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大家怎么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05:43

文:张俊峰
现在,一部日本小说令中国读者心情复杂,这部小说的名字是《德川家康》。
记者最近刚刚读完《德川家康》的简体中文版,是内地南海出版公司出的,一共13册,听说日文原版是26册。读这13册花了记者近三个月的空余时间。三个月前,一位内地知名出版人在电话中感叹:「《德川家康》谁想到会畅销?结果卖了一百多万本。」这句无意的话引起了记者的兴趣。
「国民作家」
《德川家康》是日本作家山冈庄八的成名历史小说,创作于1950到1967年之间,在《北海道新闻》、《东京新闻》、《中日新闻》、《西日本新闻》等报纸上连载,历时18年完成,由讲谈社集结出版.这部历史小说给山冈庄八带来了巨大的荣誉,他因这本书被誉为「国民作家」。
简体中文版的第1册标题是「乱世孤主」,第13册是「长河落日」,顾名思义,从德川家康出生前的日本战国乱世一直写到他去世,中间涵盖了「天下布武」(织田信长崛起)、「南征北战」(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入侵朝鲜)、「关原合战」(德川家康平定日本)、「幕府将军」(江户幕府开府)等日本战国末期至江户时代初期的重大事件。虽然书名是「德川家康」,却并不只讲德川一人的故事,围绕着他人生的其他大小人物也纷纷登场,霸主如织田信长、丰臣秀吉,诸侯如武田信玄、明智光秀、加藤清正,名士如茶道宗师利休、刀剑鉴赏家本阿弥光悦、剑法宗师柳生石舟斋宗严……这是一部小说,不能当历史看,不过读完后,身为一个外国人,对日本战国至江户时代的历史脉络还是能有大致了解。
山冈庄八以这部跨越了德川家康一生75年的小说,前后勾连,其实也讲述了日本从平安时代结束以来怎样结束乱世开创太平的国家问题,也暗示了明治维新后同西洋列强争夺东亚的必然国策,写人情物理细腻清晰。所以,虽然山冈庄八还写了其它同类小说,如《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伊达政宗》,份量上都不能和《德川家康》比拟。
很多中国读者当「政治谋略指导书」
简体中文版的《德川家康》,封面左上角用红底白字显眼地标识:「柏杨策划」。简体字版第一版去年年底才出,当时柏杨先生已经87岁高龄,今年不幸作古,当时怎可能去给内地出版社「策划」?其实这套书在台湾早就由远流出了繁体版(27册),当时的策划便是柏杨先生。简体版的「柏杨策划」只是借托一下当年繁体版的余荫。
柏杨先生写了一篇「序」,篇名是〈无比的谋略,无情的忍耐〉,他认为德川家康的魅力在于「巨人的忍耐」:家康以惊人的毅力和理性的忍耐累积有利因素,由弱转强,完成了信长和秀吉都没能完成的大志,他的精神也是日本从战后废墟中重新崛起的写照。柏杨有句话是:「二次大战后,日本人对美国人过度的恭敬卑屈,曾使人警觉到不是一个祥瑞兆头。忍人所不能忍的民族,一定复兴;不是只会高叫激情口号,自陷灾难的民族所能比拟。」
只会高叫激情口号的民族,柏杨指的大概是中国。中国人读这部小说,的确会生成很复杂的心情。
一百万册的销量(而且是三个月前,现在应当超过此数了)首先说明很多中国人想了解这本书里讲的事。也许是日本历史,也许是德川家康成功的经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北京的政府公务员读过这本书,接受记者访问时说,他的朋友圈子─像是一些政府官员、商业阶层─主要把《德川家康》当作是「政治谋略指导书」。他认为真正的读者没有百万之众,因为其中很多可能是买来送给朋友,但对方不一定读过。「据我所知副局级领导看这书的很多,很多可能都是赠书。」
《德川家康》里写了数不清的政治谋略,数十万军队的会战有大谋略,一次夫妻之间的谈话有小谋略,柏杨说它「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谋略、诡诈、杀机。但也充满忠贞、效命、和崇高的统一全国的理念。」这大概是很多中国读者把这本书当「政治谋略指导书」的原因。那位接受访问的北京读者进而拿它和中国作品比较:
「和中国作品比,我还是更喜欢中国的,如《通鉴纪事本末》。(《德川家康》)有点冗长,有点小家子气,不过在谋略的长久和精远上,是中国演义小说不能及的。中国作品中对计谋的刻画和分析没那么深切,只告诉你现场发生什么,至于首尾就要自己猜,但这也让我读起来效率比较低,从权谋上看,得到的经验可能不如看半天《通鉴》。」
他也表示,读了这本书后,觉得日本的谋略如果这么精远,中国人要警觉。
「人生就是……」
记者也为此访问了普通的日本读者。一位在香港工作的年轻日本人八井琢磨和他父亲八井健司的观点不完全相同。
八井健司是建设战后日本的一代人,现在已经半退休。他收藏了全套26册《德川家康》,他第一次看这书是在1960年代,前后看过七、八次,非常喜欢。至于喜欢的原因,他说:「因为故事都是讲耐心和努力,有耐心和努力,就算在很差的情况下也可以成功。比如里面讲德川小时候被迫去强大的邻国今川义员家作人质,那时候他的经历很辛苦,这部分就讲了两三本,通常少年时代的事情容易被忽略的,但山冈先生也写得很详细。就是想说,只要很努力,有耐心,最后就能成功,这样的故事让人很感到共鸣。」
