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24小时:我为车狂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2:13:29

京城24小时:我为车狂

2010-12-30 10:50:17 来源: 新民周刊 (上海) 跟贴 17 条 手机看新闻

2010年12月23日,中国车市迎来了最疯狂、最荒诞、最不可思议的一夜。“北京某宝马4S店,一个客户为了提现车,拿钥匙把车给划了:‘这车你们不要了吧,我拿走了!’结果一哥们上来二话不说,把车玻璃给砸了:‘看谁还跟我抢车!这车我要定了!”

新民周刊2011年01期封面


北京交通适合修炼心性

【内文导读】

京城24小时:我为车狂

治堵,还是添堵?

外地人< 港澳台及外籍人士< 北京人?

谁来监督公车?

谁为堵车埋单?

宅在车上

宅,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心态。无论旁人异之哀之,宅男宅女是波澜不惊的,因为这本是他们自选的生活方式。

可越来越多“宅在车上”的北京人,绝不会如此自在。咒骂堵车的微博每天如潮水般周而复始,“崩溃”已经是很淡定的描述了。他们是一群身不由己的“被宅族”:走出家门,打开车门,你依然可以像坐在家里的沙发上一样,看看报纸,读读小说,放一张CD,追一部美剧……记性不好的朋友,怕是会突然忘了自己为啥出门。没关系,推开车门,打开家门——你,你的车,以及你的家,都还没有发生多少位移呢。

坐公交、乘地铁呢?那更是宅得厉害了。虽然人与人是亲密无间的“负距离”,但每个人都目光阴鸷,潜运内力,屡败屡战地妄图保持小宇宙的完整。心与心的疏离,恰是“咫尺天涯”的“宅道”精髓。

在路上——多么潇洒率性的三个字,在北京却是每天的纠结与心病。电视广告里风驰电掣的汽车犹如最恶毒的嘲讽,有人咬牙切齿地说:史上最无耻的电台节目,名字就叫“一路畅通”。

弱弱地问一句:摇号了,这个世界会好吗?(韩滨鸿) 

京城24小时:我为车狂

“今天由‘堵车’迫不得已生发出‘堵心’,让百姓又一次领略了行政的力量。”

撰稿/张襦心

2010年12月23日,中国车市迎来了最疯狂、最荒诞、最不可思议的一夜,足以让亲历者回忆一辈子。

“北京某宝马4S店,一个客户为了提现车,拿钥匙把车给划了:‘这车你们不要了吧,我拿走了!’结果一哥们上来二话不说,把车玻璃给砸了:‘看谁还跟我抢车!这车我要定了!”

该微博经典语录经多方验证,略有演绎,绝非虚构。记者有位朋友正考驾照,还没拿到本就先囤了辆马六,正头疼请谁去帮他提车。

“听说昨天晚上抢车抢疯了?”翌日,记者跟一位京城的出租司机攀谈起来。

“岂止是抢车,上牌都上疯了。今天早晨6点钟,我送一位客人经过车管所,发现等上牌的车排了两排,长达两里地。我家就住在检车场旁边,小区门口都开不动车了,被验车上牌的堵死了……”

“岂止是上牌!车位都抢疯了。我们为了申请一个停车位,提前两天到物业熬夜排队。眼下是北京最冷的时候,零下9度,都快冻成冰雕了!”有朋友在电话里发牢骚。

买宝马都要“拼榔头”。这哪里是治堵,分明是最给力的“年末大促销”吧。马未都为此写下了自己第633篇博客:“我们过去凭证、票、本等等手段购物的历史已经渐行渐远,谁知今天由‘堵车’迫不得已生发出‘堵心’,让百姓又一次领略了行政的力量。”

上半场

“我和治堵新政的缓冲期赛跑了一把。很幸运,我赢了!”蒂娜告诉《新民周刊》。她的网络身份,是SAA车会“狮身人面俱乐部”版主。

传说中的“限量限购”如同一柄悬在北京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大家宁可信其有,初冬时节,北京的车市变得像菜市场一样火爆。

