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木桥”的断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2:00:27
 “独木桥”的断想                张鸣  2010.12.24 现在日益升温的公务员考试,凡诸招考国家部委机关公务员,被称为“国考”,而地方政府公务员考试,则被称为“地考”。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好些人要参加两次,甚至三次,比如在北京读书的外地学生,国考一次,北京市公务员考试一次,然后回家参加当地的公务员考试一次。 12月5日,是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日子,据报道,有141万考生参加,竞争最激烈的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一职,报考和录取比竟达4961∶1。如果不是多数职位限制必须有两年以上工作经历,相信报考的人数会更多,名副其实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公务员考试,就其本质意义而言,就是过去的科举,即官员选拔考试。清末废除了科举,但民国时期又恢复了文官考试制度,北洋时期举行过外交官考试,税务官考试,而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举行过县长考试。只是由于战乱频仍,而且地方割据,所以没有全面实行。1949年以后,文官考试中止,但在文革前,中国的高考,近似于公务员考试,凡是考上并毕业的人,都有国家干部的身份。所以,在普通人的心目里,高考一直就等于是科举。
 
        在一个官本位的国度里,科举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不仅仅是考试取士,而且负有安定人心的作用。太平天国乱后,曾国藩马上奏请恢复江南乡试,遂迅速恢复了秩序。庚子乱后,朝廷收拾人心的良方,也是马上恢复北方地区的科举。文革结束后,尽管准备不足,事起仓促,但是,只要一恢复高考,马上整个社会的秩序就走上轨道。在今天,由于大学生已经自主择业,高考早已不再是科举,科举的功能,只能由公务员考试来承担。但可悲的是,从政府到社会,还是有大量的人误把高考当成科举,关注的重心没有转过来。同时,公务员无论地方还是中央,应该都是一种公务员,但考试却分成两下。原本理所应当由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却被分割成个股碎片,不仅各地方各行其是,自定标准,就是国考的面试,也是由各部门自己决定。想想这有多么的奇怪,本该各个大学自己决定的招生考试,由国家统一组织,而本该有国家统一组织的官员录用考试,却各地各部门自己来。
 
      大学自主招生是另一个特别的话题,在此暂且不表。但说公务员考试,如此碎片化,在一个全社会如此关注它的年月,兹事体大。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就是过去的科举,而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从来都是国家统一的考试。不论考试分成几个层次,分开考还是统一考,每个层次都由国家统一组织,命题,判卷和录取。明清两代实际上科举考试分成三级,秀才(生员入学考试)、举人和进士,最后的进士是进京统一考试,秀才考试由朝廷派遣的钦差学政最后把关,乡试则是朝廷特意派遣的主考和副主考主持。规矩,都是全国一体的。否则,像现在这样,各个地方自行组织,组织、命题、判卷的人,都是当地人,脱不开跟当地的利益联系,所以,出现内招名单,泄题和招考条件按某人量身打造的怪现象,势所难免。刚刚曝光的吴忠事件,实际上也是有当地公务员考试照顾官二代引发的。鉴于中国社会对于科举的看重,难以做到公平公正的公务员考试,往往特别容易引起社会的震荡。招考一次,国家的信誉摧毁一次。 
        当然,我们更加应该感慨的是,改革三十多年了,中国实现市场经济,也快有二十年了,号称可以摧枯拉朽的市场经济,居然没有撼动中国的官本位观念,不仅没有撼动,二十年过去,人们反而对做官更加热衷。千军万马蜂拥争过一个规则并不公平,过程也不透明的独木桥。背后残酷的现实是,当今之世,在官民之间,前者掌握的资源过多,权力过于大,生活过于安逸,保障过于充分。而后者,即使做到千万富翁,也活得惴惴不安,挖空心思想要逃出出国去,更何况那些身为房奴、卡奴和孩奴的白领。

 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我们现在既不是一个传统的官本位社会,也不是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国家,而正在走向一个基于畸形市场的超官本位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所有的树木都在枯竭,只有刻着官字的一棵大树,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