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_潮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23:13
百度首页|登录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MP3图片视频百科文库

帮助设置
首页
自然
文化
地理
历史
生活
社会
艺术
人物
经济
科学
体育
红楼梦
欧冠
核心用户
京族
百科名片
   京族
京族,是中国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海滨渔业少数民族引,同时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京族历史上曾被称为“安南”、“越族”引,自称“京族”。1958年5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 在越南,京族是主体民族,在越南的54个民族中,京族占越南总人口近90%。
目录
民族概况人口分布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民族简史经济生活
民族历史民族分支发展历史
历史沿革社会经济文化艺术民族曲艺民族乐器
渔业文化渔业概述习俗禁忌渔具分类
民族节日哈节春节
民族饮食日常食俗礼仪食俗祭祀食俗民族特产
民族服饰传统民居婚姻习俗宗教信仰
民族概况人口分布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民族简史经济生活
民族历史民族分支发展历史
历史沿革
社会经济
文化艺术民族曲艺民族乐器
渔业文化渔业概述习俗禁忌渔具分类
民族节日哈节春节
民族饮食日常食俗礼仪食俗祭祀食俗民族特产
民族服饰
传统民居
婚姻习俗
宗教信仰
展开
编辑本段
民族概况
人口分布
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下属的东兴市[1]境内,主要聚居在江平镇的“京族三岛”——巫头岛、山心岛、万尾岛以及恒望、潭吉、红坎、竹山等地区,其他一小部分京族人散居在北部湾陆地上。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京族人口数为22517人,2007年人口为2.1万人[2]。语言文字
京族使用京语,京语与越南语基本相同。没有文字,曾创制土俗“喃字”,现在京族通用广州方言和汉文[2]。风俗习惯
京族主要信仰道教、佛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京族住房大多为砖瓦房,为防海风,建筑较为坚固。饮食以大米为主,食鱼虾较多,喜欢用鱼汁调味。妇女穿窄袖紧身对襟无领的短上衣,裤子长而宽大;男子上衣长及膝盖,窄袖袒胸,  中华民族系列邮票——京族
腰间束带。民族简史
京族先民大约在16世纪初陆续从越南的涂山(今越南海防市附近)等地迁来中国的,最早迁来我国的京族先民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了。当时“京族三岛”是无人居住的荒凉小岛,他们和陆续迁来的汉族、壮族等各族人民一起开发和建设这三个岛屿。
京族地区与越南毗邻,19世纪法国侵占越南后,多次侵入中国京族地区,京族人民和当地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进行了英勇的反抗法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保卫祖国边疆的战斗中[2],京族人民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经济生活
京族地区气候温热,海产丰富,除有700多种鱼之外,尤以珍珠、海马、海龙等著名。京族以渔业为主,农业为辅,属沿海渔业和农耕混合的经济文化类型[1]。
改革开放以后,京族人民发展了农业、鱼类加工业和人工养殖珍珠、海马等养殖业[1]。