据统计,北京11月汽车销售量近9.6万辆,而去年同期只是7.2万辆。进入12月势头有增无减,第一周又新增了机动车2.1万辆,日均上牌超过3000辆。

从12月初开始,蒂娜的同事们也掀起了抢车高潮。名下已经有了一台三厢爱丽舍的她,本是其中最淡定的一位。

“我们当时在广州出差,都不知道政策会怎么样,很多同事急着买好了车,没来得及上牌,22日连夜飞回北京,下了飞机睡不到几小时,就赶去上牌了。我当时还觉得他们很好笑。我已经有一台车了,从来没有想过这个政策对我会有影响。一直到23日下午之前我都没有觉得这会是一回事——我有车开,我急什么呀。”

12月23日下午3点,北京限牌摇号政策出台,蒂娜坐不住了。

23日15:00

北京治堵新政新闻发布会开始。当在线收听到:“住所地在本市的个人,名下没有本市登记的小客车,持有效的机动车驾驶证,可以申请指标。”蒂娜急了。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名下只能有一台车。如果已经有一台了,就不可能再申请第二台。现在这台车是我父亲相中的一个车款,我当时就遂了他的心愿,其实自己并不太喜欢。实际上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我就一直琢磨着想换车,只是始终没有定下来。应该说,是这个政策,帮我做出了最终的决定。”

盘算了一下,自己能马上拿出来用的现金有14万左右,她当即决定:“我一定要搭上末班买一个自己喜欢的车。东风标致307两厢或者克鲁兹都行。”

23日15:30

此时心动,就必须马上行动。蒂娜开始动用各种关系,把同事、朋友、亲人的电话打了一圈,到各4S店去问还有没有现车。多亏了那些提前行动的同事们,迅速供应了“情报”。

“当时外面传得最广的消息是什么车都没有了,克鲁兹根本不用想。但实际上,到了最后那个点,很多有积压库存的4S店自己也慌了,车全部都放出来了。像我问的第一家4S店,‘铂金灰 1.6  AT 舒适 带天窗’,一开始报价是12.83万,包括裸车价11.68万+0.5万天窗-优惠0.6万+购置税0.7万(估算)+保险0.55万(估算)。我当时立刻拍板:‘行!在预算范围内,就它了!’没想到销售姑娘立刻让我稍等,两分钟后跟我坐地起价:‘任何优惠都没有了,加8000元装饰,想买的话现在就过来交全款。’估计这家店已经想到,明年不可能再从卖车上赚多少钱了,不如趁火打劫、疯狂一把。”

蒂娜本来是满怀期望,被一盆凉水兜头浇下。这么一折腾,时间过去了一个多小时。

23日16:40

4S店只营业到17:00。就剩下区区20分钟了,正当蒂娜准备放弃的时候,一位同事又火速帮她介绍了另外一位同事帆,重新燃起了她的希望。

“帆很热情,马上帮我联系,5分钟后回电话说,亚市金泰凯迪4S店还有两台307,不加价,可以享受3000元优惠。”另一项重要情报是:“今天4S店不会这么早关门!”

蒂娜一跃而起,马上电话到店确认,销售小伙表示确有此车,但是在这个节骨眼上,优惠这事他已经做不了主了,还得领导说了算。

“再次给帆电话,又帮我和店里领导联系,并很快的回电话告诉我,尽早去店里,到店后直接找领导。如此的往返电话联系,时间又再次过去了近一小时。”

23日17:30

“是不是太冲动了?十多万,对我来说真不是一笔小数目。” 就在这样的思考、纠结中,蒂娜处理完了手头的工作,准备出发!

“其实现在回想,我把两辆车都放在手上了。目前二手车政策并不明朗,我这台旧车不知道该怎么办,但当时还是毅然决然去买了新车,冲动是魔鬼。”蒂娜事后对记者坦言。

23日19:33

刚开出公司停车场就开始堵了。蒂娜有点内疚:“首堵,我又要再次给你添堵了。”

就这么一路走走停停,经由著名堵点北四环——“堵神”八高(八达岭高速)——回龙观——天通苑,历经1小时10分钟,终于到达了亚市金泰凯迪4S店。

23日20:45

蒂娜还是生平第一次,看到在这个时间还灯火通明的4S店。

毫无疑问,车已经成了最紧俏的物资。每台车的旁边都围着客户,这么晚了还有人在外面试驾。

就这架势,不要再想销售会像往常那样笑脸相迎。蒂娜不停地打电话给店里的领导,始终在占线。还是销售姑娘好心指点她:“领导在二楼。”

“领导很亲切,说已经和销售经理说过了,直接下去找他就行,优惠没问题。马上下楼找经理,经理说还有两台,现在去选车吧。找来一个路过的销售让她去拿钥匙。”

