《列仙传》、《太平广记》、《中国神话人物辞典》都有其传,牛郎织女的相会日期,就是他透露出来的。南朝志怪小说集《续齐偕记》中记:“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当问:‘织女何事渡河?兄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去后三十年当还耳。’明旦,成武丁所在。世人至今犹云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茅盾先生在《中国神话研究》一书中,就引用了这个故事。

公元前208年,战国时项梁拥楚怀王芈槐之孙牧羊人熊心为怀王。公元前206年,项羽佯尊熊心为义帝,从彭城(今江苏徐州)迁都郴县。同年秋,楚怀王熊心在郴县过了异乡的第一个七夕节不久,就被项羽暗地派九江王英布追到郴州,将义帝杀害。现在郴州仍存义帝陵.据《中华长江文化大系》第二章所载:现代学者研究,由牛郎织女神话形成的民俗节日,时间当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楚怀王就曾置七夕,后来才流传为全国性的节日。“七夕节”是我国的一种民族文化精品,而七夕又与牛郎与织女的民间传说紧密相连,牛郎织女故事情节在春秋战国时已渐趋完整,老百姓为了把这个美好的爱情故事更好的传播和讲述出去,往往把自己当地的一些人名、地名以及自然景点等加入进去,以致于现在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版本和传说发源地的争论。如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湖南等地,如湖南桂东在春秋战国时代隶属于楚国,当地有流传了数千年关于牛郎织女在桂东仙缘桥七夕相会的传说。“七夕节”的习俗和“牛郎织女”在桂东仙缘桥上相会的故事,在当地流传的十分历史悠久。据说桂东仙缘桥十分神奇,直到现在,有胆量走完此桥的人,无任男女,没有找对象的,走过此桥后,必可找到美好姻缘,准备结婚的男女双双牵手走过此桥,结婚必会幸福美满百年好合,已结婚的男女感情不和时双双牵手走过此桥,必会和好如初。感情已经破裂的男女,双双牵手走过此桥,还可以破镜重圆等




    ◇ 桂阳先贤画赞·成武丁

  成武丁,郴人,能达鸟鸣。为郡主簿,与众人俱坐,闻雀鸣而笑曰:「东市辇粟车覆,雀相呼往食之。」众人遣视,信然。(《艺文类聚》八十五)


姓 成 ,名 武丁 。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 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 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问曰:‘ 织女何事渡河?去当何还?’答曰:‘ 织女 暂诣牵牛,吾復三年当还。’明日失 武丁 。至今云 织女 嫁 牵牛 。” 唐 刘宪《奉和七夕宴两仪殿应制》:“殿上呼 方朔 ,人间失 武丁 。” 郑泽 《七夕赴城》诗:“自昔悲尘世,由来有上仙。 武丁 亦多事,输与恨缠绵。”

  成武丁,桂阳人也。年十三,为县宰遣送物上州,州牧周忻异之,留为文学主簿,因被使,自京还过长沙郡,投邮舍不及,遂宿野木下。忽闻人有语云:「向长沙市药」。平旦,见二鹤,君异之,遂●市门伺候,果见二老人。君从之数里,老人问:「子随我何求耶」?曰:「闻君有济生之术,因来侍从耳」。老人顾笑,于袖中出玉函,看素书,果有武丁姓名,各出药一粒与之,因而得道。一日,谓弟曰:「七月七日,牵牛诣织女,吾被召还宫,不得久留」。言讫而卒。后葬,太守使人发棺,不复见尸,但有青竹杖并舄而已。
 

据明万历年间的《郴州志》、《郴县志》记载,郴州九仙之一的成仙(成武丁),系东汉时期桂阳郡临武县人,长相奇异,力大无穷,颇有道法,且能听懂鸟语。成武丁在桂阳郡衙门当差时,就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后来在郴县城郊西南的武昌冈(现骆仙岭)成仙升天。由于其成仙升天时乘坐的是一匹白色的骡子,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逐渐将“骡”字以讹传讹变成“骆”字,于是将成仙叫做骆仙,现在的骆仙岭也就因此而得名了。 我想这个没几个人知道吧!这是我们郴州西城的一个神话故事。

 

日本学者与郴州成仙

赴京贺外甥女喜事,抽空到中国道教协会驻地白云观搜集资料,见道家书屋有一册日本人写的《道教故事》,心中一动:“难道日本人也研究中国道教?”