2007年,京族人均年纯收入在6000元人民币以上,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3]。
编辑本段
民族历史
民族分支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京族的母语京语通常被认为属于南亚语系,故京族一般被视为南亚语系民族。另有一种说法认为,京族是以百越后裔壮侗语系民族中的雒越为主体,加上南岛语系民族中的占人、南亚语系民族中的高棉人及汉藏语系民族中的汉人而重新融合而成的民族。而由于遭受长期汉化,京族文化更接近于中国而非东南亚。发展历史
  京族的主要聚居地——“京江三岛”
京族自16世纪初陆续从越南涂山等地迁来,最先居住在巫山岛和江平镇附近的寨头村,后来才逐渐向万尾岛、山心岛、潭吉等地发展。清政府曾在江平地区设立“江平巡检司”,清朝末年,划属防城县管辖。京族和当地各族人民一道,披荆斩棘,筑海堤,垦荒坡,劳动生产,共同开发了祖国南方的沿海边疆,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
京族在历史上曾和汉、壮等族人民联合进行过多次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中法战争期间,京族聚居的福安村(包括今沥尾)里长杜光辉率领京族、汉族群众数十人,参加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
1886~1887年间,法军侵占江平地区时,当地京、汉族人民联合组成义军,坚决抗击法国侵略者。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沥尾、山心等地京族30余人参加东兴总工会领导的船工工会。山心京族地区曾成立农民协会。总工会及农民协会允后在沥尾、山心组织动员京族群众数百人举行游行示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本家的斗争。
1944年初,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入京族地区,京族人民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组建江平地区抗日游击小组,开展武装斗争。
解放战争中,京族人民积极参加游击队活动,为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1952年,建立澫尾、巫头、山心3个民族乡。
1958年5月1日,建立东兴各族自治县。
1965年,东兴各族自治县由广东省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
1978年12月25日,东兴各族自治县改称防城各族自治县[2]。
编辑本段
社会经济
解放前,京族主要从事浅海捕捞的渔业,兼营农业、盐业。地主、富农和渔业资本家占有大量的渔、农业生产资料。沥尾、巫头、山心、潭吉的地主、富农、渔业资本家占4村总户数的2.93%,他们占有4村渔箔的23.87%,每人平均占有数为贫苦渔民的7.54倍;拥有4村渔船总数的28.94%;占有4村耕地的35.09%,平均每人占有的耕地数为贫农的11.73倍。
封建的租佃剥削是京族地区的基本剥削方式,在渔业上表现为网租和箔租,剥削量达70%以上;在农业上表现为地租,租率占产量的50%。雇佣剥削以雇长工和利用京族传统的帮工互助性质的“寄赖”关系进行,剥削率高达70~80%。在残酷的剥削下,京族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长期以来,京族保存以“翁村”为首的社会组织。“翁村”意为乡长或乡正,负责处理村内事务及纠纷,监督执行村约,主持祭祀仪式,筹办公益事业。“翁村”下有“翁管”,协助翁村执行处罚,管理山林;“翁记”负责文书账目。重大事务由村中长老组成的“嘎古”集团商议决定,交“翁村”执行。
国民党统治时期,曾利用“翁村”作为统治京族人民的工具。