戏剧性的一幕开始了!销售回来说:“车钥匙没了,一台刚被一个大爷买走,另一台已经被客户订了,钥匙拿走,现在只剩下最高配置的307。”

刚刚柳暗花明,似乎又走到了死胡同。“难道注定我搭不上末班车?”蒂娜心里一凉。
 

23日21:15

销售看到蒂娜确实想买,直接把她带到了厅里在展的这台车旁,埋头按了一通计算器:“车价+购置税+保费,再减去优惠3000元,14.38万。”

“如果没有优惠,我得花将近15万元买一辆307,还不是很好的配置,这也太疯狂了!”

关键时刻,电话里老公一语点醒梦中人:“自己喜欢的,觉得性价比OK咱就买。如果不是就算了,咱不是没车开!”

蒂娜拿定了主意:“就这么着!如果这个车还能再优惠5000元就要了。如果不行就只能说明307真的和我无缘,我不买了。”

销售很无奈地说:“我不能给你做主,只能请示领导。”领导也很为难:“真不能优惠了,送你全车3M贴膜,最好的脚垫、座套!”

“这些都没有真金白银划算呀,我不要这些,我就要优惠。”架不住软磨硬泡,领导终于松口了:“不要赠品最多再优惠3000元,5000元肯定不可能!”

这样算下来还要14万出头。正当蒂娜犹豫不决的时候,突然接到一个陌生来电。

——“姐,你的车还要吗?”

——“什么车?”

——“两厢307。”

——“什么颜色,什么配置?”

——“铂金灰 AT 舒适,你刚要的呀!”

——“您是哪家店?”

——“金泰凯迪!”

“我在当时脑子已经完全短路了。此时此刻才想起来,他就是之前我跟这家店联系过的那位销售小伙!原来那台已经被客户订了、钥匙都拿走的车,就是给我留的!”

蒂娜坐在那儿,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运气。立刻出现在她面前、怀揣着307钥匙的销售小伙,在那一刻,犹如天使。

23日21:38

正式进入办理购车手续阶段!

“太多的波折已经让我不太记得每个细项是多少钱了,只知道最后我刷卡划了12.274万元,交了150元(亚市出库费)现金。”

也许好事注定多磨,蒂娜没带暂住证。

“开票必须得是暂住证上的准确地址,在这个已经神经紧崩了6个小时的时候,我真不知道我能不能记得准确。但是都这个点这个份上了,没有地址是肯定出不了票的。我只好强迫自己镇定,说出了一个心里没底的地址。”

等到排队开票、签合同,全部结束踏上回程的时候,手表指针已经划过了22:26。

“你完全没法想象,都晚上10点多钟了,4S店里还是络绎不绝地往里进人。限牌,多少人的无眠之夜!

如果这个政策出台放在平安夜,可以想见,神马大餐、电影、话剧……在4S店面前都是浮云,其他所有的商家都哭去吧。那就真是车市最后的疯狂,圣诞之夜的狂欢。”

23日23:55

从亚市回到位于西四环外的家中,蒂娜的脑袋都是晕乎乎的。直到洗了澡躺在床上,她才猛然想起来:“花了近13万,交完了钱,居然连一眼都没有看到我的车!”

“在此之前,我的脑子都是空白的。完全被自己的情绪控制了,根本就不会想到这个问题。我居然在那种情况下,还能跟人去要优惠、去还价,我都觉得自己太神了!”

她不敢多想,赶紧入睡。这场抢车大战还差最后一公里。只有明天再去送一趟暂住证,争取能交上税上了牌,才能安安心心把车开回来。

24日6:30

蒂娜一大早就起来了,翻出暂住证,发现地址和留给4S的有一处笔误,赶紧电话联系销售小伙。对方说:“差一个字都不行!现在赶紧去派出所,让帮忙改一下购车证明,然后盖个章送过来吧!”

派出所9点才上班,蒂娜心里不踏实,8:30就到了。在寒风中排了半小时队,办证大姐来了,跟她说:“不能改。”

蒂娜一听,急得眼泪都要出来了,赶紧说好话,痛陈昨晚买车之艰辛历程。大姐最终叹了口气说:“还真是不容易,给你办了吧!”

