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九子,个个帅气(有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03:19
龙之九子,个个帅气(有图有真相) 一说有:囚牛 | 睚眦| 嘲风 | 蒲牢 | 狻猊| 赑屃 | 狴犴 | 负屃 | 螭吻
另说有:赑屃 | 螭吻 | 蒲牢 | 狴犴 | 饕餮| 蚣蝮 | 睚眦 | 狻猊 | 椒图

1、囚牛
  传说中的怪兽。龙生九子之一,是老大,形状为有鳞角的黄色小龙,喜音乐,蹲立于琴头。这位有音乐细胞的龙子,不光立在汉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乐器上也有其扬头张口的形象。
 能通万物之言,辨别声音,因此被放在了乐器的头部,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乐器兽头,旧时多刻于胡琴头上。







2、睚眦(音yá zì)
龙的九子之一,相貌似豺,好腥杀。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所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报则不免腥杀 。

升庵外集》:“龙生九子不成龙,七曰睚眦,样子像长了龙角的豺狼,怒目而视,双角向后紧贴背部。龙生九子老二,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等兵器或仪仗上起威慑之用。






3、嘲风
龙生九子之一中的老三。平生好险,飞檐走壁,负责警卫工作,就是现在所见到的屋顶翘角上的小兽。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常用其形状在殿角上作为装饰。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渊鉴类函·鳞介·龙》四引(明陈仁锡)《潜确(居)类书》:“龙生九子,……嘲风好险,形殿角上。”







4、蒲牢(音pú láo)
 兽名,传说中的龙生九子的老四,喜欢吼叫,人们就把它安在钟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据说它是住在海滨的,但却十分怕鲸鱼,一但鲸鱼发起攻击,它就会吓得乱叫。故人们把木杵造成鲸的形状,以令铜钟格外响亮。
  蒲牢,又传说龙生九子老四是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文选》汉班孟坚(固)《东都赋》:“于是发鲸鱼,铿华钟”。《注》:“(三国)薛淙《西京赋·注》曰:海中有大鱼曰鲸,海边又有兽名蒲牢,蒲牢素畏鲸,鲸鱼击蒲牢,辄大鸣。凡钟欲令声大者,故作蒲牢于上,所以撞之为鲸鱼。”后因以蒲牢为钟的别名。《全唐诗》六一六皮日休《寺钟暝》:“重击蒲牢唅山日,冥冥烟树睹栖禽。”古时钟上多作兽头。







5、狻猊 (音suān ní)
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排行老五,是一种猛兽。形如狮,喜烟好坐,佛祖见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当了坐骑。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狮子这种连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轩昂的动物,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相关记载】
  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
  唐朝牛上士在《狮子赋》写道:
  穷汗漫之大荒,当昆仑之南轴。
  铄精刚之猛气,产灵猊之兽族。
  陆容《菽园杂记》卷二:“金猊,其形似狮,性好火烟,故立于香炉盖上。”花蕊夫人《宫词》:“夜色楼台月数层,金猊烟穗绕觚棱。”觚棱,堂殿上最高转角处。
  《穆天子传》:“狻猊野马,走五百里。”《注》:“狻猊,狮子,亦食虎豹。”






6、赑屃(音bì xì)

形似龟,好负重。一冲在各地的宫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见到其背负石碑的样子。在龙子的各类说法中赑屃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7、狴犴(音bì àn)
(1)狴犴,又名宪章,传说中的兽名。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天禄识余·龙种》:“俗传龙子九种,各有所好……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
  (2)借指监狱









8、负屃
负屃是龙之第八子,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

负屃,似龙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9、螭吻(音chī wěn)
螭吻,又名鸱尾、鸱吻(音吃吻),一般被认为是龙的第九子。喜欢东张西望,经常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做张口吞脊状,并有一剑以固定之。《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

螭吻,又叫鸱尾、鸱吻,龙生九子之一,龙头鱼身,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传到日本後则称为「鯱」,最为人所知的是位於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城上的金鯱。
鸱尾约於唐末鱼形化,因此鸱尾到底是一种鸟还是传说中海上的鲸鱼,并没有确定的说法。
鸱尾常用作建筑物上的吻兽,因此也成为吻兽的别称。

《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後,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民间也称鰲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