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胜迹阳明洞 - 日志 - 静思 - 贵州名博|贵州本土博客 - Powered by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33:18

黔中胜迹阳明洞

阳明洞座落在贵阳市修文县城新开发的阳明大道边的龙岗山上,原名“东洞”,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被贬谪为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城)驿丞时,曾游息研读于此,并创办“龙岗书院”,遂将东洞更名为“阳明小洞天”世称“阳明洞”。阳明洞突兀于一片青翠的禾田之中,山麓前后有两条潺潺的小河环绕,山上林木葱茏,山下阡陌纵横,林中百鸟啼鸣,洞内幽深秀丽。古藤老树随岩隙顽强地生长,数百年的古树高耸入云,多姿的亭楼半隐半现于绿树丛中,琳琅的摩崖碑刻遍布各处。阳明洞山不高,洞不深,却因“千古大师”王阳明在此悟道讲学而名扬中外,海内外王学研究专家称这里为“王学圣地”。加上著名爱国将领、“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曾被囚禁于此三年,使阳明洞更加闻名于世。1958年、1982年阳明洞曾两次被公布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功绩和道德卓越,文武皆备,阐明了对圣贤相传的“知行”、“良知”绝学,建立了安定社稷的功勋,被封为新建伯,兼任两京兵部尚书,卒后追封新建侯,谥号“文成”,世称“阳明先生”。明正德元年(1506),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为南京户部给事中戴铣、四川道监察御史薄彦辉等21人蒙冤陷狱一事,抗章援救,触怒了宦官刘瑾,被贬谪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驿为明洪武年间贵州著名女政治家奢香夫人建立“九驿十桥”中的首驿,当时地处偏僻,环境险恶。王阳明谪居龙场期间(1508-1510), 先在城南一公里处的小洞内研读《易经》,命其洞为“玩易窝”,后寻得龙岗山东洞较为高大宽敞,便迁往东洞居住。王阳明离开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东洞称作“阳明洞”。

        王阳明才高学邃,文武兼备,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很有建树,为明朝一代名臣,但其历史地位主要在学术方面。他谪居龙场两年多的时间里,于玩易窝研究《易经》和“程朱理学”,在阳明洞创办“龙岗书院”,修身讲学,著书立说,传播文化。他对程朱理学中的“知先行后,知轻行重”理论进行批判,日夜端居默坐,朝夕冥思,大悟“格物致知”之旨,栖迟三载,觉悟一宵,终于建立了“知行合一”新学说,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继后他又发展到“致良知”的学术宗旨。他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学术思想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玩易窝、阳明洞则是他的主要学术思想的发源地和传播地,因此,阳明洞也随着他的学术思想而名扬中外。

       龙岗山上除有阳明洞外,还有王阳明所建龙岗书院、何陋轩、君子亭、宾阳堂和后来为纪念他而建的王文成公祠等建筑,及后人瞻仰阳明洞书刻的许多摩崖碑刻。

何陋轩 

 

跨入阳明洞大门,沿绿树掩映的曲径缓缓而上, 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何陋轩”,它是王阳明居住在阳明洞时,当地民族朋友帮助修建的一座茅房,王阳明把它作为居室和书斋,根据孔子“君子居之, 何陋之有”取名为“何陋轩”。王阳明为此作了《何陋轩记》,赞扬少数民族“就象一块没有经过雕饰的璞玉,没有经过衡量的木材,虽然显得粗粝顽梗,但是椎斧还可以对他们进行加工、取用”。他认为不可以说他们鄙陋,教化他们是很容易的。何陋轩原建筑早已坍塌,现存的建筑为清代所建,歇山顶抬梁式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屋脊两端塑有龙形兽吻,中间为宝顶,翼角用卷草和鱼作装饰,檐下四周为回廊。“轩”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撤只剩框架,室内碑刻被砸坏。经1981年和1996年两次维修才恢复原状。前檐下悬挂陈恒安补书“何陋轩”三字木匾。清光绪年间,刘韫良为何陋轩题有一副楹联,文为:“何陋辟仙居,山水有情皆人赏;其文延圣统,烟霞无恙任追思。”轩内墙壁间嵌有根据拓片复制的清代所镌刻的碑刻十四通,均为道光二十六年(1846)地方官员书录王阳明诗文,其中贵州布政使罗绕典书录《何陋轩记》碑三通,贵州巡抚乔用迁书录《铭一首》碑六通和《玩易窝记》碑三通,云贵总督李星沅书录《王文成公阳明洞诗》碑一通,修文知县许大纶撰书《阳明先生诗记碑序》碑一通。

