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直接影响娼妓身价的唐朝诗人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7:26:55
能直接影响长安娼妓身价的唐朝诗人
丁启阵

唐朝向来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时期,这跟它拥有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孟浩然、白居易等一大批优秀诗人及其优秀作品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唐诗的繁荣,绝不只是因为诞生了这些优秀的诗人。如果把唐朝诗人和诗歌比作金字塔,他们及其作品不过是金字塔尖那一部分。金字塔尖之所以高耸入云,是因为,它有坚实的塔基和塔身。位于塔基、塔身部位的诗人,就个体而言,成就无法跟位于塔尖的那些诗人相媲美,但是,他们往往也是各有性情,各具魅力,是他人所无法替代的。
这里要说的就是他们中的一位,中唐时期跟张祜齐名的崔涯。跟张祜齐名,那是古书里的一种说法。实际上,在后代,崔涯的名气跟张祜不可同日而语,几乎所有著名的唐诗选本,都不见他作品的踪影。
但是,我这里要郑重指出:只要对崔涯的生平有所了解,读过他若干首作品的人,一定会承认他是一位非常有才气、有趣味的诗人,从此镌下深刻印象,经久不忘——我敢肯定,文学史上许多一流的诗人,也没有他这样的影响力!
从残缺不全的文献记载看,崔涯一生,最引人注目的有两点:一是,他的诗歌能够直接影响当时长安娼妓身价的涨落;二是,他的婚姻悲剧令人扼腕痛惜。
唐人范摅《云溪友议》、五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均记载了崔涯作诗影响娼妓身价的故事。《唐才子传》卷六“张祜”条记载崔涯事迹比较简略,只说他乘兴游北里(唐代长安著名的红灯区),“每题诗倡肆,誉之则身价顿增,毁之则车马扫迹”。《云溪友议》卷中“辞雍氏”条则有较为详细、生动的记载。在“每题一诗于倡肆,无不诵之于衢路,誉之则车马继来,毁之则杯盘失错”的概括说明之外,还有几则实例。大概有一个皮肤较黑的娼妓,没有侍候好崔涯,他便写了如下两首诗形容她:

谁得苏方木,犹贪玳瑁皮。
怀胎十个月,生下昆仑儿。(苏方木,一味中药,可疗产后气喘、面黑欲死之疾。)

布袍披袄火烧毡,纸补箜篌麻接弦。
更着一双皮屐了,纥梯纥榻出门前。

试问,读过这样两首诗,有“一白遮百丑”审美规则的国度,还会去找她消遣的人,一定是凤毛麟角。她的买卖,自然就做不下去了。有一次,一个名叫李端端的妓女,不知何故得罪了崔涯,他于是给她写了这样一首诗:

黄昏不语不知行,鼻似烟窗耳似铛。
独把象牙梳插鬟,昆仑山上月初生。

李端端一看到这首诗,“忧心如病”。她当然不甘心从此门前冷落车马稀,于是立即进行公关弥补:远远看见崔涯和张祜两个人在别的妓院饮酒作乐出来,她就在路边候着,等他们走近时,便行起跪拜大礼,口中更是一叠声相求热语:“端端一直等着三郎、六郎,恳请二位哥哥怜悯一下小妹。”这样一来,崔涯当然不能再对她恶语相向了,于是重新给她写了一首说好话的诗。结果,一帮富商大贾,争先恐后,登门买欢。有人看着李端端前后境况截然不同,取笑说:“李家娘子,才出墨池,便登雪岭。何期一日,黑白不均?”
显而易见,在长安色情业,崔涯是翻云覆雨的人物。《云溪友议》叙述此事的结束语是:“红楼以为妓乐,无不惮其嘲谑也。”
这样一位放荡、毒舌的诗人,自己的婚姻、幸福却无法把握,终于凄惨收场。千年之后,仍然可以催人泪下。
崔涯的妻子雍氏,是扬州总校(总兵一类的军官吧)的女儿,相貌仪态都相当不错,夫妻也挺和睦恩爱。雍家因为崔涯是有些名气的诗人,待他不薄,馈赠往往很丰厚。但是,崔涯却并不礼尚往来,经常在宴席上对岳父表现出不恭敬的神情,直呼他为“雍老”。时间一长,“雍老”就厌烦不已,不打算继续容忍。于是,有一次抽出宝剑,叫过女儿,对崔涯说:“我是河朔之人,只会弓箭骑马这一套,生养了女儿,理应嫁给军人,只是因为钦慕读书人的品德,这才把小女嫁给你。小女离开你之后,不能另外嫁人,只好让她出家。你如果不答应,我只好挥剑杀了她!”当时就让崔涯的妻子削发,做了尼姑。这时,崔涯痛哭流涕,表示悔过,但是,为时已晚,雍总校已经不容他分说了。在场亲戚,莫不为之痛惜挥泪。相见时难别亦难,无奈之下,崔涯只得含泪给妻子写了一首赠别诗,如下:

陇上流泉陇下分,断肠呜咽不堪闻。
姮娥一日宫中去,巫峡千秋空白云。

这首作品问世之后,很长时间里,驿站、码头,常见分手离别的人们在深情吟咏此诗,长歌当哭,缠绵不已。
自然,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故事,崔涯也有他豪侠的一面。冯翊子《桂苑丛谈》中记载,崔涯、张祜落第之后,长时间在江淮一带游玩,疯狂饮酒,侮谑时辈,趁着酒兴,自称豪侠。崔涯有一次醉酒之后写了一首《侠士》诗,如下:

太行岭上三尺雪,崔涯袖中三尺铁。
一朝若遇有心人,出门便与妻儿别。

    据说,这首诗颇受当时人的欢迎,很多人都会背诵,不少人在读过此诗之后,心生钦慕,甚至设宴款待崔涯,觥筹交错之际,互相吹捧一番。
                                                       2009-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