听说这本书现在中国有很多人读,八井健司说:「也许现在中国和当时出版这本书时候的日本很像。北京奥运结束了,也开动了高铁(磁悬浮列车),都是经济成长的结果,也许有这样类似的环境,所以会生成共鸣吧。」
年轻一代的八井琢磨没有像他父亲一样读了这本书七、八次,他觉得这本书受欢迎和时代背景的关系很重要。「德川家康说过一句话很有名,『人生就是背着很重的行李在很长的斜坡上行走,所以你别着急。』这些对人生的态度不只是爸爸有同感。1951年《旧金山和约》签订了,日本才从美军的占领下独立,当时我们很穷,很辛苦。1956年日本加入联合国,那一年政府的《经济白皮书》说:『现在已经不是战后。』是日本高速成长的起点,后来1964年东京奥运会举办,新干线开通,这些时代背景,让很多人都感到即便很穷很辛苦,但只要努力,就和家康一样可以成功。」
不过八井琢磨认为,这本书对德川家康也许太美化了。他说,在日本小学中学历史课本里,有一句「成语」大家都知道:「天下(这块)年糕,织田捣(捣米),羽柴和(和面),德川吃。」(编辑注:丰臣秀吉在成为太政大臣前曾姓「羽柴」)所以日本人过去认为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更伟大,德川家康是坐收渔人之利。这本书出版后,德川家康的形象改变了很多。这让记者想到中国作家二月河写《雍正王朝》以后,雍正皇帝在中国人心中形象的改变。
「小说里写家康想创造一个安定社会,但实际上一定也有权力斗争。山冈先生可能也有他的偏见。山冈先生在二战时是从军作家,访问过许多『神风特攻队』队员,他很难过,觉得他们的命运很悲剧,所以对和平非常渴望。有人说,正因为这样,小说里写家康为了国家和平所作的追求可能是山冈的经验。这也是一种假设,但我觉得这可能也是对山冈先生的美化。」八井琢磨说。
微小的差别
中国读者看待《德川家康》,很多人想学习权谋;从日本网络上的资料看,很多日本读者是因为有意思所以去读,也有人想去学习商业上成功的经验。有意思的是,他们认为德川家康的成功例子可以供商业借鉴的,是他有很优秀、忠诚的部下和艰苦的生活态度─这,可能和权谋不完全相同。这微小的差别,也许值得中国读者三思。
《德川家康》日文版销量四亿册,繁体中文版销逾200万册,韩国版书名为《大望》,也在该国风靡一时。山冈庄八的养子山冈贤次,现为日本民主党众议院议员。
从德川家康身上学日本企业成功之道
在日本,有两本中国书可谓家喻户晓,一是《孙子兵法》,一是《三国演义》,这是日本学习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时代。中国企业“向日本现代企业学习”却更多停留于口头。一部《德川家康》,被日本企业及其领导人常温常读,德川家康的掌故轶事被津津乐道,德川家康是何许人也?乃是一个在日本无出其右的历史人物.他的历史功绩有二:一是最终统一日本,统一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国家,建立起一个有威信的国家政权。二,在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真正的日本文化。单这两点,日本从古至今,无人能比.中国企业及其领导人从何处入手品悟其真髓,以得制胜之策?
第一,“活着就是硬道理”。
这是德川家康经营德川集团的第一原则。他生活在一个乱世,稍微有一点点疏忽,甚至一次微小的失误,他就可能身死国灭。他甚至连寿命都要比任何一个对手长。我们很多企业很能够征服天下,但常常是疏忽之间,便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眨眼之间就已烟消云散。
第二,“作唯一正确的抉择”。
这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德川家康一生征战无数,铁血60年,他一生的几乎所有抉择都是最好的抉择。
第三,“给团队一个魂”。
德川家康崛起于贫寒之间,他给属下的赏赐不多。在几十年征战中,德川集团的成员,始终拼死征战,绝无叛变投敌之人。这是为什么?是集团的核心成员始终明白他们的方向,信任他们乃是走在一条有信心有希望的大路上。
第四,“以战止战,战为不战”。
德川家康善于在战前从情报、信息、人心、粮草、财力与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全面展开一个“不战”的“仗”。于是,仗还没打,胜负已分,这才是真正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作者为《德川家康》中文版主编)
http://book.sohu.com/20080923/n2597013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