在改暂住证的时候,已经有好几位在排队办暂住证了。一聊,全是昨天买了车,暂住证已经过期现在过来办。“其中有一位就是买的克鲁兹。我昨天下午问的是城里的4S店,肯定是都没有。而那个人非常有毅力,最终在大兴一家很偏的4S店‘淘’到了。他原本想买一辆红色的,销售说红色不用想了,他马上表态:‘那库里有什么颜色我就拿什么颜色。’最后一个大男人要了一辆黄色的,还加了不少钱。”

24日10:00

蒂娜赶紧往4S店赶。还差2公里到亚市,就开始遭遇各种堵。

“一路上遇到N多闪着双闪的新车,全都是赶着去上牌、验车的。我去得还算早,只排了两公里。回来的时候,已经排得很远很远了,去亚市的那条路水泄不通。我买车的那家4S店,所有的展车都在一辆一辆在往外开,基本上空掉了。就连那辆我觉得贵到很不值的307最高配,最后也没剩下来。”

24日12:05

蒂娜到4S店交暂住证的时候,已经是12:05分了。销售小伙告诉她:“已经有同事在上税的点排队了,下午肯定能上好税,但是上牌已经是不可能了,只能等到12月28日。”

直到这个时候,蒂娜还没见过自己的新车。销售小伙一听也乐了,领她到门外看了一眼,也算是一偿心愿。

“折腾到现在还没有把新车开回来,仍旧开着我的小爱踏上了回公司的路。心里在想,限牌摇号到底是为哪般?到底能为治堵起到多大的作用呢?边想着,边堵着,到公司再看时间:15:30。”

整整24小时,动荡的24小时!

下半场

“这个政策将来都可以拍电影了,激发了我无限的潜力。”蒂娜跟记者感慨。事实上,她已经足够幸运,不仅在新政缓冲期成功抢到了车,还避开了最恐怖的密集上牌期——整部“大片”中,另一个最跌宕起伏的环节。“我同事24日早上5点半去上牌,整整等了12个小时,到下午5点多钟才回来。又冷、又饿,整个人都不行了。”

刚买了一辆三菱的唐先生,与蒂娜的同事“心有戚戚焉”。

“其实21、22、23日那几天上牌就很疯狂了。这段时间小道消息特别多,一个最新版本是限牌的最后期限是23日零时,车管所还专门辟谣。事后证明,民间小道消息基本上都很靠谱!23中午我去4S店提了车,24日凌晨4点钟就爬起来去上牌。一路摸黑往交警总队开,本来想着就是不用排队,谁知道门口早就排成长龙。进口车大厅里人头攒动、乌泱乌泱的。去交车船使用税的时候,听到有个人说,自己3点钟就来了,到现在还没排到跟前呢。我是晚上7点钟才把牌照拿到,早饭就吃了两块饼干,中午在街边匆匆吃了碗面条,晚饭买了一桶方便面。一天过得跟打仗似的。”

唐先生的车不用上线,验车环节比较简单,还可以把车一锁去解决吃喝拉撒。而那些需要一点一点把车“挪”进检测场的车主们,可就没有那么“自由”。

一位小伙说:“排队的过程实在难以描述,一个小时挪不到10米。幸好我早有预见,带了一本小说,天刚蒙蒙亮就开始看。然而,我预见能力不够强,只带了一本,不够看。而且遇到了人生中最难解决的一急。看着同车队的大哥们把车交给同来的家人,下车后贼眉鼠眼地四周张望,然后就不见了踪影,一脸轻松地回来,我那叫一羡慕啊!无奈,给带队的4S店的工作人员打电话,小伙子非常善解人意,说等会儿就来帮我开车。小伙子说的一会儿足足过了20分钟,终于在我殷切期盼的目光中出现,一眼看去身披霞光,简直就是奥特曼!”(他真是憋坏了!)

尾声

23日当天买到车的人们,如今多多少少都有点自豪:有幸经历北京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盛况。

真的是“前无古人”吗?一位北京大姐告诉记者:“这样的事,我赶上了两次。十几年前,也有一次传闻说要限车辆、增加购置税。那个时候我就是急急忙忙买了车,第二天早上5点钟就去上牌,折腾到晚上七八点钟才完。”

按800家4S店,每家200个订单估计,23日一天北京就卖掉了16万辆车!