解放后,京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京族人民充分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经济建设事业。单纯的渔业生产也发展到多业经营。生产不断增长,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改善。
京族的渔业生产也发生了几大变化:一是由过去的浅海捕鱼发展到深海作业;二是过去的竹筏小船已改为大中型渔船;三是从单纯的捕捞发展到捕捞、养殖、加工相结合的生产形式;四是从单纯重视渔业生产发展到工、农、林、渔业并举,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解放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沿海地区实行比内地更优惠的开放政策,使得处于开放前沿的京族地区贫困落后面貌迅速改变。文教卫生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
编辑本段
文化艺术
  京族传统戏剧——嘲剧
京族传统民间文艺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京族口头文学内容丰富,其诗歌占有重要地位[2]。
京族人喜欢的“唱哈”(意为唱歌)、竹竿舞、独弦琴,被誉为连系着京族文化的三颗“珍珠”。民族曲艺
“嘲剧”是京族传统的戏剧,独具民族特色。
京族的歌唱艺术颇有特色。唱时由一位哈哥操三弦琴伴奏,二位哈妹则边敲打竹梆子与竹板轮流进行演唱,内容多为叙事诗歌以及中国古诗词等。如《宋珍·陈菊花》、《斩龙传》、《琴仙》、《浔阳江头夜送客》等等。
京族人民爱唱歌,歌曲曲调有30多种,内容广泛,按内容分有山歌、情歌、结婚歌、渔歌、诉苦歌、叙事歌、风俗歌、劳动生产歌等等。其中有些歌本流传,有些却是即兴创作,触景生情,随口而出。 京族民歌包括海歌、小调、舞歌、祭祀歌等四类。海歌包括歌谣、叙事歌和童谣三种;小调在京族传统民歌中占主要地位,品种丰富多彩,颇具代表性的有《哈调》、《送新娘》、《棹船调》、《叮当叮》《过桥风吹》等;“唱哈调”是京族传统节日“哈节”中一种有固定程序的歌,分迎神、祭神、入席、送神四部分,每一程序有歌有舞。舞歌是小调与歌谣结合的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
用京语演唱的京歌,  京族姑娘演奏京族民族乐器——独弦琴
有着自己的格律,比较复杂。京族的民歌内容也十分丰富,由于生产的影响有不少歌曲都与大海相关。
如有一首海歌这样唱道:“潮涨潮退不离海,风吹云走不离天;大路不断牛脚印,海上不断钓鱼船。”
有一首情歌的歌词是:“摇船过海摇绳断,还有几摇到岸边;板短搭桥难到岸,望妹伸手过来牵。”
京族青年男女一般通过对歌物色对象,所以他们个个能歌善唱。民族乐器
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音色优雅动听。一般由半片大竹筒或3块木片制成长方形的琴身,长约75公分,一端插一根与琴身成直角的小圆柱,或金属片条,另一端按一把手,两端由高至低拉一弦线。演奏出来的声音十分幽雅动听。
编辑本段
渔业文化
渔业概述
渔业是京族的传统产业。在各类渔业生产中,京族主要从事浅海曳网渔业和杂渔业。渔业工具有拉网、塞网、渔箔、刺网,以及用于专门渔猎对象的鲨渔网、南虾网、海蜇网、鲎网、墨渔网等。至于挖沙虫、耙螺、挖泥丁、捉蟹等等,都是较简单的小海作业了。
  京族渔民
由于各地所处的地理条件有所差异,从事的作业种类也有不同。万尾主要以拉网捕鱼,山心主要以渔箔捕鱼,而巫头以渔箔和塞网捕鱼。渔具之多、分工之细,形成了京族独特的渔业文化。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渔业生产经验。他们非常熟悉各种鱼类的回游规律,能准确预测潮水的涨落和海上气候的变化,根据潮水的“涨”“落”规律来安排生产。习俗禁忌
在京族的渔业生活中,至今还保留着“见者有份”的被称为“寄赖”习俗。“寄赖”即汉族俗话说的“沾光”之意。如果想吃海味,就可到退潮后的渔箔边或满载归来的渔船上,捡一些拿走,主人是不会怪罪的。
