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象合一”?怎一个“人课合一”了得! 江西省基础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6:25:42

“人象合一”?怎一个“人课合一”了得!



看王崧舟老师的《与象共舞》,一个人的同课异构。两堂课,同样的文本内容,不同的教学指向,令人叹为观止。他的课,扎实、高效,简约但不简单。他用语文教师的意识在告诉我们,教师不是来教课文的,而是来教语文的。用谈永康老师的话来说,这节课王老师就是来教阅读、教写作的。沧海一瓢,这节课只取一瓢饮足矣。第一堂课的教学是以“阅读取向”为本位,第二堂课是以“写作取向”为本位。一堂课指向“读”,另一堂指向“写”。而不论是哪堂课,王老师都十分注重对语言的打磨和锤炼、对文字韵味的揣摩和具化。
首先看课始,学习目标明确,字、词、句、段、篇的落实如行云流水,不露痕迹。在注重“人文教育”的今天,很多老师都害怕字词句的训练,认为这是导致语文课低效枯燥的根源。可事实上,语言才是语文的立身之本。在语文课上,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必要而必须的,而扎实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进行品味涵咏语言、揣摩韵味的基础。在王老师的课堂上,两堂课的教学都对字词进行了充分的检测和落实。如推想“熟视无睹”的意思,联想与“睹”有关的成语,然后巧妙的根据文本,运用填空的形式对词语进行检测,学生词语的习得过程生动有趣,结合语境理解意思富有感情色彩。
除了词语、朗读的指导外,两堂课的教学都有一个共同的人文性指向:就是依托第五自然段,体会感受人象间关系密切、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那这个目标该如何实现呢?第一课时,通过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表情朗读、想象体悟、角色置换”,让学生入情入境,最终在板书的巧妙引领下,学生自然生发出了“人象合一”的美妙感慨,人文的目标在无形中达成。而第二课时,则是从题目“与象共舞”入手,让学生从自身的写作积累出发,去思考假如请你来写这个题目,注意了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并且你没有看到过咱们这篇课文,请你告诉我你会写些什么?然后引领学生进入文本,通过品味令自己最难忘的人象共舞的镜头,来读懂题目背后深刻的意义,体会题目的双关作用。这里选取第二课时一教学片段进行赏析:
1、学生把握大象“舞”之动作
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
学生朗读,划出写大象动作的词语:摇头晃脑、踮脚抬腿、颤动身子挥舞鼻子
2、学生比较句子,领悟象之舞
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颤动身子,挥舞鼻子。
学生比较时只是说课文写得比较具体,于是王老师又拎出“音乐的节奏”来进行点拨:
师:请大家读“节奏”这个词。(学生朗读)我们感受过音乐的节奏,音乐快了就一定有(生:慢)音乐有长就一定有(生:短),音乐有急促的时候,就一定有(生:缓慢的)的时候,音乐有强烈的时候就一定有(舒缓)的时候,这就叫节奏。
师:请大家感受一下,再读读这两句话,你从哪句话感到了这种节奏的变化?
生(读后):第二句话把动作都连起来,跳来跳去,很混乱,加了“前后左右”等就有了节奏。
师:你们看始终描写动作的词语,大象跳舞的四个动作,在语言的节奏上,你感觉哪儿是短的,哪儿是长的?
(生交流,象”踮脚抬腿、颤动身子“时,音乐节奏是急促的、是快的;而大象“摇头晃脑、挥舞鼻子”时的音乐节奏是舒缓的、慢的。)
师:作者写了,音乐的节奏、语言的节奏融合在一起,那真是美妙啊!我们再来读一读大象跳舞的语言。(生读)
师:这时候的大象,在你看来是怎样的?
生:这是有灵性的大象。
生:这是有音乐感的大象。
生:这是陶醉在音乐里的大象。
生:这头大象并不沉醉,它不像那提线木偶。
师:你太有才了,你的感觉真好!(实录摘自“千课万人”《每日互动专刊》)
精心的设计、灵动的课堂,王老师的课是浓茶一杯,越品越香;是玉酿美酒,醇香留齿……印度的大象、课堂里的学生,两者相隔甚远,可在王老师的“舞之蹈之”中,人象融为了一体。一切是那样的和谐,那般的独具匠心。坐拥这样的课堂,老师是幸福的,学生是幸运的。整堂课的教学,王老师的教学话语,尤其是那声调,是那般的轻柔,正如谈永康老师所言:“它始终是轻轻的,像在你耳边呼唤,又像在你眼前提醒;它始终是清清的,像最源头的溪水,缓缓地流,不动声色的流,只是在个别的时候,突然拔高,突然激动,突然加快。但,它还是溪流。他就是魔术师,甚至拥有“巫师”那样的引力,学生不由自主,进去,进去,沉入、沉入——它是如此耐心、如此从容、如此自信。”王崧舟老师以其亲和儒雅的风度,幽默风趣的谈吐,浑厚有致的声音,渊博丰厚的人文素养,高招机智的教育智慧,带领孩子们走进文本,在现实与虚拟的语境中游刃有余,在“诗意语文”大师的引领下,和泰国的大象“融为一体”,乐在其中!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进入语境,徜徉“象”海,这样的课堂怎不美?语文能力是在语境中形成和发展的。正如一位老师在评课中所说的那样:“课文是彼时彼地语境中的言语作品,因此营造文本语境,让学生入情入境,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之一。”在王老师的课堂中,他本人就已经完全融入语境,他是那般的享受课堂,享受教学,享受语文,他诗意的栖息着,是那样的惬意安然。

王老师说:“他就是课,课就是他,他和学生一起进入人课合一的境界。”王老师的这堂一课两上,与以往相比,风格上大相径庭。用王老师的话说是在人格分裂之后进行的课堂实践。敢于超越、敢于创新,这是勇者的姿态。


在我看来王崧舟既是超越者又是被超越者,当王崧舟超越了王崧舟之后,以前的王崧舟很快地就死了,现在的王崧舟却很灿烂地活着,我想这就是我想上这一堂课的意义。”末了,我想说,王老师,您是幸福的!向您致敬,向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