“在路上的车,还在厂里的车,打电话过去把车价字号、发动机号抄下来,就算卖出去。 4S通宵加班,承诺所有购车、预订合同都写成23日的。”

一位宝马销售声称:“我今晚卖了100多台,脑袋已经麻木了,还有好多朋友根本来不及赶来,基本放弃了,外国人真的傻了,中国人太有钱了!到天亮签完我可以休息了,我的三个助理都在替我写合同呢,公司的合同库房都空了,财务的收据也用光了,彻底弹尽粮绝!”

大众不甘示示弱:“进口大众一个店一晚卖了近2000台,把明年全年的任务都完成了。”

截至北京凌晨0:43,一家奥迪店累计接受订单400多,企业客户较多,其中一个公司定了50多台奥迪,订单量基本超过了一个月的销量。

从商家传出的消息,水分是肯定存在的,但车也实实在在都卖出去了。截稿前记者接到消息:“车卖得太好了!有的车厂员工今年领到了24个月的薪水!”

2010年12月23日,中国车市迎来了最疯狂、最荒诞、最不可思议的一夜。“北京某宝马4S店,一个客户为了提现车,拿钥匙把车给划了:‘这车你们不要了吧,我拿走了!’结果一哥们上来二话不说,把车玻璃给砸了:‘看谁还跟我抢车!这车我要定了!”



 

北京南四环花乡机动车交易市场,办理购车手续的场面热火朝天。一层过户大厅,人们在取号机前争相取号

巴西圣保罗:很多前往圣保罗的人都好奇,为何许多司机在车上刮胡子、看电影、打游戏。因为圣保罗的司机通常要经历3-4小时的堵车,有时候堵车长龙绵延160多公里

治堵,还是添堵?

几乎所有的人都担心,有出题的,就有解题的。摇号不仅约束不了“特权阶层”,还会给“权力寻租”和黄牛党留下可乘之机。

撰稿/张襦心

北京“堵城”的名声举世皆知。

8月,一场交通拥堵让京藏高速公路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停车场”,上千辆车滞留绵延100公里,瘫痪了10天,成为全世界的热门新闻。

9月17日的一场小雨,导致羸弱的交通几近“瘫痪”,拥堵路段超过140条,被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称作有史以来路况最差的一天。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12月22日拜访新浪,本来约见的时间是十点钟。但扎克伯格听说北京堵车厉害,提前出发了,不幸早到了一小时,又不好意思提前给新浪负责接待的人打电话,只好在楼下的百怡咖啡苦等。直到曹国伟的助理陈春在微博上看到博友上传的照片,才惊奇地得知:客人居然已经等在楼下了!

扎克伯格未雨绸缪,可赶着上班的北京人哪有那么多的“提前量”啊!

就在23号治堵新政发布当天,CCTV2请了北京大学冯长春教授来演播室解说交通拥堵,结果节目开始了,冯教授还没赶到现场,他被堵在了西三环上了,只好在车里电话连线……有观众评价说,这个节目真是给力。

“政府不能只顾卖车、拉动GDP,不进行总量控制!”这是在新政之前,记者听到的民众呼声。

一位人士为记者打了个比方:“我家附近有个网球场,早年门可罗雀,新来的老板很精明,到处去论坛发帖,提供了令人无法抗拒的诱惑:打网球,送免费陪练!这下买球卡的人激增,场地一下子火了。然而好景不长,越来越多的人涌进来,尝到了甜头的老板还是在外拼命拉客,导致场地爆满,甚至需要提前两个星期预定,原来买卡的人纷纷退订。”

这其实就是一个北京堵车的缩影,只不过换个城市比换个球场的成本要高太多了。按韩寒那篇搞笑预测《北京长期单双号限行之后》,人们大规模抛弃北京的时间,至少要等到2015年。

一位北京土生土长的女孩写下这段话:“20年前,我从未想过离开这座城市,因为当时我才10岁,北京还很舒适。现在,我也不想抛弃这座城市,虽然北京确实已经不再适合居住;未来,或许我们不得不逃离这座城市。”

对这个城市的高端人才来说,已有人在酝酿拿脚投票。周日的中关村,因为周围几家商场的促销,比往日更为拥堵。一位想去海淀图书城的北大高材生,被卡在路口进退两难,瞬间决定:“离开北京,去上海工作。”

限牌摇号的初衷无疑是为了减少机动车增长的数量。根据新规定,2011年北京新车发牌数限制在24万张,是今年的三分之一左右。

但令人惊奇的是,新规出台后,缘何嘘声一片?