在长期的渔业生活中,京族人民还形成了一些礼仪与禁忌习俗。如饭烧焦了,不可说“焦”,因为“焦”与“礁”同音,怕触礁;在船上将“油”说成“滑水”,“滑”即“顺利”、“顺当”之意。京族男子每次出海,老人、妇女、孩子都要到海滩上送行,并举行一些祭海活动。渔具分类
拉网
  拉网
拉网有大小之分。大的拉网高3米,长400米,整幅网身由6张缯网缀连而成,网眼小而密。小拉网由4张缯网组成,网眼大而疏,网长330多米,两头高2.3米,中间高3.3米,略成桃叶状。
操作时,前者需三四十人,后者要二三十人。操作程序为:先探察海域,观测鱼情,选择作业地点;
其二,在发现鱼情的地方,划小艇或竹筏将渔网慢慢放开,由滩边向海面围成一个半月形的大包围圈;
其三,操网者分为两组,各执网纲一头,合力向滩岸拉收;其四,在拉拽过程中,两组人一边拉一边徐徐靠拢,直到网尽起鱼。这样,一次拉网操作即告结束。这种拉网作业是京族较大型的群体性操作的渔业生产方式之一。男女均可参加,也不受季节限制。
塞网
塞网又称闸网或壅网,分疏、密两种。网的长度和高度与拉网相当。但其网的设置地点是在海滩上定置进行的。操作时把人分为三组,各组又具体分为“号桩”、“插桩”、“挂网”(把网挂于桩上)、“挑沙土”(将网脚填塞)等工序。这种塞网的设置,都是在潮涨之前预先进行的。当海潮上涨时,各种鱼虾随潮水进入塞网圈内,退潮时,鱼虾便被渔网和沙土围成的海滩包围所困,“束手就擒”。这种“塞网”与“拉网”的区别就在于,塞网着重在固定的“塞”和“堵”,而拉网则着重在“拉”与“收拢”,其操作各具特色。
渔箔
渔箔,是一种漏斗形的捕鱼工具,一般选择在潮水升降、水势较急的汇合处设立。每个箔位有规定的大小距离。先用高约2米,直径10多厘米的木桩围成两排,一头汇合处用木桩固定,再用小竹片编排,结成“篱笆”栅栏,围成高约3.5米呈圆形的渔港(鱼室)。退潮时,随流鱼虾蟹顺两排木桩游动进入渔港,即可网住。
鲨渔网
鲨渔网是一种用于深海猎捕鲨鱼的专用网具。网身长400米,高1.3米,网眼粗大,由网线、网浮(竹筒)、网坠(铅铁或石块)、网纲等组成。下网时由4人乘筏到鲨鱼活动的深海区,将网的两端及中间脚部以重石坠定于海中。每次下网可持续三四天,连续捕猎,是一种既惊险又充满乐趣的捕鱼作业。
编辑本段
民族节日
哈节
  “哈节”
京族除了和汉族相同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哈节”。
哈节,又称“唱哈节”,所谓“唱哈”即唱歌的意思,是京族的传统歌节,通宵达旦,歌舞不息。京族农历六月初十(沥尾、巫头岛)或八月初十(山心岛),正月二十五(红坎乡)时,当地京族要过最隆重的“哈节”,由歌手“哈妹”轮流吟唱。唱哈活动要连续进行3天3夜,一边宴饮,一边听唱。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据说,七八百年前,有位歌仙来到京族地区用优美的含义深刻的歌来反抗封建财主,深受京族人民的欢迎。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人们建立了哈亭。节日期间,全村欢聚一起,通宵歌舞,并在哈亭举行迎神、祭祖、比武、角力等活动。
“哈节”过去每年都举行,各地日期不一。每逢哈节,京家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汇集到哈亭听哈之前迎神、祭祀,祈保渔业丰收,人畜两旺。唱哈的活动过程,大致分为迎神、祭神、入席唱哈、送神四个部分。节日前一天,先把京家信奉的“镇海大王”等诸神迎于哈亭,节日当天下午三点钟左右开始祭神,祭神完毕,即入席饮宴、唱哈。这是唱哈节的主要活动项目,节目有情歌、灯舞、乐舞、歌唱族杰等,这是唱哈节的高潮,人们纵情欢歌跳舞持续多天。唱哈至尾声时进行送神,送神毕,唱哈节结束。春节
春节家家都要做“白薯(米乙)”(用糯米粉包糖心做成的一种糕点),年初一早餐不吃荤不喝酒,只吃糖粥、粽粑和白薯(米乙)。春节期间全村都要到哈亭以猪、鸡、鱼为供品祭拜诸神,回家后要拜祖先。岁守时,必须在祖先牌位前,摆上白薯壹方能入睡。
编辑本段
民族饮食
日常食俗