阳明洞 

 

何陋轩左面便是阳明洞(即东洞),洞口前为青石板铺就石院坝,院边有青石雕刻护栏,院北石梯左右有两人合围的两棵参天古柏,名“文成柏”。两树巍然并峙,根深磅礴,苍劲挺拔,高耸入云。据民国《修文县志》载,是王阳明先生手植,距今近500年。

    阳明洞前后三通,洞中有洞,宽敞明朗,空气通畅。 洞口呈长方形,洞中钟乳石鳞次栉比,玲珑剔透,上悬下立,形态万千,可惜部分毁坏。王阳明初到此时,用茅草扎围栏在洞口挡风,搬石块在洞内垒床睡觉,与童仆在此生活居住,据王阳明《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诗,便知他在洞内的生活状况。王阳明离开后,历代学者、名人、仕宦到这里瞻仰阳明洞遗迹,书刻有大量的摩崖和碑刻于洞内外。摩崖有四十三幅,是国内外溶洞摩崖最多的一处,书体行、楷、隶、篆各具风格。其中七言诗七首,五言诗五首, 单句摩崖三十一幅,均遍布于洞壁间。 洞口上方最大一幅“阳明先生遗爱处”为明万历已丑年(1589)贵州宣慰使龙源安国亨书,洞口左壁“奇境”二大字为道光十年(1830)年修文知县岭南庞霖书,左洞口“幽光”二大字为道光十一年(1830)番禺梁作舟题。其余有明崇祯庚辰年(1640)布政使潘润民书“我即

前生面壁人”、“娲皇遗迹”,1937年山东日照牟希禹题“良知之源”等。摩崖除国内仕宦学者所书外,还有光绪癸卯年(1903)日本高山本公通、金子新太郎、冈山源六、清宫宗亲等到阳明洞瞻仰时所书“阳明小洞天”一幅。这些摩崖多数由于年代久远受苔藓覆盖,加上高悬,无人知晓,只有少数清晰的却多被损坏。多数是1993年县文物管理所职工搭着梯子,抬水冲洗清理才发现。损坏的部分根据原迹修整,使之恢复了原貌。摩崖内容多系敬仰赞颂王阳明,赞美阳明洞风光之作。洞口还竖有明万历五年(1577)罗汝芳题“阳明别洞”,崇祯已卯年(1639)巡按贵州监察御史冯晋卿撰书的《游阳明洞记》,清道光十一年(1831)庞霖撰书的《阳明洞记》等碑刻六通,可惜原碑已毁,仅存部分碑记文字和拓片。除摩崖碑刻外,尚有后人瞻仰阳明洞遗迹有感,所题诗词、赋记、撰文数十篇。比较著名的有司炳奎的《大暑游阳明洞三首》,聂尊吾的《仲夏偕文献征辑馆同仁游修文阳明洞》,马道穆的《丁丑仲夏偕馆中同仁谒修文王文成公祠遂游阳明洞分韵得洞字》等。

王文成公祠

 

王文成公祠是一组四合院建筑,明嘉靖三十年(1551),巡抚贵州监察御史赵锦建阳明祠三楹于书院北旁,仍题匾为“龙岗书院”;清乾隆十年(1745)贵州布政使陈德荣、学政邹一桂和知县王肯谷重建;嘉庆十四年(1809)浙江人张镛补修;二十一年(1816)知县李一垣维修后,购置田产作为管理和祭祀费用;道光二十六年(1846),巡抚乔用迁,按察使吴振 、布政使罗绕典、知县许大纶维修改建,更名为“王文成公祠”,并书录王阳明诗文刻碑,委托许大纶嵌于何陋轩及西厢内;后在咸丰、光绪、民国年间多次维修、增修、改建,形成了以正殿、东厢、西厢、元气亭为一组的四合院建筑。1938年冬至1941年夏,民国政府军统局奉蒋介石命令,囚禁张学良将军于阳明洞,王文成公祠和其它建筑被看管张学良的特务占用。“文化大革命”浩劫,阳明洞所有建筑、碑刻等被破坏,祠宇曾先后被城关区革命委员会、部队和县委党校占用。1979年后,国家曾多次拔款维修。

