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领导干部该如何面对“二姨夫猜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08:34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领导干部该如何面对“二姨夫猜想”
杨健
 
2010年12月27日06: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点击播放按钮,可以“听”新闻
“二姨夫猜想”虽然以令人欣慰的方式走向尾声,但它所敲响的警钟,应该时时在干部们耳边回响
12月25日,在复旦学生黄山遇险报警事件中被传“非常有影响力”的“二姨夫”终于现身,以自己“下岗工人”的身份证明,之前对于沪皖两地强力联手救援的种种推断,只是并无依据的猜想。
仅就这一特定事件而言,谜底的揭开道明了真相,厘清了传言,让可能被牵连的当事人和机构松了一口气,但“二姨夫猜想”所反映出的公众心态和舆论情绪,却远不能令人轻松。
“二姨夫猜想”,只是近年来众多热点公共事件的一个侧影。在这些事件中,公众心里有一根弦始终紧绷。大家对事件背后的人际关系、权力影响、可能存在的潜规则保持高度警觉,有时甚至到了“过敏”的程度。干部家属组团出国游,是不是公款埋单?公车肇事逃逸后司机自首,是不是在当替罪羊?领导的孩子提干了,是不是借了家庭的光?这些质疑和追问,有时有答案,有时没有答案,更多的时候“不需要答案”,集体围观下的缺席审判,通常都是“有罪推定”。
公平地讲,在这种社会心理氛围之下,不免会有事实偏差,难免造成误伤,领导干部群体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是无声隐忍、委屈申辩、高调辟谣,还是激烈的“双起诉”、“跨省抓捕”?以怎样的态度分析和对待此类事件,涉及舆论监督、干部形象、干群关系等重要问题,值得每一位领导干部高度警醒、深刻思考。
应当看到,“二姨夫猜想”不能一概视为“二姨夫臆测”、“二姨夫谣言”。因为事实证明,这类“猜想”虽有捕风捉影之嫌,但“不幸而猜中”的情形不在少数。从华南虎照到高考移民、从罗彩霞案到“局长日记”,调查结果表明,一些领导干部行为确实有失检点,以权谋私现象的确并不鲜见。不少情况下,上海的“二姨夫”只是在替另外某个地方的“二姨夫”埋单,而不能怪舆论戴着“有色眼镜”。
应当看到,失去监督的信任往往是速朽的。人民群众把社会管理的重任托付给公职人员,是出于他们可贵的信任,但这种信任决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批评和监督政府部门、公职人员,既是群众对自身民主权利的维护,也是帮助政府部门及早发现问题、改正缺点、提高行政水平。对这些监督的声音,委屈允许存在,申辩也有必要,但决不能逃避,更不能打压。
还应当看到,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出现一些过激情绪和言论,固然有其不客观、不理性的一面,但究其原因,一定程度上跟一些地方言路不畅、对群众呼声响应不力有关。我们要有这样的信心:如果呼声得到重视,如果监督的制度始终健全、监督的渠道始终畅通,群众绝不会有意为难谁,即使出现一些偏颇的言论、偏激的情绪,也一定能够及时化解。
“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代替人民的力量,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群众观点都不能丢、不能忘”。群众的“猜想”,基于平日的印象;而这些印象,决定于各级领导干部所展现的形象。“二姨夫猜想”虽然以令人欣慰的方式走向尾声,但它所敲响的警钟,应该时时在干部们耳边回响。
 
(责任编辑:杜博)
',1)">
-
更多关于 领导干部  人民时评 的新闻
·人民时评:反腐铁拳击落多位省部级高官,制度还需继续给力
·人民时评:官员的俯视、漠视与冷视,为官者您有吗
·人民时评:不能轻放过"我爸是李刚""我叔是金国友"
·人民时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定物价"凸显惠民愿景
·人民时评: "三最"女贪罗亚平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
·人民时评:禁用面粉增白剂为何待来年
·人民时评:整治用人不正之风,保证换届风清气正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民意征求亟须规范化具体化
·人民时评:当冷漠与市侩成为传染病
·人民时评:北京治堵,谁能置身其外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领导干部该如何面对“二姨夫猜想” 领导干部该如何面对“二姨夫猜想”(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领导干部该如何面对“二姨夫猜想”--观点--人民网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领导干部该如何面对“二姨夫猜想”--观点--人民网 领导干部该如何面对“二姨夫猜想” 人民日报:领导干部该如何面对“二姨夫猜想”——中新网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如何保证不跟公众“躲猫猫”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工资集体协商如何打破阻力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如何让感动更有力量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如何让感动更有力量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行业组织如何赢得尊重认同 “地方形象”该如何维护?(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公共资源应大众享有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有必要重提“菜篮子工程”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突发敏感事件,政府如何避免缺语、失语、妄语 突发敏感事件,政府如何避免缺语、失语、妄语--观点--人民日报 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工资集体协商如何打破阻力--观点--人民网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我们如何培养理性的一代--观点--人民网 面对公务接待“潜规则”(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领导干部如何求得心安 面对小人,该如何?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替谁说话”与“为谁执政”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一个中国公民致哥本哈根的信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一个中国公民致哥本哈根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