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需要幽默谈(4):怎样做个幽默的家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21:52

和谐社会需要幽默谈(4):怎样做个幽默的家长

(2010-12-21 10:44:49)转载 标签:

和谐社会

幽默

家长

家长教育

瓦特

岳晓东

杂谈

在现代生活中,幽默无处不在。在家庭生活中,幽默也是最好的调和剂,其合理运用不仅可以化解矛盾冲突,还可以培养家庭成员的创造力,从而使每个人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家里幽默常在,则笑口常开,烦恼溜之大吉,怒气烟消云散。

在家中,亲子关系常表现得很僵硬。这是因为许多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认知能力的差异,喜欢说大道理,令孩子难以理解。而有的家长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用形象比喻和生动事例来阐述人生的道理,令孩子容易理解和接受,也感受到其中的快乐。这,便是亲子幽默之必要。

更重要的是,培养亲子幽默可以在家中营造一种轻松欢乐、自由自在的气氛,令孩子感觉父母不再是威严不可抗拒的家长,而是非常合拍的玩伴。与此同时,培养亲子幽默还可以令父母收起严肃的面孔,和孩子一起欢笑玩闹,沉浸在童趣的世界。这样的家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必然也是亲密和谐的。而要建立幽默和谐的亲子关系,就需父母充分尊重孩童的思维方式,理解其认知有限。其实,童言无忌,行为单纯,其幽默互动则最富趣味,甚至是斗智斗勇。

下面分享一些亲子幽默中的有趣互动。

 

一、追根究底型幽默

一位法官带着小儿子到巴黎剧场去听音乐会。一位女高音歌手正唱着一首热情奔放的歌曲。
儿子问:“爸爸,为什么那个男人要用他的棍子吓唬那个女人呢?”
父亲回答:“他不是在吓唬,他是在指挥乐队。”

儿子再问:“既然不是吓唬,那她为什么叫唤得这么响呢?”

父亲再答:“她喜欢大声叫唤,就像邻居一样。”

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式往往令家长么头疼不已,而如果较真回答,则孩子会更加听不明白。但不作回应,孩子也不肯罢手。由于孩童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如果家长能稍加引导,以童言加以应对,则会大有成效。

 

下面是一组类似幽默故事:

 

其一、虫子太傻了

一位父亲正跟7岁的儿子讲睡懒觉的坏处。最后,他总结说:“记住,鸟儿只有起早才能捉到虫子。”

儿子不服气地说:“那么,虫子起得早不就太傻了吗?”

父亲回答:“不是虫子起得早,是他们还在睡懒觉。”

儿子回答:“哦,我现在知道睡懒觉的坏处了。”

这则幽默充分体现了孩子毫无边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的思维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往往广袤无边,不受拘束,家长只有按照孩子的思路去回答问题,才能令孩子心服口服。

 

其二、这是不是真的

小男孩把一只乌龟带回家里。
“你带回乌龟干什么?”坐在桌旁的妈妈问。
“老师说,乌龟能活100年,我要验证一下,这是不是真的。”
“那你去找那个给你乌龟的人去问一问,不久知道了吗?”

“好的,我明天就去问”

这则幽默显现了孩子的好奇心。对此家长不要予以简单粗暴的指责,而是予以巧妙的启迪,以令孩子培养求知欲和行动力。

 

二、类比争辩型幽默

 一个小孩问父亲:“爸爸总是比儿子知道得多吗?”
“是的。”父亲回答。
“那谁发明了蒸汽机?”孩子接着问。
“是詹姆士·瓦特发明的。”

“那为什么詹姆士·瓦特的父亲没有发明蒸汽机呢?”