大部分地区习惯日食三餐,居住在万尾的京族一般习惯日食两餐,早餐多选在上午十一点左右,直到入夜后才吃晚餐。过去京族常以玉米、红薯、芋头混着少量的大米煮粥作为主食,只有出海捕鱼或秋收,劳动量大时才吃干饭。如今稻米已成为京族最为常见的主食了。日常菜肴,以鱼虾为主,常用鱼虾做成鱼汁,作为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家庭饲养的猪、鸡,也是日常主要肉类来源。京族过去有在船上不准将碗覆置,不准脚踏在灶上等等禁忌。礼仪食俗
京族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哈节”。过去每年都举行,各地日期不一。“唱哈”是京语唱歌娱乐之意,节日的当天,全村男女老幼都要穿上盛装,云集在哈亭(唱歌娱乐的公共场所)之前迎神、祭一,祈保渔业丰收,人畜两旺。每年哈节,由村里人轮流做“哈头”(哈节中主持唱歌娱乐的人),并由“哈头”出一头肥猪,办一桌酒肉参加。在宴席上轮流唱歌,妇女只能听唱,不入席。
过春节时,家家都要做“白薯(米乙)”(用糯米粉包糖心做成的一种糕点),年初一早餐不吃荤不喝酒,只吃糖粥、粽粑和白薯(米乙)。
端午节全家吃糯米粽和雄黄酒;中秋节除做糯米饭、糯米糖粥和风吹(米乙)外,还要购买猪肉和月饼全家吃团圆饭。
京族男女青年订婚,男方要用一定数量的猪肉、糕饼等作为礼品送给女方,贫穷之家也要送少量的糖、糯米、茶叶、糕饼作为订婚礼。结婚时,男方要备一百斤猪肉、二百提酒(每提等于200克)、七斗米及其他礼品,送给女方。婚后三天,新娘“回潮”,夫妻俩将带自家染红的糯米饭两托盘(约6斤)、猪肉两块、鸡两只回娘家谢拜岳父母,婚礼才算结束。祭祀食俗
京族过去一般多信奉佛教、道教,少数人信奉天主教。逢年过节都要进行敬祭神活动。
春节期间全村都要到哈亭以猪、鸡、鱼为供品祭拜诸神,回家后要拜祖先。岁守时,必须在祖先牌位前,摆上白薯(米乙)方能入睡。正月十五为小年,届时也要备猪、鸡、鱼拜祖。煮猪肉拜祖还是京族女子出嫁时的一种礼习。
每年哈节,凡年满16岁的男子都要置备鸡、酒、糯米饭、槟榔等祭品到哈亭祭祀,经过祭拜的男子才算“入众”(即进入成年),才能被允许参加唱哈节的入席活动,从此便可参加捕鱼生产。
过去在京族民间,每逢新网下海,或海产品欠收,都要置办各种祭品,到海边进行祭拜,祈保下海的人平安归来,渔业丰收。民族特产
京族喜吃鱼、虾、蟹、鱼汁及大米糍粑“风吹穑”。京族的典型食品有:鱼汁,又称“鲶汁”。是京族民间传统调味品,以各种小鱼经腌制而成。妇女爱嚼槟榔。
鲶汁
鲶汁在市场上一般叫鱼露,是用小鱼腌制的一种调味汁,每年3至6月间,渔民家家腌制鲶汁:在一个洗净的大瓦缸内底垫上稻草和沙包当过滤层,过滤层下的缸底脚边凿一小孔,安装上塞子及漏管。将清洗好的小鱼及盐一层一层铺在缸里。缸装满后,上压重石,加盖密封。一星期后,打开漏管,鲶汁不断流出,其色如浓澄汁,清香四溢,吊人胃口。待到漏管中已流不出鲶汁,“头漏汁”便告取尽。然后向缸内再添冷却了的盐开水,过数日接取“二漏汁”;最后压滤“三漏汁”。
就其质量来说,一次比一次差点。因而头漏汁多出口东南亚各国,二漏汁多在国内市场销售,三漏汁通常自家食用。即便是三漏汁,也会使初尝者赞不绝口,回味生津。俗语说:“千汁万汁,不如京家鲶汁。”做汤时加些鲶汁,汤味顿觉鲜美;吃肉时蘸以鲶汁,入口便觉清香。
米乙
“米乙”是大米制成的食品,当点心吃。又细分“白头米乙”、“风吹米乙 ”、“米乙丝”等。
“白头米乙”是“米乙”的品种之一。在我看来,以糯米搭配籼米为主料,用芝麻、花生或绿豆和糖做馅。先将浸泡好的米打磨成细粉;然后将细粉和成米团;再分解成鸡蛋大小的团粒,分别填入馅料,进一步捏揉成圆球,即形成坯;最后要制成熟食,或油炸、或蒸煮,则各随喜好。不过,制成食品后的形状和口感会不同:油炸品,呈橘黄色,吃起来皮酥质软味香甜;蒸煮品,则颇似捞出热锅的汤圆,口感清甜爽滑而不腻。为了调和色泽、增加清香,或为了预防上火,京族人常常在浸米或碾粉时,搀和一些清香植物和有利于降温去火的中草药。如香菜、“企麻”等。与此同时,京族人还重视外形的点缀与装饰:如油炸品,入锅之前须裹上白芝麻,令出锅后的食品橘黄中嵌满花白;蒸煮品则出笼之后,再裹上炒熟的糯米粉,使食品白如雪球,相互之间又不粘连。这些被裹上花白芝麻和糯米粉的食品,外形乍一看犹如老人的满头白发,京族人因而叫“白头米乙”。其实,京族人逢年过节都制作“白头米乙”,图的就是“白头”的寓意。节喜期间,他们通过互相馈赠或共同品尝“白头米乙”,祝愿大家都幸福长寿、白头到老,节事气氛也因此更加喜庆祥和。