        西厢

 

沿阳明洞左侧石级缓缓而上,进入圆门,左边便是“王文成公祠”。它是在原“龙岗书院”旧址上修建的,为一栋二层楼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硬山顶抬梁式砖木结构,也是进入四合院的正门。其门采用门楼式,饰以三层叠檐,门为石库门,门柱有石刻对联两幅,正面为“三载栖迟,洞古山深含至乐;一宵觉悟,文经武纬是全才。”侧面为“十三郡人文,此为根本;五百年道统,得所师承。”两幅对联及石匾均为道光戊申年(1848),贵州布政使罗绕典撰书。门梁正面刻有卷草饰纹,下端刻太极图,上方嵌有“王文成公祠”五字金底石匾。祠门顶部左、中、右原塑有三组儒家人物故事场景的浮雕塑像,后毁。室内壁嵌有道光二十六年(1846)贵州按察使吴振书录王阳明《龙岗漫兴》诗一首碑四通,此碑为隶书,镌刻工艺甚佳,虽为阴刻,但远观似凸,近观是凹,颇有特色。另有同年修文知县许大纶书录王阳明《西园诗》、《水滨洞诗》碑一通,《龙场草庵诗》、《阳明小洞天诗》碑一通。以上碑刻均于1981年根据原拓片复制。西厢的主体建筑基本保存完好,1991年和1999年又进行过两次维修。

       正殿,位于西厢右面,为封火山墙抬梁式砖木结构建筑,坐南向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带月台。系明代赵锦原建的“阳明祠”,当时仍题匾为“龙岗书院”,并奠阳明先生师位于中堂,曾在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多次维修改建。光绪二十年(1894)修文知县王锡祉重修,并塑阳明先生朝服大像于堂中。民国十二年(1923),修文县知事王百锐筹款维修改建。新中国成立后加以保护,但在“文化大革命”中,王阳明先生木雕彩绘大像及匾额、楹联均被视为“四旧”砸毁,门窗也遭损坏。1984年和1996年曾两次全面维修,1996年日本“将来世纪国际财团”捐资制作王阳明大型瓷像(由国内著名书画家范曾作画)和王阳明先生铜像竖于殿内,并恢复了原有的匾额、楹联。

       正殿是阳明洞上体量最大的一栋建筑,前檐明次间额枋上的“二龙戏珠”、“双凤朝阳”图像,均为高浮雕,四个撑拱为圆形,采用浮雕与透雕结合方式,分别雕有“双狮舞球”、“梅鹿衔芝”等图像。前廊为卷棚,扶脊木采用驼峰形式,分别刻有“三顾茅庐”、“月下追韩信”等历史故事图案,檐下悬挂大匾三块,为“大启文明”、“天地常新”、“兼三不朽”,均为民国十三年(1924)地方官绅敬献。前廊明次间均为全开的格扇门套花格棂木窗,明间廊柱、门柱、金柱上共有楹联三副。其廊柱一副为“此地虽小洞天,栖迟谪宦,甄陶民物,是为黔学先河,想见树人如树柏;我公有大勋业,勘定宁藩, 思田,犹属师儒全事,不因专阃作专祠。”正殿堂中原神龛上塑有王阳明身着蟒袍玉带,头戴相刁,手执朝笏的木雕彩绘大像,此像峨冠博带,气宇轩昂。神龛佛道帐为牌楼形式,六柱五门三楼,几字形,中间为四道檐,顶部用圆木雕成3米长的“二龙戏珠”。两面为三道檐, 顶部雕塑同为“丹凤朝阳”,两侧面各有一条奔腾跳跃的小龙回首目视凤凰。其余雀替、撑拱,每道檐之间的隔板均为人物、花草、鸟兽等透雕图像的古代传说故事。王阳明塑像前两边龛柱各是一根高2米, 用浮雕和透雕结合镌刻的金色盘龙柱,与众不同的是每条龙下有一只凤凰,用手触动该柱便可左右旋转。整个佛道帐设计新颖,雕刻精致,是一件堪称代表贵州木雕艺术水平的上乘作品,可惜它们和王阳明先生塑像一道被砸坏。今神龛改为白棉石砌祭台,黑色大理石铺面,台上供奉王阳明坐姿铜像。顶部悬挂“象山并峙”一块大匾,左次间悬挂“派起姚江”、“化超遐陬”两块匾额,右次间悬挂“化启西南”、“达人大道”两块匾额,均为民国十三年(1924)地方官绅敬献,其中“化超遐陬”一块原为我省著名书法家严寅亮书。阳明祠在始建和重建时都有碑文记载,殿前走廊两侧原竖有明嘉靖三十年(1551)赵锦的《建阳明祠于龙场碑记》, 民国十二年(1923)陈矩的《重修王文成公祠碑记》和邹国彬的《修文龙岗山重修阳明先生祠堂碑铭》,原碑已毁,现仅存文字资料。