没有最堵,只有更堵?

“虽然一直有这样的谣传,但等细则出来之后,还是有很多让人不能接受的地方。”蒂娜告诉记者。

“我本来只有一台车,限号那天,我还有一天不能开车。如果不出这个政策,我不会赶在缓冲期又去买了一台,这样限号那天还能开。我心里觉得:‘我是在添堵了。’像我这样的人,肯定还有很多。”

“我原来无所谓买不买。住的离公司很近,走路就到了。但在网上看到北京市明年将实行‘既限拥有,又限使用’的治堵措施,心想这事跟中彩票似的,万一我手气一直不好,那不是永远都买不到了?就去抢了一辆。”一位技术工程师告诉记者。

“还差20公分,我就撞上去了!”郭玮惊魂未定:“最近北京街头出现了不少这样犯晕的,都是没上牌的新车。开到立交桥底下搞不清怎么走了,马路中间突然一个急刹车。幸亏我反应快,要不然就是一起追尾事故。半数以上的拥堵都是事故造成的。”

最让他纳闷的是,号称史上最严厉的“北京治堵方案”,尚未公布就开始惹祸。正如有人士在微博上揶揄:“下班之前往窗外一看,路上堵得异常厉害。突然想起今天北京治堵新政公布,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12月13日,北京才开始就限车治堵政策征求各方意见,但早在一个月之前传言就出来了。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470万辆。本来就是因为已经太堵了,才出的紧急措施。就现在路上的局面,一辆车不增加都缓解不了。结果政策机密泄露,反而导致三天汽车的销售额超过往常一个月的,上演了一场与政策初衷南辕北辙的戏码。看来短时间内,北京没有最堵,只有更堵。为什么提前这么久就有传闻了?为什么没有任何人想到要求去追究泄密者的责任?会不会等大家抢完车,到1月1号,再来个单双号限行?”

任由传闻兴风作浪,任由市场风起云涌,这让财经评论员叶檀产生了一个更阴谋论的想法:“是否把存量房与存量车消化了之后,另一版本的限车令就会出台,来个瓮中捉鳖呢?”

外地人<港澳台及外籍人士<北京人?

姜文在《让子弹飞》里,让张麻子在衙门口宣布自己来鹅城只做三件事:“公平,公平,还是公平!”

北京治堵方案在人心惶惶中“出世”,新华社报道也特意撰文指出:“城市治堵须多一些公平考量。”

以纳税凭证为门槛“限外”,在北京,已不仅用于购房,也用在购车上。限制外地人购房仅仅要求“在本市缴纳个税一年以上”,而购车则需“持本市暂住证且连续五年以上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和个人所得税”,才能参与摇号,要求显然更为苛刻。

“在我们公司,抢着买车的都是外地人,北京本地人都很淡定。人不仅分三六九等,而且分得很明显。本地人想买车就买车,想卖房就可以买房,还可以申请经济适用房、两限房。但外地人,有钱都没用,要凭资格才能买。不仅是对本地人、外地人区别对待,而且外地人也被分为两个等级,在京居住的港澳台人员和外国人就不受限。”蒂娜谈道:“我们已经有同事在微博里说:我鄙视这个城市。”

“所有的细则中,我最不能接受的就是限外这一条,不仅有失公平而且涉嫌地域歧视,可以说是治堵方案中最大的败笔。”唐先生气愤地说:“欧盟把国家的壁垒都给取消了,人口、资金自由流动。全国其他城市都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北京曾把户籍作为购车的限制手段之一,后来取消了。这一次遇到难题需要解决,就首先拿外地人开刀,还搞这种地方主义,开历史的倒车。我在北京呆的时间够长了,一直没把自己当外人。突然发现,不是这么回事。我就觉得,我很爱北京,但北京不爱我!”

有人开玩笑地说,随着种种“甄别”政策出台,北京本地剩女即将抢手。

不患寡而患不均

“这次治堵措施跟之前的一些办法相比,是‘最严厉’的,可是也是最仓促和对公众利益侵害最大的。”一位评论人士指出。

“我这几天都在忙着打听二手车政策。”京城著名的摄影师王凯诉记者:“一般人买第一辆车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开着开着对车有感觉了,就需要优化一下。像我手上有辆06年的车,一直觉得动力不足,想卖了换个新的,这回砸手里了。我不卖旧车,就买不了新车。那些买我旧车的人,还以为自己是帮了你,恨不得你给他钱,价格肯定上不去了。而且现在摇号才能去买车,既然费了那么大劲摇到了号,肯定不会想去买一辆二手车。将来我这车,估计只能卖到河北去了。不管怎样,政策出台的那一刻,它的价值已经迅速缩水,这损失谁负责?”