“风吹米乙”,是“米乙”的另一品种。既像薄饼,又像锅巴。原料仍以大米为主,传统的制作方法是:先将浸泡好的大米打磨成米浆;然后,用蒸笼将摊匀在布箍(用环竹片将棉布箍紧制成的模具)上的米浆蒸熟,形成一张张状如睡莲(叶)的粉膜;再均匀地撒上芝麻,放置在户外的竹篾架上晒干;最后用炭火烘烤至香脆即可。烤熟的粉膜大小轻薄如晒枯的荷叶,因脆不禁风而被戏称为“风吹米乙”。其味香脆爽口,也是京族人逢年过节的必备食品。
“米乙丝”是“米乙”的又一品种。制作原料和方法与“风吹米乙”大体相同,区别在于“米乙丝”不需要烘烤,将晒干的粉膜直接切成粉丝即可。不过,“米乙丝”须烹饪之后方能食用。烹制方法,与煮干米粉基本相似,先将“米乙丝”用冷水浸泡至稍微膨胀,然后搭配海鲜和瘦肉烹煮,水煮或油炒都可以。烹煮后的“米乙丝”,无论煮还是炒,口感均爽滑而鲜香,风味独特而浓郁。这是京族群众逢盛大节庆和款待亲朋好友时必备的主食或菜肴。“米乙丝”是京族群众喜爱的菜肴,将“米乙丝”与海螺肉蟹肉拌煮成米乙丝螺肉汤,入口甘香、嫩滑,风味独特。把米乙丝、螺贝肉、蟹肉、沙虫干、虾仁等海味混在一锅煮,就是“米乙丝海味汤”,只要一次品尝,便会终生难忘。
京族的“米乙”食虽好吃,但京族人却并不常吃。过去,京族人的生活很艰苦,他们的主食主要是玉米、红薯、木薯和芋头,还得靠挑咸鱼上岸或进山换取。哪里舍得轻易用大米做“米乙”食?因此,“米乙”食对于往日的京族人来说,不过是逢年过节才能享用的奢侈罢了。
如今,京族人富裕了,要享用“米乙”食,经济上已不为难。但鉴于“米乙”食的制作颇费工夫,忙碌的京族人反而觉得花不起时间了。因而,“米乙”食仍然是节庆才吃的食品。好在有些手艺精的京族人乐于发挥特长,创办了专门制作“米乙”食的手工作坊。因此,人们真嘴馋了,旅游区和市场上都有卖。也正因此,很多京族人即便节庆喜事所需 ,如今也到“米乙”食坊去订做了。
“米乙”的念法
“米乙”是京语的形声喃字(在汉语言文字中没有这个字眼),左形右声,京族人用前鼻音发声音“乙”。京族喃字还有写作“米壹”或“壹”的,不过比较少见。然而,不管采用何种写法,翻译成汉语即米团或糍粑的意思。
编辑本段
民族服饰
  京族女性服饰
京族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坦胸束腰,衣袖较窄,腰间束带。
京族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外出时,外套淡色旗袍式长外衣。妇女喜欢染黑齿、结“砧板髻”。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显得婀娜多姿,下摆舒展,开权至腰际,活动方便。
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
现在的京族地区,仍有部分老年妇女穿民族服装,上身穿窄袖紧身对襟无领短上衣及菱形遮胸布,下穿黑色或褐色长宽裤子,外出时加穿白色长外衣,形似旗袍而开衩较高,结“砧板髻”。少数妇女还保留染黑牙齿的习惯。
但现在多数青年男女的服饰已与附近汉族相近。
编辑本段
传统民居
京族过去的居屋多带“干栏”式建筑遗风,以木为柱,以竹、泥为墙、茅草为盖,属草庐茅舍一类,易于搬动。但现在大多筑方石砖瓦房屋。每块石条长75公分,宽25公分,厚20公分。石条砌墙,房高约7米,屋顶盖瓦,稳固凉爽,可抗台风。室内以条石或竹片木板分隔为左右偏房及堂屋共3间。厨房与畜圈在居室旁另建。近年还出现了不少钢筋水泥楼房,带有阳台和装饰性栏杆,摆放着鲜花盆景。屋檐下挂着串串干鲜海货,或待客或运往各地市场。
“海榄”是京族群众对红树林的俗称,大片大片的红树灌木林被叫做“海榄山”。红树林四季常青,不怕海水浸泡,涨潮时在潮水中顽强护岸,退潮后在滩地上阻挡风沙。它的表皮里含有大量“单宁素”,是鞣革工业中必需的原料,因而京家人视它为海里的“神树”和“摇钱树”。传说这种“神树”是山神王从十万大山派来探海观光的,结果它们乐而忘返,永驻此地,成为京家的“朋友”。
京族人民自古以来把海榄山和树林看作“大家的山”,是公有财产,不准砍伐和入林放牧。因而,如今京族沿海地区就有红树林2000公顷。百性都有在自家房屋周围栽培花木的习惯,冬青、剑麻、牡丹、仙人掌及木瓜、菠萝、木黄麻树错落密布、葱翠掩映,景观十分迷人。