日本人研究中国道教

翻了一下该书,果然如此,它是日本宗教学会理事、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原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评议员窪德忠先生的专著;而且日本还成立有道教学会,专门研究中国的道教,他也是学会的理事。其主要著作有《道教和中国社会》、《道教史》、《中国的宗教改革》、《道教世界》、《庚申信仰之研究——日中宗教文化交涉史》等数10本。这本《道教故事》是四川人民出版社专为窪德忠教授翻译出版的“道教文化探秘丛书”中的一本,另两本为《道教入门》、《道教诸神》,均由四川大学外语部萧坤华教授翻译。

扫描该书的“序言”、“译者的话”及窪德忠先生“致中国读者”的话,知道他除了博览我国的古代文献之外,还多次到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华人社会亲身体验道教的氛围,在丛书中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心中又不免一动:“书中会不会有郴州道教神仙的故事呢?”于是仔细地看了一下目录,终于在第三部分“道教的方术”中,发现了一个故事。

日本人写郴州成仙

现全文照录:一口酒灭火——成仙公。

成仙公,湖南临武县人,13岁就身长七尺,相貌堂堂,但不善言辞,人们都说他是绣花枕头。

长大后在县里当一名小吏。一次奉命去京城办事,归途中经过长沙附近一偏僻地方时已近黄昏,周围没有人家,便坐在大树下休息,天黑之后,索性就露宿树下。过了不久,听到树上传来说话声,讲的是去长沙买药的事。成仙公定睛一看,树上有两个人,也不理会他,就睡了。天亮后,成仙公想同树上的人说说话,抬头一望,却只见两只白鹤,连个人影都没有。

成仙公觉得好生奇怪,就急急忙忙奔向长沙,在长沙城里恰恰看见昨晚树上的两人。两人进了一间饭铺大吃大喝一顿之后扬长而去,连招呼都不打一个。成仙公赶紧跑上前去同二人寒喧,并把昨晚在树下听到他二人说话的事讲了,恳切希望教他仙术。二人相视而笑,问了他的姓名后从衣兜里取出一本书来查阅,成仙公凑近一看,发现书上有他的名字。二人说:“你有仙缘”,便给他两粒药丸,又说:“你或许可以成为地仙”,两人说罢不知去向。

成仙公吃了药丸后居然能听懂鸟兽的语言,自己也莫名其妙。

不久后成仙公转到京城供职,依然当一名小吏。某年除夕,衙门大摆酒席吃年饭,酒碗传到成仙公,他喝了一口,若有所思,突然将口中的酒吐向东南方。同事们责备他有失体统扫了大家的兴。他却一本正经地说:“刚才临武县失火,我用酒去灭火。”大家都讥笑他神经不正常,说他胡说八道。第二天,临武县知县派特使急报:下午四时,送旧迎新的宴会正酒酣耳热之际,突然西北方向火光冲天,眼看火势就要蔓延至县衙,这时从西北方向飘来一团乌云,迅速移到火灾现场上空,骤然下起倾盆大雨,很快就将大火扑灭。奇怪的是那雨水散发出很浓的酒味儿。当天一直刮着强劲的南风,从早上起就万里无云,是个大好晴天。众人听了之后才明白,成仙公非等闲之辈。从此以后大家都非常尊敬他。可两年之后,他死了。两天后他的朋友们去悼念,同遗体告别时,打开棺木一看,里面只有一根青竹。最后一句表明成仙公尸解升天。

日本人所写成仙与原著的区别

窪德忠教授依据中国晋代学者葛洪的《神仙传》所写的郴州成仙公的故事,与原著有几处不同。例如“成仙公,湖南临武人”,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没有问题。但原著为“成仙公者,讳武丁,桂阳临武乌里人”,即成武丁成仙是桂阳郡临武县乌里乡人。为什么原著不写“湖南”?因为那时还没有这个行政区名称,在相当于今湖南、贵州东部、广东北部只有长沙、桂阳(治所郴县县城即今郴州城)、武陵、零陵四郡。

又例“相貌堂堂,但不善言辞,人们都说他是绣花枕头。”显然窪教授对原著的“有异姿,少言大度,不附人,人谓之痴。少有经学,不授于师,但有自然之性。”这几句话理解有偏。这几句本意是说,成仙公言语虽少,却显得姿态大度,不愿依附有势力的人,因此别人说他有些呆痴;而他年少时没经过师傅传授,却对道教的经典有所掌握,并天性聪慧,无师自通。此外,说两位仙人给了成武丁药丸,“成仙公吃了药丸后居然能听懂鸟兽的语言,自己也莫名其妙。”原著为“明照万物,兽声鸟鸣,悉能解之。”是讲成武丁服药后,对包括禽言兽语在内的世间万物,都眼耳清楚、心知肚明。