       

 

位于正殿右侧,是在“仓圣宫”原址上修建的,为一栋二层楼房,硬山顶抬梁式砖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原仓圣宫始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当年看管阳明洞的僧人寂禅与县人谋划说,“文教之开由于阳明,文字之始由于仓圣”,他们认为王阳明先生有开启西南文化的功绩,在全国已有很多处纪念地了,而文字的创造者仓颉在贵州还没有地方纪念,于是与地方绅士共同集资修建“仓圣宫”,供奉仓颉牌位。寂禅所撰碑刻嵌于前廊左侧墙上,原碑尚存,但文字已被铲掉。今建筑是民国十二年(1923)修文县知事王百锐筹款改建,建筑规模和格式与西厢一致,两次间窗下裙板原刻有邓石如撰对联一副。此建筑1981年曾作简要维修,1996年因白蚁破坏严重,作了彻底维修。1938件11月,张学良被蒋介石从湖南沅陵凤凰山迁到阳明洞囚禁,就住在东厢房内,楼上是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居室,楼下是张学良的书房和客厅。

        张学良囚禁的境况与关押在相距不远的息烽玄天洞的杨虎城相比,要好得多。他可在山下球场打篮球、网球,由特务们陪同到附近散步赶场,打鸟逐兔,游泳垂钓。他虽关心抗战,忧心国难,但囚禁在这里只好研究《明史》,研究“阳明学说”。他在与当时的贵州省主席吴鼎昌游玩时,曾作诗一首,诗中有“龙场愿学王阳明,权把贵州作荆州”之句,并写读史心得寄与蒋介石,后坚持读史研究不懈,成为国内外很有权威的明史专家。张学良在1941年5月因患阑尾炎,先后两次到贵阳医治, 痊愈后囚禁于贵阳黔灵山麒麟洞。东厢经过维修后,现作为张学良将军生平事迹图片陈列室。

        元气亭

 

位于阳明洞顶部,正殿对面,面阔三间,明间较为宽大,最早时用作祭祀的舞乐场地。两次间较小,为东西两厢上楼的廊。元气亭是清咸丰年间僧人寂禅修建仓圣宫时所建,它把仓圣宫和祠门房屋连接在一起,与正殿组成了一个四合院。该栋建筑虽小,但建筑形式特殊,其屋顶南面是歇山式,北面为庑殿式,山墙为硬山式,明间为抬梁,砖木结构。前檐额枋为高浮雕,刻有人物、鸟兽等故事图案。舞乐台前、左、右三方为美人靠椅,后面全为花格棂木窗,亭中悬挂有光绪丙午年(1876)修文知县李崇唆题书的“培养元气”四字大型木匾一块。

君子亭 

 

“君子亭”位于龙岗山巅,王文成公祠祠门对面, 是王阳明弹琴讴歌,闲逸赏景之所。王阳明在《君子亭记》中说到,他复因轩(何陋轩)之前营驾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王阳明以竹有君子的“德、操、时、容”四道,所以依竹把此亭命为“君子亭”。该亭原址在何陋轩前,早已坍塌。今存建筑系清代就原文昌阁旧址上重建。亭为重檐六角攒尖顶的木构建筑,亭门前檐悬挂辛酉年(1981)陈恒安书“君子亭”三字匾额,亭柱上原有楹联两副,一为“聊开禊席临流水;又与风光作主人。”一为“别开小径连松路;忽有朱栏出竹间。”门为格扇门,窗是花格棂木窗,窗户上下镶有透雕花草图案,裙板上分别刻有“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东篱傲雪”、“香充幽谷”、“荷塘清趣”等故事图案。亭廊周围有美人靠椅,供游人休憩。亭内有板梯可登二层亭楼,登亭开窗远眺,田野风光尽收眼帘,真有王阳明诗中的“开窗入远峰,架扉出深树”之感,亭的外围种有梅、竹。亭左侧竖有根据原拓片重刻的道光二十六年(1846)云贵总督贺长龄书录王阳明《君子亭记》石碑一通。蒋介石也非常崇敬王阳明,曾于1935年、1943年、1946年三次游览阳明洞,第三次游览阳明洞时,还在亭下石壁上书有“知行合一”四个大字。亭右石壁上有“静静纯一”摩崖一幅,据说是张学良囚禁阳明洞时所书刻,君子亭主体结构保存完好,1981年根据原貌修复,1996年又进行了维修。