编辑本段
婚姻习俗
  京族男子
婚姻过去是父母包办。现在大多自由恋爱,用对歌物色对象。对歌后,如果男方钟情于姑娘,就慢慢靠近女方,并用脚尖将沙撩向姑娘,如女方也心中有意,就会照样将沙踢回对方。通过这种踢沙方式或互相对掷树叶的活动,建立感情,再请“兰梅”(媒人)传递爱歌,双方还要互赠彩色木屐一只,如果正好是左右足配对,就被认为天生成双,可以缔结婚约(称作“对屐”),然后男方带着礼品,请些歌手去女方对歌认亲。举行婚礼时,女方紧闭大门,在屋前大路和树林里设三道悬灯挂彩的榕门。要想通过三道门,必须对歌,直到女方歌手满意才可通过关卡。晚宴以后,去往男方家拜堂,对歌,此起彼伏,通宵达旦,幸福愉悦的歌声伴着天作地合的一对新人。
京族男女青年订婚,男方要用一定数量的猪肉、糕饼等作为礼品送给女方,贫穷之家也要送少量的糖、糯米、茶叶、糕饼作为订婚礼。结婚时,男方要备一百斤猪肉、二百提酒(每提等于200克)、七斗米及其他礼品,送给女方。
婚后三天,新娘“回潮”,夫妻俩将自家染红的糯米饭两托盘(约6斤),猪肉两块、鸡两只回娘家谢拜岳父母,婚礼才算结束。
编辑本段
宗教信仰
京族崇拜祖先,多神崇拜,特别是与海有关的神尤为敬仰。京族过去一般多信奉佛教、道教,少数人信奉天主教。京族男子每次出海,老人、妇女、孩子都要到海滩上送行,并举行一些祭海活动。
参考资料 1
京族  
人民网
2
京族  
新华网
3
京族:中国人均收入最高的少数民族之一  
新华网
开放分类:中国,民族,历史,中华民族,少数民族
我来完善 “京族”相关词条:
仡佬族彝族维吾尔族土家族蒙古族满族回族汉族朝鲜族藏族塔塔尔族保安族苗族哈萨克族
仡佬族彝族维吾尔族土家族蒙古族满族回族汉族朝鲜族藏族塔塔尔族保安族苗族哈萨克族傈僳族白尼壮族纳西族阿昌族布朗族布依族独龙族高山族哈尼族景颇族拉祜族黎族毛南族仫佬族普米族水族瑶族裕固族中国蒙古族纳吾鲁孜节畲族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555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添加到搜藏
分享到:
合作编辑者断断龙 ,alwjn ,月儿弯弯照东方 ,大元王朝1271 ,百科ROBOT ,友谊蛋蛋
更多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编辑词条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百度百科投诉中心;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百度百科吧。



您的词条动态
等待您来编辑
编辑热词可获得额外经验值
进入我的百科
您目前的等级是级
您目前的经验值是点
您还需点经验值即可升为级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96090次
编辑次数:30次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0-07-08
创建者:ljpbxh027
什么是突出贡献者突出贡献者
flyingship版本
最新动态
百科核心用户扬帆起航:

百科消息:
万圣不眠夜--万圣节专题
百科核心用户体系建立
百科分类管理员主页
大学生调查获奖名单
第19届金鸡百花电影节
百度百科2010年诺贝尔奖专题
品味生活--八方美食大盘点
沪上风情--新上海浪漫之旅
古都新貌--老北京新感受文化专题
我的船长我的船--船长航海日志
推广链接
卓越亚马逊:《京族》特价..
卓越亚马逊:《京族》超低价.全球著名的中文网上书店,免费送货,..www.Amazon.cn

© 2010 Baidu权利声明

民族概况
人口分布
语言文字
风俗习惯
民族简史
经济生活
民族历史
民族分支
发展历史
历史沿革
社会经济
文化艺术
民族曲艺
民族乐器
渔业文化
渔业概述
习俗禁忌
渔具分类
民族节日
哈节
春节
民族饮食
日常食俗
礼仪食俗
祭祀食俗
民族特产
民族服饰
传统民居
婚姻习俗
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