又“不久后成仙公转到京城供职”,原著为“送饷府君。府君周昕,有知人之鉴”,将成武丁“留在左右。久之,署为文学主簿。”这是说成武丁并未转到京城供职,而是奉派由临武县押送军粮到桂阳郡府,太守周昕识别人才,将他留在自己身边,后来任命他代理文学主簿(典领文书、办理事务)的要职。

严谨的治学精神

总之,外国人研究中国古代的道教,能有如此成果,实属难得。窪德忠教授这本《道教故事》1964年在日本出版,是“为了加深日本人对道教的认识,有意收集、整理了表现道教内容的故事,以此向日本人展示整个道教的形象;换句话说,表面上我不作解释,只将有关文献上的故事客观地介绍给读者,让读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去了解道教。”42年后,当此书1996年在我国翻译出版时,窪德忠教授在“致中国读者”的前言说“从今天来看,已不太适应读者的程度了,将如此内容的书介绍给中国读者就更感到汗颜。……但我决定中文版不作任何修改和补充,之所以这样,也含有自戒和反省之意。修改和补充就留待今后去做吧。希望读者诸君对本书存在的不足之处,无论巨细不吝赐教。”
且不说窪德忠教授的治学精神、谦虚风度,应该受到尊重,就是他爱护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深入、选材眼光,也很值得我们学习。由此联想到我们有的专门研究人员和推介社科读物的出版社,有时连本土道教的家底也不太清楚。如近年所出的《列仙传·神仙传全释》本,不但没有“成仙公”,连蕴含名典的“苏耽橘井”也没有。而在以骑白骡著称的“骡仙”成仙公家乡湖南郴州、临武,不但毁于“文革”的“骡仙观”“成仙观”尚未恢复,其故居地“骡仙铺”、“骡仙路”、“骡岗”也全被稀里糊涂地写成了”骆仙铺“、”骆仙路“、”骆岗“,全不知中国没有“骆”,南方更无“骆驼”。对比外国学者,难道我们全无一点汗颜么?
 

日本学者与郴州成仙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0日 10时00分48秒

赴京贺外甥女喜事,抽空到中国道教协会驻地白云观搜集资料,见道家书屋有一册日本人写的《道教故事》,心中一动:“难道日本人也研究中国道教?”

日本人研究中国道教

翻了一下该书,果然如此,它是日本宗教学会理事、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原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评议员窪德忠先生的专著;而且日本还成立有道教学会,专门研究中国的道教,他也是学会的理事。其主要著作有《道教和中国社会》、《道教史》、《中国的宗教改革》、《道教世界》、《庚申信仰之研究——日中宗教文化交涉史》等数10本。这本《道教故事》是四川人民出版社专为窪德忠教授翻译出版的“道教文化探秘丛书”中的一本,另两本为《道教入门》、《道教诸神》,均由四川大学外语部萧坤华教授翻译。

扫描该书的“序言”、“译者的话”及窪德忠先生“致中国读者”的话,知道他除了博览我国的古代文献之外,还多次到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华人社会亲身体验道教的氛围,在丛书中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心中又不免一动:“书中会不会有郴州道教神仙的故事呢?”于是仔细地看了一下目录,终于在第三部分“道教的方术”中,发现了一个故事。

日本人写郴州成仙

现全文照录:一口酒灭火——成仙公。

成仙公,湖南临武县人,13岁就身长七尺,相貌堂堂,但不善言辞,人们都说他是绣花枕头。

长大后在县里当一名小吏。一次奉命去京城办事,归途中经过长沙附近一偏僻地方时已近黄昏,周围没有人家,便坐在大树下休息,天黑之后,索性就露宿树下。过了不久,听到树上传来说话声,讲的是去长沙买药的事。成仙公定睛一看,树上有两个人,也不理会他,就睡了。天亮后,成仙公想同树上的人说说话,抬头一望,却只见两只白鹤,连个人影都没有。

成仙公觉得好生奇怪,就急急忙忙奔向长沙,在长沙城里恰恰看见昨晚树上的两人。两人进了一间饭铺大吃大喝一顿之后扬长而去,连招呼都不打一个。成仙公赶紧跑上前去同二人寒喧,并把昨晚在树下听到他二人说话的事讲了,恳切希望教他仙术。二人相视而笑,问了他的姓名后从衣兜里取出一本书来查阅,成仙公凑近一看,发现书上有他的名字。二人说:“你有仙缘”,便给他两粒药丸,又说:“你或许可以成为地仙”,两人说罢不知去向。