“北京治堵所谓‘管建限’三管齐下,但我认为都没有抓到根子上。有关部门该限的没有限,该做的没有做,道路拥堵的责任却要私家车主承担,仅通过限制老百姓行为的方式来治标,比如摇号、上调停车费、收取拥堵费等。”

对此崔永元有段经典评论:“北京机动车400万辆,东京、纽约各有800万辆却没有北京堵,这显然不仅仅是车多车少的问题。现在听到的方案都是准备拿私车开刀我反对,应该先向道路管理部门开刀,再向交通管理部门开刀,再向公交设计与实施部门开刀。顺便说一下,那些多此一举的收费站都可以开一刀,因为人类早就创造了不阻碍交通的收费方式。在北京,还可以向特权车狠狠来一刀。好刀要用在刀刃上。”

全国人大代表叶青认为,如果北京公车与私车比例能降到1∶9,估计治堵的效果就更明显了。

“一般人上下班只在路上跑两个小时。但公车就不一样了,接送就要一个来回,再加上油费报销,夹带办点私事,一辆车顶好几辆,大大增加了道路车流量。” 郭玮认为。

此次缓堵综合措施,对公车同样提出了严格限制。

治堵新政规定:“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

但公车零增长,谁来监督?

此前曾有记者向有关部门了解现有公车数量,对方告知:此乃敏感数字,不便透露。

据新华社消息,2006年为应付11月初在北京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京城强制对政府机关、单位和驻京部队将约49万余辆公车入库封存。

叶青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京目前的公车保有量约70万辆,在400万辆乘用车总量中,比例占到17.5%。

而在北京市近日公布的一份问答体的政策解释中,指出在京各级党政机关的公务用车共为4.5万辆,并称此乃迄今为止本市公车数量统计的一次最权威披露。

4.5万与70万,是逾15倍的差距。那所谓的零增长,“皮之不复,毛将焉存”?

据一位交管人士透露,如果北京的交通规则、管理方式到位的话,至少能够将通行状况提高30%。

如果说北京被称为“首堵”,西直门立交桥,便是不折不扣的“堵王”了,被公认为“市政建设史上一个败笔”。

“每天上下班高峰期,西直门的堵车都是异常壮观的场面。即使老司机,车开到这个迷魂阵里都会犯糊涂,每一时半会绕不出来,不知道设计者当初是怎么想的。还有我每天上四环的入口,本来那里放了一个入口的标志,后来把口往前移了50米,但是标志牌并没有跟着往前移,估计是交管部门懒得挪动。导致很多车都在排在那里死死地傻等,而真正的入口空得很,不必要地把车速都降低了,这种亟待优化的地方很多。”郭玮认为。

虽然每天的堵车,让郭玮一上路就“血压升高”,但他还是表示,开车是必须的。“有天限行,我在5号线北苑北地铁站等了6趟地铁,都没有挤上去。”

5号线的北端是号称““亚洲最大社区”的天通苑,拥有30多万人口。“地铁开过来就是挤得满满的。假如出来一个人,你还能挤进去一个。如果一个都没出来,你就只能看着它开走了。最后我是看到连一个淑女都挤上去了,才不管不顾搏了一下,要不然我还得等第七趟。幸亏我是一个人,如果还带着孩子去幼儿园,那就更不可能挤上去了。从那以后我就想,哪怕限行我也开车。等什么时候我在北京乘公交能有尊严了,我就不开车了。”

采访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担心,有出题的,就有解题的。摇号不仅约束不了“特权阶层”,还会给“权力寻租”和黄牛党留下可乘之机。郭玮告诉记者,他在地铁里恰好听到一位中年女子给家里亲戚打电话:“三舅,摇号的事情你知道吧?我预约排了一个号,你给安排一下了……”

有位网友说:“看过一部片子,说某个制作钟表的大师,他在做钟的时候,每次发现有什么问题,不是去修正原来的设计,而是在不断增加新的设计来平衡,最后那个钟的内部就变成了一个无比复杂的环环相扣的结构。一旦不准,除了继续增加来平衡之外,别无他法,直至崩溃。希望北京治堵不要变成这样。”

谁为堵车埋单?