“噢,那是因为詹姆士·瓦特的父亲没有儿子勤奋呀。”

这则幽默非常典型的显示了孩童的辩论能力,先给家长们下个套,然后类推到其他事物,最后使得家长的语言自相矛盾,辩也不是,不辩也不是。对此,父亲的回答则巧妙地引导孩子学会勤奋好学。

 

下面是类似的一组幽默故事:

 

其一、惩罚

“你知道我为什么要惩罚你吗,儿子?”父亲问。
“不知道。爸爸。为什么呢?”儿子回答。
“这是因为你打了比你小的孩子。”父亲回答。
“可是我比你小,你为什么要打我呢?”儿子回答。
“所以你要更加明白不能欺负比你小的孩子。”父亲回答。
这则幽默巧妙揭示了孩童胡搅蛮缠的能力,明明是犯错了被父亲惩罚,却反而以受害者的姿态去驳斥父亲的行为。对此,父亲没有简单粗暴地对待他,而是与他玩换位思维的游戏,令孩子生可体会被欺负的感受。
 其二、争取权利 
一家人吵得不可开交,父亲制止了好几次也没用。最后他大声嚷道:“到底谁是这个家
的主人?我怎么做才能得到自己的权利?”4岁的儿子向他建议:“你只要大声地哭就行了!”
“孩子,大人的哭有时候是没有眼泪的。”父亲回答说。
这则幽默体现了孩童的童趣,因为他认为只要大哭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对此,大人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用孩子的话语回答他,他才能明白大人的意思。其实,如此可爱的语言已经能令家长开怀一下,暂时平息家庭纠纷。

 三、转移概念型幽默

“爸爸,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北极探险家。”孩子大声地说。
“好孩子。”父亲回答,
“可是我现在就想参加训练。”孩子又说。
“怎么训练法?”父亲问。

“请给我每天买一筒冰淇淋。这样我将来就能适应北极的寒冷天气了。”

“可是北极是没有冰淇淋吃的。”

这则幽默显示了孩童的机智,尽管不是用在家长所认为的合理方面,但他懂得如何以恰当的方式讨取家长的欢心,以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对此,家长也要用同样的语言,来拒绝他的要求,封住他的嘴。

 

下面是类似的一组幽默故事:

其一、放在肚子里

妈妈买回一网兜水果,叮咛儿子:“你要把水果放到谁的手都够不到的地方。”

儿子说:“妈妈,那就放在我的肚子里好了。”

妈妈说:“这些水果都会放到你的肚子里的,但要由妈妈来安排。”

这则幽默故事很常见,虽然从家长看来有些可笑,但孩童的小聪明也显而易见。为了自己的那点小心思,他故意曲解家长的意思,使得自己贪吃的言行名正言顺。而妈妈的回答也不失幽默。

 

其二、分辨轻重

“丽丽,橱里那些糖果是不是你吃了?”母亲严厉地问她。

丽丽想了一下,问妈妈:“说谎和说实话,哪样罚得重?”

“你说呢?”妈妈反问。

这则幽默显示出了孩童的心眼,她不直接回答妈妈的问题,反而谈到了说谎与说实话的比较,以图以说实话来换取更少的惩罚。对此,妈妈回答的潜台词是“你自己做错的事,自己负责任。”

 

其一、爸爸挨饿

爸爸给孩子们讲起了小时候家境贫寒,经常挨饿的事。小女儿听完故事,两眼含泪,手里的蛋糕只吃了一半。她十分同情地对爸爸说:“哦,爸爸,我知道了,你是因为没有饭吃才到我们家来的,对吗?”
这则幽默表现了孩童的同情心。虽然存在着严重的逻辑错误,但是其中的无忌童言却不仅使得人觉得好笑,还深受感动,非常有助于促进彼此的关爱,深化亲情。
其二、我给上帝画像 
5岁的哈利趴在一张纸上,专心致志地用铅笔在上面画着什么。
“你画什么呢?哈利。”妈妈问他。
“我在给上帝画像。”他连头都没抬,回答说。“可是谁也不知道上帝到底是个什么模样呀?”妈妈又说。
“我一画出来,大家不就知道了嘛!”
这则幽默则更多体现了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他会毫不怀疑地觉得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大家也应该以他的认知为标准。这是一个儿童成长的必然过程,不必较真,一笑即可。
幽默是亲子沟通的桥梁 
在现实中,很多父母都认为与孩子沟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父母就是再三叮嘱,孩子还是会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有些时候父母会说的天花乱坠,而孩子则只是默默听着,或者不耐烦地走人。甚至,有时候父母稍不留神说错一句,被孩子逮到,孩子就得理不饶人,反驳父母半天。面对这样的亲子关系,很多父母都很头大,却也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