成仙公吃了药丸后居然能听懂鸟兽的语言,自己也莫名其妙。

不久后成仙公转到京城供职,依然当一名小吏。某年除夕,衙门大摆酒席吃年饭,酒碗传到成仙公,他喝了一口,若有所思,突然将口中的酒吐向东南方。同事们责备他有失体统扫了大家的兴。他却一本正经地说:“刚才临武县失火,我用酒去灭火。”大家都讥笑他神经不正常,说他胡说八道。第二天,临武县知县派特使急报:下午四时,送旧迎新的宴会正酒酣耳热之际,突然西北方向火光冲天,眼看火势就要蔓延至县衙,这时从西北方向飘来一团乌云,迅速移到火灾现场上空,骤然下起倾盆大雨,很快就将大火扑灭。奇怪的是那雨水散发出很浓的酒味儿。当天一直刮着强劲的南风,从早上起就万里无云,是个大好晴天。众人听了之后才明白,成仙公非等闲之辈。从此以后大家都非常尊敬他。可两年之后,他死了。两天后他的朋友们去悼念,同遗体告别时,打开棺木一看,里面只有一根青竹。最后一句表明成仙公尸解升天。

日本人所写成仙与原著的区别

窪德忠教授依据中国晋代学者葛洪的《神仙传》所写的郴州成仙公的故事,与原著有几处不同。例如“成仙公,湖南临武人”,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没有问题。但原著为“成仙公者,讳武丁,桂阳临武乌里人”,即成武丁成仙是桂阳郡临武县乌里乡人。为什么原著不写“湖南”?因为那时还没有这个行政区名称,在相当于今湖南、贵州东部、广东北部只有长沙、桂阳(治所郴县县城即今郴州城)、武陵、零陵四郡。

又例“相貌堂堂,但不善言辞,人们都说他是绣花枕头。”显然窪教授对原著的“有异姿,少言大度,不附人,人谓之痴。少有经学,不授于师,但有自然之性。”这几句话理解有偏。这几句本意是说,成仙公言语虽少,却显得姿态大度,不愿依附有势力的人,因此别人说他有些呆痴;而他年少时没经过师傅传授,却对道教的经典有所掌握,并天性聪慧,无师自通。此外,说两位仙人给了成武丁药丸,“成仙公吃了药丸后居然能听懂鸟兽的语言,自己也莫名其妙。”原著为“明照万物,兽声鸟鸣,悉能解之。”是讲成武丁服药后,对包括禽言兽语在内的世间万物,都眼耳清楚、心知肚明。

又“不久后成仙公转到京城供职”,原著为“送饷府君。府君周昕,有知人之鉴”,将成武丁“留在左右。久之,署为文学主簿。”这是说成武丁并未转到京城供职,而是奉派由临武县押送军粮到桂阳郡府,太守周昕识别人才,将他留在自己身边,后来任命他代理文学主簿(典领文书、办理事务)的要职。

严谨的治学精神

总之,外国人研究中国古代的道教,能有如此成果,实属难得。窪德忠教授这本《道教故事》1964年在日本出版,是“为了加深日本人对道教的认识,有意收集、整理了表现道教内容的故事,以此向日本人展示整个道教的形象;换句话说,表面上我不作解释,只将有关文献上的故事客观地介绍给读者,让读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去了解道教。”42年后,当此书1996年在我国翻译出版时,窪德忠教授在“致中国读者”的前言说“从今天来看,已不太适应读者的程度了,将如此内容的书介绍给中国读者就更感到汗颜。……但我决定中文版不作任何修改和补充,之所以这样,也含有自戒和反省之意。修改和补充就留待今后去做吧。希望读者诸君对本书存在的不足之处,无论巨细不吝赐教。”
且不说窪德忠教授的治学精神、谦虚风度,应该受到尊重,就是他爱护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深入、选材眼光,也很值得我们学习。由此联想到我们有的专门研究人员和推介社科读物的出版社,有时连本土道教的家底也不太清楚。如近年所出的《列仙传·神仙传全释》本,不但没有“成仙公”,连蕴含名典的“苏耽橘井”也没有。而在以骑白骡著称的“骡仙”成仙公家乡湖南郴州、临武,不但毁于“文革”的“骡仙观”“成仙观”尚未恢复,其故居地“骡仙铺”、“骡仙路”、“骡岗”也全被稀里糊涂地写成了”骆仙铺“、”骆仙路“、”骆岗“,全不知中国没有“骆”,南方更无“骆驼”。对比外国学者,难道我们全无一点汗颜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