车道不够多、规划有缺陷、公车太庞大、开车人素质太差……说来说去,哪个是根?一地鸡毛,缘于无人埋单。

撰稿/张襦心

堵车是个老话题。

早在2003年,北京便因堵车日趋严重爆发过全民大讨论。献计献策、诅咒骂娘。开车的抱怨行人乱闯红灯,行人抱怨开车的破坏了北京的蓝天。小车埋怨大公交是堵车的罪魁祸首,公交司机又咒骂小车太多。中国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似乎都集中到了马路上。

十几年折腾下来,“审美”疲劳了,道路更堵了。

车道不够多、规划有缺陷、公车太庞大、开车人素质太差……说来说去,哪个是根?一地鸡毛,缘于无人埋单。

笔者曾经做过一番有趣的堵车经济学分析。按机动车在遇到红灯等情况下,一停一动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在0.3至0.5元计算,北京400多万辆机动车每天的经济损失高达120万元到200万元。每天因为堵车造成的社会成本达到4000万元,核算下来相当于每年损失146亿元。

多消耗的油钱,归车主。

迟到了?扣的是车主的薪水。

浪费在路上的时间,是车主本人的。

……

很显然,对这些有切肤之痛的,并不是那些能为治堵拍板的。

如何让自己的声音上达天听?

在各利益群体的博弈中,“强势”,无疑要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后盾。就像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房地产集团就开始自觉、努力地利用协会、学者、媒体等传播手段影响公共政策一样,汽车产业集团在此次北京治堵中,也拧成了一股绳。

据4S店了解到的信息,全国十分之一的汽车卖到了北京。明年北京限牌24万,对全国车市乃至二手车商,这是什么概念?对此中汽协副秘书长熊传林便表示:“中汽协坚决反对以限制消费的手段治理堵车。”强调根据“五中全会”拉动内需的精神,汽车是消费品的主力军。

而普通百姓要想表达诉求,就不会有多少“砖家”兴致勃勃地代言了,除非“系统崩溃”才能引起足够关注——如果不是9.17北京大堵,没有上级或者舆论的强大压力,治堵政策,或许不会这么匆匆出台。

可以说,治堵是官民共识,但在共识的基础上,分歧却如此巨大。

北京治堵综合措施从12月13日开始征求市民意见,一周内总共收到了3000多条意见和建议。网上共收建议2929件、信函和传真425件,其中仅5.8%人反对治堵新案。

对此笔者听到两种声音。

其一:限行限购的意见细则一条都没有向公众公开,何来征求意见一说?

其二:这个调查实在太失败了,为什么不直接做成100%赞成?

行政直接干预,不仅没有化解矛盾,反而挑起了外地人与本地人的口水战,引发了一场关于“公平”的大讨论。

当声音不能通过正当途径表达的时候,“沉默的大多数”在微博上爆发。

就像人们所说的:“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一个真正的公民社会已经在网络上形成”。

但至少在治堵政策上,我们只看到了声音,还没见证力量。

还要看到的是,由于财力不同,身份各异,同为“民众”,口味和嗜好也可能截然相反。

比如城市治犬,有人认为每户一条已是极限,一旦咬人“格杀勿论”;但爱犬者可能认为一户两条也不为过,即便偶尔“过失咬人”也要给畜生改正的机会——试问:听谁的?

再如买车上牌,如果可能的话那些身价过亿的人恨不得为每张车牌标价上百万,这样一来自然条条大路畅通无阻;“草根”盼的是上牌“零成本”,即使大家堵死在路上,也是“车车平等”——意见冰火两重天,让人人高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各个阶层不可能异口同声。现在的问题是,各个阶层有没有、能不能都发出自己的声音?

记者曾听一位留美人士谈过,美国是一个车轮上的国家,人们自由迁徙,到了哪个城市,在机动车辆处登记变更住所,就表示是那里的居民。而第一个来敲门寻求支持的,往往都是议员,或者那些想竞选议员的人。一张选票,或许就可以决定一次竞选的结果,改变某个官员的命运。那么我们的治堵政策中,有哪个群体的声音,可以左右官员的升迁?

(本文来源:新民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