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很少提精英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58:31
相关文章(92)来源以文找文
为什么美国很少提精英教育
像什么“哈佛女孩”之类的书一样,薛涌的《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一定热卖吧。光着题目就吸引多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掏腰包呀!一个同学推荐了该书在新浪网上的节选,我粗粗读了几章。我们几位校友都已经是为人父母了,育儿的话题经常跳出来。这次又在校友录上展开了激烈讨论。以下是一位在加拿大当金融学教授的朋友写的,觉得非常好,特地争得同意,拿来一用。
* * * * * * * * * * * * * * * *
读了大家对教育的见解, 颇受启发。我对在北美的同学们的教育理念更为认同。薛涌的书,我没来得及细读。一来没有时间,二来对书中隐涵的价值观念不能苟同, 这一点在北美生活的人大概有同感。我对北美和中国的教育思想的差别是这样理解的。相对与中国父母, 北美教育思想的中心,是如何把孩子培养成品格,心理健全的人。学习考试固然重要,但其重要程度远不及中国学生的压力。表面的原因,是中国有高考制度这”一条鞭”,而美国没有。我想这表面之下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一个深层原因是社会价值的差异。 北美的社会价值是以基督教为基本原则的。 基督教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是凭他的社会地位高低,财富多少, 而是他是否会爱自己,家庭,邻居,社区,以致国家和世界上的其他不相识但需要帮助的人。当然所有这些爱的源泉,来自于基督徒对于上帝的爱。在这个价值系统里,成功的标准来自圣经对人的要求,而不是世俗的名利。圣经的思想转而成为基督徒内在的价值观念。在这个思想体系下,父母的最大期望是如何按自己的价值观念来塑造子女,教育的重心是如何成为一个全面的人。财富和社会地位是全面人格的副产品,而不是最重要的目标。相比之下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是基本依赖于一套世俗的价值系统。人们对成功与否的评断不是来自于自我认定的价值系统,而是来自其他人对成功的评判标准。 我觉得中国人的心态常年处于一种“选美”的状态: 自己对美的评价标准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认为什么是美的。别人孩子学的,咱也得学,学习文化知识也好,音乐美术也好,其中心不是丰富自己,而是要成为社会竞争的手段。
我并不是要崇洋媚外。 每个价值体系都有他的优缺点。 国产的价值观念培养了一大批充满社会竞争力的人才, 也提高了中国的国家竞争力。 但缺点也是明显的。 一是人们忽视了生命最根本的问题: 我们活着到底是为什么? 是成为金钱社会的异化物, 还是有着更基本的意义? 二是人和社会的关系是要取还是与? 刚到北美的国人, 多有一个陋习, 就是多想取, 很少想到”与”, 我想在北美生活久的华人一定都有同感。 我们把中国的思想观念带到了国外, 多取少与的思想和北美的社会是格格不入的。 美国的Gates and Buffet愿意把大部分资产回报给社会, 中国的财主想法赚钱就跑。 价值观念的差异一目了然。 再看中国的社会现状, 社会道德的败坏, 自然环境的破坏, 都是与多取少与的价值观念分不开的。
第二个深层原因就是经济资源的多寡了。在人均资源越少的地方,人际间的竞争越激烈, 竞争的目的是要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所以,中国的人际竞争一定比美国激烈,美国要比加拿大激烈,美国的东西两岸的竞争程度一定比中西部激烈。反映在教育上,竞争越激烈的地方,教育越被当作提高占有社会资源能力的手段。生活在加拿大的中西部,很多人不认为受高等教育的重要,因为做木匠,水暖工一样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我认识的一个电焊工,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的油田工作,一年可以挣三四十万加元, 教育程度?技校毕业。在资源丰富的地方,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优势发展职业生涯,不必去羡慕别人的长处。但是在人均资源少的地方,人们的选择变得有限,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潜意识: 资源总数是有限的,多了别人的就意味着少了自己的。所以周围的人即可能是合作伙伴, 更可能是竞争对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归根到底,孩子教育的取向,其实是一个社会价值观的取向。最后,让我们以一位普通美国妇女的话来共勉,“只要他们知道爱自己,做他们所热爱的事情,知道我们无条件地爱他们,当然,享受快乐时光,融会我们的基本价值观—---那我就觉得我是一个好妈妈。”
So long as they love themselves, do what they love, know they are unconditionally loved by us — and yes, have a good time, with a healthy embodiment of our basic values — I‘ll consider my stint as Mom a job well done.