僧寮及大佛殿

僧寮”紧靠正殿西面山墙,为一栋二层楼房,硬山顶穿斗式砖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修文知县李一垣维修阳明祠时增修。因以前阳明洞建筑曾多次维修,但长期无专人管理,自然损坏严重,人为损坏亦时有发生,所以在此次维修时增修了此栋房舍,请僧人到阳明洞居住,以便管理阳明洞建筑及接待外地观瞻者,主持阳明先生祭奠活动,李一垣并购置田产作为祭祀开支所用,此栋房屋就是僧人居住之所。张学良囚禁阳明洞时,楼下作为厨房和饭厅,楼上是特务住宿处。“文化大革命”时,修文县委在阳明洞开设党校,将僧寮作为办公室使用。1984年和1996年曾作两次维修,今为阳明洞保护单位办公室和值班室。

大佛殿”位于君子亭西面,与“宾阳堂”相对,两栋建筑合为一独立小庭院。阳明洞由僧人管理后,僧人要拜佛念经,于是自己筹资、在君子亭下修建了大佛殿,殿为悬山顶抬梁式砖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廊为卷棚,殿内原供奉三尊佛像。民国二十七年(1938)修文县长胡立五重修宾阳堂时,认为“以专祠之地附祀空王,于礼不经,遂迁置之”。把佛像迁到三潮水“知非寺", 大佛殿一直空着。1984年维修,在殿内供有一尊汉白玉佛像。

宾阳堂 

 

“宾阳堂”位于龙岗山西面,与大佛殿相对,为悬山顶抬梁式砖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格扇门,花格棂木窗,门窗做工精巧细致。宾阳堂是王阳明当年建龙岗书院的配建之一,是书院的迎宾待客之所,堂名取自《尧典》“寅宾出日”之意,即“如敬重宾客一样导引太阳的初升”的意思。明代建筑早已坍塌。阳明洞因多次维修改建,原貌有所改变,原建宾阳堂已不存在。民国二十七年(1938),修文知县胡立五,城绅陈镜秋、刘恒泰重修宾阳堂于大佛殿前,胡立五作了《重修宾阳堂记》。1991年1月,宾阳堂发生火灾全部烧毁, 当年贵州省文化厅文物处拨款修复。现堂檐下有“宾阳堂”三字古匾一块,明间对联为“朝南服文饰,居驿而起;有西园胜概,此堂增辉。”堂内对联为“天为西南兴绝学;道从洙泗得真传。”为胡立五撰。堂中挂王阳明朝服大像,两壁间布置王阳明书法墨迹拓片陈列,堂前原有胡立五撰书的《重修宾阳堂记》碑一通,已毁。1996年,根据原有拓片重刻了道光二十六年(1846),贵州粮储道桐城孙起端书录王阳明先生的《宾阳堂记》碑一通,竖于庭院中。庭院中有苍翠蓊郁的百年黄荆老树一棵。

         龙岗山古木参天,翠柏森森,亭阁相映,碑刻历历,风景幽雅,奇景宜人。阳明洞洞穴多窍,奇石丛生,洞中有洞,前后贯通,真是别有洞天。它历史久远,因人及物,知名度高。这里是王阳明行踪遗迹和张学良囚禁之处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建筑完好,文化内涵丰富。在明、清、民国年间就是王学研究者和文人学士经常拜谒游览的佳地,也是现代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历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场所。阳明洞是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具有参观旅游和研究价值的一处文化古迹,每年均有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到这里来游览考察和进行阳明文化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